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行驶中道时遇到障碍物应该如何应对?,

都挺好___



· 关注秦朔朋友圈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548篇原创首发文章



中国式家庭悲喜,最终都会化作一句“都挺好”

本来我是不看现实家庭剧的。有一天早晨无意中刷到武志红公号推送的一篇《<都挺好>里,那些没有说破的事:每个偏爱,都有代价》,写到的一些话,如“亲子之爱,可能只是一场秘而不宣的交易”、“这个家庭的3个娃,都被均衡地养残了”,“苏母的功能型养育,差别化地对待着每个人,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现在的性格,造成了各自的悲剧”等,都让笔者感觉到一些冲击力,于是看了这个剧,接着就放不下了。正午阳光的质感、阿耐的小说基础、演员与角色的精准度,连背景音乐用的都是人文气息极浓的苏州评弹,都挺好的。看着看着,心里也是很纠结、很疲累、很紧张的。

“都挺好”,这个剧名取得真有深度。国人见面的时候都会问候,“最近过得怎么样啊?”一般会得到的回答是,“挺好的”。家人怎么样啊?一般会得到的回答是,“都挺好”。中国的家庭事务是私人的,是隐秘的。就算是亲戚、邻里、熟人和朋友,都不可能完全知晓、了解内情。一圈一圈的人情层,逐级断崖式丧失知情权,最后得到的不过就是一些武断的表层碎片。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不过是风言风语中的各取所需,吃瓜碎片。

“都挺好”的背后,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生活的不易。中国式家庭悲喜,最终都会化作一句“都挺好”,冷暖自知,也是大而化之。



母权:分配与崩溃

这个剧的一开始,就是苏母的死讯,一个家的表面稳定瞬间被打破。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中,父权体系和母权架构是阴阳共存的。重男轻女只是其中一个“特色”,如今也批判得较为深刻了,其实,更为可怕的、无法撼动的结构式是母权决定着感情和财产的分配。

人一出生,第一个依赖的人是母亲。这是最自然的感情,也是感情最初的源头。感情分配,这个很容易理解。孩子也会自然地表达对母亲的忠诚。

至于财产分配,男主外,女主内,这是自古传统,家庭事务就是内部事务。中国家庭“主母”的地位历来是很高的,看看《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这部宅斗剧大部分情节就是“主母”们在主斗;看看《红楼梦》里的贾母,谁都敬重和害怕;看看《孔雀东南飞》的焦母,在她的强力压迫下,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双双自杀;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孝顺母亲甚至继母的,感人至深。

而看看现在的“中国大妈”(《华尔街日报》为之专创英文单词“dama”,当时“中国大妈”对黄金的购买力导致国际金价创下2013年内最大单日涨幅)依然拥有着家庭财富主管权,前几年有个调查说,中国家庭财产的管理者六成以上是女性,实际上,观察下周围的生活环境,远不止这个比例。

一个母亲可以决定怎样养育自己的孩子们,真的掌握着生杀大权。虽然剧中苏家有三个孩子,其实就是中国妈妈养育孩子的三种类型。一种是希望成龙成凤的,一种是希望陪在身边照料的,最后一种就是天生不疼不爱的。为什么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理所当然的爱。别说女孩,历史上也有不爱男孩的,比如“春秋三小霸之首”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就不喜欢他,只喜欢他的弟弟共叔段,一心想要立共叔段为王。大部分80后都还记得,选取于《左传》的课文《郑伯克段于鄢》,就告诉我们亲子之间的关系修复之艰难。郑庄公曾经说过,不到黄泉不相见,但最后为和母亲相见,特意修了条“黄泉路”。


小说作者和编剧把这三种育儿方式放在同一个家庭里,增加了很多冲突点,集中爆发或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

老大苏明哲,小时候只会学习,也确实考上了清华,后面苏母一心想把他送去美国,为了实现新世纪的“光宗耀祖”,两年后得到半奖去了斯坦福,苏母卖房硬撑供他。但就像“明哲保身”这个词一样,它原先是褒义词,指的是用明智的方式保全自己,后来是贬义词,指的是因为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现在一般是中性词。苏明哲的人生历程就是从褒义词变成贬义词后来走了伦理的中道,原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管自己的学习,从来不管弟妹的纷争,后来是满口仁义道德家庭伦理,动不动就是“我是家里的老大”,“老二老三太让我失望了”。面子对他来说高于一切,想要顾全大局却没有能力,没有能力还随意逞强。对于观众来说,他不坏,也不讨好,这个角色比较脸谱化。

老二苏明成,这个角色就比较生动了,他小时候就知道花式讨好母亲,有点瞧不起父亲,苏母对他最偏心,给他托关系上二本、找工作,给他买房买车,打扫房子当老妈子,和二媳妇还相处甚好。总之苏母把大部分感情和财产都分配给了二儿子,就像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待孩子一样,他们只能这样相互纠缠着、相守着,彼此相互依靠,也相互制约。苏明成的角色是复杂的,他对老婆是暖男,对亲妹妹却是暴力男;他虽然瞧不起他父亲,但还是尽力想照顾他;他工作起来也算认真却没有大志,他意识不到自己啃老,更意识不到自己情感的残缺。虽然他不好,但也不是大坏蛋。

老三苏明玉,女一号,故事的主旋律是偏向她的感受的。故事里迎面而来的是她的委屈、挣扎与拼搏。她在家庭里受到了此起彼伏的不公待遇,她竭力反抗,刚硬,惹不得,但她反抗了却没有用,生活资源和发展机会依然被剥夺,她只能承受不合理的安排,未成年子女在家庭里就是天然的弱势群体。明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本该受到父母、哥哥们的宠溺,结果却是没有任何人真正关心她、爱她。苏母宁可给二儿子出去旅游的经费,也不给她补习的经费。她想上清华,却被安排到免费的师范大学。特别想不通、不可思议、非理性的事情,在中国家庭里却是常态。有评论说,这样的原生家庭让她变得冷漠,不对啊,这样的她更渴望被人爱,所以她会尽量去满足别人的要求,符合别人的期望。所以,尽管口头上说自己不是苏家人,她还是独立负责母亲的葬礼,默默安排大哥失业后的工作,安顿大嫂和侄女,补偿二嫂的工作升迁……她竭力地做符合自己良心的、仗义的事,在外人看来却还是“白眼狼”……所以,她忠诚于一手带她的师父,想要得到最大的认可,一个孩子曾经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如果父母那里得不到,要去别的人身上寻找。

要知道,我们社会上的人,大部分都是这三类育儿方式养大的。被寄予厚望的、被寄予情感的、或者任其野蛮生长放养的……母权支配的架构一旦形成,日复一日、积累加强,剧中人都沉浸在各自的世界和对彼此的误会里。大家都肆意演着自己的角色,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才不管别人的感受。直到苏母去世,母权架构崩溃。所以人们总说父母如何,子女就如何如何,简单粗暴地说原生家庭影响就像复刻性格、性情、品质一样。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父母会养出不同类型的孩子,苏明成说自己是猫,苏明玉是灯塔水母,他们不可能是亲兄妹。原生家庭的影响分析要深入到成长历程中去,非常难下结论。



填补中国大爷剧的空白

十年前,婆媳剧还很流行。婆媳关系太传统、太古老、太没有新意,现实中的争斗更细碎、更精彩,剧本升华不到哪儿去了。《都挺好》这部剧创新就创新在,几乎没有半点婆媳关系的影子(除了苏母为了不去美国照顾大儿媳坐月子编了谎话之外,猜测可能是因为生的是孙女小咪,而不是孙子吧),也没有新一代80、90后育儿的焦虑的主调舆论,把这两块生活的主要矛盾爆发点完全隔离出去,形成了较为理想的专门探讨新问题的情境。

现代的媳妇与公公的矛盾其实也挺深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是两代人之间最大的矛盾来源。媳妇嫌公公不洗澡身上有味道,乱用自己的毛巾等等卫生习惯的问题,以及正常工作生活规律的秩序感被无奈打破等等。公公嫌媳妇娇生惯养不懂事。没有在同一个屋檐下长时间生活过的人,终究都是陌生人,多多少少都有不愉快。

苏父苏大强,真的是最自私自利的小老头了,感慨,老男人花式作起来,简直比女人高好几个段位。在婚姻关系里被压抑了几十年,老伴猝死之后,他反而活得肆意了起来。明明自己有生活能力,会做饭炒菜,就像残废了一样三餐都要儿女管。管了还嫌弃,嫌弃还告状。完全没有分寸感、体贴之心和反思能力。遇到矛盾就躲起来,不声不响,能不管绝不管。没事干在外面惹事,人越老越爱金钱,买彩票、投P2P,无恶不“作”、无事生非……倪大红演得真的太生动了。

中国大爷通常是什么形象呢?其实他们是比较没有存在感的人群。像《欢乐颂》里樊胜美的老父亲,最后大部分的剧情是瘫痪在床。有人试图总结过中国大爷的形象——中国大爷不像中国大妈一样喜欢扎堆、闹腾、打探消息,他们更倾向于低调,自娱自乐,潜心于各类发明创作。这周,我第一次去上海图书馆报告厅听政府参事讲座,前几排坐着的全是大爷们,他们在安安静静地追求新知。对中国大爷也是有一些商业上的观察的,他们被认为是单反的主要客群。但总体来说,中国大爷在舆论上不占优势。苏大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网上有个投票,《乡村爱情》里的谢广坤和《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北广坤南大强)都掉水里了先救谁,结果谢广坤胜利了,227人选择先救他,只有14人选择苏大强。

说中国是男权社会,中国大爷却如此无权。一旦折腾起来就让人不能忍受,换婆婆那只是家常便饭。中国人最基本的思想元素是阴阳,其实阴阳的转化才是常态,相生相克,相互纠缠。最软弱的就是最强悍的,最刚硬的可能是最脆弱的。

鳏寡孤独啊,这个社会上那么多的委屈,不是这个人承受,就是那个人承受。人老了之后,吃喝拉撒住穿行医,全都是生活的障碍物和大石头。怎么有意义地度过晚年,没有人系统思考,整个社会处于惰性思维中,承受代价的以后都是自己,无论在社会上多有财富和地位,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人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然就极度没有安全感。

中国家庭都是在一个做主的人的压力下才得以稳定的,所谓压稳,就是镇得住。要有做明智决定的、有实力承担责任的人,不然,每个家庭都是一地鸡毛。最后,告诉外人的都是“都挺好”,内心感受则都是难过又无奈的。



交换与安放

最近有一组数据很流行,说中国婚姻里,男人往往乐在其中,女人却常感不满,在全国离婚纠纷一审审结案件中,73.4%的原告是女性,生活琐事(34.21%)、分居(30.16%)、感情基础薄弱(8.63%)和暴力(8.44%)是最主要的离婚原因。反而大家印象最深、影响最坏的出轨问题仅占2.51%,而经济问题最少,仅占1.49%。过日子,不容易。

那我们接着谈谈剧中的三个女人。

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笔者认为,就是交换与安放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的简单粗暴一点就是交换关系,交换利益和情感。但是我认为,有一部分是安放的、存而不取的、淡然的、关于志趣和灵魂的。

大哥苏明哲的家庭,飘在美国,表面光鲜,内心压抑。吴菲,作为理科男的老婆,懂人情世故,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自食其力,独立照顾孩子。有分寸感、是非感,了解自己丈夫的弱点,尽量做到妥协,生活得很疲累,内心深处是不快乐的。她生活的主题就是“撑着”,她也不知道自己能撑到何时何地。苏明哲好面子,长子的责任总是挂在嘴边,承诺赡养老父显得大手大脚,准备随时牺牲小家庭的利益。她讨厌自己变得斤斤计较的样子,她再懂事,到了核心利益面前,也会变得喋喋不休,生活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他们的夫妻生活早已没有了理想和浪漫的色彩。她的情绪只能通过争吵得以表达和释放,翻白眼都显得无力。他们的彼此支持,是通过女方的牺牲来成全的。他们的交换是不平等的。安放多余的情感和情绪,就更没有出路了。但他们主要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大概率大结局是不会离婚的。

二哥苏明成的家庭是典型的上班族白领,中产。他们之间的感情比较健康,因为他们从小都不缺父母的疼爱,所以他们交换比较对等,交流比较顺畅,小夫妻相处较和谐,相互顾着、护着。朱丽虽然娇生惯养,平常也爱面子,但她该做的事情一直在做,也没有逃避。她看了苏大强的账目,主动提出要赡养他,而且教育自己的老公,已经算是很有觉悟的媳妇了。但他们没有多余的感情和理想志趣需要找地方安放,他们之间没有多余的责任感等高质量的情感以及无为无利的东西撑开生活的局面。

妹妹苏明玉,她大二就跟着师父,她需要长辈的认可和重视。她说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不会背叛她的师父,因为师父是她的恩人。她不是靠简单的男女关系奋斗立足在社会中,她与师父之间,需要的是强烈的相互认可,一旦这股力量不强烈了,彼此也就不相互信任了。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剧情是,当苏明玉不听师父的建议——放手不管与洪总的合作问题,她坚持去弥补自己的失误,那种坚韧地上门求见、豁出去吃兔头、敬大杯酒这样教科书式的商业谈判技巧和心理,在商业“人精”高手过招面前显得非常幼稚,因为在商战僵持的当下,谁先主动找谁,谁就输了。最后师父批评她的时候,镜头一直拍着她的脚,说明这对女强人的心理是极大的打击。笔者非常能体会这样的感情,我也没有父亲,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师父。师父终究还是师父,商界的魅力还是握在这些老男人手里。他们这些人从不带着家庭色彩或者情感色彩,他们属于更大的政治经济领域,像一座座山一样压稳。现代女人的情感将寄托何处?如果父母那里得不到,就会从事业伙伴那种一起打天下的激情中得到,或者爱人中得到。但爱人总是靠不住,所以现代女人更爱自己的事业。

剧情已经进行一半之后,石天冬才从一夜情对象变成了她的男朋友。这个男生,无法跟她有对等的交流。他们聊着天,只能聊饭菜,就连男主角安慰女主角的例子,都只是一道名菜的来历。女主角问跟我这个事情(事业上的)有什么关系吗?他说没关系。好在灵魂可以相通,石天冬可以提供安放苏明玉情绪的价值,对女人有心灵柔软处寄托安放的功能。女人不能没有柔软的地方,不然她活不出自在。她一直活在这种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害里,连她现在住的房子都是原来她离家出走呆了一个晚上没有人找的湖的旧址上……所以对苏明玉而言,情绪安放的价值也很高。

我们这个年代的独生子女,都知道了要独立自主,不给别人添麻烦,不制造麻烦就是对社会有益。但独立自主,容易显得生分。承担更多的责任,意味着侵蚀最亲密的人的利益。独立自主是不易的,我们有最依赖我们感情的父母。强调独立自主的人,好不容易获得了尊严,却又要负担起独立自主以外的负担和责任。中产阶级最不容易,各家有各家的难题,谁体贴就意味着谁需要多付出、先付出,体谅体贴就是付出更多,要的更少。

我在想,这几个兄妹,其实都不是坏人。这世上的矛盾,90%都不是核心利益的矛盾。误会这东西,大概率会一直存在下去,随着故事进行有些还会越来越深,有些则停滞不前无人问津,只有少部分才能消解。我们就活在这样矇昧的世界里,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有的观点都是那么分裂,那么对立,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所以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反思能力”,简单直白地讲,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错了、不好的能力。中国家文化,最后都强调家和万事兴,只能靠觉得自己错了。大人孩子,都要认错。多少恩恩怨怨,最后都只能化作一句“都挺好”。

  • 最新文章链接:

《星战叠构》

《无论贫富强弱不可不知的“传播经”》

《挺经》

《嘿,你该读〈鬼谷子〉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2024-09-1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