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陆风X动预热改装对发动机寿命有何影响?,

海风管桩行业专题报告:需求端出口与内需共振,供给端码头资源稀缺

(报告出品方/作者:财通证券,张一弛)

1 海风桩基抗通缩,景气增量供给紧缺

1.1 桩基价值量占比高,单桩占据主流

桩基位于产业链中游,价值量占比约 20%。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的造价是影响海上 风电工程总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受风电场地质情况、水深、离岸距离等因素影 响,单台套海上风电支撑基础的造价(含施工)约为 1,000 万元-3,000 万元,占 海上风电投资成本的 24%-33%。


基础是海上风电最关键结构之一,直接影响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国内 外研究和应用的海上风电机组基础从结构形式上主要有重力式基础、单桩基础、 高桩承台基础、多角架基础、导管架基础、负压桶基础及浮式基础,单桩基础、 导管架产品目前是海上风电的主流支撑结构。桩基式基础优点是结构简单,无需 过多前期准备;占用海床面积小;承载力高;结构稳定,沉降量小并且均匀,广 泛运用于水深小于 30m 海域。导管架式基础优点是技术较为完备,承载力大、生 产供应链完善等。但导管架式的焊接结构复杂,钢材用量大,成本较高;同时导 管架式固定基础结构需要将桩锤打入海床,因而增加了安装时间及相关环境问题 产生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占比并不高。

海风项目仍以单、多桩为主,短期内导管架受限较多。目前单桩为基础的海风项 目占到国内市场 90%以上,导管架由于其成本高,施工难度较大,严重拖慢项目 排产交货周期,短期限制因素较多,预计建设量增长有限。未来长期随海上风电 深远海趋势发展,单桩、多桩基础结构数量随着水深的增加而渐降低;吸力桶式、 导管架式因其在深海的优势,占比将会逐渐增多。 漂浮式短期成本较高,深海化将提供长期驱动力。浮式基础结构主要适用于水深 超过 50m 的深远海区域,漂浮式基础作为替代形态产品近年来已有小规模示范项 目,由于技术研究仍处于降本阶段,单千瓦成本为 2-3 万元左右,成本较高。同 时其技术涉及重工,与现有塔筒管桩对比属于两条技术路线,国内厂商并不具备 该项技术的大规模开发能力,该类新型产品短期内大批量商业化可能性较低。

1.2 受益深海大型化,海风桩基环节放量可期

海风桩基单 GW 用量与三个因素有关:工程地质、风机机型、水深。1)工程地 质影响结构工程量、材料选取、额外装置的安装等;2)风机机型和水深则直接决 定桩基的形态、体积(直径&长度)。 我国不同海域对应工程地质不同,江苏、广东、山东为典型代表区域。1)江苏海 岸以软土地基为主,沿海多滩涂地貌,在该地质条件下建设海上风电项目时,海 上施工难度低,但表层土承载能力较差,导致基础结构工程量增加;2)广东、福 建等地以浅覆盖层地质为主,意味着基础桩基需要嵌岩施工,或是必须采用新型的浅基础型式;3)山东北方海域冬天海面结冰,这除了对结构的材料性能提出更 高要求外,海冰长期作用在结构上,还会引起冰激振动,从而降低结构的安全使 用寿命。通常,安装于该海域的设施需要设置专用的抗冰措施。

受益海风大型化深海化,桩基单台用量倍数增长。据海力风电招股书,适用于 0- 24m 水深单机容量 4MW 的单桩基础重量在每台 550-1000 吨之间;水深 30m 以上 单机容量 5MW 使用的四桩导管架基础重量为 2438 吨,用量增长 143% ~ 343%。 假设单机容量、水深及离岸距离与桩基用量成线性关系,推测出当海上风电项目 水深不变,单机容量每增加 1MW,相应每台风机的桩基用量增加 200 吨;单机容 量不变,水深每增加 20 米,相应桩基用量增加 300 吨。


经测算,各省水深 30m 以上各机型的平均单 GW 用量提升约 260%。为预测未来海 风深海化趋势下的桩基用量情况,我们对广东、山东、江苏省不同水深下的单 GW 用量作了进一步推导。广东省水深小于 30m 时各机型的平均单 GW 用量为 6.91 万 吨,而深海化趋势下 30m 以上水深各机型的单 GW 用量均值将增至 24.86 万吨。山 东省水深小于 30m 时各机型的平均单 GW 用量为 8.45 万吨,未来进行远海开发后 山东 30m 以上水深各机型的单 GW 用量均值将增值 30.43 万吨。江苏省水深处于 10-15m 时各机型的平均单 GW 用量为 8.39 万吨;而未来开发深远海域后其 30m 以 上水深各机型的桩基单 GW 用量均值达到了 30.21 万吨。

1.3 全球海上风电高景气,海内外管桩市场规模可达千亿

国内海工管桩市场持续向好,预计十四五末规模将达 1940 亿元。《2022 全球海上 风电大会倡议》指出全球海上风电未来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预计中国海上风 电累计装机容量到“十四五”末将超过 100GW,“十五五”末将超过 300GW,到 2050 年至少达到 1000GW。按 2022 年国内海风装机 5~6GW,到 2025 年满足累计装机 100GW,国内 2022-2025 海上风电 CAGR 可达 90.7%。按 1GW 对应 100 亿元估 算,“十四五”后期 23-25 年期间,中国海上风电市场规模将超 7000 亿元。根据测 算 2022-2025 年国内塔筒管桩需求量分别为 144.0 /300.9 /582.7 /1121.2 万吨,对应 预计新增市场规模分别为 119.2 /265.5 /523.2 /1034.0 亿元,增速分别为-68.01% /122.72% /97.08% /97.63%,合计市场规模将达 1940 亿元。

海外管桩市场需求猛增,预计至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1920 亿元。经测算 2022- 2025 年海外塔筒管桩需求量分别为 170.9 /228.8 /403.5 /441.3 万吨,对应预计新增 市场规模分别为 258.1 /354.6 /625.4 /684.0 亿元,增速分别为 28.66% /37.41% /76.38% / 9.36%,合计市场规模约 1920 亿元,由于海外产品高溢价及短期产能紧缺建设窗 口期影响,未来若干年内将是国内管桩企业出海黄金时间。

1.4 海外产能供给紧缺,高增量高溢价齐头并进

海外桩基至 2025 年供给缺口达 489.2 万吨,国内产能出海空间广阔。面对爆发式 增长的海上风电桩基需求,海外主要管桩塔筒厂商产能呈现严重供不应求,且新 建周期较长,本地产能补充速度远低于需求增长速度。欧洲管桩主要厂商如 SIF、 EEW 两家现有全部有效产能仅约 40 万吨。预计 2022-2024 年海外总产能预计分 别为 45.5/ 85.5/ 127 万吨,对应海外桩基供给缺口分别为 77.2 /75.8 /158.3 万吨。

海外成本高昂,当地企业运营效率低下,管桩价格为国内接近 2 倍。21 年海外管 桩公司 SIF 的单吨售价 (不含税不含运费),已经达到 1.9 万元/吨,22 年供需更为 紧缺管桩已经开启涨价趋势,预计在 2-2.1 万元/吨左右;而国内 22 年受抢装退坡 影响,价格落到 0.75 万元/吨。对比国内管桩厂商厂商大金重工与 SIF 的盈利能 力,大金的综合毛利率低于 SIF,而净利率水平却远高于 SIF。由此我们推断,海 外公司由于劳动力成本及运营效率管理问题,内部管理和费用控制效率较低,国 内厂商如大金重工内部管理和费用控制非常优异;而海外厂商在售价高,运费优 势明显情况之下单吨净利仍远低于国内企业。国内替代海外成为大势所趋。

海外单桩单吨高溢价,盈利能力较国内高出数倍。以大金单桩法国订单为例,订 单总金额 6.5 亿元,4.5 万吨,单吨售价 (不含税不含运费)到达 1.44 万元/吨,高 于国内售价接近 7000 元/吨,即使考虑出口产品要求较高生产成本增加 30%,单 吨毛利依旧可以超过国内 5000 元/吨,国内单桩我们预计 22 年在 800 元/吨的单 吨净利,海外单吨合理净利应该要到达至少 3000-4000 元/吨。

产能决定全球市占水平,2025E 中国海上风电桩基/塔筒产能将达到 493 万吨。根 据各家海上风电桩基制造商的公告进行梳理,国内主要厂商均有较为清晰的产能 布局计划,新建产能已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我们预计 2025E 我国海上风电桩基总 产能将达到 493 万吨,CAGR 达到 36.5%,五年累计产能将达到 1659 万吨。

2 全球海风上升期,主要市场加速放量

2.1 海上风电高景气,中国装机领先全球

全球风电持续加速,2021 年新增装机容量 93.6GW。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 备风电机组发电量高、单机装机容量大、机组运行稳定以及不占用土地,不消耗 水资源,适合大规模开发等优势,全球风电场建设已出现从陆地向近海发展的趋 势。根据 GWEC《Global Wind Report 2022》统计数据,2021 年全球风电市场发 展较快,新增装机容量 93.6GW;累计装机容量 837GW,同比增长 12%。其中中 国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2021 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 51%。


我国海上风电成为全球主要增长点。据 GWEC 统计,2001 年至 2021 年全球风 电累计装机容量从 23.9 GW 增至 837 GW,年复合增长率为 18.45 %。全球范围 内来看,我国已成为第一大风电装机市场。2021 年,我国实现风电新增并网装机 47.57 GW,全球占比高达 80 %,成为全球风电行业的主要增长点。

全球风电高景气,海上风电 CAGR 将达 43%。据 GWEC 数据,2021 年全球风电 新增装机容量 93.6GW;累计装机容量 837GW,同比增长 12%。2022H1 因疫情及 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风电投资遭受短暂冲击。但从 2023 年开始 GWEC 预计未 来 5 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共计将达到 90GW,CAGR 为 43%。预计海上风电 在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中的占比有望从 2021 年 22.5%提高到 2026 年的 24.4% 左右,进而在 2031 年达 30%以上。

2.2 国内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高景气

双碳目标将推动风电行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2022 年 1 月,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 研究项目“海上风电支撑我国能源转型发展战略研究”结题评审会给出结论:我国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可达到 3009GW。国务院九部委联合下发《十四五可再生 能源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 2030 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实现 25%,风光装机总量 超过 1200GW。预计至“十四五”风电新增规模将达到 280GW 左右,2030 年海 风新增装机量 CAGR 为 15%。截至 2022 年上半年,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 为 342.2GW,占电源总装机比例的 14.0%。新增并网规模方面,2022 年上半年, 全国新增风电并网装机容量 12.9GW,同比上升 19.4%。从历史数据看,2020 年 全国新增并网装机容量为 71.7GW、2021 年为 47.6GW,较 2019 年分别增长 179.0% 和 85.2%,增幅明显。

2021 年抢装潮后低谷触底,有望企稳回升。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中国海上风电 在 2021 年抢装潮期间,新增装机规模达到 16.9GW,创历史新高,累计装机规模 达到 26.4GW,跃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 21 年底抢装潮透支了部分市场需求,使 得 2022H1 国内海风装机仅为 0.27GW,处于低谷调整期。 沿海城市碳减排形式严峻,省级补贴助力海风规划。我国海风资源靠近东南沿海 地区用电负荷侧、消纳方便,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是沿海 经济强省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据风电之音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国海 风公开招标量达 16.1GW。主要沿海省份已出炉远景规划超 150GW, “十四五”规 划近 60 GW,至 2025 年预计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将超过 50GW。目前山东、广 东、浙江已出台文件,给予海风项目省级财政补贴。省级补贴的陆续出台将提振 海上风电市场,有力推动海上风电向全面平价过渡。


2.3 海外市场蓝海可期,政策助力海风腾飞

出口需求井喷,海风战略转型加速。全球风电市场在经历 2000 年以来的停滞稳定 期后,以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为契机,欧洲的“绿色恢复计划”、“绿色 Hydrogen”、 “RepowerEU”美国和中国的“零碳排放计划”等政策纷纷颁布,为能源转型提速 增效,同时以战略角度将海风发展从降低 LCOE 等只追求效率性的经济逻辑中摆 脱出来。目前的时间节点上,海风的能源战略意义在世界各国日渐凸显。海外主 要市场海风需求井喷式爆发,2017-2021 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占海外海风总新 增装机量的 76%,未来有望持续保持高占比,为行业带来新的驱动力。

2.3.1 欧洲地缘冲突加速自供进程,本土桩基产能供不应求

俄乌冲突推动欧洲能源自供,北欧海风发电将增长 7 倍以摆脱依赖。2022 年 8 月 30 日,丹麦、波兰、瑞典、芬兰等 7 国领导人在波罗的海能源安全峰会中达成一 致并指出,宣布到 2030 年,北欧的海上风力发电量将增加 7 倍,也就是从目前的 2.8GW,增加到 19.6GW,以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与会 7 国将在未来 8 年时间里新建 1700 座海上风力发电机,届时发电量可满足 3000 万用户。在此之前,德国和丹麦政府在 8 月 29 日表示,计划在波罗海域建设价值 90 亿欧元的海上风力发电中心,迈出欧洲脱离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重要一步。

本土产能供不应求,国内产能出海在即。欧洲海上风电桩基的主要解决方案为单 桩产品,而欧洲主要桩基供应商 SIF、EEW、Bladt、Steelwind 年供应能力(设计 产能)之和不足 600 根,其中 50%的产品直径在 11m 以下,生产能力远远不能 满足欧洲风机大型化所带来的大直径大吨重的产品要求。欧洲市场未来具有巨大 的成长空间,国内海风制造企业凭借高性价比等优势开始在欧洲市场取得突破, 未来海外订单规模有望快速增长;在当前仅有少数企业具备出口能力或资质的情 况下,海外订单的盈利水平可能明显高于国内,从而给这些出口企业带来业绩弹 性。

2.3.2 美国市场方兴未艾,政策助力海风腾飞

海风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充足。据 Offshore Wind Market Report: 2022,2022 年美 国海风潜在资源增至 40083 MW,同比 2021 年的 35324 MW 增长 13.5%;根据 NREL 报告,美国海风总资源潜力为 108 亿千瓦,即每年潜在发电量超过 44 万亿 千瓦时,其中技术开发潜力超过 20 亿千瓦(或实现发电量 7.2 万亿千瓦时),资 源充足,增量市场十分广阔。截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美国签署了 24 份海上风能 采购采购协议,使海风合同装机量达到 17597 兆瓦。各州的目标是到 2040 年获得 至少 39322MW 的海上风能容量。筹建项目的扩张主要是由于大西洋沿岸新拍卖 了八个风能租赁区,以及加州将两个风能蕴藏区转变为风能开发区。

政策超预期,预计 2030 年美国海风市场规模将达 30GW。拜登政府设定到 2030 年美国海风装机量达到 30GW,并表示到 2050 年美国海风装机量将达 110GW 以 上。这表明了美国政府对大力发展海风的决心,为行业带来强劲的驱动力,这将 成为美国全面脱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地配套产业链缺失,海风建设依赖外部供给。美国除风机环节(通用电气)竞 争力较强,其他与海上风电相关的制造、安装、运输、基础建设、运行维护、人 工等配套资源的本土化程度都比较低,因此一直以来十分依赖欧洲相关产能进口, 在美国本土配套产业链还不成熟的阶段,欧洲风电组件厂商联合当地电力公司占 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但由于产能规模以及扩产周期限制,欧洲以及本地各环节产 能逐渐无法支撑爆发式增长的装配需求。由此,美国 2021 和 2022 年在东岸港口 新建了 10 个主要风电生产设施来应对。未来在持续增量的窗口期中,国内相关厂 商有望逐步打入美国市场,依托成本及产能优势获取市场份额。

2.3.3 亚洲海风市场起量在即

东南亚海风市场起量在即,菲律宾至 2050 年将安装 40GW 海上风能。近日,菲 律宾总统马科斯批准了一项涉及风能产业的促进计划,以探索和发展海上风能作 为清洁和可持续能源的来源。菲律宾能源部方面表示,目前,菲律宾境内已经颁 发了 42 份海上风电合同,总容量为 31,000 兆瓦。根据世界银行集团的数据,菲 律宾拥有 178GW 的海上风能潜力,至 2050 年,菲律宾将安装 40GW 的海上风 能,菲律宾能源部长洛里亚表示,为了满足菲律宾能源部的中型和长期能源发展 愿景,菲律宾将在 2040 年之前完成最大预计需求容量的建设工作。除菲律宾外, 越南电力集团计划在北部湾海域建设 4GW 风电项目,东南亚海风市场前景广阔。

依托丹麦支持,印度海风超预期,2030 年目标 30GW。丹麦能源局将为印度泰米 尔纳德邦(Tamil Nadu)沿海的 14 个选定区域和古吉拉特邦(Gujarat)沿海的 1 个区域,共计 15 个印度沿海区,提供概念性海上风电规划。该工作旨在支持印度 在 2030 年实现 30GW 海上风电的目标,仅 Tamil Nadu 区域就将达到 25GW。印 丹双方同时对海岸现有基础设施进行评估,计划升级适配 15MW 风机。同时,丹 麦能源局(DEA)对 MNRE 于 11 月 14 日发布的招标文件草案提供了意见,Tamil Nadu 的 4GW 海上风电场项目将于 2023 年启动开发权竞拍。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印度拥有 112GW 的固桩式和 83GW 的漂浮式海风潜力,最佳地点即 Tamil Nadu 和 Gujarat。全球海风大发展背景下,印度海风加速推进,有望进一步打开国内海 风出口市场空间。

3 码头核心卡位壁垒,桩基行业格局稳定

3.1 码头为海工生产必需硬性资源

深海大型化提高运输门槛,码头战略权重上升。由于风机机组和零部件的体积和 重量均较大,受限载、限高、转弯等运输条件的制约较多,风电码头直接面向海 上风电建设装运交付,可提升产业链的本地化供应能力,超大型化产品目前无公 路运输方案(直径可达 10 米左右,长度 85 米以上,重量 1500~3000 吨,运输难 度巨大)仅能通过海港装船直运,需要在码头附近就地生产和存储。行业内成本 结构中运输成本占比较高,海上风机基础相较于陆上风机更为复杂,对码头承载、 港口水深及其他建造硬件要求更高,因此符合海风海工运输需求的码头更是少之 又少,制造商在沿海地区生产基地的布局可以有效降低公司运输成本,提高产品 竞争力和议价能力,提升公司现场技术服务能力及售后维护服务能力。


自有码头利于降低单吨运费,牢牢把握生产自主权。租用码头的成本包含两部分: 发运费用+囤货费用,两项费用均以体积计价,成本高昂。选取具有自有码头的大 金重工和泰胜风能作为自有码头运输的代表企业,大金 2018、2019 两年平均单吨 运费为 299 元/吨,泰胜为 246 元/吨,2 家企业均值为 273 元/吨;而无自有码头, 租赁太仓港的天顺风能 2 年内单吨运费为 400 元/吨,单吨运费差为 127 元/吨。 另外租赁码头使用权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成为影响生产的关键风险点,自有码 头对于保障生产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 500MW 项目为例,具备自有码头和无自有码头带来的利润影响可达 1892 万元。 目前主流海上风机的单机容量在 8MW 上下,我们选取大金重工 2022 年 3 月中标 的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 A 场址工程做参考,此项目建设 60 台单机容量 8.35MW 的海上风机,项目总容量为 500MW。目前主流海风项目水深在 30m,选取三峡阳西 沙扒海上风电场项目做参考,项目场址水深 27-32m,场址中心离岸距离约 28 公 里,单根塔筒约重 450 吨,单桩重量为 1580 吨,约为塔筒重量 3 倍。根据以上条 件,测算出塔筒的单 GW 用量约 5.63 万吨,塔筒企业 1 次中标项目所生产的塔筒 用量为 28150 吨,结合单吨运费差,具备自有码头和无自有码头带来的单次项目 利润影响为 473 万元;海上桩基重量约为塔筒的 3 倍,考虑桩基运输成本后码头 带来的单次项目利润影响将达到 1892 万元。

3.2 四大要素共筑码头高壁垒,出口能力决定全球市占水平

国内码头资源稀缺,审批难度大。我国码头资源具有天然稀缺性,主要因为建造 投入大,水文、地质等条件复杂,以及港口的投资建设受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办理港口岸线使用许可涉及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事局等多方参与, 过程较为严格且漫长,码头建设周期较长,从规划初期至项目建成通常需 5 年。

码头囤货面积限制企业备货能力。以目前海上风电主流 8MW 机型为例,对应的 单桩直径可达 8-10 米,长度可达 75-100 米,重量达 900-1200 吨。若以最小体积 最小吨重单桩计算,且基地全部用来生产海上单桩,则产能为 30 万吨/50 万吨/70 万吨的基地囤货面积至少需要 300 亩/500 亩/700 亩。


塔筒/管桩对码头荷载要求极高,万吨级码头资源稀缺。在 20 年国内万吨级及以 上泊位港口中,最适宜进行风电管桩运输的 10 万吨级及以上的泊位仅 428 个,占 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总数的 20.02%,仅占生产用码头泊位的 1.98%。20 年万吨级及 以上的专业化泊位有1371个,其中海上风电塔筒运输吊装的集装箱泊位仅354个, 按 10 万吨及及以上泊位占万吨级及以上泊位的占比推测,10 万吨级及以上的集 装箱泊位仅有 74 个,而用于进行风电管桩运输的大概仅不到 20 个,新增数量就 更少,参考 20 年沿海港口万吨级泊位的 3%的增长率推算,仅不到 1 个,极为稀 缺。

出口码头要求可对外籍船舶开放,认证资质难取得。此类码头需经国务院批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国籍船舶管理规则》、《外国籍船舶航行长江水域管理规 定》、《进出口船舶联合检查通则》等规章管理。申请条件需满足:(1)位于已开 放的港口口岸范围内;(2)已列入市口岸发展五年规划;(3)已经有关主管部门 核准立项;(4)已建立通关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取得安全生产相关资质, 具备安全生产运行的条件;(5)口岸现场查验基础设施符合国务院的相关规定, 并应与项目主体工程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资(即口岸现场查验基础设施 投资列入主体工程投资之内)、统一建设;非口岸现场部分查验办公设施按国务院 有关规定办理;(6)口岸现场具备开展查验和监管工作的条件,驻穗口岸查验单位 可以承担口岸的查验和监管工作。

3.3 管桩出口影响要素众多

供需严重失衡,全球桩基无反倾销门槛。目前海风桩基需求短期内暴增,海外本 地供给端对应产能新建周期较长,供不应求,因此有关部门对于进口厂商包容度 较高,全球范围内目前无反倾销税限制,同时由于反倾销调查周期非常长(以塔 筒为例约 10 年),桩基行业目前处于基础阶段,未来十年都将是国产桩基出口黄 金期。 反倾销税是国内厂商塔筒出口环节最大的制约因素。国内主流风力塔筒设备供应 商反倾销税率如下:大金重工 7.2%,中船澄西 7.5%,天顺风能 14.4%,福船一帆、 泰胜风能 11.2%,国内其他风力塔筒设备商 19.2%。其中澳洲反倾销税率持续下 降,头部公司澳洲税率有望由 10.9%大幅下降至 1-2%。


产品特性(长运营时间+可靠性)带来高客户粘性。欧洲海工产品品控标准较高, 国内企业出口评判标准中,产品一致性成为先决条件。风电塔架、管桩基础等风 电基础支撑装备通常要求可靠使用寿命达到 15-20 年,产品质量对于保障发电的 安全性、可靠性、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下游客户在选择上游供应商时,都需通过 长期、谨慎的考核,风塔生产商的行业实际应用和产品运行记录是客户采购的重 要依据。 国际化运力稀缺运费高企,特种船只或为盈利突破口。海风管桩较陆上管桩重量 提升较多,平均单根管桩重量在 2000 吨,目前国际运费高居不下,现有运输船难 以实现规模化运力。大部分造船厂由于舾装码头水深不够及车间生产系统需要更 改,难以制造适用于海工管桩专用的特种运输船。目前国内厂商中大金重工开始 自研开发制造特种船只以满足自身运力需求,预计明年将建成 2-3 条。该种特种船设计甲板较大,单趟足以容纳 3-4 万吨管桩及货物,可以大幅降低企业国际化 运输成本。

3.4 海风高壁垒高门槛,头部厂商强者恒强

国内行业格局清晰,龙头占比提升明显。目前从事于海上风电塔筒、桩基等装备 生产的企业较少,国内市场主要由几家实力雄厚的零部件厂商占据主要地位。据 天能重工 2021 年年报和 2022 中报指出,天能重工海上风机塔架和桩基的销售量 分别达到 11.88 万吨和 2.84 万吨,由此推算出 2021 年和 2022H1 海上风机塔架和 桩基的需求量分别约为 74.25 万吨和 16.71 万吨。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带来行业优质 资源的集中,一定程度加剧了头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同时,市场头部参与 者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对下游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国内产能出海加速,2022 头部厂商产能占比达 50%。根据全球主要海工厂商公 告信息,全球海工产能格局较为清晰。海外本土头部企业如 SIF、EEW、Steelwind 占比较为平均,分别为 15%、16%、9%。国内专注于海风装备的风电桩基制造企 业提前布局海外市场,中国海工相关产能 22 年全球占比已超 50%,其中大金重 工全球占比达 44%,泰胜风能全球占比为 7%。未来随该两家厂商加速海外产能 布局以及国内其他主要厂商海外产能达产,中国海工头部厂商将迅速占据全球产 能空缺市场,头部厂商在已有各方面优势基础上将持续拓展市场份额,加深出口 护城河。


海外高溢价改善盈利结构,头部厂商马太效应加剧。按照大金重工最新中标英法 海风桩基项目推算价格,欧洲塔筒售价平均在 16000-18000 元/吨,扣除倾销税预 估单吨净利约 1500-2000 元/吨,国内单吨净利为 1000-1200 元/吨左右,塔筒盈利 海外较国内高出溢价 500-1000 元左右。国内头部厂商如大金重工、天顺风能、泰 胜风能等厂商在海外具有提前布局优势,较其他国内厂商在税率及各项费用上占 据领先地位,同时与海外客户保持良好关系,绑定下游龙头厂商,进一步拓展市 场份额,持续享受行业增量红利。

4 重点公司分析

4.1 大金重工

国内首家出口欧洲的海塔企业,欧洲本土外唯一超大型单桩供应商。公司是国内 首家管桩产品出口欧洲的龙头企业,2022 年公司超大型单桩产品出口发运欧洲, 不断收获优质订单,取得欧美客户认可。在设计发展规划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海 上风电及海外全球化为路线的“两海”战略方针,锁定蓬莱母港优质码头资源,将 蓬莱大金设计为如今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

受益风电抢装,公司业绩增长势头迅猛。2018~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迅速, 分别为 9.69 / 16.87 /33.25/ 44.32 亿元,同比 -5.02% /73.99% /97.08% /33.28%, CAGR 达 66%;归母净利分别为 0.63 /1.76 /4.65 /5.77 亿元,同比 51.20% /179.93% /164.75% /24.17%。凭借公司产能基地布局和码头优势,预计未来业绩将持续上 扬,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

业绩符合预期,利润率触底反弹。22H1 受 21 年国内海风抢装潮影响呈小年态势, 同时原材材料价格处于高位,塔筒管桩制造的平均毛利水平大幅下降。22Q3 开始 行业情况改善显著,22Q3 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4.28 亿元,同比 -5.29%;归母 净利 1.53 亿元,同比 -32.70%;归母净利率约 10.69%。公司整体毛利率受益原 料价格下行及出口占比提升,升至 23.15%,环比+11.10pct。在欧美海风需求激增 及竞争产能稀缺情况下,公司蓬莱工厂产能将进行全面出口调整,布局东欧工厂 辐射全球。主营业务将充分享受高溢价,盈利能力有望持续高增。

四大优势全方位凸显,欧洲本土外唯一超大型单桩供应商。1、码头资源是海工企 业核心壁垒,大重量管桩必须自有深水港运输且具备大片临港囤货面积。码头建 设及对外开放资质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现有码头荷载大多低于每平米 10 吨的标 准,资源十分稀缺。公司蓬莱母港是中国少数水深十几米的优质出口码头。2、国 际运费占管桩价值量约 40%,公司为全球首家切入特种运输板块的海工企业,降 低 50%运费成本创造企业利润垫,完善一揽子运输方案。3、产能优势决定全球市 占水平。海外目前主流产能仅约 40 万吨。公司国内南北布局,海外东欧东南亚同 步推进,预计两年内总产能将达 90 万吨。4、产品突破欧美核心客户认证,产品 质量过硬,2022 年公司超大型单桩产品出口发运欧洲,不断收获优质订单,取得 欧美客户认可。

4.2 海力风电

海工产品新起之秀,产品覆盖全面。江苏海力风电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海力风电”)成立于 2009 年 8 月,于 2021 年 11 月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 301155.SZ。公司主营业务为风电设备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 风电塔筒、桩基及导管架等,产品涵盖 2MW 至 5MW 等市场主流规格产品,以及 6.45MW、8MW、10MW、12MW 以上等大功率产品。

充分受益行业发展,营业收入 CAGR 达到 84.4%。公司自 2018 年到 2021 年,营 收规模从 8.70 亿元增长到 54.58 亿元,CAGR 达到 84.4%,盈利能力同时也得到 显著提升,归母净利润从 2018 年 0.35 亿元增长到 2021 年 11.13 亿元,其中 2021 年 yoy 达到 80.80%。


2022H1 表现大幅下降,系 2020 和 2021 年“抢装潮“透支海风资源。2022H1 海力 风电风电塔筒和桩基的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 91.38%和 69.34%,毛利率同比分 别下降 17.72%和 18.20%。虽然 2022H1 表现不及预期,但海上风电产业从长期来 看依然有大量的成长空间,我们预计公司在 2023 年可以恢复之前的水平。 占据东南核心资源,区位优势国内领先。22 年国补正式退出海风建设将主要由地 方政府推进,区位优势成为软性壁垒之一。目前出台省补的省份仅广东、浙江、山东三省。当地布局的企业有望有益于该省海上风电发展,有利于后续企业盈利 及行业地位的提升。公司在江苏提前占据如东、通州、大丰等五大核心基地,与 政府达成资源合作着力建设海上风电新兴产业基地,省内占据绝对优势;山东东 营、鲁山双基地紧随其后,产能辐射东部区域。同时公司抢先布局海南基地,成 为国内目前唯一落地海南的海工装备厂商,基地有望辐射南部区域。

4.3 天顺风能

风电黄埔高效运营,全面布局抢占先机。天顺风能(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2010 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装备制造及新能源开发投资。经过 10 多年发展,公司总收入达 80 多亿元,净利润超 10 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 过 30%。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新能源设备设 计及制造能力,目前已是国内外大规模的风塔、叶片及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产品 包括陆上、海上风塔,叶片及模具,风电海工产品和其它关键部件。截止 2020 年 天顺已经在中国,欧洲建有 9 个塔架生产基地,3 个叶片生产基地。公司目前在 新疆、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建有 7 座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 1GW,储备项目约 5GW。后续还将积极开拓新疆、甘肃、内蒙、山东、河南等地区资源项目,计划 到十四五末项目规模超过 10GW。

业绩短期承压,未来有望迅速回升。公司 2018-2022Q3 实现营收 37.02/ 59.67/ 80.51/ 81.66/ 37.91 亿元,同比 16.78%/61.18%/34.93%/1.43%/-53.58%;归母净利 4.7/7.47/10.5/13.1/3.84 亿元,同比 58.94%/61.18%/40.56%/24.76%/-70.69%。22Q3 单季度实现营收 17.49 亿元,同比 -9.21%;归母净利 1.30 亿元,同比 -44.08%; 归母净利率约 7.44%;扣非净利 1.44 亿元,同比 -36.74%。

业务格局清晰,发展计划明确。塔筒业务受益行业技术升级明显提速,但大兆瓦 机型及配套部件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叠加疫情反复,公司出货和交付受到一定影响, 预计 22Q4 将逐步恢复。公司在手订单相对充裕,生产饱满。叶片产能持续爬坡, 规划年产能达到 2000 套(10GW 以上),是少数量产超大型叶片的供应商,与主 流主机厂商开展深度合作,今年成为了远景科技出口市场的首选供应商。目前订 单饱满,且涉及项目覆盖区域更广,产销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公司运营电站规 模约 0.8-0.9 GW。目前在建及获得指标共 1.1 GW,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 500MW 项目今年有望完工并网。

收购江苏长风 100%股权,完善海上风电产业布局。公司 12 月 6 日发布公告,收 购江苏长风 100%股权,被收购标的在射阳、南通、汕尾有三大基地,存量海工产 能60万吨。截止2022年9月30日,江苏长风净利润合计3.2亿元,净利率17.51%。 本次收购将完善公司海工板块业务布局,增强在江苏地区的竞争优势。

4.4 泰胜风能

国内风塔头部制造商,领先产品力推进两海战略。上海泰胜风能装备股份有限公 司(英文名称:Shanghai Taisheng Wind Power Equipment Co.,Ltd.),前身为上海泰 胜电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于 2001 年 4 月 13 日成立,是中国最早专业从事风机 塔架制造的公司之一,也是国内外知名的风力发电机配套塔架专业制造商。公司 主营风力发电设备、钢结构、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风 力发电设备、辅件、零件销售等。公司资产优良、资质优异、市场布局合理,具 有国内领先的生产技术及批量制造能力。公司国内生产型分支机构分别分布于江 苏东台、内蒙包头、内蒙呼伦贝尔、新疆哈密等地,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兴建海 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分支机构临近中国及北美风资源最优良的地区,具有强大 的区域优势。公司始终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根本、以客户为基石”的经 营理念,立足国内拓展国际市场,已与 VESTAS、Gamesa、GE wind、金风科技、 华能、中广核、大唐等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风电塔架行业形成 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誉度。

业绩符合预期,有望持续攀升。公司 2017-2022Q3 实现营收15.9/ 14.73/ 22.19/36.04/ 38.53/ 21.23 亿元,同比 -7.36%/ 50.64%/ 62.42%/ 6.91%/ -44.90%;归母净利 1.54/ 0.11/ 1.54/ 3.49/ 2.59/ 1.66 亿元,同比 -92.86%/ 1300.00%/ 126.62%/ -25.79%/ - 35.91%。22Q3 单季度实现营收 8.45 亿元,同比 -11.11%;归母净利 0.66 亿元, 同比 +147.22%;归母净利率约 7.83%;扣非净利 1.16 亿元,同比 +408.26%。


陆风板块持续放量,海风有望占比提升。公司新增陆上风电类订单 18.78 亿元, 海上风电类订单 1.12 亿元;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公司在执行及待执行订单 共计 33.3 亿元。由于 21 年底海风平价抢装后订单较少,同时陆风稳定增长成为 主要营收动力,2022H1 公司海风装备实现营收 0.97 亿元,同比 -88.9%;陆风业 务实现营收 11.5 亿元,同比 +148%。我们预测公司 22Q3 将延续该趋势,未来 在高毛利加持下,海风业务有望随行业复苏恢复盈利能力。

4.5 天能重工

风机塔架专业制造商,塔筒、发电“双轮驱动”。青岛天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 内领先的风力发电机组塔架(塔筒)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专业从事兆瓦级风机 塔架及其相关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在塔筒制造行业排名前列。公司于 2006 年注册 成立,并于 2016 年 11 月 25 日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为:天能重工, 股票代码为:300569。

业绩短期承压,静待毛利回升。公司 2017-2022Q3 实现营收 7.38/ 13.94/ 24.64/ 34.25/ 40.81/ 26.1 亿元,同比 88.89%/ 76.76%/ 39.00%/ 19.15%/ -36.05%;归母净 利 0.96/ 1.02/ 2.69/ 4.28/ 3.95/ 1.59 亿元,同比 6.25%/ 163.73%/ 59.11%/ -7.71%/ - 59.75%。22Q3单季度实现营收 13.92 亿元,同比 +16.85%;归母净利 0.41 亿元, 同比 -67.38%;归母净利率约 +2.95%;扣非净利 0.36 亿元,同比 -70.72%。

基地布局广泛,新建产能放量在即。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风机塔架产量约 29.07 万吨,实现销售约 24.86 万吨。公司目前在山东、新疆、吉林等已有生产 基地 11 个,合计产能 59 万吨;其中海风基地仅 3 个,合计产能 28 万吨,分别位 于大连、盐城和汕尾。公司在山东布局 30 万吨海风塔筒及管桩基地,一期产能 20 万吨,预计 2023 年 Q3 建成投产,未来有望受益山东海风高速发展,公司盈利能 力显著提升。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公司在手订单为 28.85 亿元。受陆上海上 风电平价上网影响,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原材材料价格处于高位,塔筒制 造的平均毛利水平大幅下降;我们预测在原料价格下行及海风装机需求回暖趋势 下塔筒业务未来有望持续修复,海风业务有望随行业需求扭亏为盈,大幅提升盈 利能力。

4.6 润邦股份

高端装备&环保业务双轮驱动。江苏润邦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润邦股份”) 成立于 2003 年 9 月,前身为南通虹波重工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 发区,于 2010 年 9 月在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 002483.SZ。成立之初 主要涉足于物料搬运以及船舶配套装备业务,后续逐步进入海洋工程装备及环保 领域。目前公司名下有润邦重机、润邦海洋、润邦工业等全资子公司以及 GENMA 杰马和 KOCH 柯赫两大物料搬运装备品牌。2016 年公司通过收购绿威环保 55%股权进军污泥处理领域;2021 年全资控股中油环保稳固环保业务稳定增长。通过 多年经营,公司产品与服务已遍布海内外,在国际市场上已覆盖 50 多个国家和地 区。

广州工控入主,公司进一步布局南方市场。根据公司于 2022 年 3 月 18 日发出的 公告指出,原控制人南通威望向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其所持有的 20%,广州工控代替吴建成为润邦股份实控人。根据《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 划》 指出,广东省有望在 2021 年至 2025 年间完成 17GW 的海上风电项目安装, 该收购有利于公司推进建设南方高端装备基地,并获得广东的码头和海岸线等稀 缺资源,有利于公司未来进一步扩张海洋工程业务。

公司海风配套装备产能充足,年产能达到 30 万吨。根据 2021 年年报指出,目前 润邦海洋具备了为市场每年提供 30 万吨海上风电基础桩和导管架的产能规模,润 邦海洋已跻身该领域领先企业序列。同时公司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据 2021 年年 报指出,关于海上风电项目四桩导管架沉桩导向架制作的研究正在开发中,该技 术可大幅提升定位桩的沉桩效率,缩短沉桩时间,保证定位桩的垂直度,有效减 小各定位桩基间的距离误差。 公司业务线丰富,业绩持续增长。公司 2018 年营业收入为 19.6 亿元,2021 年营 业收入为 38.5 亿元,CAGR 为 25.24%。其中 2020 年增速较为明显,同比增长 56.2%,公司海洋工程业务板块增长明显,受益于海上风电抢装潮及全资控股中油 后新增的危废医废业务。2022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8亿元,同比增长24.30%, 实现归母净利润 0.46 亿元,同比下降 23.53%。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2024-08-22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