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汽车论坛官网怎样发帖交流?,

深圳中心区的校长如何办学?3名校长讲述各自心路历程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一个比一个“硬核”。在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公平、重视提质增效的当下,学校如何回应时代的要求、做好学校整体规划?

近日,“课堂革命·福田表达”深圳福田课堂变革新生态全国展示活动之“校长论坛-构建学校课堂变革的新生态”专场,分别在福田区教科院附属中学、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和福田区教科院第二附属小学举行。

福田区教科院属下的三所学校,面对着同样的时代趋势,却有着各自的前世今生、文化积淀和办校特色。作为已发展多年的学校,如何调整转型,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这三所学校分别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新任校长如何做好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

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西北部,其前身为竹林小学,创建于1983年,已有33年的办学历史。福田区教科院落户原竹林小学后,便派教科院专家进驻学校,数年来通过院与校的深度融合,已使教科院附小成为老百姓家门口高水平、高品质的好小学。

现任附小校长刘锐娟,是在2020年5月走马上任的。在传承附小精神和校本特色的同时,她还做了很多创新的尝试,比如在学校里设立了“一年级启智节”“成长节”等富有创意与仪式感的节日。精致典雅的校园风貌和别具一格的“节日”文化,让附小成了“网红”学校。

如今的附小,秉承着“上善教育”的办学思想,“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刘锐娟校长非常认同前人提出的“把根扎深,把梦做大”的理念,但如何把已有的办学理念体系传承下去,并进行开发创新,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这是她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对此,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创始校长李秀伟首先指出,经过多年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发展,教科院附小已经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扎实的办学基础,目前确实可以把从前的教育主张梳理出来,并基于学校特征、教师团队和社会认同,提出对于自身价值的重新判断。

李秀伟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去思考:深圳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家长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我们要用“上善教育”来解决什么教育问题?然后基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来进行优化。

他还提到,所谓文化,就是一群人在一起生活的方式。学校要让学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应该有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学校目前的精神文化,不是要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要做到“学生记得住,老师做得到,家长看得懂”。

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总校长吴希福则提到,附小需要充分梳理本校已有的东西,进而思考学校未来应该怎么做。接着他用六个“有”,概括了他对教科院附小的整体印象:有梦想、有生命力、有灵魂、有内涵、有设计感、有信仰。

吴校长指出,我们首先要从概念解读的角度去谈文化。“学校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管理文化和体制文化。在探讨学校文化的时候,我们要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基于全员参与的广泛讨论,并通过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认同程度的考察,来验证学校文化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

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创始院长徐启建最后总结道:学校建设应当把确立学校定位作为首要任务,学校校长应当精心打造学校文化,学校环境应当能让故事发生,留给学生更多关于母校的记忆。

如何找准核心定位,打造学校特色?

福田区教科院第二附属小学(下称“二附小”),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其前身是竹园小学,创办于1989年秋,2017年更为现名。学校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农林路西侧,现为省一级学校。

该校倡导“以学生为本,以爱育人”的德育理念,并着力打造环保与生态教育,是福田区唯一的一所“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时间走到2021年,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特色已不足以支持学校的快速发展。如何找准学校核心定位,重构劳动教育,是二附小目前最为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经过“校长论坛”上的一番论证和讨论,专家们认同二附小继续以“劳动教育”为特色发力点的定位。二附小有较强的劳动教育基础,其环保与生态教育已实行多年,水稻的特色种植搞得有声有色,而且能充分发挥与深圳市农科中心就近的地缘优势,便于引进农科中心资源。

李泓霖校长表示,希望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促进五育融合,比如学科融合包括数学测量、语文写作、美术绘画、英语食物、科学培育等,引入资源,创设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动手参与,体验快乐。学校也会继续优化现有空间基地,充分开发可利用空间,如设置航空航天瓜果基地、多样性植物基地、中医药基地等。

对此,专家组根据学校表述凝炼了一个新的育人目标:“培养未来美好生活创造者”,提倡“勤劳创造担当”,高度凝练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深圳市光明区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部负责人陈雨亭教授,结合自身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提出了如下建议:

其一,依托现有的空间植物园和水稻特色种植,以情境为载体,设置拓展课程,让学生真正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做到学以致用;

其二,以项目学习的逻辑设置实施流程,小步走,先实验,组建项目式学习研究团队开展前期探索,开发全校性项目,分层分类实施;

其三,构建校外劳动课程,利用农科中心设置农业实验课程,利用社区劳动资源(福利院、电影院、地铁站),进行课程化设置(流程化、固定化)等。

临沂半程中学校长雷明贵则在现场分享了本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建议二附小抓住18年劳动教育政策的机遇,多出去考察学习,整合过去经验,整体规划发展,让劳动教育真正在学校扎根发芽。

如何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找到一条独特的办学路径?

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枢纽的福田区教科院附属中学(下称“附中”),是福田区教科院“一院三校”系列唯一的初级中学,被誉为“福田区西部正在崛起的一颗教育新星”。在“博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附中紧抓中心区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机遇,办学质量提升显著。

作为一所教科院附属中学,附中拥有福田区教科院智库资源的支持,自带先天优良的教研基础。伍建中校长希望,学校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独特的办学路径:培养研究型教师团队,打造一所研究型学校。

通过研究型教师团队建设,可让不同层级的教师在共同的目标激励下,互相结成基于改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念、培养科研能力和改进教学水平的有效工作团队。

对此,深圳市云顶学校校监杨坚深感赞同,科研型教师的定位十分符合教科院附属学校的特点,建议学校为教师队伍构建四大系统:资历系统、能力系统、动力系统和压力系统,既要重视教师的能力提升,又要关注教师的精神动力和心理状态。

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校长芮火才建议学校分三步走。第一,先作系统思考,学校文化能影响人的整体,要从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培养目标做起。第二,进行追问和论证。第三,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阶段发展任务目标。

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创始院长徐启建最后作了梳理和总结。首先,教科院附中需要系统化地梳理学校文化,建立共同信仰。目前学校的文化体系相对有点杂乱,不利于凝聚人心。

然后,附中需要理清学校发展任务。学生教育要建立在课程体系之上,建立课程体系则需要落到实处。

再者,要确立基本原则。如何开展科研?徐启建提出了4个基于:基于问题、基于目标、基于课程和基于成果。

此外,建设研究型学校还需要建立扎实的制度,包括学术交流制度、科研制度、读书会制度等。组织变革也需要跟上制度的发展,比如建立学术委员会,吸纳学校内外的研究者和专家,建立青年教师俱乐部等基层组织。学校还需要持续给教师赋能,分层分类进行培养,并不断进行成果激励,把年会、成果交流会、沙龙、论坛等活动做起来,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和智慧。

依托学校的理念文化体系,推动学校的特色路径发展,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之路,需要每一位校长、每一所学校厉行创新,勇于突破,积极谋求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办学质量的飞跃。

2021年“课堂革命·福田表达”校长论坛至此完满结束,但教育的路上,探索和实践将永不止步。

【撰文】蔡敏玲

【通讯员】江映帆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2024-09-10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