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如何?,毕加索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张仃:我眼中的毕加索

作者:张仃

出自《张仃画室·它山文存》

发表于《新观察》1983年第12期


1956年,张仃与毕加索


毕加索是世界艺术巨匠,毕加索的作品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巨峰。


世界上的商人都知道他,当然,不一定都了解他。因为他的画能卖高价,商人识宝,是识宝的商业价值。


中国人知道他是和平战士,在20世纪50年代,毕加索的和平鸽,飞遍全世界,也飞遍全中国。


我因为偶然的机缘,见过毕加索。知道的人或朋友们,希望我谈谈毕加索,我总是感到很为难,特别是这一次,毕加索的原作在北京展览。开幕前,有几家报刊我谈谈,开幕那天,同志们与朋友们也让我谈谈。


我不想谈,倒不是因为怕,怕再来一个十年动乱,再遭受迫害。


我不想谈,因为我喜欢毕加索。


我所知有限,尤其是绘画艺术,用语言解说,往往徒劳,甚至歪曲。


我以为毕加索的作品本身,是最好的说明。绘画是视觉艺术,毫无偏见地去看他的作品,他将告诉你一切。


但是有人说,我们不懂他的语言,我们需要翻译。


1956年,毕加索回赠张仃的画册,上面有毕加索用红蓝两色笔签的“张仃”二字,并且绘有一只和平鸽



一、毕加索的语言

人们看毕加索的画,总是要问为什么,不是一个“为什么”,而是许多“为什么”。


在欧洲,也闹了几十年,他们特别认真而又无所顾忌,在展览会场上就争吵,一直吵到会场外边,到大马路还是争吵不休,以至阻塞交通,引起警察的干涉。后来,大家看得多了,争吵得多了,展览会也开得多了,书也出得多了,批评介绍的文章也写得多了,经过时间的推移,人们才冷静下来思考,争论似乎平歇下来了,把毕加索当做历史人物,把他的作品与古典大师的作品并列了。


当然,这决不是说,欧洲艺术界对毕加索的看法完全一致了。毕加索划时代的作品《格尔尼卡》,1981年,西班牙用专机把这幅画从美国运回马德里,陈列这幅画的博物馆,在画前设置防弹玻璃,两边有机关枪守卫,去看画的人,像朝圣,但比朝圣更加戒备森严。这是因为毕加索的这幅画,是国家的无价之宝担心受到破坏与损伤。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毕加索没有离开巴黎,他没有离开画室,没有停止作画——欧洲人以此为骄傲。人们认为在希特勒铁蹄践踏下,法兰西的文化没有消失,相反,毕加索像凯旋门上的火焰,他的光辉照亮战斗胜利的前景!


在法西斯室息欧洲的时期,毕加索与法国的抗战组织和共产党人在一起。1944年,他的好友马克思·牙洛布(诗人),在德国集中营死去。同年,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毕加索与阿波利奈、艾吕雅、阿拉贡等诗人是至交。爱伦堡说:“在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酷时期、毕加索的画,帮助我生活……”


通常都认为,艺术就是美的形象,什么是美?——这就是毕加索的画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对毕加索艺术语言的争论。


人们不懂他的语言。


毕加索说:“凡是希望懂中文的人,都会认为,是啊,我要学习中文,那么,为什么他们不认为应该学绘画呢?”其实,应该说:“他们为什么不去学习毕加索的绘画语言呢?”


因为,在争论中嗓子最大的人,常常是那些自以为已经掌握了绘画语言的人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父亲便叫我准确地画素描……”在12岁便掌握了画石膏的全部秘密。青年时期的毕加索,用学院派的标准看来,他已经是一位名画家,一位美术教授,一个当时的艺坛名流与社会士绅了。但他决不停止,用他的话说,在美术上,要不断去“发现”


毕加索 《亚维农少女》


1907年,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出现了。


“这种特别的,自然形的断裂解体,彻底摧毁了艺术传统”。他不断探索人体结构的表现力,得到黑人艺术的启发,并且发展了塞尚的观点。《亚维农少女》震动了20世纪欧洲的艺坛!


毕加索不论怎么变形和夸张,总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生活形象与时代脉搏。虽然,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抽象规律,但我认为,他始终是个具象大师。他从未凭空搞过色彩和线条的游戏,也从未凭偶然的灵感爆发来进行创作。他的创作,每一笔都来源于生活,都有现实根据,他是非常勤奋、非常谦虚的人。


毕加索只有一个,他是西班牙伟大艺术传统的继承者,他长期受到法兰西文化的滋养,毕加索在20世纪艺术史上,发出了彗星一般光辉的奇迹!


毕加索—就是现代艺术!


清晨,我在郊野散步。在小树林中,可以听到各类鸟叫。当然我不是传说中的公冶长,我不懂鸟语,但是感到很好听,鸟鸣是很“悦耳”的。


我到老友李可染家,去看他的画。看过几张之后,他就在录音机上放一段弹词给我听。他说弹词的音调很美,这种美,曾经对他的笔墨有过启发。李可染爱听弹词,但他并不去了解其中的情节与词藻,他也不懂苏州话……


因此,我想,多少年来,由于极左思潮与庸俗社会学的影响,使人们用简单的功利主义来对待艺术,人们不去研究艺术规律与各种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去研究各种不同的艺术特色及其局限性……以至中国观众与毕加索之间的鸿沟,更大更交错复杂了。


我们民族是有高度文化的,我们的八大山人,欧洲人目前也未必都能理解,虽然,在他们的博物馆中,早已开始介绍中国绘画了。


我不懂鸟语,我不想问为什么,我只觉其“悦耳”。当然,毕加索的画,还不只是“悦目”。如果说,画是无声的音乐,他的画包含有早期西班牙流浪者的叹息,法国南部的海涛,二次大战时马的嘶鸣,炮弹的轰响,巴黎解放后,春天的牧笛,西班牙欢乐的手鼓……毕加索的画,是20世纪最新的大交响乐——这样说仍是不确切的,绘画必须通过绘画特有的语言去理解,但首先要不抱成见,不要怀疑一个伟大艺术劳动者的真诚。


据说,争论的要点在于他的画不能“悦目”,对于反对者来说是“不堪入目”,这等于一个精于加减乘除的人以为爱因斯坦与数学无关一样,那是属于另范畴的问题了。


1956年,张仃(右)回国后与李可染(左)一起分享毕加索赠送的画册


二、毕加索的善与真诚

毕加索经历了艺术的复杂历程,他涉猎了20世纪艺术上的各种不同流派,他使用各种材料、各种技法,成功地涉足于油画、雕塑、贴纸、拼贴画、建筑、素描、版画、陶瓷、舞台美术、服装设计等等艺术创作领域。


如果因毕加索艺术上的多变,把他当做艺术上的发明家,就对他的艺术研究找不到内在联系了。我们必须研究他的生活时代背景,他的世界观与艺术观,作为走进毕加索世界的大门钥匙。


1881年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先后考入巴赛罗那的美术学院和马德里的美术学院。他很早就掌握了油画的基本技法和写实能力,他受不了学院派的束缚,他像一匹脱缰之马冲向十字街头。他爱祖国,爱祖国受苦受难的人民,他与街头的乞丐、妓女、酒鬼等人为伍,用画笔来描写他们的痛苦与不幸。他用悲怆的蓝色,画了《早餐桌上》《烫衣女工》《盲者》等等写实的作品,但他已发展了西班牙前辈大师格列克的风格:瘦长的身躯,长颈与长手指,贫血的脸……这阶段的作品,后来称之为“蓝色时期”。


1900年,他到法国巴黎。


说毕加索是在发现艺术,不如说他是在探索人生——像成千成万的艺术冒险家一样,他也到巴去做艺术上的冒险家。在巴黎,他也是生活于下层,他和马戏班、流亡者、失业工人、吉普赛人为伍,他画舞台布景,设计服装,他深入后台,熟悉卖艺者的生活,创作了《养猴子的艺人之家》《小丑》《踩球的女艺人》等等,他的技法更成熟了,思想与生活也较稳定了,画面上出现了红色,后来人们称之为“玫瑰色时期”。


毕加索的艺术,一开始就是为人生的,就是善与真诚的。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严的,他的艺术语言是感人的。


20世纪60年代 装饰画 张仃 《仿毕加索风景》35x46cm


三、毕加索的热情与勇气

毕加索高寿(1881-1973),他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艺坛风云。他每走一步,都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他在每一阶段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都得到人们热烈的喝彩、衷心的赞颂!或者相反,遭到肆意的谩骂与唾弃。


他像一名战士,专心一意地注视前方,一边看地形,一边避炮火,步步为营,匍匐前进。有时经过大的迁回曲折,有时他大踏步冲刺。他一个一个地占领了旧的艺术堡垒。有时处境十分危险,他仿佛在悬崖绝壁上消失了,但很快,你又在远远的地平线上看到他巨大的背影!


毕加索从来不介意人们对他的赞扬或辱骂,他没有时间与精力来旁顾——如果不是对人生与艺术具有超人的热情与勇气,是绝对做不到的。他的艺术热情像高温的熔炉,把希腊罗马艺术中的精华,都融解到自己的艺术之中,如代表作《海滩上的两个裸女》《母与子》等,同时,他深入研究安格尔的素描,创作了毕加索的线描,他用这种方法,画了巴尔扎克《不可知的杰作》小说插图。


毕加索的热情,熔化了最难熔化的“艺术矿石”,他接受了塞尚的原则。但只靠理性分析物体,把自然形态分解再组织,是达不到立体主义的,而毕加索他是用白热化的高温,熔解了自然形态而后再创造。不论立体主义在美术史上是如何评价,这确是造型艺术的一次伟大经历,不只是对毕加索本人,而且是对20世纪的艺术,都有了深远的影响。


只有热情,没有勇气,仍然达不到如此巨大的胜利。西方评论家说:“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是男性的,是力的美,壮美,博大,有时甚至是粗暴的。”


这反映了毕加索的胸怀、容量、气质与勇气。没有这种勇气,消化不了黑人艺术,出现不了《亚维农少女》。


毕加索不断地创新,但他又不参与那时代的任何派。因为,他虽然在艺术征途上,某一时期与某一流派同行,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他是长征者,他不想就此立足,建立王国,享受尊荣。他每一次战斗,只是一种经历,他要从艺术的必然王国,找到艺术的自由王国; 他像中国的圣僧取经一样,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


20世纪60年代 装饰画 张仃 《仿毕加索人物》35x46cm


四、毕加索是美的规律的发现者

时常听到人们责难,毕加索把一个少女的脸,胡乱安排,而且青一块紫一块,“这是美吗?


1939年,我看到毕加索经过立体主义之后,他的第一幅画《椅子上的黑衣少女》,使我非常地兴奋与激动,。我看见一个少女的正面与侧面,经过概括了的、化了妆的、明艳照人的脸,长长的睫毛,长长的黑发,黑上衣,花格裙,典型的法国美女,如用古典方法描绘,顶多不过是一幅时装广告而已——毕加索用最现代的方法,画了最现代的美女典型。他是冷静分析,大胆概括,热情表现。


毕加索的每幅画,都有很多幅草稿。他一定要找到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色彩与线条才罢休,他绝不重复自己已经有过的经验。他要表现,他要“发现”美的规律。


毕加索那幅《椅子上的少女》,在十年之后,我再次看到她的复制品,依然使我动心;再过十年之后,将仍然如此。我看之不足,就用中国的工具,进行摹写,我要通过实践,来经历他的美感体验。为此,在十年动乱之中,曾遭到猛烈的批斗。


在二次大战前夕,毕加索似有预感,他画了《哭泣的女人》,在那么巨大的痛苦中哭泣的女人,令观者颤栗——这种画,用别的方法,决不能给人如此强烈的印象,毕加索不是用手,是用他的心,是用他的灵魂来画的。


1937年,毕加索又创作了《格尔尼卡》。


那是在法西斯轰炸了西班牙的格尔尼卡之后,毕加索为他亲爱的祖国,为他祖国的人民,献出了他的“艺术纪念碑”。


有什么语言,能够这样直接、强烈而深刻地控诉法西斯暴行呢?他不采取直接手法,因为关于二次大战的写实场面,在战争期间或大战之后,不论是照相或电影,真是成千上万,那才远比绘画更真实、更细致、更感人呢。


毕加索是用绘画来表现,他的艺术手段是不能代替的。背景很是单纯,人物,牛,马,起火的房子,举灯的人,马蹄下手握匕首的死者,死去的孩子,疯狂的妇女…他把战争的印象如此深刻地烙在观众心上。


《格尔尼卡》结构宏大、严谨,人、马、牛等细部,极深刻而又稚拙,认真刻画的线条,有如儿童画或东方石刻艺术。色彩只用黑、白、灰


1956年,我到意大利的时候,看到不少画家的家中都有这幅画的复制品


《格尔尼卡》,不仅是战争的纪念碑,也是20世纪绘画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怎能低估毕加索的美学价值呢


五、毕加索是美术遗产的继承者


人们提到毕加索的时候,总以为他是艺术遗产的破坏者——他确是破坏了一些东西,主要是,他破坏了旧的审美观念和僵化了的艺术形式与语言,他破坏了艺术上陈腐的清规戒律,他破坏了欧洲绅士们自以为是的艺术偏见。


西方艺术,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后的历代艺术大师的成果,再没有比他更加虔诚认真的学习者了。早期,他受格列克的影响,一直到晚年,他不断地临摹历代大师的杰作。当然,他不是照搬复制,他是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重新来认识那些名作,挖掘他们潜在的美学价值。他是用自己的语言,说他是临摹,不如说他是翻译,或者说是用20世纪的艺术语言再创造。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委拉斯凯支的《小公主》等等,他都反复多次,不厌其详地画了又画,每幅都不相同。他像科学家那样,在美学领域,发现问题,穷追猛究,没完没了。


毕加索学习遗产的态度,也为艺术家们创立了新的榜样——提出新方法,提出各种可能与假设。实际上,是他与古典大师做心灵的对话,有时争吵得很剧烈,有时是和谐的二部合唱。通过毕加索的作品,使人们打开了心扉,对上代大师的名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使上代与现代结合,产生了第三代艺术这是创造性的继承,发展了西方艺术遗产,又使遗产活起来。


20世纪60年代 装饰画 张仃 《仿莫迪里阿尼人物》 49x36cm

2024-08-2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