凹字车标是哪个车型的特征?,

抚近门——大东门

在沈阳城八座城门中,抚近门与怀远门相对,内涵安抚已得之民怀柔外藩诸部之意。康熙十九年(1680),增修了盛京缭墙,即沈阳外城墙,设立了大东边门等八个边门,对应大东边门,抚近门又称大东门。

站在抚近门城楼上望怀远门

抚近门在天聪五年(1631)建成,康熙、乾隆年间又多次进行维修。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圮毁后拆除,具体拆除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现在看到的抚近门是2000年新建的。

1940年 沈阳东城墙残址 ,图片后面是大东门,城墙上大东门的门楼已经不见了。


今抚近门城门外

如今的抚近门和历史上的抚近门一样吗?

历史上,抚近门和其他七座城门楼结构都是一样的。抚近城门楼下部是顺着城墙方向为11.8米、与城墙垂直方向为22.8米的长方形棱台状基座,基座比城墙高,宽出城墙16米多。整个基座也是以砖石相砌内里夯土。基座下部中间是拱形砖砌的券洞,券洞中门的宽度约4.8米。城门是厚木板包铁皮加包丁的两扇大门,门槛是活的,但一个人拿不起来,门扇朝开晚闭,但也多是要两人联手。门扇、门框被镶在拱形砖砌券洞的中间。基座之上为气势宏伟、雕梁画栋的三层、三开间带有围廊的歇山单檐式的门楼,楼顶赋有黄色琉璃瓦。门楼外设大炮一尊,楼内设石桌案一套。

1900年左右的大东门

1909年6月已经破败的大东门

抚近城门外和其他七个城门外一样,也修有凹字形状的瓮城。抚近门瓮城高度和城门楼基座的高度相同,正面封闭,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各开一拱形门,拱形门的宽度约4.6米,为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瓮城两侧城门与所保护的抚近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抚近门瓮城正面长59.8米,城墙厚8.9米;瓮城两侧各长32.1米,城墙厚约10.9米。瓮城内顺城墙方向长29米,与城墙垂直方向宽19.2米,瓮城内占地面积约556.8平方米。

1903年8月,在沈阳开办第一家照相馆的日人永清文次郎送日人鹤岗永太郎等人去东边道时在大东门外合影

1912年大东门瓮城外

抚近门(大东门)名称用砖石雕刻成门额,镶嵌在城门内外和瓮城券洞的上方,“外书满文,内书汉文”

1904年 沈阳城墙抚近门汉文门额

由于档案资料不全,对历史上抚近门构造、规格尺寸等方面掌握不够,加之道路、交通、消防等方面的条件限制,2000年新建的抚近门与历史上抚近门有些方面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历史上的抚近门城门楼下只有一座券洞,2000年新建的有三座券洞;二是历史上的抚近门旁有一处马道,没有外楼梯,新建的抚近门没有马道,南北两侧设有外楼梯;三是历史上的抚近门是和瓮城连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历史上的抚近门包括瓮城,2000年新建的抚近门没有瓮城;四是历史上的抚近门是砖石砌筑,新建的抚近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除此之外,在城门高度、门洞宽度等规格尺寸方面也有所不同。

今抚近门城门里

今抚近门城楼内

今抚近门城楼内楼梯

由于诸多条件限制, 尽管新建的抚近门与历史上的抚近门有很多不同,但在原址上矗立起新的一座抚近门也是非常值得赞送的。雄伟壮观的抚近门展现了盛京古城的历史风姿。

从历史上始建到新建近400年间,抚近门内外有一些佚事、大事、值得记述。

清太宗皇太极出抚近门祭堂子

堂子一词来源于满语,汉译又作“堂色”、“堂涩”、“党色”、“唐舍”,是满族的祀天祀神之所。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女真各部均有堂子。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废掉各部的堂子,以爱新觉罗的堂子取而代之。各部世代祭祀的守护神祗统一于爱新觉罗氏所崇祀的守护神祗。努尔哈赤建国后,在赫图阿拉城东南建立了爱新觉罗氏堂子,随着迁都,后在辽阳、沈阳建立了堂子。皇太极继位后,对盛京堂子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更明令规定:“凡官员庶民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停止”,进一步确立了爱新觉罗氏堂子的国祭地位。

盛京堂子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抚近门外东南、大东边门内路南,俗称堂子庙。盛京堂子是坐南朝北西开门的大院子,院外四周遍植松、榆。盛京堂子为东西并列的两进院,西进院内北面、进内门正中是祭神殿,又叫飨殿,是朝南的三间悬山式建筑;院内正中为一八角亭式殿,即正殿迎神亭,也叫拜天圆殿,周环八柱,八面棂扉;亭式殿的南面为神杆石座群。东进院内东南角有上神殿,又叫尚锡神亭,也是八角亭式建筑,周围有两层围墙,外层院落呈方形,东北角有一门,神殿位于外层院落的西侧、内层院落的北侧。迎神亭与飨殿、尚锡神亭与飨殿均通过甬道相连。盛京堂子内主要建筑皆为琉璃瓦顶,与院内的苍松翠柏、红色围墙相辉映,更增添了堂子的肃穆神秘之感。

盛京堂子大门

祭堂子相关仪式在清官修《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大清会典》等书中有详细记载。由于堂子祭祀完全按照满族传统礼仪进行,而且一般人无缘亲见,所以颇具神秘色彩。其实堂子所祭诸神,均属本部族之祖先神与本部族世代所奉祀的自然神祗,即氏族守护神。这些名目繁多、职司不一、各怀神技之众神祗,组成了本部族萨满祭祀的“万神殿”,奉于堂子代代飨祭。在自然神中,最古老也最重要的是天神,这是东北古代崇信萨满教的民族共同的信仰。

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已有谒拜堂子之礼。皇太极称帝后,对堂子的萨满祭祀进行了改革,从崇拜之神、祭祀之仪、祈祷之辞、典仪之规等堂子祭祀均有定制。仅祭祀种类就有元旦拜天礼、出征凯旋祭、堂子月祭、春秋立杆大祭、四月初八佛诞祭和祭马神等等。

盛京堂子祭神殿和亭式殿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日,皇帝晨起第一件事即率王公大臣往抚近门外祭堂子,随后回清宁宫祭神。堂子祭祀的隆重之最及首要祭祀,应首推“岀征凯旋”祭。如崇德元年(1636)五月,“圣汗出抚近门,列大驾卤簿,吹喇叭、唢呐、海螺谒堂子,行三跪九叩头礼。堂子以外以出征所携护军八纛列于前,鸣磁海螺及喇嘛号筒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待军队凯旋回师时,汗率诸贝勒台吉往迎时,“鸣炮三响毕,出盛京城抚近门,谒堂子,吹螺掌号,打鼓吹箫、喇叭、唢呐,拜天。”由此不难看岀,此祭祀活动规模之庞大、典仪之肃穆、气氛之浓重,为它种祭祀礼仪所不及。清入关前最频繁、最重要的典礼,就是岀征前的誓师、凯旋后的报捷。这不仅对军心是一种稳定,对斗志是一种增进,对民族意识的凝聚,而且说明初期的堂子祭祀渗透了强烈的军事色彩。其统治者关心的不是仁义的施废、礼仪的兴衰,而是攻城夺地,为军取胜。

清定都北京后,又仿盛京堂子在北京长安左门外建堂子祭祀,盛京堂子遂弃而不用。乾隆帝东巡,曾到盛京堂子祭祀,并对其加以修葺。至清末,因年久失修,盛京堂子逐渐圮毁,今已无存。因堂子的曾经存在,今南起小河沿路、北至大东路,还有一条被命名为的“堂子街”,这当是盛京堂子留给沈阳最直接的印记。

今堂子街

抚近门内栖息的蝙蝠

近代学者杨同桂撰写的成书于光绪年间的《沈故》一书中记载,“抚近门蝙蝠:省城抚近门内栖蝙蝠以千万计而他处则无亦一奇也。”这则信息告诉我们,在清代,抚近门的城楼和门洞,栖息有大量的蝙蝠,其数量当以千万计。每到黄昏时分,黑压压的大小蝙蝠,上下飞翔,其情景十分罕见。蝙蝠,是一种会飞翔的身如鼠而带双翅的哺乳动物,怕阳光,多喜黄昏后出飞。按照杨同桂说法,沈阳其他几座城门没有,只有抚近门有这么多蝙蝠,因而被称为当时盛京城的一大奇观。但清代文人刘世英编撰、同治十二年(1873)刊布的《陪都纪略》一书中记载:“蝙蝠:内治门(小东门)洞内极多。长安寺即银钱市,所谓福在眼前”。《陪都纪略》一书说明在内治门(小东门)有很多洞,有非常多的蝙蝠。刘世英编撰的《陪都纪略》一书早于杨同桂撰写的《沈故》一书,也许《沈故》成书时,内治门内的蝙蝠都转移到抚近门内了,或者杨同桂《沈故》一书记载有误,然而这已难以考证了,抚近门内的蝙蝠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件事情也很难说得清。

抚近门门额

《盛京时报社》1926年8月出版、菊池真二编纂的《东三省古迹遗闻》一书中专门介绍了大东门额,具体内容如下:沈垣抚近门,俗呼大东门。其门上横额,旁欵书有“大金崇德某年立”字样。按此额系清所置,何以不书“大清”,而曰“大金”,此中不无疑问。及详细考察,始悉该额当时曾经外敷新额盖过者,历年久矣,新者剥落,旧者复现,乃知此额实三百年前清初之故物。且足证清初固曾号“大金”之一铁证也。

抚近门砖额

编者按清天命十年迁都沈阳,天聪五年建筑城池,志誌其因旧城增拓。所谓旧城者,本辽金沈州治,则大金二字或系仍金之旧亦未可知。

考满洲人之建号曰清,在民国纪元前二七六年,明思宗崇祯九年(清太宗天聪十年即以是年为崇德元年),自此以前,满人皆以为其国号曰“满洲”,清人亦以为“满洲”二字,为其种族之名。附会“曼殊”之音译。“参观满洲源流考”,汉人亦只以为满人以种族之名为国名矣,而不知据日人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及近人心史史料所考据,则清人当建号曰清以前,实曾号其国为“金”也。盖“满洲”二字,明人译作“满住”乃“大酉”之称,非国名亦非部族名。清人对明人每曰“我满住云”,明人对清人亦恆曰“汝满住云云”,即互称其酉长之意。其后住又沿作洲,一似地名者,遂意为部族之名矣。此种事实之考证,见于朝鲜人之记载,及东省之石刻者极多。而大东门额所书“大金”字样,更为确证。于史实考据,颇有重要之价值。允宜由奉人将此门额取下,妥为保存。未识听心史乘者,以为然否。金梁氏云,沈阳旧称盛京,周围九里,街道为井字形。左钟楼,右鼓楼,而宫殿位于中央。八门正戴,方隅截然。今抚近门石额,刊有大金国天聪五年字样,按通志崇德元年丙子四月乙酉,建国大清,改元崇德。然则崇德以前,国号大金耶。

大东门外的基督教东关教会

在大东门外东北方向二三百米处就是基督教东关教会,从两张120多年前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基督教东关教会距离大东门非常近,今日从大东门走到东关教会也就是几分钟时间。

1900年以前大东门及大东门外的东关教会

1900年前大东门外东北方向基督教东关教会

基督教东关教会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人数最多的新教教会。其创始人是苏格兰长老会罗约翰牧师。清光绪二年(1876)罗约翰在中国传道人的帮助下在奉天省城(今沈阳)小北关租房设堂讲道。从1883年至1922年在奉天行医传教四十年的杜格尔德•克里斯蒂所著《奉天三十年(1883——1913)》一书记载:“苏格兰长老会尊敬的罗约翰牧师和尊敬的约翰•麦金太尔牧师多次从牛庄港(今营口)出发前往奉天,后来,罗约翰先生在奉天一个小客栈里租了一个房间,一住就是六个月。当时有很多人反对,很多人朝他扔泥巴,还有好几次几乎酿成暴乱。但是,局面逐渐稳定下来,人们在迫害停止后,组织了一个小型宗教集会,在一条最繁盛的街上(今中街),建起一个小礼拜堂。白天,对外布道,夜晚,则成为基督徒举行礼拜的地方。终于,传教士可以购买房产作为长期住所了。第一处教士房产位于奉天城东郊的小河沿,接着是另一处。”

  1888年,东关教会在大东门外购地,即今天所在位置并开始筹建东关教堂大礼拜堂,当时峻峭巍峨的大礼拜堂,足能容纳八百个座位,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0月22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这里也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基督教堂。如今看到的是于1907年重建(原教堂1900年毁于义和团运动)和20世纪90年代经过两次扩建后的新教堂,占地面积4301平方米,建筑面积2830平方米。

1889年的基督教东关教会

1900年前的奉天基督教东关教会

今基督教东关教会

奉天基督教东关教会,在东北基督教传播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布道传教不仅辐射东北,甚至达到蒙古、朝鲜等地,在东北亚基督教的传播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大东门南侧的大东菜行

清代沈阳城一处较早的蔬菜早市形成于清道光九年(1829),位于小东门外护城河畔,随着护城河的干涸,在小东门外设立了东关菜行。1935年前后,伪满洲国奉天市政公署在抚近门(大东门)外南侧,建起了一座建筑,正式称谓是:奉天市营东关市场,俗称大东菜行,老百姓叫它“东菜行圈楼”。原来的东关菜行被称为小东菜行。大东菜行投入使用后,原设在小东门外的东关菜行的大部分业户都搬入了这座新的奉天菜市场

1935年奉天市营东关市场

大东菜行营业面积2400平方米,为方形圈楼,开南、北、东三个门。西边没有开门,是因为距离沈阳东城墙城墙根太近了,几乎挨着城墙根。楼内有牛羊肉行、鱼虾行、鸟鸡行、海味行、干菜行等,有店商上百户。菜行西南有一个肉类加工厂,面积400平方米,专营肉类批发,是全市猪肉供应的重点场所之一。

1936年奉天市营东关市场

奉天市营东关市场(大东菜行)南部是露天菜市场,有50多户蔬菜批发商在此经营,旺季时蔬菜上市量每天达15万公斤左右。这种格局沿袭了半个多世纪。

1956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东菜行经营户全部进入公私合营店。1958年,与沈阳市肉食总店合并,称为大东副食品商店,至此多年来被沈阳市民称为的大东菜行,正式成为国营企业。1984年更名为大东副食品商场。据从1983年至今一直在大东菜行工作的张先生介绍:1985年,配合东顺城街拓宽改造,大东菜行东侧即占用今东顺城街的部分被拆除。1988年,往里缩去了原大东菜行占据的东顺城街部分的新大东菜行投入使用后,经营面貌大为改观,服务项目和便民措施不断增加,成为沈阳市重要的副食品商场。2011年至今为东副•生鲜食品超市。

东副•生鲜食品超市

今日之抚近门内外汉文、满文门额均为抚近门,人们也仍然称之为大东门。抚近门——大东门,沈阳古城历史风貌的重要标志!


2024-06-13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