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锋范撞车需不需要立即送修?,

古籍修复的实践之几种修复后的特殊装帧形式(节选)


修复后装帧为线装形式“金镶玉”


作为一种特殊的装帧形式,“金镶玉”装帧与我国书籍装帧形式的产生过程不同,它是古籍修复者在对古籍修复时,根据古籍的现状和破损情况而采取的一种装帧形式。“金镶玉”还有两个名词——“惜古衬”和“袍套装”。据说此法始于明代。


(一)关于“金镶玉”装的镶衬用纸


“金镶玉”装的镶衬用纸宜选用安徽泾县宣纸中的棉连和单宣两种。之所以选用宣纸作为“金镶玉”装的镶衬用纸,是与它使用的原料和精细制作方法分不开的。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制作过程是先将青檀皮和稻草分别进行浸泡,再施以剥皮、灰腌、洗涤等多道工序处理,生产周期长。采用以上原料和工艺生产出来的宣纸具有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耐久的特性。用其作金镶玉装的镶衬用纸,能起到保护书叶的作用,使书叶免受损坏,间接地增加原书叶的柔韧度,从而延长古籍的保存和使用年限。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的人把各地生产的手工书画纸,都叫作“宣纸”,如四川、浙江、广西、河北、福建等地的书画纸,这是很不妥当的。因为这些地方生产的所谓“宣纸”,不论是其使用的原料,还是制作工艺,都与泾县宣纸不尽一致。如有的地方生产的“宣纸”,使用原料是毛竹,用毛竹为原料生产的纸张与以檀皮和稻草为原料所生产的宣纸相比,没有宣纸独有的特性,质地略脆、韧性差。有些书画纸的材料为龙须草,以龙须草为主要原料的书画纸与宣纸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使用寿命上,由于龙须草的纤维在拉力和强度方面较弱,稳定性差,很难长期保存。因此,在进行“金镶玉”装帧时,选择纸张应特别注意。


(二)哪些古籍适合做“金镶玉”装


采用“金镶玉”装帧形式镶出的古籍极具美感。黄色的书叶在洁白绵韧、质地细腻、有如白玉般温润的棉连纸衬托下,更显其古朴、庄重。书叶镶好后,装订成册。在书的外部装帧上,采用瓷青书衣,配以明亮的米色绢签、包角和丝线,通过明暗对比变化和搭配,使书籍外观和谐,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虽然“金镶玉”装帧形式深受大家喜爱,但也不是所有古籍都适合这种装帧。因为,一是此种装帧费工、费料,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二是不能为了追求美观而废掉原有装帧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适合做“金镶玉”装。


1.局部有轻微糟朽发脆的古籍


一部古籍虫蛀、糟朽、焦脆非常严重时,就要进行托裱。也有一些古籍,只是局部有轻微糟朽、发脆,而位置又处在书的四边,本着能不托裱就不托裱的原则,对于这些局部糟朽程度并不严重的古籍,采取“金镶玉”装的形式比较适宜。2004年,我在对馆藏善本《芥子园画传》修复时,就采用了“金镶玉”装帧形式。这部书号为13117的善本,纸质为棉连,随着岁月推移,四边泛黄,并有脆、糟现象。采用“金镶玉”装,就把直接暴露在外的书叶四边镶在了里面,从而阻断了含有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的气体对书叶四边的继续侵害,减缓书叶本体的水解氧化进程。同时用宣纸衬、镶在书叶周围,也间接增加了书叶的柔韧性和强度。


国图藏《芥子园画传》修复后装帧为“金镶玉”


2.书品太小的古籍


这里所说的书品太小是指古籍的天头、地脚以及左右栏以外的空白处,也就是书脑过于狭小。古人进行书籍装帧时,认为上栏之外的空白处是天,下栏之外的空白处是地,而天又大于地。这种认识继承了中国古代天大于地的思想。此天地观体现在书叶版面上,形成了书品宽大的形式。这种形式给人一种疏朗、从容大气的感觉。同时,书品的宽大,也起到了保护栏线之内文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因经济条件有限,刻印书时,为了节省纸张,而造成成书后书品过小。或书籍流传过程中经修整、裁切,使原本宽大的书品变小了,故流传下来的古籍并不都是书品宽大。太小的书品,给人一种局促感。如果左右栏之外的空白处狭小,经过订捻、线后,造成夹字,更直接影响了阅读。如施以“金镶玉”装,则狭小的版面立显绰余,展卷阅读时,就会感觉到一种从容和舒展。如由恩师张士达先生修复的原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宋刻本《杨诚斋集》(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就因书脑狭小,修复后做了“金镶玉”装帧。


1961年8月10日,《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报道称: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先生从广东访到一部宋刻本《杨诚斋集》,是南宋大文学家杨万里的诗文集。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此书辑录了他的若干诗文,十分珍贵。可是由于年久腐烂和两经俗手(“俗手”一词,在业界泛指古籍修复技术水平不高的人)不够规格的修补,已经破烂不堪。经由张先生等人修复,才恢复了原来面貌。此篇报道是我为撰写此文,查找资料时偶然得到,为张士达先生修复此书提供了佐证,弥补了老一辈古籍修复专家修复档案缺失的遗憾,尤显珍贵。


南宋刻本《杨诚斋集》第一叶(装帧为“金镶玉”装)


朝鲜版《三国志演义》修复后(装帧为“金镶玉”)


我曾有幸近距离瞻仰先生修复的此部南宋刻本。是书为“金镶玉”装,22册。书中夹有一纸,开头写有“诚斋先生集二十二册,宋淳熙、绍熙间递刻本”,另写有每卷叶数等内容,为张士达先生以铅笔写就。先生修书,有一习惯,就是把待修的善本书叶的每叶第一字和最末一字记在笔记本上,以防错叶。还要把本书的具体卷数、叶数、破损情况等记在一张纸上。然后,或贴在护叶上,或夹在书中。修复之用心,可见一斑。我2011年修复的朝鲜刻本《三国志演义》亦修复后装帧为“金镶玉”装。此书刊刻于1560年前后,为韩国现存《三国志演义》刊本中最古老的一部。此书为韩国送修,修复后考虑到书脑太过狭小,并应韩方请求,对此书进行了“金镶玉”装帧。


3.天头有批注文字的古籍


我们在古籍修复时会发现,书籍的天头、地脚等栏线以外的地方是最易破损和发生糟朽的,而批注文字大多在天头处并紧顶书头。批注文字所处的这一位置,对于它的保存极为不利。采用“金镶玉”装等于把天头等易破损的地方镶了个框,并起到了延长天头的效果。实践证明,这对于保护有批注文字的书籍是有效的。


除此之外,在一些古籍修复的书籍中,提到哪些古籍适合做“金镶玉”装时,大多提到毛装书,认为它也适合做“金镶玉”装,理由是其参差不齐。在此问题上,我认为,在对毛装进行修复与装帧时,应尽量保持这种装帧形式的古朴与自然,不能为了美观,整齐划一而改变原有装帧风格,从而失去了古籍的原有风貌。故毛装适合做“金镶玉”装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4.开本大小不一的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开本大小如果不一,可考虑用“金镶玉”的办法进行装帧。如我在1996年为周叔弢先生装帧的“捐赠善本书籍清册”中的装箱目录,就属于此类文献。


周叔弢先生闻名海内外,是集访书、藏书、校书、刻书为一身的古籍收藏家和鉴赏家。先生毕生藏书4万余册,其中不乏宋元旧本、明清佳椠。对于所藏古籍先生认为“实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孙私守之”。生前陆续将经数十年精力所聚之图籍文物捐赠公藏单位。为纪念周叔弢先生向国家图书馆捐赠善本古籍60周年,2012年5月,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书香人淡自庄严——周叔弢自庄严堪善本古籍展”。展览包括“弢翁生平”和“善本撷英”两大部分,共分为生平简介、藏书概括、天下公物、承继黄杨、宋元珍要、鉴藏异趣六个单元。展品中有一套“周叔弢先生捐献善本古籍清册”及部分捐赠相关函件。我与这些文件数据有些因缘。16年前,我对此批资料做了装帧工作。1996年初春,周叔弢先生的亲属周景良先生送来周叔弢先生捐赠国家图书馆的古籍目录及一些珍贵的书札等数据,希望我们对其进行装帧成册。冀淑英先生和时任善本部主任的黄润华先生委托我做此项工作。


其中装箱目录两册开本为一大一小,书叶为双叶。对这两册采用挖衬显然不行。认真考虑后,决定采用“金镶玉”装帧方法比较好。用“金镶玉”的方法可以使大小不一的两册装帧成大小一致。故最后把两册装箱目录装帧成线装“金镶玉”。


周叔弢先生捐赠书装箱目录(“金镶玉”装帧)


(三)与修复原则相一致的装帧方法


近年来,修复界对“金镶玉”装帧有一些争论和不同看法。通过“金镶玉”装帧的古籍,其风格、形式与原书截然不同,面貌焕然一新。于是有人认为,这种装帧形式违背了古籍的修复原则,而不应采取。然而,我不认同这种看法。


众所周知,我们在进行古籍修复时,所坚持的一项最重要原则就是“整旧如旧”原则。整旧如旧,就是在对古籍的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古籍的原始面貌。而“金镶玉”装则是通过对原书的再装帧,使面貌焕然一新,这似乎有违“整旧如旧”原则。但是,我认为对“整旧如旧”原则的理解要完整、准确。我们在古籍修复中坚持“整旧如旧”原则,其目的就是尽量保护古籍的文物价值和资料价值不受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修复中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手段,都应该是对古籍自身价值的再保护。“金镶玉”这种装帧形式,就是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根据古籍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手段,使原书延长寿命,长久保存。由此可见,“金镶玉”装帧的目的与“整旧如旧”原则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四)“金镶玉”装帧时不应采用的几种做法


近年来,随着对古籍修复理念的不断认识,以及对修复原则、内容的补充与完善,我认为,在古籍修复过程中,应放弃以下两种装帧方法:


1.粘镶法


粘镶法的具体做法是:在书口处和书叶破损处抹上糨糊,再铺粘上一张大于书叶的新纸,然后将天、地、背三方镶宽。此种连粘带镶的方法,省去了补书的环节,是一种取巧的办法。但是,此种装帧法对书叶的破坏极大。由于书叶为旧纸,衬纸为新纸,新旧纸张韧性不同、强度不同,几经翻动,粘接处就会出现断裂现象。同时,由于破损处粘有糨糊,也为后人的再修复增加了难度。


2.裱镶法


裱镶法又称托镶法,就是把所要镶衬的纸直接托镶在书叶上。此种方法破坏了原有书叶的厚度。它与“金镶玉”装的镶衬法的最大区别在于,采用镶衬法装帧的古籍是可逆的。就是当需要拿下衬纸时,可以随时拿掉。而经过裱镶法装帧的古籍,要想取下装裱过的纸就不那么容易了。


上面两种装帧,或没有对原书叶起到保护和延长寿命的作用,或对古籍的原貌造成了不可逆的后果,这也就违反了古籍的修复原则和修复目的,故应抛弃。还应强调的是,在装帧过程中的每一项环节,都应坚持古籍修复中所应坚持的原则。如果有哪一项违背了古籍修复原则,就应改正。如在对前面提到的《芥子园画传》的装帧过程中,对书叶补破后裁齐这一环节,本人就采取了与前人不同的方法。前人在这一环节上大多采用上刀裁齐原书天头、地脚的方法。这样既省事,镶出的书又美观。但是,采用上刀裁齐书叶就破坏了原书的书品。虽然装帧过程可逆,但书叶却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本着“整旧如旧”原则,我在对这部画传进行装帧时,采用了不裁原书,以原书叶大小为标准剪齐补过的书叶,而后进行装帧的方法。采用手工剪齐书叶方法镶出来的古籍,虽然在外观上不如上刀裁齐镶出来的古籍美观,但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籍原貌,我以为,这是符合“整旧如旧”原则的。


(五)具体装帧步骤


1.选纸。镶书最好选用与原书叶薄厚相同的纸,一般多用棉连、单宣等。


2.裁纸。要大于书叶,以备回折,喷水压平,四边裁切成齐口。


3.确定位置。如天头镶2厘米,回折2厘米,这就是4厘米,还要余出2厘米下刀。故天头至少镶出6厘米。接下来用针确定四角。


4.铺纸。书叶正面朝下,衬纸正面也朝下,对应四角位置铺纸。


5.折边。就是把大于书叶的衬纸四边回折,并与书叶四边相碰。


6.折叶。齐书脚,就是齐地脚的边缘。


7.订捻。订两组双捻儿,每组都是一眼打在书叶上,一眼打在衬纸上,两组呈八字形。


8.裁书。镶后的书高、宽的尺寸按六四比进行裁切。


9.包角。包角的材料最好用绢,也可用绫。绢的长度为书宽的十分之一加上书高的十分之一;绢的高度为书的厚度加1厘米。


10.扣皮、订眼。扣皮一般选用瓷青皮。然后用纸做一直角,制作确定书眼位置的制子。按制子订书眼。


以上内容节选自朱振彬先生《古籍修复探索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


一、作者简介

朱振彬,古籍修复专家,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修复技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暨江苏古籍修复传习中心传习导师、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评审专家。1980年入职国家图书馆。在4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先后参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专藏等重要古籍修复项目及馆藏新善本、名人手稿、舆图等文献的修复。


在完成繁重的古籍修复工作的同时,朱振彬也承担着传承古籍修复技艺和修复理念的重要责任。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文物鉴定与修复方向),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本科(古籍鉴定与保护方向)、首都联合职工大学国家图书馆分校(古籍修复专业)授课工作等。发表论文《关于善本古籍的修复》等10余篇,参与编著《芸香芬馥—古籍保护探索与实践》等3部著作。


二、内容简介


《古籍修复探索与实践》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40多年古籍修复探索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性著作。全书共6章,包括古籍修复概说、古籍修复所用设备、工具与材料、古籍修复的原则、古籍修复的实践、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内容上先总论古籍修复技术,复次阐发原则,并结合实践,推旧出新,图文并茂,既深入浅出,又具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是一部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古籍修复佳作。


在国家图书馆被业界津津乐道的奠定了古籍修复基本理念的四大修复工程中,朱振彬参与了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三大工程;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规模最大的专项修复项目清宫“天禄琳琅”珍籍修复项目中,朱振彬也是重要的指导专家。他的技法和经验伴随着修复实践,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这些宝贵的事例、经验及当时参与修复的现场场景,非亲历者不能得见。朱振斌特别留意这些宝贵资料的留存,撰写了大量的修复报告,拍摄了涉及各个环节的现场图片,为我们今日复现当时的工艺细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基础。同时,本书采用彩色印刷工艺,精选大量有代表性的图版,尽可能全方位对其进行呈现。


作者:朱振彬 著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开本:16开 平装

册数:1册

定价:138.00元

ISBN:978-7-5598-4511-5


目 录

第一章 古籍修复概说

第一节 古籍修复概念

一、文献与古籍

二、古籍与古籍修复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古籍保护

一、护书方法与理念

二、修复方法与理念

第三节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

一、简策(简册)

二、帛书

三、纸质卷装

四、梵夹装

五、经折装

六、旋风装

七、蝴蝶装

八、包背装

九、线装

十、毛装

第二章 古籍修复所用设备、工具与材料

第一节 古籍修复所用主要设备

一、古籍修复工作室

二、工作台

三、裱案

四、大墙

五、压力机

六、切纸机

七、显微镜

八、白度仪

九、测厚仪

十、照相设备

十一、测酸仪

第二节 古籍修复工具

一、毛笔

二、排笔

三、棕刷

四、板刷

五、糨糊碗

六、糨糊盆

七、箩筛

八、水槽

九、锥子

十、剪子

十一、镊子

十二、针锥

十三、启子

十四、尺子

十五、刀具

十六、喷壶

十七、补书板

十八、裁板

十九、捶书板

二十、敲锤

二十一、平底铁锤

第三节 古籍修复材料

一、糨糊

二、染色材料

三、修复用纸

第三章 古籍修复的原则

第一节 “整旧如旧”原则的创立

第二节 “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原则的建立

第三节 以“可逆性”原则、“最少干预”原则指导古籍修复

一、“可逆性”原则

二、“最少干预”原则

第四章 古籍修复的实践(上)

第一节 百年历史的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

第二节 《永乐大典》的修复

一、命运多舛,零圭碎璧

二、装帧大气,尽显皇家风范

三、用纸精美,堪比“澄心堂”

四、初识《永乐大典》,竟无“头”无“脚”

五、再忆当年修复事,大典竟然装“洋皮”

第三节 “天禄琳琅”的修复

一、“天禄琳琅”专藏修复启动背景

二、命运多舛的皇家藏书

三、“天禄琳琅”藏书外部特征

四、如何对待“天禄琳琅”专藏中的前人修复痕迹

五、修复案例

第五章 古籍修复的实践(下)

第四节 敦煌遗书的修复

一、馆藏敦煌遗书的由来

二、敦煌遗书常见破损状况

三、敦煌遗书在不同时期的修复及技法

第五节 几种修复后的特殊装帧形式

一、修复后装帧为线装形式“金镶玉”

二、修复后装帧为蝴蝶装形式的“金镶玉”

三、“挖衬”装帧

四、装裱式册叶

五、拓片类五镶经折装裱步骤

第六章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第一节 培养途径

一、传统的师带徒机制

二、培训班传承机制

三、高等院校培养机制

第二节 教学相长

一、关于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三、教学相长方面

参考文献

后记


<

2024-08-20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