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汽油车和油电混合车的购买成本有多大差距,哪个更具性价比?,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区分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路线图涵盖了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包含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技术、充换电技术、智能化技术、专用发动机技术以及整车集成与控制等其他共性技术。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出现的安全和可靠性问题,着重强调了整车安全和产品质量在路线图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完善热源管理和热管理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目标以及以提升整车集成化技术为重点的车辆可靠性目标。

此外,明确了未来工况调整条件下的能耗目标。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中型及以下车型规模化发展纯电动乘用车为主,实现纯电动技术在家庭用车、租赁服务、公务车以及中短途商用车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以紧凑型及以上车型规模化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为主,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在私人用车、公务用车以及其他日均行驶里程较短的领域推广应用。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总体技术路线图如图 1-5-3 所示

燃料电池汽车路线图涵盖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氢能供应链和汽车关键系统技术链,包括燃料电池堆及关键材料、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整车集成,以及氢气生产运输储存和加注基础设施等技术方向。进一步明确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路径,细化提出了续航里程、经济性等车辆性能指标要求;根据车型推广应用规模和技术指标,量化了车用氢能需求,提高 2025 年加氢站的建设目标至 1000 座,2030 至 2035 年为 5000 座。

燃料电池汽车以客车和城市物流车为切入领域,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丰富的区域推广中大型客车、物流车,逐步推广至载重量大、长距离的中重卡、牵引车、港口拖车及乘用车等,实现氢燃料电池车更大范围的应用,总体达到 100 万辆左右的规模。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汽车低温启动、可靠耐久、使用寿命等性能并降低整车成本,逐步扩大燃料电池系统产能,完善氢气供应、运输及加注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总体路线图如图 1-5-4 所示。

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搭建了“三横两纵”的技术架构,涵盖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和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三横”)以及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车载平台和基础设施(“两纵”)等重点方向。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领域前沿技术的不断变革和更替,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架构和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修订,总体上,以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和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为关键技术骨架开展研究,兼顾了乘用车、货运车辆和客运车辆的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落地和发展路径,分析城市道路、城郊道路、高速公路和限定场景四种类型运行范围内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时间进度。

2025 年左右,HA 级自动驾驶技术开始进入市场;2030 年左右,实现 HA 级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2035 年以后,HA、FA(完全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车辆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者间的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能力,各类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智能网联汽车总体路线图如图 1-5-5 所示。

动力电池路线图涵盖了能量型、能量功率兼顾型(含快充电型)和功率型三大类别动力电池,同时包含了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系统集成、制造装备、测试评价、梯次利用和回收以及新体系电池等重点技术。

动力电池的技术方向和产品应用领域进行了拓展,电池系统集成的内容也移到电池路线图部分,产品涵盖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应用领域,实现了动力电池的技术方向、产品应用和全产业链内容的全覆盖。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以能量型动力电池、能量功率兼顾型动力电池和功率型动力电池等重点产品的比能量、能量密度、比功率、成本、安全性能等得到全面提升为核心目标,提出发展高比容量和热稳定性好的正负极材料、耐高温隔膜材料、耐高压阻燃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测试评价技术、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并布局全固态锂离子和锂硫电池等新体系电池研发。动力电池总体路线图如图 1-5-6 所示。

电驱动总成系统路线图的研究范围除了涵盖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本体外,在驱动电机系统的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领域、机电耦合电驱动总成两个领域进行了拓展,同时增加了自主主控芯片(MCU)和软件架构等短板技术。

将电驱动总成系统提升为重点领域,作为独立章节加以研究。电驱动总成领域以纯电驱动总成、插电式机电耦合总成、商用车动力总成、轮毂/轮边电机总成为重点,以基础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国产化为支撑,提升我国电驱动总成集成度与性能水平。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领域以提升驱动电机功率密度与效率、提高电机控制器集成度为重点,以核心器件和关键材料国产化为支撑,全面提升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性价比。电驱动总成系统总体路线图如图 1-5-7 所示。

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技术路线图将整车及动力总成制造的工艺设计、生产及生产物流环节作为研究方向。考虑到智能生产是智能制造主线,智能工厂是智能生产的主要载体,本路线图重点涵盖了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在企业级/车间级信息系统、实体工厂/车间、虚拟工厂/车间三大生产场景的应用。

路线图以汽车制造“通用化、自适应化、透明化、智能化”为目标,逐步实现生产工艺装备、生产物流等集成类技术应用;推广用户需求端到产品生产端的集成类应用;达成生产过程人、机、料、法、环、测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联通和融合技术应用;在生产设备、工艺控制系统、生产工艺单元和生产管理各层级普及AI 技术;不断完善工艺数据库/知识库、汽车智能工厂标准库、场景解决方案库等知识图谱的建设,最终实现知识图谱应用自动化。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技术总,体路线图如图 1-5-8 所示。

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轻量化设计和评价技术、轻量化材料及成形(型)工艺技术、连接技术、共性基础平台建设和乘用车、载货汽车、客车的轻量化实现路径等内容。

研究工作的重心由降低整车整备质量转向了降低整车轻量化系数,关注重点从单项技术发展和各类材料应用占比转向了多材料混合应用背景下我国自主轻量化技术开发和应用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以强化支撑我国汽车轻量化发展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推动“多目标设计+多材料混合应用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围绕未来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求,结合自主品牌发展环境,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提出近期以完善高强度钢应用体系为重点,中期以形成轻质合金应用体系为方向,远期形成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为目标,并明确了各阶段在产品结构优化设计、高强材料和轻质材料应用、相关成形技术和连接技术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平台建设方面需开展的工作。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如图 1-5-9 所示。

充电基础设施路线图的研究范围包括充电设施布局技术、智能充电技术、充电安全技术、电能互动技术、云平台大数据技术等五大重点技术方向。综合考虑充电技术与设施发展以及充电设施在电动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能源跨界融合中的重要枢纽作用,在原有充电设备、充电站、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系统的基础上,新增并整合形成五个方向,即充电设施布局技术、智能充电技术、充电安全技术、电能互动技术和云平台大数据技术。

以构建慢充普遍覆盖、快充网络化部署来满足不同充电需求的立体充电体系为目标,全面掌握实现充电设施布局技术、智能充电技术、能源互动技术、充电安全技术、云平台大数据技术等核心技术,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实现充电设施网络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绿色安全和性能优异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多网融合、信息互联互通及资源分享,提供多种灵活适用的充电方式,实现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体验。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设施规模和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充电基础设施总体路线图如图 1-5-10 所示。

我国政府已承诺 2030 年 CO2 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因此对于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必须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随着汽车保有水平的快速增长,汽车产业已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

为预测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碳排放量,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愿景对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资源、能源、环境容量约束等,建立人口密度、人均 GDP、汽车千人保有量三维融合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型,预测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销量和保有量进行了预测。根据测算,2025 年、2030 年和 2035 年的汽车销量分别为 3200 万辆、3800 万辆和 4000 万辆,保有量分别为 4 亿辆、4.5 亿辆和 4.8 亿辆。在车型结构方面,根据总体销量与保有量预测结果,采用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各类车型的销量占比形式呈现。

从碳排放的核算结果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整体依旧保持增长态势。只考虑车辆运行阶段时,汽油、柴油和电力等能源消费总量将于 2030 年前达峰,与此同时 CO2 排放总量也将同时达峰,并自此开始下降;考虑车辆“油井到车轮”的燃料周期,CO2 的排放趋势和达峰时间与仅考虑运行阶段的结果一致。因此,汽车产业将提前实现我国 2030 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并为我国碳排放达峰做出亿吨级贡献。

2024-09-12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