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莱尔汽车三元的价格如何?,

从被人嘲笑到资产万亿,王传福和比亚迪是怎样逆袭的?

比亚迪彻底火了!

6月份,比亚迪公布了自己的最新产销数据,公司6月份新能源车辆的销量到了13.4万辆,同比增长224%;上半年累计销售64.14万辆,同比增长314.9%。亮眼的数据完全秒杀了其他所有竞对销售数量的总和,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世界第一企”。

可怕的是,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销量,完全是被自己的产能“拖了后腿”。也就是说,比亚迪因为产能所限只能卖到这么多,而这个数字背后,还有几十万的订单和长达三个月以上的订车期。而在国外市场,比亚迪目前完全没有精力去照顾。

此外,比亚迪的电动大巴早在2015年就远销伦敦、洛杉矶、东京等国际都市,该领域早已成为了全球霸主。

6月10日,比亚迪股价冲上了340元,A股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而此前的全球车企排行榜上,比亚迪更是成功超越了德国大众集团,成为世界车企排行榜第三名。

这时的比亚迪,就像武林盟主一样高处不胜寒。“我要打十个”就是他们的现实写照。

作为这艘巨轮的舵手王传福,也早在2021年便以身价1420亿在胡润排行榜上名列第20名。

提起王传福,坊间对他的称号很多,“新能源产业之父”、“技术痴”、“颠覆者”、“汽车狂人”多到数不胜数。巴菲特称他为“真正的明星”,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则赞扬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

但其实,王传福创业的初衷,只是想摆脱贫困。

一、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木匠,虽然没有钱,但有父母的照顾,兄长的陪伴,一家人过着平淡又简单的生活。

那时的王传福就有一个特点,喜欢拆东西,看到收音机、手电筒,都要拆了再组装起来。

厄运这时却不期而至,在他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初中时母亲也突然去世。让王传福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这时,哥哥站出来承担起了一切,他放弃了学业,开始打工赚钱养家,鼓励中专失利的王传福继续读高中、读大学。而家里的现状,也培养了王传福独立思考、专心做事、逆境中不屈服的能力和品质。

经过三年的努力,王传福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成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为了凑齐上大学的学费,嫂子不惜变卖了自己结婚的首饰,还去向左邻右舍借钱。

谁也想不到,这个被调剂的专业竟会在几十年后为国家培养出一个电池大王和新能源产业之父。

二、

1987年,21岁的王传福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并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3年后,王传福放弃了国外留学的机会,选择留院工作。工作后的他,仍然每天废寝忘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搞研究上。

付出总会有回报。终于,在导师的帮助下,王传福主持了“碱性镍铬镍氢电池二次充电电池”等课题的研究攻关,一举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靠着这项研究成果,王传福被评为副教授,也奠定了他在动力电池的权威地位。

两年后,工作突出的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301室副主任,成为全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王传福肯定会一步一步成为电池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可是,一个机会的到来,直接改变了王传福的命运,让他放弃了学术,走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三、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包钢集团在深圳合作了一家电池制造公司。作为动力电池的权威专家,王传福被任命为总经理,走马上任。

这一年,是小平同志南巡的第二年,因为毗邻香港,深圳涌入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事物,很快,王传福发现了商机。

那时的深圳街头,很多人开始使用大哥大移动电话,这是最早的手机,重达几公斤,长得像一块砖头,却售价高达2、3万元。很快,大哥大便成为了那时人们炫富的象征。王传福盯上的,就是大哥背后那块售价上千元的电池生意。

大哥大的电池,是镍铬充电电池,当时的随身听、移动电话都在使用。而这种电池的产业及技术,几乎全部被日本垄断,很快,王传福就迎来了一个机会。

1994年,王传福在看报纸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条不起眼的消息: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铬电池产业,转而公关镍氢电池和锂电池。这条消息对于王传福来说,无异于天上掉下了的大馅饼,一面是需求旺盛的手机电池领域,一面是电池原产国停产的消息,中间留下的就是肥肉啊!

为了赶紧将馅饼接住,王传福立即着手向上级打了请示报告。可是,在当时国企保守、僵化的体制下,已是石沉大海了。

可时机不等人,错过了,可能就是一辈子再也找不回来了,冥思苦想几个晚上后,王传福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命运的决定:辞职,自己下海!

辞职后的王传福四处找资金,最后说服了自己的表哥吕向阳,拿着表哥给的250万投资款,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有趣的是,比亚迪并不是什么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而是王传福注册公司时,取了5个名称,都被告知已有人注册,才灵光一现想到的一个生僻词。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谁也不会想到,这么随意的名字竟会在二十多年后成长为一个独角兽企业,成为民族企业的象征和荣耀。

四、

按照王传福的设想,比亚迪首先切入的赛道就是镍铬电池制造行业。可是,当时所有的电池制造核心技术和设备,都在日本,中国还未出现拥有二次充电电池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国内所有制造充电电池的厂家,都需要外购电芯然后自己做组装。

但是王传福怎么甘心只做一个组装厂呢?他决心相信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切入电芯生产领域。于是,他带着比亚迪仅有的几百万去日本购买镍铬电池自动生产线。可当时一条完整的全自动生产线售价高达几千万元,日本厂家自然拒绝了他。

面对资金和设备匮乏的困境,王传福开始发挥小时候拆家电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改造方案,将日本的全自动生产线拆解成为人工半自动生产线,在每一道工序放置业务熟练的流水线工人完成“自动化”,而这条生产线,王传福只花费了100多万元。

不光是生产线,就连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王传福也参与了修改。那时的镍镉电池需要大量的负极材料——钴,可当时基本所有的厂商都是用的进口钴,因为品质高,效果好,可价格也极高。为了降低成本,王传福发挥了自己研究院的聪明才智,在明确国内外钴的品质差距后,制定了提高国产钴品质的方案,使得国产钴也达到了使用标准。单这一项,就为比亚迪降低了40%的制作成本。

1995年,王传福带着自己生产的镍镉电池,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商——大霸免费试用。优良的品质,低廉的价格,一下就引起了大霸的兴趣。当年,大霸就将原本给日本三洋的订单转给了比亚迪。

这笔订单也让比亚迪获得了第一桶金,成功地接住了天上掉下的馅饼。

五、

1997年,比亚迪已从默默无闻的小厂发展成了一个年销售近1个亿的中型企业,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0%以上。

这一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电子产品和电池产品的价格都跳水20%到40%,正当日本厂商都因高成本原因处于亏损边缘时,比亚迪的低价格高品质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飞利浦、松下、索尼、通用等国际巨头都向比亚迪发出了巨额订单,比亚迪也乘势拿下了40%的市场份额,成为镍铬电池的全球老大。

按理说一般人到了这一步,已经完成自己的小目标——脱贫了,应该开始稳固市场,享受生活了。可志比鸿鹄的王传福又怎甘于此?很快他又把目光盯上了在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研发制造商来。

当时锂电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市场份额占了95%以上。王传福的豪言一出,抛开国外的电池巨头不谈,国内的同行都觉得他飘了。可是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始终相信技术一定能改变世界。于是,利用前期积累的资金,他购买先进设备、笼络高级人才,成立中央研发部,大张旗鼓地开始进军镍氢电池和锂电池领域。

经过几年的努力,比亚迪不仅填补了国内二次充电电池领域的技术空白,还拿下了诺基亚、摩托罗拉、飞利浦等手机巨头的订单,成功将锂电池的成本从8—10美元降到了2.5美元,改变了锂电池市场的世界格局。

2002年,比亚迪已经做到了镍镉电池日产150万只、锂电池日产30万只,镍氢电池日产30万只的生产规模,其中有60%的产品出口国外。15%的全球市场也让它成为了继三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王传福也获得了“电池大王”的美誉。

看来一切大好的局面,却因为王传福的一个决定,引发了惊天骇浪!

六、

2003年,王传福干了一件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大事:比亚迪以2.7亿的价格收购了秦川福莱尔汽车77%的股权,拿到了生产资质目录,开始了造车之路,也成为了汽车产业界民企收购国企整车厂的经典案例。

这一决定不仅在公司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就连比亚迪的投资人、基金经理都深感意外。他们放心老王搞电池,是因为王传福本身就是电池专家,可彼时的他连车都不会开,怎么能搞成汽车呢?

公司内部高管的质疑被王传福“一言堂”压下来了,可比亚迪的投资人和持仓基金经理显然不能理解,他们打电话威胁,如果要造车,他们就要清仓比亚迪股票。

一时间,公司的股价下跌了30%,市值蒸发了27亿港币。但王传福却无所畏惧,因为他的性格就是,认准了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出成绩来。

而且他认为,电池行业虽然自己做到了“大佬”级别,但是这个池子太小了,根本没有再施展的空间了。而当时汽车市场在国内刚刚起步,家庭保有率很低,市场前景极大。

还有一点,就是动力电池既然能带得动电器,那么为什么带不动汽车呢?而动力电池的终极归宿,一定是汽车。

为了清楚汽车的构造,原来都没摸过车的王传福开始了学习之路。一方面他恶补汽车知识,吃饭、睡觉,旁边都有本汽车方面的书籍;另一方面,他买了50辆二手车,继续发挥了他拆东西的优良品质,全部拆除成零件,然后研究每个车辆的部件和技术优势,以便于后期模仿。

两年后,王传福就成为了汽车专家,而他带领着团队在分析了各大厂商的优点后,把这些技术垂直整合,生产出了第一台比亚迪的自产轿车:F3。

七、

第一眼看到比亚迪F3的人都惊呼:这TM就是丰田花冠的国产版啊。确实,这两款车几乎做到了神形兼像,甚至很多零部件还能通用。

对此,王传福解释到,所有工业的起步都是靠模仿开始的,日本如此、德国如此、美国亦如此,我们现在承认差距,但我们不会甘于此,以后一定会造出让国外厂商模仿我们的产品来。

当时所有人都在笑话比亚迪就是贴标的丰田车,笑话王传福是痴人说梦,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丰田会真的找到比亚迪,要求为其订制挂丰田标的比亚迪轿车。

造车的流程王传福仍然秉承了他做电池的那一套思路,自己开发生产线,让流水线工人部分替代全自动机器,靠着当时的廉价劳动力成功拉低了产品造价,最后,F3的价格只卖到丰田花冠的一半。

丰田公司的人也愣住了,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到,为什么这辆车跟我们的花冠都成双胞胎了,售价却只有一半呢?而且我们还是高度自动化企业,成产成本已经控制的很好了呀。为了搞明白,丰田还买了几辆F3回去研究。

当时的市场消费者还是高度信赖外国品牌的,他们看到有一辆几乎跟花冠一样的车型只卖一半售价的时候,当然开始疯抢了。甚至有人回家后把比亚迪标志抠下来,就换成丰田标志了。

就这样,不到一年F3的销量就突破了10万台,成为了史上销量最快突破10万的自主品牌。

比亚迪找对了发展的路子!

很快,比亚迪又推出了通用凯越的“复刻版”F3R、本田雅阁和丰田凯美瑞的“综合复刻版”F6,都大获成功。

靠着模仿,比亚迪在汽车领域也拿到了第一桶金。

2007年,比亚迪深圳坪山基地落成,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壮志豪言:我们要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企业。

要知道,现在横在比亚迪面前的几座大山丰田、大众、奔驰等汽车巨头都已经有百年历史了,一个几年的小厂,靠山寨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敢如此大放厥词。这不就是夜郎自大吗?

当年,王传福的这句话跟后来罗永浩的“收购苹果”的豪言是放在一起被人笑话的。

可王传福和罗永浩终归不是一类人,老罗是富含理想主义的文艺青年,而王传福,则是严谨钻研的技术精英。两人性格的不同,也造就了人生轨迹的南辕北辙。

八、

其实,王传福造车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把电池和汽车结合起来,他始终认为电动汽车是大有可为的。

就在比亚迪汽油车F3、F6大卖的时候,王传福也从没放弃过对电动汽车的研发。

他把卖汽油车赚得的利润几乎全部投在了烧钱的电动汽车研发上。虽然前几款车型因为当时的油价较低、电池不稳定、续航里程短等原因不卖座,但他也从没怀疑过自己的决定。

也正是因为他在新能源车辆的执着,引起了一个“贵人”的关注。

这个人就是查理.芒格,他是美国著名的投资人,还有一个更响亮的身份: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见了王传福后,对他大为赞赏,称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既有爱迪生的技术和发明,又有韦尔奇的管理才能。于是。84岁的芒格不顾自己的步履蹒跚,也不顾自己活在“坎年”的年纪,火急火燎的将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推荐给了巴菲特。

巴菲特作为全球最著名的投资人,眼光毒辣,虽然有了老搭档芒格的热烈推荐,可他还是持谨慎的态度,他的投资原则一贯是,不懂的行业绝不染指。

但曾经因此放弃过微软和苹果投资的巴菲特还是决定给比亚迪一个机会。

经过深入了解后,巴菲特决定投资比亚迪了,他出价5亿美元,想要占股20%,但却被王传福拒绝了。

王传福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比亚迪很需要资金,但不想出让那么多股份。

于是,2008年,巴菲特以2.3亿的价格,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比亚迪股份。这也是巴特菲第二个投资的中国企业,上一个是中国石油。

有了巴菲特的光环加持,让比亚迪这个中国企业受到了全球投资人和媒体的关注,股价一飞冲天,王传福本人更是在2009年以396亿元的个人财富冲上了福布斯排行榜第一。

而比亚迪,在2008年、2009年凭借着162%的高增长率,也创造了汽车行业的“比亚迪神话”,成为增速最快的汽车企业,跻身国内车企销售前十,经销商也从20多家发展到了上千家。

一切看起来都特别美好,但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盛极必衰的道理,就在王传福和比亚迪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危机却渐渐浮出了水面。

九、

2010年,比亚迪突然遭遇了“滑铁卢”式的挫折。

在连续多年扩张中,比亚迪并未对来其系统内部以及市场层面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比亚迪遭遇了经销商的“退网门”事件,全国多家经销商退出比亚迪销售网络,更有经销商在当地车展时打出横幅声讨比亚迪。

一时间,宣布退网的比亚迪经销商多大308家,比例高达22.63%。

经销商的惶惶不安也直接导致了比亚迪当年二季度的销售利润下滑了58%,甚至三季度还出现了现金流紧张。

随后,在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国土部挂牌督办违法案件新闻发布会”上,比亚迪在西安投资的40万辆产能扩张项目,也因涉嫌“非法占用耕地”而被紧急叫停。

那时的比亚迪,之前一直处于高速增长和高速扩张期,完全没有危机公关的经验,对经销商、对媒体都没有拿出及时有效的方法,甚至将矛盾焦点转移到是竞争品牌的策反行为,从而引发了媒体的广泛质疑。所以那时关于比亚迪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比亚迪大败局》、《比亚迪教训》等文章也被推上热搜。

2010年8月,比亚迪首次下调了产销任务,从80万辆直接降至60万辆,2011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45.13%,公司裁员5693人,销售总经理夏治冰也引咎辞职;2012年1月份,净利润同比下降9成,随后的新能源起火事件和气囊门事件更是让比亚迪雪上加霜。

这个市场的宠儿,第一次感受到被质疑和被抛弃的滋味。

这段时间的王传福,也终于从膨胀的状态中冷静了下来,开始反思。他在媒体的采访中总结了三方面的错误:经销网络、媒体关系和品质问题。

此前扩张过快的过程中,比亚迪太注重销售数量和销售额的增长,却忽略了品牌质量的提升;太注重销售网点的数量,而忽略了销售网点的质量。这一课虽然惨痛,却让他幡然醒悟。

跌到谷底的王传福开始研究苹果的用户体验思维,并致力于调整比亚迪产品的用户体验。

虽然企业走势低迷,但布局多年的新能源汽车,却在国家的一纸政策下,开始开花结果,并为比亚迪创造了“二次腾飞”。

十、

比亚迪为了自救,开始正视自己,并通过技术的革新大大提高了车辆的品质。这个时期的比亚迪自主研发了1.5T引擎和6速双离合变速箱,推出了G6;自主研发了磷酸铁锂电池,推出了E6。

2012年3月,比亚迪和戴姆勒各出资50%推出合资品牌“DENZA腾势”重磅宣布了双方合作电动车研发的事宜。

比亚迪也用“技术换设计和质量”的模式,打破了多年来中国车企“用市场换技术”的不平等条约。

2014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相继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统一了标准,并推出了免购置税、免过路费、免停车费、不限行等一系列政策,对制造企业更是予以高额的补贴。

一时间,新能源车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作为新能源的先驱者比亚迪来说,多年来的研究也终于开始见到成效。

比亚迪E6作为出租车开始出现在深圳和其他城市的街头,纯电动豪华大巴K9更是作为公交车成为多个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输主力军,并出口到美国、英国、日本等59个国家,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

在别的车商还在想尽办法设计车标和英文LOGO的时候,比亚迪推出了以秦、汉、唐、宋、元等朝代为名的汽车,车内所有内饰全部用汉字标注。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举动。

当许多高管都在跟王传福表达这样做有高风险的时候,王传福再次动用了“一票否决权”,将中文标示坚持下来。

因为王传福之前去美国,都被要求出示返程机票,心里窝火的他,立志要让这些外国人看得起中国,要让“中国制造”立足世界。

虽然2015年,王传福没有完成他“成为国内第一”的梦想,但在新能源板块,他靠着全球11%的市场份额,当之无愧的成为当年的新能源汽车之王。

就在比亚迪欲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展宏图时,一条猛龙强势过江了。

十一、

2018年,曾经对比亚迪嗤之以鼻的马斯克,带着他的特斯拉,在上海自贸区建立超级工厂。

特斯拉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公司造车的特点,时尚的外形、简约的设计、处处体现的科技感、国产后下降一半的价格都让特斯拉被推崇起来。一时间,拥有这样一台“大玩具”成为一种潮流,这条猛龙一出,霎时间飞沙走石。

这时的特斯拉就像苹果手机对传统手机的冲击一样,让基本都靠拿新能源补贴才勉强过活的车企都感觉到了一丝凉意,真正的战场搏杀开始了。

2019年,比亚迪让出了连续蝉联4年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位置。国家补贴的减少,也让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首次出现了销售下滑的局面。

可王传福和比亚迪并没有感到恐慌,甚至觉得是好事。有一条鲶鱼搅搅局,才能有效避免整个行业“和气的消亡”。

崇尚技术的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坚持着“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一方面开始继续培养企业狼性,成立五大事业群,打破大锅饭,让企业在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上继续创新,另一方面,比亚迪在认真学习完互联网思维后,2018年放弃了垂直整合体系,改为开放平台的战略,并开放了车辆341个传感器,邀请优秀企业制作软件,共同求发展。

王传福曾在媒体前说道:“技术可以让企业家变得更聪明,让企业家眼光更远、看得更深”。

这时的比亚迪,进入了修炼内功心法的全新境界。谁也不会想到,再次归来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震撼。

十二、

2020年3月,比亚迪发布了自己跨时代的产品:刀片电池,这款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将体积利用率提高了50%以上,真正摆脱了传统三元锂电池中对稀有金属锂的依赖;并且短路时产热少、散热快,不会产生自燃和爆炸,安全性也大大提升。

随后比亚迪又针对长途运输、不便充电等需求,推出了自主研发的“DMI超级混动系统”,将汽油发动机、电动机、高性能电池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就算在没法充电的状态下,加油就能继续行驶,而且一箱油能跑一千多公里,百公里油耗也低至4升。

当比亚迪将搭载“刀片电池”的新版秦、宋、唐、汉等各种车系推到市场的时候,超高的性价比立即引爆了消费者的热情。

这次比亚迪再次爆红,靠的不是模仿,不是一味地低价,而是先进的技术和超高的性价比。它就像一个修完心法的绝世高手,再次出山,眼神中都闪耀着自信的光芒。

比亚迪造车靠模仿丰田出道,可在武功大成的时候,丰田却主动找上门来,要求跟比亚迪合作新能源汽车的业务,并将设计、技术等核心工作完全交给比亚迪,只需在成品车上挂丰田标志就可以了。

现在再到比亚迪的4S店买车,销售员会给你一个饱含傲娇和歉意的微笑,然后告诉你,现在只接受预定,由于订单数量远远大于产能,从订车到提车大概还要等3—4个月。

现在能阻碍比亚迪销量的,只有它的产能了。

比亚迪的股票也随着产品的热销而变得一飞冲天,6月中旬直接冲上了350元。巴菲特也靠着持有的股票,取得了超过40倍的收益,赚的盆满钵满。老头乐得合不拢嘴,还专门发了推特,来感谢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

2022年7月,比亚迪和特斯拉同时发布了上半年产销量成绩,结果比亚迪完成了对特斯拉的超越,重新夺回了全球新能源第一的宝座。

如果说7年前全球第一还是靠着国家的新能源补贴,那么这次第一,就是靠着自己的技术和品质了。

十三、

王传福是一个极富使命感的企业家,他跟那些做大就想搞平台、搞垄断、上市拿融资套现的资本家有本质的不同。他曾经说过,之所以要搞新能源汽车,一方面是想做绿色环保的汽车,一方面是为了我国的石油安全策略。

“我们的国家是个多煤少油的国家,石油70%要靠进口,进口石油的70%要走马六甲海峡,而石油的70%都要用于燃油车的消耗,如果国际形势突变,我们的石油储备只有十天”。

在他的理念中,企业家是要有骨气、有社会担当的,是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所以,在2020年疫情爆发,口罩严重缺货的时候,他带领着比亚迪仅用三个月时间,便成为了世界生产规模最大的口罩制造商,日产1亿只,而在之前,全国的口罩产量也只有日产2000万只。从机器的图纸、制造,到熔喷布的制造,全部由比亚迪3万名工程师日夜赶成。

他喜欢用创新和技术去解决遇到的难题。他相信,中国制造一点不比别的国家差,我们不光能承接国外的低端制造业务,高精尖的东西我们一样可以研究出来。

比亚迪资产超万亿,没有投资房地产、互联网去赚快钱,仍然坚守着制造业,只为给“中国制造”正名;而王传福,身价超千亿,也没有买游艇,没有买豪宅,经常穿的衣服还是那件工作服。

有人说:王传福是被严重低估的人,比亚迪也是被严重低估的企业。

希望,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2024-09-11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