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致门打不开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标致207副驾驶门打不开怎么回事

这种症状和抑郁一样痛苦,却经常被忽视

作者:玉成 编辑:清筠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刚认识一个朋友,是个蛮“特别”的人。


出门旅行住酒店,她要反复检查四次房间,确认没丢东西,才安心上电梯;


好不容易上了出租,又开始翻旅行包,把物件一样一样清点得快包浆了,才肯罢休。


一开始,以为她是丢过贵重物品才会如此谨慎,相处久了才了解到,她这种谨慎,遍及生活的放放面面:


睡觉前,要保证拖鞋鞋头向外、整整齐齐;


工作或者学习时,尽量要卡整点开始;


指甲每周都要剪一次,书架上的书一定是按颜色分类摆放……


朋友常常笑称自己有“强迫症”,对秩序极其敏感,哪怕有一个细节没做到位,都会难过一整天。


生活中这样“秩序敏感”的人并不在少数,也许你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来源:pexels


01

强迫症

还是强迫行为?


“强迫症”这个词,这几年越来越常见,不少人喜欢戏称自己“有强迫症”。


比如说:


“这个字应该这么念,不好意思我有点强迫症。”


“你怎么未读消息那么多,小红点看得我强迫症犯了。”


在使用习惯上,强迫症被用来描述一些细节控、精准怪。


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强迫症是一种有明确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远不止纠个错、检查几次门锁那么简单。


我们一般所说的具有强迫性质的小习惯,最多叫强迫行为。


它通常是指轻微的、有限度的重复行为。


就像开头的朋友,虽然一定会检查书包,但只要检查过几遍后,便心满意足,不妨碍一天的心情。


来源:pexels


这种程度的强迫,是相对可控的。


且并非所有的强迫行为,最后都会发展成强迫症。


强迫行为与强迫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迫想法是否可控。


比如,有人经常走到半路,折回家检查门有没有锁好;


虽是一种强迫行为,但本人很清楚这样做的原因,是出于对安全的合理担忧。


只要确认门已经锁好,人就会舒服了,不再纠结这个问题。


但强迫症则不同,人并非主动决定去做某个行为,而是受焦虑驱使,采取某个行为来消除焦虑,是一种“抵消”的防御策略。


单次的行为可以让焦虑下降一些,于是患者会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直至彻底缓解焦虑。


来源:pexels


强迫症者的焦虑,常常是因为面临巨大的压力。比如说学业的紧迫、工作的变动等有关事项。


比如一个强迫性洗涤的患者,在洗手时刚好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就会将“焦虑”与“洗手”这件事联系起来。


使得由工作引发的不安,体验为由洗手引发的焦虑。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只能暂时缓解焦虑,但治标不治本,甚至因为“负强化”机制,变得越来越严重。


所谓负强化,是指用饮鸩止渴的方式缓解当下的痛苦,但实际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


来源:pexels


网上一名医生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强迫症案例,患者从初中开始,就被强迫思维所折磨。


每天都会浪费两三个小时在各种不必要的担忧上,比如担心身体会被洗衣液腐蚀,一遍遍回忆洗衣服的过程;


担心身体有臭味,一遍遍擦拭,直到皮肤泛红、脱落。


患者意识到自己思虑过度,但就是无法停下来。


越是想掌控局面,就越容易被强迫思维所控制,如此陷入了死循环,将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


这种难以控制的侵入性思维和行为,是强迫症的主要标致之一。


根据DSM-5(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强迫症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具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者两者皆有。


具体表现为明知道没有必要,但就是难以压制地去想或者做某一件事,比如重复担忧、清洁、核对、计数等等。


2、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耗费大量时间,或已经给工作生活带来重大损害。


3、强迫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药物)的生理效应,或者其他躯体疾病。


4、该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02

强迫症

是怎么形成的?


强迫症背后的核心动力,是焦虑。


有些强迫症患者会不断囤积东西,不是因为囤积真的有用,而是被焦虑所驱使。


一旦他们停下来,就会感到强烈的焦虑和不安,焦虑,只有不断重复囤积这个动作,才能让焦虑有所来缓解。


患者脑海中的焦虑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解释。


强化是指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行动,当某个行动后果对他有利时,这个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比如说,一次婴儿啼哭时父母给它喂奶,之后每次想喝奶时,婴儿都会通过啼哭来吸引父母注意。


拿囤积癖举例,每当焦虑时,患者就会疯狂买东西,焦虑暂时得到缓解。


渐渐地,囤积行为会被强化,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每每感到焦虑,就会囤积东西,而不管东西有没有用。


来源:pexels


但此时,另一层反作用也出现了:


囤积作为一个中性行为,本来是不会引发焦虑的。


患者长期将囤积和焦虑进行强联系,最后变成一想到囤积,或者正在囤积时,就会激发焦虑。


此时焦虑的来源从生活中的压力,变成了强迫行为本身。


焦虑要用强迫行为来缓解,但强迫行为又会产生焦虑,恶性循环就此形成了。


另一方面,强迫症患者,往往有着过度的责任感和负性的核心信念。


在他们眼里,一旦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就是自己的责任。


来源:pexels


他们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够好”、“我是无能的”。


比如,有的患者会通过反复检查门窗、煤气阀,来确信安全。


当咨询师询问:“如果你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意味着什么呢?”


患者回答:“是我没有尽到责任”。


类似的,强迫洗涤和囤积患者,也是为了掩盖内心“我很脏”、“我没东西用”的窘迫感。


比如,就有研究表明,洁癖型强迫症患者多来自于“不安全家庭”,经常被父母打压、谩骂。


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坏”的“脏”的,为了掩盖这种信念,他们不断洗手、清洁,达到一种虚假的自我保护。


来源:pexels


而在长大后,这个想法又会演化成对“细菌”的恐惧。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身上和周围都是细菌,然后告诉自己“如果我有细菌,就会传染给别人,让别人生病”,然后又有了不断清洁的理由。


有可能在童年时期被父母或小伙伴斥责“不干净”。


强迫行为的背后,可能是因为人对自己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改变强迫行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


03

如何缓解

你的强迫行为?


通过自查和对照,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强迫症的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你有比较明确的强迫行为,但还没到强迫症的程度的话,为免情况恶化,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法,来缓解强迫症状:


1)消除不必要的“危险”信号


不管是强迫症还是强迫行为,根本原因都是焦虑。


焦虑,就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失控。


人总是在追求掌控感,为了缓解失控给自己带来的不适,人们会无意合理化自己的焦虑情绪。


比如囤积,大部分囤起来的东西其实都没用,还有可能把环境弄得非常脏乱。


但囤积的人就是会告诉自己“万一遇到特殊状况,我这些东西就能派上用场了”。


其实就是在虚空造敌,为防御大概率并不存在的“危险”而白忙活。


来源:pexels


如果这个时候,能帮助他们意识到,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强迫行为就会大为缓解。


我们可以阻止原先认知中的“安全行为”,来将自己拉回现实。


比如有囤积习惯的人,可以咨询周围人的意见,将自己手中“有用”和“没用”的东西进行分类,然后将一部分没用的东西扔掉。


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即使少了那些东西,生活也没有受到影响。


可以重复上述行为,再扔掉一批没用的东西,直至身边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为止。


来源:pexels


2)努力接纳“不完美”的世界


有强迫行为的人,通常对于“规则”有更大的执念,因此很难忍受不完美或不规整的东西。


但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因此我们要走出原定的思维,学会接纳和欣赏世界中“不完美”的一面。


比如,以前无法忍受白纸上的黑点,现在可以了解写意泼墨艺术,看别人如何将平平无奇的墨点,化为优美的艺术品。


如果以前总是觉得屋子要断舍离才舒服,现在不妨多看看质朴乡村风。


也许就会发现,哪怕不那么规整和一尘不染的东西,也会有它独特的美感。


走出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就会明白在自己的目光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来源:pexels


3)改变“我不够好”的认知


“我不够好”的认知,容易迫使人们产生不必要的责任感,催化出强迫行为。


因此有类似症状的人,需要培养自我接纳的意识。


可以观察身边人的情况,看别人是如何生活的。


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不干净、不好看、犯错误的时候,但这些问题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适当解决即可。


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个正常人,不必因为不完美而担忧和愧疚。


还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每个感觉良好的瞬间,比如今天工作哪里做得比较好、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小确幸、如何被朋友同事称赞等等。


一步步建立起自信,就会变得从容很多,会发现生活没有那么多非做不可、非达到不可的事情。


放轻松,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2024-08-24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