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武帝车怎么样? rb.com,

莞商传奇|从莞盐买卖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莞商

本文节选于卢忠光所著长篇报告文学《莞商传奇》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的梦想,而对于东莞这个临海的城市来说,此情此景,近在咫尺。

大海不仅孕育了中国早期的海贸市场,也提供了最丰富的商品——海盐。据考证,东莞的海盐,早在南越国时已经生产。自古以来,制盐就是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因此而发家致富者,大有人在。

汉初,由于与匈奴长年战争,导致财政紧张,朝廷开始打起盐业的主意,把盐业收归官府专营,规定市场必须使用官家器皿,由官方生产、运输和销售食盐,严禁私铸铁器煮盐。汉武帝在全国27个郡设立了38处盐官,其中一处在番禺县,负责管理当地的食盐生产与运输、销售,而盐官治所就设在今天的东莞境内,可见汉代的东莞盐业已十分兴盛。

东莞这个地名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向来众说纷纭。百度百科上的“东莞”词条解释:“东莞相传因地处广州东面及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水草可以用来编织席子,《诗·小雅·斯干》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之句。《尔雅·释草》说:“莞,苻蘺,其上蒚。”东晋学者郭璞注:“今江东谓之苻蘺,西方亦名蒲。中茎为蒚,用之为席。”因此,人们便把东莞出品的草席称为“莞席”。《广东新语》说:“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县因以名。”也就是说,东莞的名字,源于莞席。

2

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东莞的立县与命名,与盐业有直接关系。

三国时期,盐业日益成为重要的产业,东吴在今深圳南头设立司盐都尉,管理盐业的生产与买卖,又称“东官太守”。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增城)置东官郡,郡治设在安怀(今东莞大朗镇东)。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而宝安县即包括了今东莞市的范围。东莞的正式立县,自此时始。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改东官郡为东莞郡。南朝陈祯明二年(588年),复改东莞郡为东官郡。

到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改为东莞县时,因为原来的县治城子冈(今深圳南头)经常受到海盗侵扰,所以要择地而迁。请来风水先生勘探,一直找到到涌这个地方,风水先生一拍大腿说:“就是这里了,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于是把县治从城子冈迁至到涌,也即今天的莞城。从此,莞城便一直是东莞(县)市治的所在地。东莞之名,从此再没有改变了。

根据这些说法,东莞的名称,或许源自东官太守。

但不管是因莞席而得名,还是因盐业而得名,都可以这么说:莞盐与莞草,曾经是东莞最主要的产业。第一代的莞商,就是从买卖莞盐成长起来的。

中国商业的起源也同盐有关系。有人甚至说,中华文化的最早源头,其实是盐文化。《中华商业文化探源》载:“不但中国,事实上,世界一切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差不多都是从盐开始的。”

广东人说“行桥多过你行路”“食盐多过你食米”,都是形容一个人阅历广,见识多。不过,莞商可真是如假包换的“食盐多过你食饭”。因为东莞濒海,过去是大名鼎鼎的产盐区,莞商靠海吃海,很多人就是靠“食盐”成了富商巨贾。唐代时,东莞沿海的靖康盐场、金斗湾盐场、东莞盐场、大宁盐场和归德盐场等众多盐场,盛产白花花的海盐,源源不绝地供给两广和湖南、江西部分地区。“煮海竞烧烟万灶,收盐多积雪千堆”这句诗就描述了明清交替之际东莞盐业生产所呈现的壮美景象。

众所周知,如今的珠海市,即原来的珠海县,是20世纪50年代从中山(香山)、东莞、宝安各县划出部分地区,合并而成的。改革开放后,“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珠海县变成了珠海经济特区,从此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现在的年轻人走在珠海长达28千米的情侣路上,多数都不清楚,当年这片茫茫大海,正是大自然赐给莞商的一个取之不尽的大宝库——盐场。

香山县原来只是东莞的一个镇。唐代由于金斗湾盐场的开发,云集了大批的盐工和盐商,人口渐渐稠密,于是设立香山镇,金斗湾盐场又名香山盐场。所以,如果要完整地写一部珠海特区的发展史,恐怕也少不了要给东莞的盐商写上一笔呢。

3

莞商绝顶聪明,脑筋转得很快,他们看出种田的收益,远远不及制盐卖盐,与其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里寒耕暑耘,不如去煮海制盐,然后卖盐买米更划算。现代人饮食不喜太咸,担心食盐过多易患高血压及种种疾病,但盐在古代却是极矜贵的商品,由官府专营,商人必须向官府购买盐钞,才能运销食盐,由于价高盐少,盐钞成了奇货可居的“商品”,盐税也成了朝廷最重要的财源之一。

大宋时代,天下承平,农业的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技术不断提高,岭南一些穷山恶水的贫瘠地区,也渐渐实现了粮食自足,并有余粮运到广州出售,再从广州购回食盐转售,两头获利,赚得盆满钵满。当时广州市场的盐,几乎清一色是东莞出产的。

东莞最早的经济命脉是盐的生产、盐场的开发,这些引来了东莞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宣统)《东莞县志.盐法》说,东莞、靖康等十三个盐场的食盐,每年收入折合24000多石大米,供给广东、广西甚至江南之南安军(所辖范围如原广州军区)的军饷。盐场为何有这样多的收入?原因在于国家垄断经营:宋神宗时(1068—1085年)盐的收购价是每斤5钱,销售价是每斤47钱。宋孝宗时期(1163—1189年)收购价是每斤47钱,销售价是每斤160钱。

东莞坐拥几大盐场,就像坐在金山银山上一样。市场货如轮转,江上运输繁忙。贸易带动丝织业、陶瓷业、冶铁业,以及甘蔗、茶叶、莞香、果木等农业生产,一派蓬蓬勃勃的景象。用那副粤人家喻户晓的对联来形容当年的莞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也是非常贴切的。无论是在大庾岭的古驿道上,还是从东江入西江,出桂江、漓江,经灵渠入湘江的航道上,或入北江,越大庾岭,出赣江,通江西的路线上,都可以看到东莞盐商风尘仆仆的身影。

由于交税是以银来计算的,一些边远地方的赋税、贡品,都要折换成白银交纳。商人只能向本地的金银铺购买白银,而本地金银铺要到银场购买,然后卖给当地商人用于纳税。东莞也有桂角、香山崖两个银场。官府向银场收税,又是一项丰厚的收入。

南宋绍兴八年(1173年),朝廷允许广东的盐九成由官府专营,一成由产盐的州县出售。在这一政策的刺激下,虎门商道更加火旺。据明崇祯朝的《东莞县志》载,早在宋代,虎门已跃居商业重镇的地位,“商户贸迁泉宝,坐获富乐,轻施乐舍,甲于四方”。

莞商贩卖食盐,以盐易米,直接带旺了运输业;缴纳盐税,间接带旺了银业;食盐、粮食进入市场,又催肥了零售业。正所谓一业兴百业旺,东莞的商业,就在历代莞商的苦心经营之下,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

4

东莞,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它聚拢。许多莞商以经营盐业成为豪门望族,这样的例子,在地方史志及族谱中,比比皆是。在流传至今的各种史籍中,不乏这类记载:

咸西麦氏家族,因先人曾出任靖康盐场大使而发家,富甲一方。蔡氏家族是长安名门,声名显赫,最初也是在靖康经营盐业,后迁居咸西。北栅凤冈陈氏一世祖曾从事盐政,熟悉靖康盐场,宋末从南雄迁至大宁北栅,再迁到沙头、归德场涌口里(今沙井)、福永、燕川、海南栅等二十多处地方,世代经营盐业,并得以开村立基,世泽流长。林氏家族从南雄迁至靖康,族人有在广东盐课提举司任职,遂成大族。新安彦氏曾居靖康乌沙桥东,其后世迁往新安,四世祖曾任靖康盐场大使。沙井新桥村曾氏,南宋初年由广州迁居东莞归德场新桥里,后代开枝散叶,分布于深圳、香港等地。南栅王氏、大宁谭氏、怀德邓氏、赤岗何氏、社岗叶氏等,都是以经营盐业发家而成大族,他们的事迹,几百年来都是族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摄影:卢政)

作者简介

卢忠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原广州军区《战士报》驻军区联勤部记者站记者,现任职于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及报刊管理等工作。出版有《新兵连》《杨学思》《头版头条》等专著,长篇报告文学《莞商传奇》《生猛粤商》即将出版。

消息来源/“漫话西东”公众号

本期编辑/张叶 邹文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东莞日报(dgrb22008278)

这里是东莞日报官方公众平台,你不仅可以抢看本土主流资讯、权威公告,还可以紧贴政经脉搏、时代风向。总之一句话:影响你工作生活的那些人那些事,这里应有尽有。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

报料/投诉/沟通/合作

点击标题,阅读更多新闻↓

2024-08-27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