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大风”吹呀吹!|汽势观察

汽势Auto-First|柴小娜

临近2023的尾声,几场大戏接踵而至,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一半是暖意,一半是失落。

暖意的部分,有很多。

一方面,中国车企终于迈出了“从技术,到产品,到生态”的轨迹或者路径。

日前,路透社曝出消息,援引三位知情人士的话称,华为已向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汽车旗下的奥迪发送邀请,询问是否有兴趣购买其智能汽车软件和硬件公司的少量股份。

这个公司正来自于此前11月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的《投资合作备忘录》,双方宣布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

紧随其后,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不同的场合,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四家智选车合作伙伴发出邀请,后续东风和一汽也被传出寻求华为新合资公司的少量股份,仅仅半个月后,便曝出了华为向奔驰、奥迪伸出橄榄枝的消息。

余承东表示:“我们一直认为,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

此外,蔚来接连与长安汽车、吉利签署换电业务合作协议。

11月21日,长安汽车与蔚来在重庆签署换电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推动换电电池标准建立、换电网络建设与共享、换电车型研发、建立高效的电池资产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合作。11月29日,蔚来与吉利签署换电战略合作协议。

事实上,华为剥离BU业务,开放资本进入成立独立公司,下一步将顺理成章建立智能驾驶的系统标准,而蔚来换电联盟同样是在建立标准。

像一株嫩芽,破土而出。因为种子早已种下,施肥的工作一直有条不紊,只等合适的气候和时机。无论是智能部分,还是补能体系,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迈出的重要一步。

做生态,核心之一是“能否给合作伙伴提供核心的商业价值”。蔚来的换电、华为的智能驾驶,一个代表了补能体系,一个代表了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可谓最大化匹配了合作伙伴的商业需求。

同时,从“做产品”到“做生态”,被视为最大赢面的商业模式。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无论是华为的“智能联盟”还是蔚来的“换电联盟”,本质上,都是“从技术,到产品,到生态”的商业闭环。

另一方面,流量为王、渠道为王?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供应链为王?

汽车产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在技术变革的同时,车企的营销模式同样走到变革的十字路口。

对于华为而言,属于“既要又要还要”的典型,站在塔尖俯望众生,众生皆焦虑,尤其焦虑流量。

J.D.Power《2023中国销售服务满意度研究》显示,购车前已想好了要买的车型/品牌,并且最终购买了该车型/品牌的消费者占比高达73%,较2022年上升5.3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用户购车的路径发生了变化,车企的营销动作需要前置,而前置的关键是获取“流量”。这也是余承东和懂车帝开撕的关键,是一场流量之王与流量之王之间的对决,流量的背后正是销量的紧箍咒。

再说说渠道为王。小米汽车日前曝出,在渠道建设方面,正在多个城市招聘门店店长职位,同时还进行相关培训工作。其中一家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小米之家门店的一层正在装修。据该店工作人员介绍,未来门店一层将会全部用来摆放展车,预计明年一季度展车就会到店。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此前透露,小米的新门店占地达到600平方米,是出于造车考虑,未来小米的汽车会在小米之家销售。

再说回供应链为王。

这两周的中国动力电池厂商,美国和欧盟委员会一刻不消停,拜登在多个场合直言称“我们的目标是将完整的电池供应链带回家”。

无论是美国在 12 月 1 日发布《外国敏感实体指南》,还是欧盟委员会在 12 月 6 日提议投资 30 亿欧元推动欧盟电池制造业发展,世界第二与第三大汽车市场都将矛头对准了中国动力电池厂商。

毫无疑问,依然是供应链之争。

小米汽车被业内人士看好,正是先天占尽“流量、渠道和供应链”优势。小米系旗下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以及小米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三个股权投资平台,围绕汽车产业链做了大量投资和布局,如下图所示,包括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和汽车芯片等关键领域。

在国内,极氪、埃安自研电池密集在近日发布。

广汽埃安汽车全栈自研自产“因湃电池”,12月12日,因湃电池工厂竣工,P58 微晶超能电池下线。工厂一期二期规划产能分别是18GWh,共 36GWh,可满足 60 万辆车的电池需求。据悉,因湃电池可能会首搭昊铂车型。

极氪首款自研电池正式定名为“金砖电池”,也将于12月14日发布,007将是极氪自研电池的首发搭载车型。

显然,埃安、极氪,包括广州车展期间长安汽车发布自研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均是想通过完全自研电池实现降本增效。“企业之间的比拼,一比核心技术,二比供应链能力。放眼商业文明历史,苹果、丰田、施耐德电气、高露洁、欧莱雅、美的等等等等,能穿越周期的企业,莫不如此。”

供应链成为了盈亏的关键因素。也因此,车企自研电池的队伍持续扩充中,比亚迪、长城自己的动力电池,同时外供其他车企使用,长安、特斯拉、蔚来等也有自己的电池团队。动力电池的龙头老大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呈一定的下滑趋势。

天风证券的数据显示,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约 35% ,是新能源车成本最高的零部件,动力电池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一台新能源车的定价,是它的命脉。

供应链之争,前有特斯拉和比亚迪打下的样板,后来者更是前仆后继,经过前期大乱斗之后,无论是流量为王、渠道为王,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供应链为王。

“失落”的篇章,更是不少。

一是赢了市场失了利润;

日前,丰田公布了2024财年上半年的财报(2023年4-9月),半年净利润约合人民币1290亿。相比之下,2023上半年10家中国车企(比亚迪、长城、吉利、长安、奇瑞、广汽、上汽、东风、理想、江淮)的利润,尚且不及丰田的三分之一。

二是各种“嘴仗”极为频繁;

车圈的各种嘴仗愈演愈烈。近日,懂车帝晒出的一组插混组纯电续航达成率的测试数据,由于问界M7(配置|询价)排名倒数第一,华为余承东公开质疑懂车帝冬季评测结果,称其“坑人的测试 ”,并表示“科学与严谨才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再到之前的小鹏与华为AEB之争,蔚来与理想的营销费用之争、这样的互怼和嘴仗只会更多,在一个存量时代和产业变革时代,是市场行为的一部分。

“从技术,到产品,到生态”“流量、渠道和供应链为王”,这两条道路“前途未必光明,道路异常曲折。”但这却是让品牌留下来的杀手锏。

现实会教育所有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的市值被拼多多超越,马云在内网发言“阿里会变”,继马云后,刘强东也发声“必须改变,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躺平”。来到下半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又能否为自己预定一张极其宝贵的入场券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023-12-13

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