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越颠插的越深是什么原因?,

杨式太极练松的十三个层次,你都清楚吗?

一、先贤前辈强调练"松"的重要性

杨澄甫宗师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前年悟通这个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师澄甫先生所讲的。他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他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师爷雅轩公在《太极拳随笔》中指明:"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恩师林墨根对我多次说过:"练拳时要大松大软,尽量追求虚无的气势。"

二、练松之目的与内涵

心静体松地练功习拳,"松"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从练松入手,练出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的太极拳功夫与技艺。太极拳中"松"的概念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在行拳走架时强调的一种训练行为,是打基础的功夫;二是推手、散手与对手接触中强调的一种竞技状态,是应用的功夫与技艺。太极拳爱好者既要分清两方面之间的不同,又要明白两方面之间的联系。

三、练松难在改变本能的观念

以松练功习拳之难,首先难在改变本能的观念,就是要你放弃日常本能的观念,平时生活、工作习惯用人之本力,这在太极拳中就被视为拳病。太极拳不但不让你练蛮猛拙快的劲力,还要你把身上以前本力尽量卸掉。老练家说: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事实确实如此,可是部分人在这时就被拒之门外了,因为那部分人松不了。究其原因是:不会松,不敢松,甚至是不相信松。不会松的原因是没有明师指教,不敢松的人是嘴上说松,心里面却一直在怀疑松的功夫。松得不到位的结果,就是使太极拳功夫一直上不了较高的层次。

四、求真松要诚心坚持修炼

松净是太极拳的灵魂,与拳理拳法有密切关系。两臂松、胸松、腹松、腰松、胯松,全身无处不松净。太极拳的功夫、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松的功夫。松沉劲、软弹劲、轻灵劲、短劲、透劲等都须从"松"中求得。从字眼上看,"松"的大道理似乎不难理解,当你在打坐或站桩时进入松静状态也许不难。但你想在行功走架和对练竞技的运动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放松状态,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至到的。在揉推手和散手较技时做到松乃至做好松,即使对于有些打了几十年太极拳的老练家来,说还真的不容易呢!笔者曾拜访了一些明师名家,亦与一些推手大赛金牌得主(如荣获1989年全国推手赛冠军的谷平海、荣获全国锦标赛太极推手"五连冠"的傅能斌等人)切磋交流,认为真("真"的含义指符合太极拳运动的技术要求)松的功夫、真松的技艺确难练至较高层次。松功藴之深,练松艺之精,所以要练到老,松到老,诚心坚持长期修炼。

五、练松是分阶段层次的功课

何谓松? 松是指修为的方法, 松是练功习拳的训练手段,是谓身心于规矩之中的自然放松,要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松之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劲,换来符合太极拳运动技术要求的内劲、功力和气势。何谓松?简而言之,能骨开(关节)、肉顺(肌肤)、筋伸(肌腱)、势沉(气血)、心平(意识)、气和(呼吸)、身整(肢体)者。练松是"有意识练,无意识得,下意识出"的功夫,是分阶段层次去练的功课。对于松功层次而言,行拳走架的松不见得一定是真松,在推手、散手中能松,在强手面前还能松,经受实战检验的心静体松才是真松。当然练成这样的松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苦练与悟性缺一不可。为了让初学者能更多更深理解太极拳之松,我细说练松层次如下:

1、松静

松静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入手点。所以武式太极一代宗师禹襄公曰:"先在心,后在身。"心静无为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练拳首要心静。感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思想集中,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才可以开始动作。因为太极拳是一种顺应人体的自然状态而引发自然之力的一项运动。师爷雅轩公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练拳时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的放松程度,是受大脑神经不同程度的兴奋控制的。练功时,只有大脑越入静,神经兴奋程度就越低,骨肉就越松,血液流动就越好。但要知道,练大脑入静的功夫,绝非几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得法掌握要领的锻炼过程。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于缓和、坦然和宽松,继而才能进入无欲无求之境界。单一地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全松,不少习拳者虽深知盘拳揉手须周身放松肢体去练拳,无一处用拙力、无一处僵滞的要求,却因摸不到要领而很难真正做到。他们往往只知道放"松"肢体去练拳,这样从形体动作上看起来好像柔软优美,但周身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没有放松,其实,实现松的障碍就是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图,他们往往一门心思地想放松,心情反而越紧张,一颗心老悬着放不下来。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恰恰导致了他们与真松境界背道而驰。对于初学者来说,先松心,后松身,不宜过早找劲,亦不宜追求练松功的"气感"。

欲松好,除了先要心静,还要加强心性方面的修炼,在推手对练中尤为重要。要看淡胜负,推手时越怕输的人,精神越紧张,也最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倘若没有良好的心性修养,心里松不下,肢体又如何能松得好呢?内外松不好,又怎能使自己听劲灵敏、化劲干净、发劲干脆呢?松是太极拳内劲内功的根本,松不下去便无法求得整体劲。

2、松而不懈

怎么做到松而不懈?练功习拳之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皮肤的毛孔随呼吸和动作的开展而开放,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皮肤腠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紧张,精神萎靡不振。失去骨架支撑的假松,也称为懈。

松而不懈的练法是:一、用意识引导肢体节节贯串的放松。二、追求身势和内气的自然下沉。三、松开了的感觉是身体变大而不是变小。四、脊柱要有悬挂力。五、练架子的姿势动作要有拳意,推手要时刻保持警惕性。

3、松沉

松了能沉乃真松,松了不沉是假松。倘若没有松沉的底层基础功夫,说什么周身松透、全身松净都是假太极的东西。松之沉不是动作的下砸,也不是姿势的下蹲,亦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而是松了的肉骨之沉、心意之沉、内气之沉、身势之沉。松和沉既是相因相济,又是一个整体,松,是在沉实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虚的前提下沉实。有个太极拳明师谈到松沉时说:"'松'是'沉'的前因,'沉'是'松'的结果;'沉'是'松'的功夫,'松'是'沉'的玄妙。"松肩、松腰、松胯等等的垂、落、塌、坠之势,不是滞重、僵死的姿势,而是不停运动的势态,是作用于地心重力的竖直向下之劲,有不少拳家俗称为直力。初级阶段是训练肉骨的松沉,比方说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软下坠的"骨升肉降"。进阶是训练意气的松沉,比方说气沉丹田。

4、松之沉弹

真的放松到意、气、劲都沉入脚底时,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谓之或提或起的上传劲,这是借地心力打拳的源动力。也可由松沉劲顺着地面反座力而产生松弹劲。如果从腰胯松沉到脚底的通根劲少了上传劲或松弹劲,那是不够完整的腰胯通根劲。太极拳所要训练的通根劲不只在腰胯通脚底,也在肩窝通脚底、手上通脚底,通根劲无处不在。

5、松柔松软

师爷雅轩公说:"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 他老人家还说:"身体有了柔软的功夫,筋骨方面已经增长了力量,才能出'劲'……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让来,我都能毫不抵抗的随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决不拖泥带水。"太极拳名家杨禹廷指出:"柔软不是软弱无力,极柔软是高度的不丢不顶,如影随形,触之总觉得空虚无物,摸不到对方的中心,进则落空,退则失势。"

身体柔软如婴儿,就是练拳时想象自己就像婴儿那样屈伸自如,每一个动作都不要有僵滞之力。单练拳架也好,对练推手也好,追求身上没有滞点和硬点,如果身上尚有不少滞点和硬点,还怎样体现符合太极拳技术要求之松柔松软?倘若感觉跟不上,动作变化不够及时,那么就谈不上太极拳的松柔松软。

6、松之柔弹

师爷雅轩公说:"松着劲练拳,可以使脚下松沉稳固,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我可以用柔动之力化掉,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其冲动。"手上与脚地通根的鞭打劲,也是体现了松之柔弹,有些拳家把松之柔弹说是松之软弹,太极拳的松之柔,是柔中有韧性弹劲,没劲时犹如杨柳,打拳屈伸自如,推手避实就虚,用劲时则似扬鞭击打。内家拳名家宋世荣点拨他师侄刘纬祥时说:"以柔用刚方是真疾,以柔用疾方是真刚。"他要求刘纬祥在"柔"字狠下功夫,可见 "柔"之含金量。

7、松而有力

《乐传太极与行功》中说:"松者,上下、左右、前后俱都力平衡也。平衡有半斤八两之意,也有阴阳相济之意。对己,各部位相容相让,各不妨碍。对外力(包括重力),'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阴阳相济也。松而能通能生通体协通之力。'松而有力'者,'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做到全身松活无支扼处,自然生出不思议之对外掤力及走化力。"比方说肩肘松沉能使手臂有力、腰胯松沉能使两股有力,从练拳实践得知,倘若肩肘松沉不能使手臂比松前更有力,腰胯松沉未能使两股比松前更有力,那么,可能练的还不是太极拳的真松。"虚灵歌诀"说:"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筋骨要松是指要易筋换骨洗髓,所谓易筋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锻炼方式使得筋粗力长,使得全身的大筋粗壮长起来,然后气力就大了。所谓换骨就是指通过锻炼要使得骨密度增加,骨骼的硬度和弹性都能增加,更有力气的抗人击打。洗髓是气走骨髓了,整个人的身体素质会有较大的提高。

8、松之轻灵

拳势腿脚的轻灵有从哪里来呢?是从脚腿部的支撑力来的,必须周身下沉,能使本身身体的重量在单腿用力的前提下,起落自如,才能在双腿变换用力中轻松、灵活。手上的轻灵也同理,"轻"即意味着不能有丝毫紧张。具体来说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要充分放松,毫不着力,特别是两手臂,仅维持其不掉下而已。已故太极拳名家徐致一讲,他们过去练拳架时,吴鉴泉先生曾要求他们闭着眼做搂膝拗步,当一臂往前推出时,鉴泉老师用一手指在他手上轻轻一点,如果这一手臂不能随下点之劲立即掉下而仍在原处时,鉴泉老师即认为没有放松,没有达到轻的要求。每打一势,轻轻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轻灵从松沉过来,灵是轻的发展,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轻的要求。在太极拳推手中,同样要按照这一要求来做。当与对方接触,肌肉和筋骨放松,毫不着力,便会使对方感到深不可测,不知力点在何处。而自身却能敏锐地感觉到对方力量的大小及力点所在。这样,对方的重心和虚实全在我掌握之中,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轻则灵,灵易变。

9、松展

在意念导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展开,既有松沉的直力又有松开的横力、斜力、圆球膨胀力,谓之松展。比方说:一边横向放松地含胸拔背一边直向放松地沉肩坠肘,这就是松展的练法。这样放松是有意识地引导全身的肌肉、骨关节、筋膜松开展开,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连结成一个全新的整体。意气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着横向开展,是实现全松的重点。有些人认为肩松是要向下松到腰胯,腰胯松是要松到腿足,能上下松至此处便是完全松沉到位了。殊不知,这样就再无处可松下去,只好承受负荷,从而导致腿足僵滞不灵。求得身体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放松恰到好处,才是完整合理的周身松。

10、松通

松通就是松了能通的意思,用于内气运行和吐纳呼吸的放松练法较多。谈起腹式呼吸,其实人人都会,天天都用,关键是怎样融入拳势。人卧床呼吸同婴儿呼吸一样都是腹式呼吸,当你平卧睡在床上,那时的自然呼吸就是腹式呼吸。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体最自然、最充分的放松状态,腹肌和腰骨、腰肌都解放了。也就是说放松腹肌、腰骨、腰肌,无需用力,就是腹式呼吸的要领,部分人只盯着一呼一吸是不对的。老练家有言:"只要一松,气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忘记"放松"与"行气"的结合。

11、松紧紧松

杨澄甫宗师在世时,有人问他:"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宗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诸如短劲、透劲、惊弹劲、崩炸劲等就是太极功夫的击打手段,以松透全身的整劲求得快准、冷狠、入里透内、惊心动魄的击打效果。若要体悟"松着劲打"的击打,那就先解决如何理解和认识"松"与"紧"(有些拳家把这种松紧称为松敛)的实际问题。松本身是不能直接出快速出刚劲的,但练松能出紧,紧即出快速与刚劲;松能济紧,反过来紧也能济松,松与紧也好,松与敛也好,都是阴与阳的关系,阴与阳的互动,松紧的妙用之处在于"相济"二字。既要求在练时必须松,又要求在练时还必须恰到好处的紧,做到松紧互济,这样才能打得更快,才能击得更厉害。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练拳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因为"松"为太极拳术之灵魂。但也不能不谈一个"紧"字,疏忽了"紧",就可能不符合太极拳阴阳之道。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为了用,紧的用途就是一触即发,是快速,是刚劲。"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有练家子说:"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再如马车上鞭杆的鞭绳闲放时是柔的,打到马的身体就变成刚的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拳龄较短的爱好者不宜过早体悟刚劲之"紧",要多点体悟大松大软的拳理拳法,以免影响初级阶段"摧僵化拙"的练松。太极拳明师张子英在《论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的"松"与"紧"》一文中说:" 如果未了解松柔之前或不明白紧的用途,就会误将硬的动作当成"紧"的练习,使整个身躯与四肢贯着沉重的笨劲。" 有道是:有意练松,无意求刚。把刚讲得客观一点,发劲末端聚点上瞬间的紧就是刚。太极拳明师李秒丰在《回忆师爷讲太极弓子、闷劲、松紧》一文中说:"松紧训练,主要是掌握松紧的空间和时间变化,即松紧的频度和幅度。松紧的时间越短,松紧的频率越快,能量释放的效果越佳;松紧的空间越大,松紧产生的能量越大……松则全身皆要松透,紧则要全部紧到极点,而不能半松半紧,要松在自己身上,紧在对方身上,使力量透达无滞。平时训练,不仅要做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紧非紧,更要瞬松瞬紧,任意松紧,随意松紧,还要渐瞬突变。"杨式太极拳门内中有个"松紧功",用于击打和抗打都有功效。太极拳练得越松,内劲就越整;劲越整,打击点越小;点越小,穿透力就越大。这就是把松紧转换练至恰到好处的结果,亦是松击的功夫。"用心求柔,无意成刚"是松紧功夫的境界。

12、松而整

能松不一定能整,练拳即便松开了,也不一定能发整劲;但是能发整劲,一定是够松了。整体之松是指全身各大关节、肌肉、筋膜、皮毛、内脏以及精神状态的放松。内气能够在体内完整一气,内劲能够在体内八面支撑;内气内劲和外在姿势动作相合,周身一家,高度协调。所以说,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也好,内外相合的"周身一家"也好,都与松有密切关系,体现了太极拳的整体整合之技术要求。倘若松不好,哪来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假如松不到位,身体各部位不协调,哪能内外相合而成"周身一家"?

13、松空

有拳家把到达空灵境界的称为"松空"。太极拳名家田金龙在《太极拳"空灵境界"的证悟》中说:"到达空灵境界的太极拳大师,如果与一个中上等水平的人交手,可以随意发放,并能做到极度轻灵,身体的自由满足了心灵的追求……有一种镜花水月、如梦如幻的感觉。此时,胜负已不重要,神奇与惊叹在心中久久回味。(会有)不可思议的发放场景如腾空飞出、颓然倒地、双膝跪扑、轰然跌坐、凌空翻转、踉跄颠跳……"松空了,就能产生雅轩公所说的"虚无气势",距高级阶段的应物自然功夫就不远了。应物自然是人的功夫练至虚无至极时,身上在突然受袭时的一种自然反应。相传太极拳名家王茂斋有应物自然的功夫,而他的儿子王子英全身松空之后,对方站在王子英面前无法伸手。然而我不认可有个别名师把"松空"说成"练成无形无象的全体透空之体……别人摸不着你的肉和骨头,摸到哪里哪里空,什么也摸不着",林墨根老师对我说,"松净了,松透了,就是松空,不要看得太玄了"

有些太极拳爱好者在理解认识松沉与松空的问题时存在一些误区,比方说松肩、松腰、松胯、松脚等还没练好,就以为能凭想象练出空肩、空腰、空胯、空脚来了,殊不知那只是假空。太极拳名家郝少如在《讲课笔记》中指出:"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这并不是追求将自己身体的某部位练得消失了。练拳中至少有三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练久后则熟能生巧,自可以练来不加思索,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第二要手空,两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论阴手阳手,必要像挟有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手必须要空。第三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足心空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

田金龙先生说:"如何分析空性?应从我方、对方、触点三方面入手。我方之空,称为我空(或己空)。对方之空,称为人空(或彼空)。触点之空,称为法空(或力空)。我空是自身的虚空(虚灵)状态,人空是对方的落空状态,法空是接触点上劲力与意识的控制力……"如果在推手中练出松空了,人家就摸不到自己肢体上丝毫的实点、滞点,是一种"看着有摸着无,摸着有动着无"的功夫,也是一种"空劲"的技艺,无论对方怎么动,总觉得处处扑空。

六、不论健身防身都应心静体松的练功习拳

太极拳名家顾留馨认为,不论健身防身,都应抱着练功夫(含养生功夫与技击功夫)的信念来练习太极拳,在"心静用意,身正体松"的原则下,认真正确地一个姿势一个姿势地练习符合拳术含义的动作。我认同顾前辈的看法,无论是追求健身还是追求防身,下功夫练松,细心体悟静心松身,确实能使自己的练拳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太极拳养生和技击功能是一体而成的,都是依赖"松",绝不是截然分开。这一点请太极拳初学者切记,否则学练太极拳一辈子都是在门外游荡。

陈雄,1953年生,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副会长、太极拳明师。1986年至2015年,先后得到杨式太极拳名家林墨根、松绪金等老师的悉心传授,系统学练基本功、慢练大架、快练小架、刀剑套路、推手及散手。1989年,由林墨根的学业弟子转为授业弟子,成为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习拳三十余年,收授徒弟学生众多,并有百余篇文章在《中华武术》《武当》《少林与太极》《武林》等杂志发表。

2024-09-15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