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图片如何引起公众关注?,

突发性灾难应如何制作新闻标题?兼顾人文关怀与真实高效是关键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WQ

第一章 狼群,重现“7·21”暴雨

文|吴晨光

“春台:在我新闻从业的14年里,鲜见此类情况——一个晚上,同时出现了两件重大新闻。而在操作中,我开始感受到了门户网站的力量,并总结出一些报道模式,这周的工作汇报主要围绕这些问题……”

以上文字写于2012年7月末,是我给搜狐网前总编辑刘春(因为他此前在凤凰卫视任执行台长,我们习惯叫他春台)工作报告的节选。一场暴雨在此前一周突袭北京,让这个城市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包括让人至今难忘的、淹死在广渠门桥下的那个中年男子。而政治上的暴风雨也震惊世界:就在北京公布“7·21”特大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当晚,薄熙来妻子薄谷开来因涉嫌杀人被立案调查。

关于搜狐网如何报道薄案的故事,后面会有一章专门讲到。这篇“回忆录”主要是追溯“7·21”暴雨的处理过程,以及搜狐新闻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的成立。既然《中国新闻周刊》无法实现“狼群”的梦想,那就让搜狐实现吧!

雨一直在下

雨一直在下,编辑部的气氛还算融洽。2012年7月26日晚,我将新闻中心所有人员召回办公室,因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此次暴雨中的死亡人数即将发布。

其时,我出任搜狐新闻中心总监已经两个多月。原创、策划及栏目的改版基本完成,原有的十多个栏目被整合为五个,包括后来成为搜狐品牌的《点击今日》《数字之道》《新闻当事人》。“做信息的减法、思想的加法”,这是我在改革之初提出的口号。此前,门户网站非常重视“海量”,但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海量有时代表着眉毛胡子一把抓。事实上,编辑需要给用户更精练、更有价值的信息。

两年半之后一个酒局上,新闻中心某同学提起了当时的一篇稿件。“把新闻当事人做成新闻当事狗,这是很牛逼的事。”他说。当时,搜狐新闻组独家采访到了房山区的一条义犬,滔滔大水之中,它帮人们寻找失落的物品,并叼回岸上。一位很有才情的值班编辑为此稿起了推荐标题:《房山救灾金毛犬:吃狗粮 干人事》。

这次暴雨是一个非常好的练兵机会。采访组、图片组被派往重灾区房山,殡仪馆里的遗体处理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时任图片编辑的某男采访之后,被吓得晚上不敢上厕所。最后,是一个女生陪着他进行了“人生的放松”。评论组负责约稿,《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在公布死难者数字的当晚发出。值班组、专题组作为新闻中心的核心团队,负责收集每个部门的优秀作品,并将版面提前准备好,只等数字公布。

我亲自调整着版面的逻辑、结构,并斟酌每一个标题。当时真是心怀忐忑,这毕竟是我来搜狐后第一次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我曾试图找一些参考,但此前搜狐虽然做了15年新闻,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积累只有语焉不详的一页纸。

既然没有标准,就从我开始吧!77人的死亡数字终于公布了,此前准备好的版面在这一瞬间发出。

首页的PK

这组版面,节选于2012年7月26日晚8:00左右,是搜狐新闻首页与其他门户网站新闻首页的对比(如下页图所示)。

如果从版面上看,有几个核心问题:

(1)规模。为什么搜狐的规模最大?道理很简单——这个事件关注度够高,值得用如此大的版面来承载。从最基本的信息判断:死亡77人,不少;且事发中国首都,地点的显著性极高。而在这场暴雨中,又出现了北京广渠门淹死人这样的极端事件。

搜狐:

哀悼!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77人死亡

最新:<遇难者名单公布><其中66人确认身份 11人未确认>

死因:<溺水46人 触电5人 房屋倒塌3人 泥石流2人 遭雷击1人>

分布:<五环路内6人 其中核心城区1人 房山区38人 通州区3人>

官方:<重灾区山地多 死者搜寻难度大 承诺绝不隐瞒死伤数字>

背景:<公布遇难者人数需经过DNA鉴定 无名遗体需与家属比对>

评论: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

<“死难者”不是冰冷的数字 公布遇难者名单应成为国家习惯>

策划:在灾难中学习 在灾难中反思

预警:<专家:北京预警不够及时全面 灾难预警后行动更重要>

硬件:<排水标准仅三年一遇 发展滞后 明代团城无一积水报告>

对比:<台风袭香港无死亡 预警及时><深圳取消交通违法处罚>

自救:<车内溺水可用头枕撬窗><积水点分布图 应急避难场所>

新浪:

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已致77人遇难

<66人确认身份 搜救工作仍继续 遇难人员发现地分布图公布>

<暴雨当天预报与实际差一量级 组图:溺亡司机追悼会举行 滚动>

网易:

北京暴雨确认77人死亡 悼念 专题

66人身份确认|46人溺亡|房山38人遇难|官方:遇难人数不会再有大增

北京暴雨灾害募款超6 000万元|官方称今后将对市民发极端天气预警短信

凤凰:

北京7·21暴雨已77人遇难 66人确认身份

五环路内死亡6人 房山区死亡38人 46人溺死

腾讯:

北京暴雨遇难人数上升至77人

<河北32人遇难20人失踪><未来两天全国多地大到暴雨>

<北京募款超6 000万 领导捐22万><现场图:广渠门等雨>

京港澳高速150位农民工救起182名被困者

<暴雨袭击天津 主城多处被淹><组图:城区成泽国><自救指南>

(2)逻辑。在各门户网站中,只有搜狐使用了“标签”。很显然,这样做更清晰。在我来搜狐新闻中心之前,要闻区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逻辑,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个突发灾害,人们最关注的是什么?肯定是死亡人数。其次应该是一些故事和细节。再次是事发原因和背景。善后处理结果也是公众关注的。按照这个逻辑排列版面,再用标签,一目了然。

(3)态度。“哀悼”——之所以把这个词放在开头,表明了搜狐新闻的态度。而《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也是人文关怀的传达。还包括其中信息的选取,很多都是围绕死者,因为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远远胜于财产损失。

以前,门户网站以转载为主。但没有价值观的媒体一定没有生命力,就如同人缺少了灵魂一样。

(4)原创。在这个页面之中,有两个原创策划类报道,一是《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二是《在灾难中学习 在灾难中反思》。如果说,占门户信息来源99%的版权采购是“画龙”,那我们的原创、策划一定是点睛之笔,搜狐新闻的核心竞争力由此而来。

(5)预警。因为提前得到了死亡人数较多的消息,所以做了充分准备——提前准备好页面,成为搜狐新闻中心的一个惯例,一直坚持至今。凡是遇到大事件,都要提前预备好版面。比如在2014年的令计划事件中,为了抢Push,我们准备了三套方案:第一,令涉嫌违纪;第二,令涉嫌违法违纪;第三,令涉嫌严重违纪。按中纪委的口径,我们的客户端第一时间便推送出去。

新闻判断力

在当时给总编辑刘春的工作周报中,还有如下记录。这成为搜狐新闻社会突发事件处理小组成立的铺垫。

(1)大报道可以提升士气。新闻中心需要借着大事件的机会,启动类似北京暴雨这样的“大报道应急制度”。在周四当晚,看到很多同学的微博在说,“我在经历×××”,并且附加上了闻首版面的截屏。这说明,这件事情打动我们这些参与者。

(2)新闻预判断能力。这次我们在暴雨后期判断准确,并有充分准备。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个突发事件都能给我们这么多时间筹备。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一个新闻刚刚发生时,就对其做出相对清晰的判断呢?这一点,有赖于编辑的专业化——对事情背景了解得越多,心里就会越有把握。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素质达不到这一点。比如说水灾和城市内涝问题,哪个编辑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个门道来?

(3)值班组的责任问题。作为新闻中心的核心,值班组应该有调动其他组的能力。但前提是,你的判断需要非常准确,能说到点子上,别人才会听你的。“狼来了”如果喊了几次,或者搞几个南辕北辙,将来你想调动人家,人家也不会来。所以,对值班组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归根结底都是新闻判断力。同样,策划、原创、评论等各项业务也需要良好的新闻判断力。

(4)面对重大事件,在人员布局方面,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比如发布死亡人数的当晚,我们留守的人很多,大家做得都很有激情,但有些岗位有些重复。

以上所有问题,都是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应该解决的。比如说用多少人做这件事情,怎么分工?常态化、程序化,而不是人治。如果把突发事件分为若干级别(特级到普通)、若干类别(天灾、人祸等)的话,每级都对应怎么样的处理模式?每类突发的特征又在哪里?这都是未来一个月新闻中心要讨论的重点。

狼群,再建狼群

说干就干!北京暴雨报道结束之后,我一头扎入对突发新闻的研究之中。凭借在《南方周末》和《中国新闻周刊》的积累——特别是指挥过汶川地震等大报道的经验,我很快确定了在中国经常出现的几类社会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天灾)、安全生产事故(人祸)、食品药品安全、群体性事件、环境污染事件、恶性案件和疫情。

然后是把每类事件再进行细分。比如天灾,其中又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而人祸包括矿难、空难、海难、陆路交通事故等。当我检索了2002—2012年的重大灾难后,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真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给这些灾难分级则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因为此前仅仅是有专业上的参考——比如地震,震级从1级到12级;而安全生产事故,是以死亡人数作为标准。但你在处理新闻的时候,就不能简单以此作为标准。一个发生在太平洋深处的8级地震和一个发生在中国四川的8级地震,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死亡人数、地震发生区域、经济损失和震源深浅等诸多指标;而对于同样死亡40人的矿难和高铁事故,处理力度肯定也不能相同——前者是专业领域事故,而后者是公共领域事故。

不要说我们很“功利”,新闻就是如此。温家宝总理穿双星鞋是新闻,普通人穿七星鞋也不一定是新闻。

如此艰巨的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从2012年8月起,搜狐新闻中心的数十人几乎全部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每周一次例会,专题讨论如何更精确地分类分级。2012年10月工作基本完成,本书上编第十二章《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的上万字内容,就是这几个月总结的精华。

又一个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组织人手,让突发事件的处理更顺畅呢?于是,小组的架构被逐步确立起来。此处省略300字——如果你有兴趣,扫描文后的二维码,可以看到一个动画片,那只可爱的小狐狸会告诉你,搜狐新闻是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

这个不到三分钟的动画,在无数场合被播放,成为搜狐新闻很好的PR。其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并延续了我的“狼群”梦想——搜狐新闻突发事件处理小组,代号“狼群”!不,是拥有狼群精神的“小狐狸群”。

我始终认为,请个明星代言,不如让自己代言。在2013年“两会”的报道中,我们推出了《三分钟,小狐狸教你看懂“两会”》的动画片,用这个萌萌的卡通与凤凰抗衡——你有吴小莉,我有小狐狸。

“头狼”何在?

一套良好的运营体制保证了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的成长。从2012年7月起,每个月小组都会召集一次例会,对上个月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取有效资料入库。很快,关于地震、空难等常见灾难的准备已经非常丰满。而在2013年冬,在雾霾覆盖北京时,一套关于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体系也迅速建成。“对不起,标题被大雾遮住了,请用鼠标点击清除”。这个专题的创意,一时成为业界追逐的经典。

问题发生在2014年。搜狐新闻“中央厨房”的改革,建立了一套新的工作方式:以新闻中心为例,被分为生产端和分发端。生产端负责提供内容,而分发端负责在PC搜狐首页、PC新闻首页、弹窗首页、手机搜狐网首页、新闻客户端首页推送优质内容。这个大中心的员工超过了110人,如何重新构架突发事件处理小组,成为首要问题。

但几乎所有人都忙于公司大的改革之中,包括我自己。在这种相对“微观”的事情上,并未投入过多精力。这个改革持续了大约四个月,当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后,突然发现——我们用了一年多才基本磨合成的突发事件处理小组,难以按之前确定的模式操作。

在这里,必须要反思几个核心问题:

(1)因为新闻生产端和分发端分开,谁来领导这个小组?一旦事件发生,谁来启动处理程序?

(2)如果按照原有模式,应该是分发端的值班编辑统筹协调小组。但现在的分发端包括五大哨所,有五名值班编辑。如果大家对某个事件的判断不同,听谁的?

(3)在这种“谁也管不了谁”的情况下,所有问题必然会被推到更高层领导那里。但并不是每一个突发事件都需要总编辑处理,他也不可能有这种精力。

这个问题困扰着搜狐新闻,一直延续到2015年台湾坠机事件。那天中午,我突然收到了老板Charles(张朝阳)的微信:“台湾坠机,怎么我先看到了今日头条的Push?”

愧疚和遗憾顿时涌上我的心头。“拥有狼群精神的小狐狸群”更应该有亡羊补牢的精神。在甲午岁末的最后几天,我坐在电脑前,一边敲击着这段回忆录,一边规划着“新狼群”的构架。这也应该是改革的延续,我们需要与时俱进。

窗外的鞭炮声已经响起,新年的气氛已经很浓。但做新闻就是如此,365×24,没有停歇。这就如同真正的狼群,需要永远保持高度警惕面对残酷的大自然——新一轮猎杀可能随时开始(关于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新流程,请参见本书上编第十二章)。

2024-09-17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