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个人有二手车皮卡要卖吗?,

赤峰倪铁军:22年工匠精神,让沙漠结出苹果

有一天,有个人加我微信。加为好友后发来一段信息:

很幸运认识您,我是22年自己治理5500亩沙漠倪铁军的妹妹倪晓华,电话***。

我前些天去山西灵丘参加第九届中国·大同灵丘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听贺建增老师提到过这个人。言谈中充满了肯定。

倪铁军今年71岁,从翁牛特旗交通行业退休后,一头扎进沙海治理沙漠。22年后,他承包的5000多亩沙地已变成一片绿洲,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倪铁军耕耘22年的沙漠成了绿洲

妹妹倪华开始极力反对哥哥,后来看到哥哥不容易,主动担负起宣传工作。

在倪华的讲述中,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个团结友爱的家族,一个值得敬佩的中国农人迎面而来。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农业它不挣钱

倪铁军生于1952年,16岁的时候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19岁返乡,安排在交通局养路段工作。1976年派往辽宁交通学校学习汽车修理。80年代初,停薪留职,开了汽车修理铺,饭店和小卖铺,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后来响应国家号召,承包了呼音波艾勒嘎查5500亩沙漠,植树固沙。

倪铁军和他心血浇灌的苹果树

倪铁军姊妹7人,倪晓华最小,比他小一旬,今年58岁,是历史老师。

倪晓华说,大哥倪铁军治沙所在的科尔沁草原原来特别美,《康熙大帝》蓝晴儿嫁的就是科尔沁草原,电影拍的非常漂亮,后来因为过度放牧、开矿、开发耕地,成了沙漠。咱们国家四大沙漠中最大的一块儿沙漠。

倪铁军要进沙漠治沙时,家里人都反对。

妹妹倪晓华就跟他打仗,说你这不把一家子人都给带进去了吗?给带成这个样儿,日子咋过呀!

倪铁军并不是没活路。他90年代开的汽车修理铺儿,大修一部车,能挣三四千块钱,有时候能挣上5000块钱。那可是在90年代啊!

选择好做,坚持不易。

投入越来越多后,倪铁军把自家的房子、修理铺儿,还有媳妇经营的饭店都卖了,开始整个棚子住,后来盖了个蒙古包,连水电都没有。为了治沙,先后五次改建栖身之所。

倪晓华拍摄的,当年倪铁军盖的蒙古包

当时承包的规定是,三年之内必须把草种上。没有买草籽儿的钱,他们就翻过北边儿的山,上对个儿撸草籽儿,上去挺容易,背着下去就没法儿解决了。因为山陡,要一只手把着袋子,一只手拽着植物往下走。当时采草籽带着袋子,塑料桶,塑料桶没办法拿,只能滚下山,摔的破碎。

刚开始种草,后来种树,种树时来场风就能把树刮跑,最后倪铁军想了一个招儿。把树种上后,把草放在旁边儿,再培上土,风再来的时候儿刮到草和土上,形成一个屏障,果树就不容易被吹走了。

倪铁军和妻子王国云最早种的是杏树,倪晓华还记得生长的艰难:“就一码多高儿,三年的时候,我进去,他说我这树长大了。我都找不着。他说你往地下看,我觉得那个时候也就是一尺多。我就逗我大哥说,你这是渴了喝山泉,饿了吃蚂蚱。他说我是公鸡呀!我说你看看你这环境,吃啥呀,那么苦,啃着咸菜疙瘩过来的。”

赤峰到乌丹是90公里,进沙漠是18公里。赤峰到乌丹开车一个小时,但是进到沙漠,18公里就得开40分钟。

倪晓华记着大哥刚进沙漠时,有很好的车,后来把车卖了,摩托车都舍不得买,就走着来回。等到后来,卖了房子有点儿钱,就买了个二手的2020。他自己修着用,不能用了,换了个黄海,前年又换了个皮卡。

“当时进沙漠的路都是大石头铺的,我们进不去,他就在半道儿接我们,我们把车搁在村儿里头,咋找也找不着他,不大一会儿,他在道儿上出来了,站在那儿喊我们。一看他的车就在半坡儿上待着。我说这咋的了,他说引擎好像出问题了,从坡上往下出溜,然后启动。他是修车的,这种车他都能处理。我们坐上车以后,他一拉车闸,这车往坡下一跑,就发动了。”

倪晓华还记得一次对大哥的“误解”:

“有一次他来我们家,我刚结婚,不想靠父母,靠着70多块钱的工资生活,当时也没什么家具,就是炉子上煮挂面。早晨大哥来赤峰买东西,我们煮的挂面,打的卤子,他转悠了一圈儿就走了,我当时还寻思呢,我说哎,大哥在山上那么艰苦,他咋这样儿呢,我感觉他嘴咋这么叼。等着后来给他宣传的时候,他就说这个事儿了。进了沙漠以后,就是三个石头支个马勺,在泡子里头舀水,煮挂面吃,他说看着挂面就想吐。”

倪晓华是老师,丈夫是公务员,她说大哥投入太大,自己在财力这块儿几乎帮不上啥。比较困难的时候,倪华就给嫂子买点东西,有喜欢的衣服,就给嫂子买点儿。“你说女人都喜欢美是吧?他把嫂子带到那里头去,人家本来是一个饭店老板,你说最后给整到那儿去,我觉得挺对不起嫂子的。”

华还保留着与大哥女儿倪雪瑞的聊天记录。从这里,能看到当年的艰难:

“我们家的事我知道我爸卖房卖地自己投资,开始**和***注资了,但是就是3-4年也不见收益,他们就把3-5千块钱要回去了,

我爸那山上一年承包费特别少,但是后期也没钱,我在肉联厂上班一个月那会600,我给我妈钱,乌丹基本也没人借我爸钱,最困难那几年,我爸一年吃不起一顿饺子,我回去就哭,我老叔那几年过年给我爸妈买水果、买菜、买肉,我爸开始连摩托车都没有,就是走着,太苦了,我老叔后来看我爸就在那一直坚持,他也不想我爸受罪他也投资拿钱支持我爸,唉不说了,一说以前眼泪哗哗的,毕竟现在过好了。”

等到沙漠产苹果的时候儿,倪华开始帮着销售。

“到了这个时候儿,你不帮他也不行。一九年的时候儿开始卖苹果,就是说他种苹果的第七年才产果。之前不敢让树产果儿,怕给累死。那苹果树太小了。这样我就给他做了个美篇,亲朋好友成立了两个群,结果现在已经鼓动到六七个群了,一一年的时候一下子就把苹果预定没了,5万斤。后来我就问他卖了多少钱,他说5万块钱,我说你说啥呢?然后我说,哎,费了这么大劲,嚷嚷了半天就挣那么点儿钱,那个时候儿我才知道。这个农业原来不挣钱。”

大哥地里的工具,都是他发明创造的

再艰难,也不能阻挡人的梦想和创造。

倪铁军进了沙漠,别的不立,先把旗杆立下来,原来有时间天天升旗,现在时间不赶趟儿了,那个红旗就在那上边儿飘着。

华说:我们家都是些爱国者,只要对国家有利的,我们都积极支持。

在倪华眼里,大哥善于学习和创造。

比如在沙漠里种苹果,除了有全国劳动模范(大连下放内蒙古赤峰宁城知青)孙奎联帮,就是自己看书研究。

孙奎联不远万里从大连来到沙漠亲自观察指导

华听三姐讲,大哥小时候淘,没少挨爸爸打。

“我们住的那块儿是城乡结合部,周围都是村儿,村民老耍钱,他也跟着耍钱,回来让我爸揍一顿。那时候都是骑马,爸有马鞭子,拿马鞭子揍了他一顿。后来我大哥说,爸,要不是你揍我的活,都走了邪路了。

等他上了沈阳技校,发明了类似潜水艇的东西,还得了专利。再后来,他上养路工区工作以后,把拖拉机改成一个车。他把那个旧水泵儿发动机搁到右边儿,左边儿是他驾驶。他开着自己改造的车,从单位回我妈家。等到上到这个沙漠的时候儿,开始非常苦,他进去以后,塑料儿带着板子,把板子支成三角形,弄成大棚似的,钻在里头睡觉,白天领着工人种树。”

华介绍说,大哥地里的工具,都是他发明创造的:最早时候浇草浇树都得用滴灌,沙子一刮,会把滴灌的眼儿堵上,请了售后去维修,不行,他最后用三棱子针解决了问题。

沙漠中绿树茵茵,改良后的滴灌

还有就是给树施肥,他把牛粪发酵以后,厚厚的盖在树根底下,慢慢往下渗。

还有喷灌酵素,他焊了个架子,像衣服架儿似的,把酵素的线引到两头儿去,一个人开车,两个人儿拿着这个东西两头喷,效率就高了。

还有用木头做成螺旋桨,自己做风力发电。

前年他盖的冷库。为了省钱,把废的电线杆子拉回农场埋在地下当外柱,他上去焊的架子,像阳光棚子似的,搭的石棉瓦,这样儿冷库外头装苹果,存点儿东西,就方便了。

还有草棚子,都是他自己焊的。他还有个发明,就是往地里头弄水,用个像电钻似的东西,倪华也说不上来那是个啥东西。

地泵自己焊的框子,装苹果的筐自己焊的。蒙古包儿也是,他自己就拿着柳条子绕一圈儿,上边儿和泥,里头搭个炕,就叫蒙古包儿了,他们就在那儿里头住。

“这个农场一点儿点儿的,无论房子还是工具,都是我大哥自己发明创造的。

现在农场浇水采用以色列微电脑大型行走喷灌和滴灌相结合

贺建增校长去了以后,我就说,你看我大哥多笨,自己焊的铁架子,他说这你就不知道吧,这叫工匠精神。当时这个工匠精神我没理解了,等到后来逐渐宣传有机的过程中,才理解了贺校长说的这个工匠精神。”

倪铁军精心试种出“漠龙果”牌沙漠有机苹果,成功打破了赤峰市翁牛特旗不能种植苹果的咒语!还实现了沙漠里能种植有机苹果的梦想!

华帮哥哥卖苹果,进了不少群,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个人跟她说,我把你大哥捧成网红,让大家伙儿都知道。她说我大哥不需要这个,他也不需要红。他无意当中给治沙人找了个出路儿,种了点儿苹果。把苹果卖出去,就是我的任务,剩下的我不参与。

后来她意识到,贺建增说的那句话非常恰当。“大哥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它体现了咱们老祖宗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的精神,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儿,没有钱,就自己想办法去做。”

大哥比咱先进了22年

一个人的奋斗背后,是一个家族的团结互助。

父母老了后,倪华和三哥把父母从乌丹接回赤峰,进行照顾。那时候倪华的孩子刚八个月大。开始住在倪华家,后来因为分房,倪华要搬家,老人不愿离开平房,由三哥出钱租房,后来又买房,雇保姆。

父母相继脑出血,倪华照顾父母13年。这些,都让倪铁军减少了后顾之忧。

华和三哥常去看望帮助大哥。她说自己跑的比较少,一月份换的新车,已经跑了6000多公里了。三哥的车,跑了20万公里。

22年,倪铁军在家人的支持下,终于把荒无人烟的沙漠变成了花果山,并建立了亚诺治沙造林农场。

农场的执照

农场施用有机肥和沼液,不用任何化肥。利用4000亩林地资源大力发展自然放牧养牛业,肥料还归果园,形成林、牛、果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现有林地面积4500亩(杨树30万棵)、苹果树500亩(苹果树2万棵)。

“我开始投入到这里头,我身体不咋太好,但我能干的,我就都帮着干,像帮着开开车,弄弄酵素,做做宣传。我没别的能耐,就是平铺直叙的把事实叙述出来。

华主要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做宣传,在农场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会用图片配上一句话发出去,“就是这么简单实在的宣传,没有一点儿华丽的语言去形容大哥,或者是绑架人,让别人儿认可大哥。我觉得那些都不符合我们做人的原则。”

华看到不少农人在网上做很夸张的宣传,她说:“大哥不会做这种夸张的宣传,就是踏踏实实地把做了些什么告诉大家。”

因为知道收获的艰辛,倪华对待宣传很慎重:“大哥那么辛苦,只要是我的货一发,钱必须得到位,这样的买卖我才给大哥去做。推销过程中我非常谨慎,因为那真是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儿才把这点儿苹果种出来。我感觉如果损失了大哥的这点儿苹果,那我就是犯了错误,不是帮大哥,而是害大哥。”

华的工作得到了倪铁军的认可:“大哥对我的评价就是,华给我推销的这个苹果价格儿才是我心理价格,我付出这么多,你说你给我卖八块钱,感觉对我和我的劳动对不上号儿,他就这么个意思。有一天我三哥和我大哥,都去他沙漠,他说,没有我妹妹的宣传,可能我这一辈子也没人知道。”

影响是相互的。倪华被影响的,首先是对有机的认识。

“我感觉有机这个东西,不是说有钱的人才吃,是认识到的人才吃,而且认识到的人非常少。人虽然有钱,是现代的人,但脑袋瓜子里头并没有认识到农药化肥对人的危害。”

对有机认识以后,倪华才认识到土地被破坏了,村里人都跑了,没人种地的现状。

她还希望把一些体会放到教学中,劳技课、化学课、历史课,她都希望能讲清楚有机,讲清楚中国的农耕文明传承。

华在大哥的带动下,成立了酵素群教大家做酵素,把酵素带给同事用,教他们做。

“三哥那天跟我开玩笑,说你做这么多酵素干啥呀,我说你使着好使不?他说好使啊,我说那不就得了吗?我屋子里头排了一溜酵素。”

华直到58岁,才接触农业,深入之后,有两个认识转变了。

一个是大哥这个事儿,让她对农业的认识转变;一个是她丈夫下乡回来后,说了一件事儿,让她改变了认识。

她原来认为有些人就是懒,因为不干活儿,所以才不挣钱。后来她丈夫去敖汉检查工作回来跟她说:华,可不是懒,那地真是种东西都不长。这些人国家就应当都迁出去,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但是老百姓不愿意放弃自己这个地方。

“我有一次把那个葱拿回来了,我就没栽,就等着他们谁回来再给我捎回点儿有机土来。我大哥说,这回我把华也训练成有机人了。现在想起来,大哥比咱先进了22年,他的思维比我先进。

我原先还是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我们家七个姊妹都是读书的,但是大哥和二哥经商了,后来就是单位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80年代的时候,三哥没下海,就是在单位里头等着我们这些姑娘,四个姑娘都是考学走的。那时候儿他们就说倪局长这几个孩子,你看看人家男孩儿是挣钱,女孩儿是考学,你看人家这孩子教育。那时候儿可高兴呢,觉得我们家这些孩子都很努力,我自己也很自豪。但是现在看来呢,人家大哥走这个农业是对的,读书并不一定代表你对这个社会的贡献,现在反过头来一看,大哥的贡献是最大了。”

大嫂说值了

为了培育出适合沙漠栽培的苹果,倪铁军从外地请来苹果专家做栽培技术指导,引进了以色列微电脑大型行走喷灌和滴灌相结合方式,倪铁军创造性地试验出了生草技术,在树底下种草,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提高沙地果树的成活率,他的这一技术得到国际苹果产业协会的认可。

为了保证苹果的品质,倪铁军采用微波频振杀虫灯、黑光诱捕杀虫灯以及粘板灭蛾等先进手段灭虫,还用赤眼蜂、腹平蜂等天敌来杀虫,打造沙地苹果品牌。

华这么介绍大哥辛苦种出的苹果:“漠龙牌”北方沙漠有机苹果中富含钾盐、能与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中和,有效减少钙的流失预防骨质疏松,维生素、苹果酸则能分解脂肪防止肥胖,带皮食用效果更佳,因为与果肉相比苹果皮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质,营养成分是果肉的10倍以上。

独特的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使苹果糖度比其他地区同品种苹果糖度高4℃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6%以上。产出的苹果糖度高、酸甜可口。

用户对苹果的反馈

媒体对苹果的报道

“漠龙果”于2019年11月14日参加了在陕西杨凌举办的全国2019“木美土里杯”中国最好苹果总决赛,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果品”奖及“优胜奖”两个奖项。

漠龙苹果获得两个奖项 漠龙苹果获得两个奖项

这个比赛规格高,参赛人数多。总决赛共有山东、辽宁、陕西、河南、河北等10个赛区的代表队,还有免套袋和种植基地的代表队,以及特邀的瑞雪品种的种植代表们,囊括了国内主要苹果产区。

参赛苹果品种有红富士、瑞阳、瑞雪等国内外新老品种。

参赛单位有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果农户等。

总决赛按规定程序,在监督机构监督下,依次进行果品农残检测、硬度检测、糖度检测、销售商目测、品尝、打分多环节比拼。

2019年9月21日,倪铁军事迹被刊登在《赤峰日报》

“漠龙”牌沙漠有机苹果获得了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

农场2020年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以标准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引领产业提质增效,树立典范。

倪铁军进沙漠头两年,他媳妇王国云并不支持。

“因为她本身是从农村出来的,又进了村里头,她不喜欢,她就喜欢开她那饭店,但是后来一看大哥吃不上喝不上的,天天用马勺煮挂面,她也受不了了,最后也同意搬进去了。”

时间拉长后,很多事情有了不同的意义。

华那天跟嫂子说,你看咱们家这些个人,我丈夫虽然也上过电视,但那就是开会的时候儿,瞬间就拉倒了,但是你们却永远写下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通过22年的奋斗,报纸上也见了字了,电视上也留了影儿了。

嫂子说,我原先也没意识到,感觉挺苦的,但就从今年你给我们宣传了以后,有这么多人关注我们,我就觉得干起来劲儿劲儿的。

倪铁军妻子王国云说值了

“嫂子说了值,她说你看看现在城市人,这个病那个病,最后去弄一个园子种地去。我大哥有个朋友,他媳妇儿得癌症,最后没办法必须吃有机的。她说你看咱们天天吃有机。去年我领嫂子检查身体,1800块钱的项目儿,嫂子检查完出来以后高兴地说,你说我都把做B超的人震撼了,他说,我做了半年B超儿,没见过你这样儿岁数的人,这五脏六腑没问题。

华总结说:大哥这块儿虽然苦,但是人家开心,那小老头儿可开心呢,天天在那儿呢,我说,一瞅着这绿的你也开心。他说,那当然了。”

要斗争的不仅仅是沙漠

要应对的除了自然系统的恶化,还有人伦系统的崩塌。

倪铁军治沙区域的旁边是玉龙沙湖,被国家评为4A级景区,这引来村霸的觊觎。

原来一共四个人在这块区域治沙,现在只有倪铁军一个人还在坚持。

村霸们为了霸占优质资产,采用很多下作的手段,如焊死别人家大门,把车推沟里等,逼着治沙人把地方卖给他们,他们再转手高价卖给玉龙沙沙湖。

他们也欺负过倪铁军。

村霸以为倪铁军就是个农民,开着警车,不让他种树,逼着他卖地。倪铁军报过警儿,村霸就说,110也是我们家的。

那警察去了,确实是向着村霸。倪铁军气的抡了铁锨。

“村霸后来拿着酒烟去给大哥道歉,让大哥给扔了。大哥这块儿他是不敢欺负了。后来这个恶霸撤的时候,跟大哥说了一句啥呢?他说,我也就知道你哥兄弟厉害,所以我撤了。”

华是后来知道的这些事。她对大哥说,你现在告,一告一个成儿,倪铁军说,我现在感觉很幸福,不想再掺乎这些个事情。

享受耕耘和收获的喜悦,倪铁军说自己很幸福

这点也触动了倪华思考:“我感觉有的时候就是活着,一辈子就是走的自己的感觉,你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我原先就是喜欢教书,现在呢,我就开始喜欢有机。只要有这方面的事情,我就去帮他们,虽然是身体不好,但是也在帮。”

有人在堕落,伤害他人,就有人在汇聚,温暖他人。

华介绍说,农场被评为教育部的中小学实习基地,“内蒙报了六个还是七个,就批了咱们一家。也是因为大哥这个治沙精神感动了教育部的人。当时条件比咱好的多了,但就批了咱们这家儿。给咱报的这个人,我都没见过面儿。好多网上认识的朋友都未曾谋面,但都在默默的帮大哥。现在日子过的可以了,盖了两栋房子,也有电了,也有水了,也能使上空调了,他自己很满意,而且现在全国这么多人也认可,特别是贺校长进来以后对他的认可,挺鼓舞的。”

倪铁军也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村民,但他们看着种果树那么苦,谁都不种,“国家给拨三年的钱,他们都不要。书记让大哥给技术指导,大哥去了几次,最后他们村儿里头自己放弃了,宁可养牛,也不去种苹果,养牛来的快呀。”

倪铁军的女儿倪瑞雪由奶奶带大,在奶奶的熏陶下喜欢书法。她先是接了父亲的班儿,在养路工区收费站工作。做到办公室主任,辞掉工作,在赤峰市开了书法班儿。

大哥这块后继无人。倪华说自己还有一年半退休,这功夫帮帮他,自己孩子在北京都不帮。

“就是缺人呐,缺宣传,缺团队,大哥搞技术当指导,一点儿问题没有,身体也非常棒,指导上十年都不成问题。进来的团队,他也能把他的技术传播出去,治沙这么好的技术,最后不能埋没到他这儿。我也在教师群里呼吁过,我说谁要是想搞科研,或者是搞治沙,那真是应当来大哥这儿做个调查,或者做个科研项目儿。大哥好不容易把这个沙治起来了。如果不持续下去的话,很快又会重新成为沙漠。”

华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募年轻人,她说,农场现在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林下种中草药,苹果深加工,有机合作社,结合玉龙沙湖搞旅游、采摘、餐饮、研学等。

在灵丘时,贺建增和高坤、奇志商议会后去倪铁军的农场,并邀请我同去。

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倪华告诉我,贺建增等人已经去农场考察调研,希望帮忙引进更多年轻人。

农场现状,条件好了很多

新来的王书记让倪华看到了希望。

“他进沙漠以后说,哎呀,我咋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治沙的人呢!他说,咱们这儿还宣传一个治理十几亩地的英雄呢,你这治理了5500亩,我一直就不知道。

他挺关心大哥。大哥的苹果啥都没拿,拿了两瓶儿酵素走。所以我认为他是想搞环保的,后来我跟他谈了一上午,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推了。详细问了酵素的用法。我想着看看他管理的乌丹镇乡村能不能搞成全域有机。”

华其他兄弟姊妹出生在赤峰,她和三哥出生在乌丹,她考大学也是从乌丹一中走的。

她说自己是个有家乡情结的人。“大哥的农场谁想来搞都可以,这都是对生我养我地方的一个贡献。”

这事儿投资长,但现在钱赚着真容易

当年大家都反对倪铁军进沙漠,他执意要这么干,倪华很不理解,后来她才发现,母亲支持他,还给他写了个字条儿。

母亲曹世忠为倪铁军写的字条

我问倪铁军,为什么当年大家都反对他进沙漠,他却一意孤行。他的回答很符合逻辑。

他从小喜欢种树,又深受沙漠之害:“风一刮一嘴沙子,头上套个塑料袋防沙,一喘气儿,塑料袋进嘴里了。”

这两个因素,在他看到一块没有污染的处女地(农场所在地)时,交织在一起,碰撞出火花。

有前瞻性的倪铁军觉得这个地方好,未来能赚钱,又能把沙子治理了,值得干。

就这样,别人只看到了他的“狂热”,却不知道他心中的理性和坚定。

倪铁军原计划用10年时间,种植杨树,十年成材,但杨树成材后,国家不让砍伐,逼着他只能延长计划。

大连下放内蒙古赤峰宁城知青孙奎联来拜访倪铁军的亲属,到农场来看,想着帮着找个赚钱的活路,建议种苹果试试。开始种了5亩,后来陆续铺展到500亩。

倪铁军为了在沙漠中养活苹果树,买了二十多本技术书籍,“黑白的看。人可能撒谎,技术书不糊弄人。”

现在说起来很容易的技术改造,每一步都有巨大的摸索成本。

单说浇水的管道,毛管就换了几次,开始是一八管,后来改成三二管,扎眼从牛难产中得到启发,使用了三棱针扎眼,才解决沙子堵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改造,一趟管最后浇灌的树不能超过50棵。

种杨树、农场基建10年,苹果前七年不敢让树坐果,这一晃就22年。

我问倪铁军这22年有什么感想,他笑着说:“这设计挺好,也坚持干下来了,不过也把自己设计够呛,好悬给自己挖了坑。”

倪铁军很务实,他说光喊大口号没用,得让人见到效益。“自己还是不后悔。总得给后人留点绿色,也给治沙人蹚出点出路。”

倪铁军曾建议女儿接班,做农场主。女儿说,不是不想接,真干不了这活儿。

倪铁军的农场除了500亩苹果,还养了180多头牛。农场固定雇工10人,农忙时临时增加工人。养牛的收入基本能覆盖费用。

苹果以比较理想的价格批发出去,有的批发商对外卖30元一斤。今年苹果进入丰产期,能产50多万斤,收入能有几百万。

我问倪铁军,一下子下来这么多苹果,会不会不好卖,他说,“看来销售没问题。这苹果吃一回下回还要。”

妹妹倪华曾感慨农业不赚钱,倪铁军认为:“这事儿投资长,但现在钱赚着真容易,还非常稳当。”

倪铁军有糖尿病和“三高”,他说自己“真得调理调理病了”。

他希望有年轻人把农场盘过去,要求也不高,“这片树别把它扔了就中了”。

倪铁军希望接手的人两三年就能够回本。感兴趣的人,可以加他妹妹倪华的微信协商。倪铁军今年的苹果也要上市了,您也可以品尝品尝。

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很深远

在采访中,我试图挖掘倪家兄妹精神的来源,倪华讲了很多父母的影响。

她伺候父母相继离世,父母去世以后,她一直不敢动这块儿,把他们所有的东西都装到一个箱子里头,后来为了写家谱儿,她写了篇文章。

在她发来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家族的一些精神传承。

这篇文章写于2013年3月26日:

“父亲生于半农半知家庭。解放前爷爷倪恩宪在赤峰县(现赤峰市)国民优等女子中学当校长(现三中院内)。爷爷博学多才,不仅校长当的好,还写了一手好字,解放前赤峰县(现赤峰市)级政府牌匾都出自爷爷手笔,过年求爷爷写对联的人多,爷爷就用双手写对联。解放后任水地中学校长,赤峰县(现赤峰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爷爷倪恩宪

奶奶一直在家务农,她性格耿直、勤俭持家、为人善良、乐于助人,爷爷在市里,家里就由奶奶一人管理,尽管很累但邻里乡亲有事需要帮忙她都尽自己所能,即使是农忙时也常常把马车借给乡亲们用。

奶奶对父亲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父亲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就教育父亲不许抽大烟、嫖女人、吃零食。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长大,形成了做事认真、严谨、勤恳、严于律己的性格。

父亲毕业于国民优等高中畜牧专业(老二中前身)。46年参加工作。50年听从组织安排去翁旗乌丹兽医站,在基层一干就是三十几年。曾任兽医站站长,畜牧局局长,父亲工作常年下乡,听母亲说我们姊妹7个,只有生二姐时(正月初四)他在,其余孩子出生时他忙于工作都没能赶回来,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畜牧事业。他曾改良敖汉细毛羊,培育了草原红牛新品种,受到了国家农林渔业部的奖励。70年代国家发给他2000元奖金。他把奖金全部分给了其他工作人员,自己没有拿一分钱。改革开放后,任畜牧局局长。为翁旗畜牧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翁旗畜牧局第一座办公大楼是在父亲的主持下建成,从批地到建筑,他精心规划,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记得施工时母亲想要一块面板,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拒绝。

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家里的生活非常困苦,父亲担任现代化办主任,为乡里打了许多机井,一天一个乡长背着一袋糖到了我家,父亲坚决不收,但乡长放下就走,他走后父亲嘱咐我们谁也不许动,当时我多么渴望吃上一块糖,中午我听爸爸和娘说,上午叫乡长说有事,他当着同事面说“你昨天落我家的包”,就这样还给乡长了。父亲就是这样严于律己,兢兢业业舍小家而顾大家,虽然不是一个合格丈夫但却是一名合格党员。

母亲曹世忠1930年生于赤峰长青街菜农家庭,我姥爷勤俭持家,在他的努力下家里过的很殷实,姊妹6人都可以去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又受到四姨(很早就参加了红军)的影响,有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故改名曹世忠(一辈子做世界的忠臣之意);母亲12岁时苏联红军按《波斯坦公告》要求为打退日本法西斯攻入赤峰,母亲勇敢地在红军医院承担起小卫生员的任务。抗日结束后母亲就读平泉师范,1948年赤峰解放,母亲响应政府号召在政府办的扫盲班担任教师,从此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一直到1986年退休,在教育领域耕耘了38年。

母亲曹世忠

1950年母亲随父亲一起到乌丹工作。父亲忙于工作,母亲一边教书一边照顾我们姊妹7个。她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可以说是严厉,记得有一次二哥逃学,母亲打二哥竟然把掸子把打断了。她平时要求我们做到“四自”,我现在仍记忆犹新,受益终身,那就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爱”。在母亲的教育下,七个姊妹长大成才,在社会上承担着重要的工作。

父母从赤峰去乌丹前照的全家福。那时还没有倪晓华和她三哥。右侧男孩是大哥倪铁军。挨着的是倪晓华老姑,她六岁时,倪晓华母亲嫁进倪家。在奶奶去世后,倪晓华母亲把姑姑带大。

她的思想不仅影响到我们七个姊妹,也影响到了下一代。记得我女儿高二时数学落了下来,为了提高成绩每天坚持做五道高考题,而且把我母亲曾经教诲我们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句话当做座右铭,女儿拼着这个品质当年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今年签约北京工作。大姐的孩子,在唐山医院工作,被评为唐山市市级先进工作者,现在国外深造。二姐的孩子大学毕业留在上海工作,三姐的孩子大一就公派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工作,大哥二哥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在赤峰参加工作,三哥的孩子中学被保送人大新闻系读本科,现公派英国读研,今年签约北京工作。

母亲对我们要求严厉但对她的学生却充满了慈爱,我家孩子多并不富裕,但她却常常接济她的困难学生。她退休后还有好多学生来看她,提起母亲当年往事她的学生还眉飞色舞。在学生语言和眼神中我看到了学生对母亲的崇拜和敬仰。用现代词母亲应该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好老师,母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要你能唱出来她就能弹出来。母亲是教语文的,学校缺少音乐老师,1975年母亲就开始承担了全校音乐教师任务,学校大型活动都由母亲组织。记得毛选第5卷出版时,全旗上街里庆贺表演,学校经费少她就自己亲手用纸浆做大头娃娃,她的大头娃娃表演队受到了旗委的表扬。在她任音乐教师的时候,她教过的学生每人都能会一个简单的乐器,如口琴,笛子等,就是这样母亲在教育战线一干就是38年。

解放初年,旗委组织《白毛女》演出,母亲担任白毛女主角。母亲常常遗憾而幽默地和我们说:要是你父亲支持,我可能就成“星星”了。母亲退休后仍然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她办起了乌丹第一所民办学前班。开始房屋小,慕名而来的学生多,她就又在自家院前盖起三间校舍,补充了翁旗学前教育的空白。”

华说,母亲当班主任,一心扑在了教育上,“那简直是,我说着魔了,好像是早晨看不着,晚上回来晚,孩子们还多,都是孩子,互相的管理,墙上贴着一个小表儿,每天扣小戳儿。”

这让倪华当老师后,坚决不当班主任。

她说,还记得母亲画板报,“我那时小,个儿也不高,我就看着她蹬着板凳儿在那个黑板上,哎呀,那太神奇了,她就几笔,那个花儿就给你画出来。”

她还记得父亲的实干精神,“配种都得用手去做,他有一次回来的时候儿,手腕子这块儿就烂了。我母亲就责怪他,就说,你说那白求恩咋死的,你说,你竟然不懂,还去弄这个!他说,这个事情就是到了这个关键点了,必须得使手操作去,不操作也不行,你戴着手套儿没有那种感觉嘛,他就直接用手进去做配种工作。”

做事认真、严谨、勤恳、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兢兢业业、舍小家而顾大家。

自强,自立,自信,自尊。

这些家族精神、民族精神浇灌的心田上必定能生长出倪铁军、倪晓华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心中,必定能生长出沙漠变绿洲的梦想。

这生生不息中,就是中国改天换地的力量。

2024-09-14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