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蹦车皮肤的保养方法有哪些?,

华州近百年交通运输业发展变迁

华州近百年间交通运输业发展变迁

简 介

华县铁路运输始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初,由于境内经济不发达,客货运量很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华县铁路运输发展很快。华县公路运输始于民国十一年(1922)8月,西潼公路华县段偶有长潼汽车公司的汽车通过。由县城通往四乡的道路,皆因地形限制或坡陡路窄,或崎岖多弯,客、货运输主要靠畜力铁轮车和木轮手推车,山塬地区则多赖肩挑、畜驮。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支前任务繁重,为适应支前运输,陕西省驿运处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在华县西关再设驿运站,是一种官办的民间运输,以马车长途运输为主。1955年,华县供销联社购回4吨卡车1辆,专为供销生产服务,为华县的第一辆汽车。1959年6月3日成立了华州人民公社运输大队,其运具为畜力胶轮车和人力架子车。1964年渭南地区汽车站在华县建站开始办理客、货运业务,有货车4至5辆,代客车3辆,1971年改代客车为大型轿子车。1970年华县运输队购回普切奇牌汽车两辆,桥峪水库购回普切奇牌汽车一辆。1972年第一运输公司成立,有汽车两辆。从此,先进的运输工具逐渐成为华县运输事业的主力。至1989年,全县共有客、货汽车和其它机动车3814辆,其中客车162辆(含小轿车、吉普车),货运车1662辆,其它汽车51辆,拖拉机2159辆,其它机动车380辆。

公 路 客 运

1、线路。1964年渭南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华县汽车站客运线路有华县至金堆、洛南、渭南3条,1972年增开华县至西安线路一条。1970年华县运输队客运线路有华县至柳枝、江村、赤水,翌年延伸至高塘;华县公共汽车公司客运线路有华县至高塘、大明、东阳、金堆、西安。1985年华县辖区内的金堆城钼业公司、莲花寺石碴厂、省木材场、化肥厂、复肥厂、华山半导体材料厂等企业的大客车开始参加社会客运,营运路线有金堆至孟原、桃下、华县、渭南、西安以及其他厂至西安、渭南和华县县城。个体专业户客运路线有大明、毕家、柳枝、罗纹、城南、瓜坡经由华县城至西安、渭南、大荔、韩城等市、县。

2、站点设置。初,华县公共汽车公司和渭南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华县汽车站在金堆、高塘、大明、东阳、渭南、西安有停车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营和个体客运,沿途群众招手即停,并不受站点的限制。

3、客运。(1)国营、集体汽车客运:1964年,华县汽车站有代客车3辆,每车可乘30多人,年客运量达3万多人次。1972年4月华县运输队购进大客车1辆,座席40个,月客运量1000多人次,由于营运里程短,乘客少,收不付支,经营3个月即停。1972年10月份渭南汽车运输公司,改用大轿子客车1至2辆,年客运量5万余人次。1978年,华县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初,有客车2辆,座席80个,年客运量6万多人次。1987年增加到6台客车,年客运量15万多人次,较1978年增加1.5倍;(2)个体专业户客运。1987年华县个体客运专业户已有大、中型客车10余辆,座席300多个,年客运量21万多人次;(3)厂矿企业汽车客运。华县境内金堆城钼业公司等10多家企业,从1985年开始以22辆大型客车参加社会客运,年客运量达126万多人次,尤其是金堆城钼业公司的10多辆大型客车参与社会客运,填补了华县公路客运在山区的空白和不足。各厂矿还有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的上、下班通勤车,以解决本单位职工上、下班和节假日进城难的问题,弥补了客运线路的不足,缓解了县境内客运的紧张。

铁 路 客 运

1.华县车站:

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原址在今县城北1.5公里处,1966年随陇海铁路复线建成而南迁,现位于县城西南2公里许,坐北向南,5股道(到发线4、货物线1),连同专用线的衔接线和安全线,全长4802米。原为苏式臂板信号,1975年改为继电色灯半自动信号,1985年底改用大站6502电气集中自动信号。站内设有道叉18对,客运站台两个,一站台2600平方米,二站台1960平方米。华县站没有始发的客车,通过客车21对/日(直快17对,直客4对)。在华县站停车的直快车是:西安至天津,兰州至南京西,西安至新乡,成都至北京,西宁至青岛,西安至太原,成都至南京,宝鸡至徐州,西安至武昌等;直客车是:西安至郑州,西安至太原,西安至信阳,西安至华山。1978年客运量158731人次,1984年344609人次,增长1.17倍,铁路客运一度紧张,1985年,个体公路客运专业户的出现,缓和了铁路客运。

2.其他车站:

莲花寺站建于1951年,原站位于老西潼公路北0.5公里莲花寺西北300米处,后随铁路南迁,新建于老西潼公路南2公里的高家河村南。站内5股道(正线2,到发线3),全长4443.8米。站内信号设备更新与华县站相同,道叉19对,客运站台两个,一站台1200平方米,二站台800平方米。

柳枝车站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原站位于华县、华阴二县交界处,老西潼公路以北200米处,1964年随陇海线莲花寺至下营段南迁于老西潼公路南2公里,于上安村东南建站,1966年又随陇海复线筑成再次南迁500米。站内有5股道,全长3768米,信号设备更新过程同华县站,备道叉16对。客、货两用站台2个,共6358平方米。

赤水车站建站时间与柳枝站同,原站位于老西潼公路北0.5公里,后随铁路改线南迁2.5公里,新建于程高村南,有铁道5股,全长3850米,信号设备更新同华县站,客、货兼用站台2,面积4277平方米。

莲花寺、柳枝、赤水等站日停客车,有西安至商邱,西安至太原,西安至信阳,西安至华山等5对直客车,旅客发送总人数1971年为182385人次,1984年230284人次,1985年后均有所减少。

城区机动三轮车客运

华县城区尚无市内公共汽车的客运。1984年华县城内出现了机动三轮车(以柴油机为动力,俗称“蹦蹦车”)客运,1985年有70多辆,1989年猛增至380多辆。机动三轮车还往返于县城到各乡、镇的公路上,填补了县境内汽车客运的不足。机动三轮车以客运为主,兼运小件行李,每次乘坐6至8人不等,灵活轻便,对道路适应性强,服务热情,运价高于汽车,于民方便,深受群众欢迎。唯安全性能较差,且污染环境。

公 路 货 运

国营公路货运:华县运输公司,1972年9月23日成立,初成立时仅有汽车一辆,1973年完成货运量3975吨,货运周转量184912吨公里,到1987年拥有各种汽车16辆,1989年完成货运量1.34万吨,货运周转量168.32万吨公里,货运量和周转量较1973年分别增加了2.3倍和8倍。

集体公路货运:1959年6月成立的华州人民公社运输大队,为第一个集体所有制的专业运输组织,运输大队下设五个生产队,一个修配厂,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调配、统一运价、统一核算。时有马车52辆,架子车190辆,年货运量12583吨,周转量44485吨公里。1975年改名为第二运输公司,下属一个汽车队、一个马车队、四个人力车队和一个修配厂,分住在华县西关街和华县、赤水、莲花寺火车站,时有载货汽车8辆,大型客车1辆,革新车14辆,马车22辆,人力车84辆,职工223人。1980年12月变卖了马车队的全部车辆和牲口,至1989年已有载货汽车19辆,其它机动车38辆,架子车90辆,年完成货运量3.19万吨,货运周转量255.78万吨公里,分别相当于1959年的2.5倍和57倍。

各行业自有公路货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驻华县的厂矿企业和县属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抽出部分车辆参加社会货运,1989年有60多家,既增加了本单位的收入,提高了车辆的使用率,又缓和了社会运输的紧张局面。

个体、专业户和民间散车货运:民国时期,境内零散货运靠畜力和人力,有铁轮车、畜驮、肩挑、手推等,运输艰难。1952年华县民间参加社会运输的人力车和畜力车百余辆,总载重36吨,年完成货运量为11804吨,货运周转量为39400吨公里。1955年华县成立了运输委员会暨群众运输队,有畜力胶轮车57辆,车工94人,牲畜134头,人力胶轮车272辆,在国家统一核算、统一调配、统一运价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运输。1956年6月成立了初级运输合作社,1958年建立了高级运输合作社,翌年集体所有制的华州人民公社运输大队成立,合作社形式的个体运输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县城乡运输专业户应运而生,发展很快。1980年参加社会营运的私人机动车辆87辆,据1987年统计,已增加到2000多辆,占当年全县机动车总数的67.1%。

解放初期到1965年,华县专业运力薄弱,运力和运量一度严重失调,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散车填补了运力的不足。1950年华县曾组织民间散车17088辆次,为修建罗纹河闸、西溪河闸、遇仙河退水闸、沟峪河闸以及沟峪河跌水、太平河桥等工程,运送石料2552立方米,沙子368立方米,白灰18355吨,水泥39166吨,木材2823根。1963年和1964年又先后组织民间散车425辆和675辆,参加社会运输,分别完成货运量10700吨和13565吨。

铁 路 货 运

民国时期,华县经济落后,铁路货运量很小。建国后,货运多由铁路承担,但铁路为单线,运力受到限制。1966年陇海复线通车,运输能力成倍增长,华县各站日接送列车50对。货物装卸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缩短了列车在站停留时间。1989年有卷扬机、汽车吊、塔式固定吊、装载车、电铲车、水泥单面溜槽等各种装卸机具28台。

1.华县车站。华县站备货运站台两个,一货台5000平方米,二货台2700平方米,仓库4座,总有效使用面积635平方米,最大充货量210.2吨。除经办整车和零担货运外,还兼理陕西省化肥厂、516信箱、铁一局桥梁厂专用线的车辆联系业务。建国后,随着华县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厂矿企业的大量兴建,货运量急剧增加。华县站发送的货物主要是当地的土特产和一些化工产品,卸车货物主要是燃料、建材、机械工业设备、汽车、拖拉机以及日用生活高档商品。1978年发货6522辆,卸货7399辆,达历史最高水平,铁路货运一度紧张,出现了要车难的状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多渠道的公路运输缓解了铁路运输的紧张局面。1989年后,华县站的发货车辆数降为3000辆,卸货7000辆。

2.莲花寺车站。备货运站台两个,一货台6000平方米,二货台800平方米,货仓一座,有效使用面积211平方米。除办理整车和零担货运外,还承担陕西省莲花寺石碴厂、木材场几条专用线路的车辆调拨业务。建国初,由于采石业兴旺,日外运量最多达5个列车,1978年发货车辆数为8903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和个体采石业迅速发展,省莲花寺石碴厂的销路受到冲击,乡镇和个体采石业的外运又多赖公路运输,莲花寺车站的货物发送量随之下降,1985年后发货车辆数年均4456辆,为1978年的50%。但由于车站附近几个大型企业的兴建和省木材场的吞货量加大,外来建材、机器设备、木材增多,车站卸车量仍为上升趋势,1985年后年均卸货车辆数为2000辆,较1978年的1740辆上升14.9%。

其它车站。柳枝站备客、货两用站台2、仓库两座,有效使用面积294.6平方米。赤水站备客、货兼用站台2、仓库一座,有效使用面积122.5平方米。两站均经办整车和零担货运,1978年,总发货车辆数3578辆,1985年赤水站改建,货运停办,柳枝站发货车辆数为681辆,卸货618辆,1987年后均有所减少。

金堆城钼业公司孤线。孤线铁路运输任务是从倒装站将矿石运往选矿厂,就其货运量而言要比华县境内干线铁路各站总货运量大6倍,但运距近且只限于为本单位生产服务。

运 输 工 具

交通运输工具和运输能力是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运具演变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畜驮、人扛,在车乘未普及以前为主要运输方式,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而渐少。主要运输工具如下:

手推车:也有叫独轮车,华县不少地方还称“绞麻车”。华县的手推车多为上置一货厢或筐,木制独轮,双辕单攀木质结构。由于其单轮体窄,颇宜道路较差的地区,至今华县塬区农户还有使用,只是改木轮为充气胶质轮胎,装有轴承,使用轻便。1958年华县有手推车5418辆,占全县各类车辆总数的50%还多。

铁轮马车:双辕,木质大轮之圆周以大头铁钉钉有铁瓦。铁轮马车曾为华县主要运输工具,建国初华县有3500多辆。1958年后,随着胶轮马车的增多而迅速减少,今已绝迹。

胶轮马车:其形与铁轮马车略同,胶质充气轮胎,有轴承,省力,载重较铁轮马车多一倍,在运输中发挥过较大作用。1977年全县有胶轮马车2400多辆,1981年后,随着现代运输工具的增多,基本被淘汰。

架子车:解放前夕即有。1954年专业运输合作社仅有190辆,乡间农户基本没有。六十年代普及,1970年全县达三万多辆。八十年代机动车增加,架子车相对落后。但架子车拉运方便,适应城乡小批量运输和短距离搬运,在运输中仍起一定作用。

拖拉机:1958年,华县始有大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普遍使用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发展很快。1971年有58台,1979年达869台,1989年猛增到2723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经济发展,拖拉机除田间耕作外大多数离田上路,经营城乡小批量、短距离的运输,对缓解社会运力不足起了积极作用。

汽车:为当代交通之主要工具。1955年华县始有汽车,但发展缓慢,1972年后增加较快,主要是进口的普切奇、斯柯达、吉斯车以及改装的柴油革新车。1975年后,开始购置木吨位国产和进口汽车,如黄河、解放、东风、日野等。1979年全县已有各型汽车373辆,到1989年猛增到1275辆(其中客车162辆)。

华县交通运输工具的修造,历史久远。至1959年,以修理人、畜力半机械化交通工具和生产部分零配件为主,1972年又有机动车的保养与修理。1989年有交通运输修理和配件企业43家,职工700多人(国营32家、集体5家、个体6家),有大、中修能力的5家,大修汽车的能力为460辆。

来源:华县志

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2024-09-14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