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拉达汽车有哪些常见故障需要注意?,

苏联轰然倒塌,主因并非美国使坏,而在于其自身的三大弊端

1981年1月20日,特朗普的偶像、曾经的好莱坞二流明星——里根,宣布就职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的一生无疑是个传奇,他带领美国人民走出了笼罩整个70年代的衰退阴影,重振了美国的信心。里根被誉为美国二战后最受欢迎的总统,是因为他功不可没的几大历史性贡献,其中之一就是为苏联的倾倒埋下了种子。

大帅哥里根就职美国总统后,一系列针对苏联的言论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扩张达到极致,而美国的势力却陷入低谷,当时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学者,都认为美国正走向失败。美国知识界甚至一致认为,苏联比美国拥有更高效的经济体制,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美国要想短期内击败苏联绝无可能,只能寻求与苏联的长期共存之道。

里根

在这样一种悲观情绪背景下,里根却认为苏联在各方面都有着致命的缺陷,并断言苏联迟早会倒下。这个判断,让他被美国学术界视为白痴。普利策奖的获得者阿瑟施莱辛格嘲讽里根:“美国有些人认为苏联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崩溃的边缘,只要用力推一下就能把它推入悬崖,这只是在自欺欺人。”

不少名流批判里根遏制苏联的战略完全不可行,认为里根是痴人说梦,只看到了苏联的麻烦,而没审视美国自己的问题。美国内外的学者,都认定了美苏谁也没有能力摧毁对方,美苏争霸将是长期趋势,还将维持50年、100年,甚至更长。

以上可得,在80年代初期,全世界根本没人能够预测苏联会在1991年轰然倒塌。就算是里根,他看到了苏联制度的弊端,预料到苏联会垮,但也绝对想不到会来得这么快。苏联解体,就像发生在一夜之间,让人措手不及。

万吨巨轮骤然沉没,实在是因为自身的致命缺陷,美国顶多只能算是个推手。人们只惊叹于苏联军事的强大,却忽略了其种种隐忧。下面具体分析一二。

第一个忧患,粮食长期不能自给自足,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对这一点,大家是否存疑?苏联地大物博,国土面积比中美两国之和还要大,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就算纬度高天气冷,粮食产量比不得美国大平原丰饶,但要养活不到三亿的人,总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乌克兰就是个大粮仓。

但事实上,苏联从成立到解体,就一直面临粮食不足的困境。虽然后面加足马力,提高生产技术,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却始终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不缺耕地的苏联,为什么始终做不到主粮的自给自足?这还得从斯大林说起,一切的根源都在斯大林“疯狂推进工业化”的政策中。

苏联从诞生那一刻起,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欧洲列强虎视眈眈。为了国家安全,只能举全国之力搞工业化,这样农业生产必定会受到影响,农民的利益自然就难以保障。

斯大林为了推进工业化,在苏联用剪刀差欺负农民,工业产品的价格远远高过农产品价格。农民们没办法,宁肯囤着也不愿意将手里头的粮食贱卖出去,搞剪刀差的后果,就是每年出售到市场上的粮食只有不到1000万吨,根本不够城里的工人们吃饱饭。

于是,为了让农民交出粮食,又折腾起了集体农庄,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化,确保粮食收得上来,一切保证工业化优先。但是这么做,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也跟自己无关了,积极性可想而知。斯大林还给农业施以重税,采用拖拉机耕地的地方,农业税一度高达35%-45%。就这样,靠着一股狠劲压榨农民,暂时解决了城市人口的吃饭问题。

工业化浪潮过后,苏联终于开始想尽办法发展农业,从1960年工业反哺农业,到1980年粮食产量达到2亿吨。但奈何人口增长速度更快,这时候苏联共有2.7亿人口,一年需要2.5亿吨粮食。

虽然貌似只相差5000万吨,但其实事情并没那么简单。上面说的粮食产量2亿吨,指的是收割前估算产量,当时苏联农业统计把这个数据当实际产量公布。由于苏联基础设施及仓储技术落后,收割、运输、仓储三大环节会造成巨大损耗,到最后实际进仓粮食数量一般仅剩65%-70%

也就是说,表面上2亿吨粮食的产量,实际产量可能是1.4亿吨左右,与民众需求间相差1亿吨的缺额。着实没法了,只能向国际社会购买,而全世界卖粮食最多的国家,恰恰就是美国。

八十年代后期,苏联一半的外汇都用在了购买粮食上,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民众的需求。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吃不饱饭,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

第二个忧患,工业看似强大,实则严重偏科。

说起工业,可以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苏联可以生产全世界最先进的飞机和核潜艇,但牙膏和肥皂却都要进口。

苏联在工业领域是一个严重的偏科生,他有先进的军事工业和尖端科技,但其他领域的工业技术不值一提。例如,苏联生产的冰箱和洗衣机,又笨又重,对外出口毫无竞争力,只有本国人民无奈消受。所谓的国民汽车品牌拉达汽车,其实就是买了意大利淘汰的菲亚特生产线,改一改,山寨出来的。

苏联拉达汽车

最可悲的是,苏联的财政和外汇极大地依赖石油工业,但是石油器械设备和技术却需要从西方购买。后来美国对苏联进行技术封锁,得不到最新石油机械设备,就无法开采藏在冻土下面的石油,产量自然严重缩水。

苏联的高科技,除了军事航天外,其他都是弱项,无一不从西方购买,很依赖西方。美国切断了高科技供应,苏联的很多产业技术就无法更新,例如上述的石油开采。所谓苏联工业系统体制僵硬的论断,其根源就在这里。

苏联时期的电视机

苏联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为了生存,只能集中国家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后期苏联过于迷恋军事力量,觉得只要身强体壮就没问题,最后却落得个外强中干的结局。

七十年代给了苏联绝佳的历史机遇,石油价格暴涨,世界第一产油国的苏联占得先机,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落。此时,恰逢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对外辐射力减弱之际,这是美国二战后最虚弱的时候。苏联却没有抓住机会,调整国内经济结构、补齐短板,反而脑子一热入侵阿富汗,就此错失良机。等到八十年代美国缓过气来,里根上台,对苏联进行全方面技术封锁,苏联立刻被打回原形。

我国就非常重视工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特别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我国成为基建狂魔,生产的工业品遍布全球。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第三个忧患,财政和外汇过度依赖石油和军火,容易被连根切断。

前面说过,苏联除了军火及少数工业品外,其他的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根本卖不出去,这就导致石油和军火成了苏联财政和外汇的救命稻草。

七十年代苏联之所以敢对美国转守为攻,底气来自暴涨的石油价格。手上有钱了,嗓门自然就大了,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搞事情。为了切断其财政来源,美国指使盟友沙特石油增产,从每天200万桶加量到900万桶,迅速以低价向市场抛售原油,致使石油价格飞流直下,从1985年最高时的39美元/桶,直线掉到1986年4月1日的10美元/桶,跌幅居然有75%

沙特的石油就埋在沙子下,开采成本低,因此虽然油价大跌,但沙特依然有利可图。苏联就不行了,在西伯利亚开采石油可比在沙漠难多了,当时开采成本在10美元/桶,再加上运输费、仓储费,成本更高,苏联几乎亏本卖油

此时,西方对苏联实行石油开采设备禁运措施,苏联又没办法通过增产来增加收入,从此依靠石油赚外汇的财源被生生掐断了。

另一笔大收入军火,也因为石油大受影响。原因很简单,当时苏联军火的主要买家是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产油国,油价被沙特打下来后,这些国家也遭到杀伤,也就没多少余钱购买苏联的军火了。

就这样,军火和石油生意雪崩,财政入不敷出,外汇极度匮乏,连生活必需品和粮食都不能自足,内忧外患,大厦将倾。

所以说,苏联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隐忧重重。只可惜当时环境恶劣,没给苏联多少时间改善。为了生存,苏联只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一直萎靡。好不容易,工业好了,产值做到了欧洲第一,正想调整经济结构,二战爆发了。苏联虽然打赢了二战,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还没缓过气来,冷战又开始了。

为了跟美国斗争,苏联的财政大幅度倾向于军事,军费最高的时候甚至占到GDP总量的20%,国家财政压力山大。此外,经济上又太过依赖石油工业,油价大跌,财政崩盘,外汇骤减。当可怜的外汇都买不起国民需要的粮食时,真正的危险就来临了。

苏联的轰然倒下,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美国并非主要推手,苏联自身的弊端才是主因。

2024-09-03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