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有没有大型SUV适合全家出海旅行?,

【汽车人】中国车企出海东盟,机遇和挑战

新能源确实是东盟承接中国产业链的机遇,但因其禀赋和治理结构问题,不能寄望过高。

文 /《汽车人》黎野

8月10日-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这次访问早已敲定,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菲在仁爱礁的冲突。

在新马,王毅谈到南海局势时指出,南海局势整体稳定,但美国等一些势力唯恐南海不乱,在这一海域兴风作浪。最近又借仁爱礁争议煽风点火,在中菲之间挑动是非、怂恿对抗。中方希望地区国家对幕后黑手保持必要警惕。希望菲方恪守以往达成的共识,珍惜双边关系改善积累的互信,尽快同中方相向而行,寻求管控海上局势的有效途径。

和以往措辞不同的是,这一次不再说“域外势力”,而是直接点名美国;毫不掩饰中美在南海进行大国竞争的局面,并指出菲律宾是美国插手南海的白手套,同时暗示不会向菲方做出任何让步。这里面,拉东盟,摘出菲律宾,遏制后者将东盟作为对抗工具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


东盟是中国的战略市场

今天南海局势,中国在仁爱礁问题上握有主动权。

美国拉拢东盟最大的难点,在于无法给东盟提供可靠的经济利益。没有一种经济合作体制能够勾勒双方(美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而且美国确实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还记得拜登去年在美国-东盟峰会上,拜登许诺了1.5亿美元拨款,用于东盟基础建设、安全、防疫等。当时,东盟国家首脑可能都怀疑同传出了问题。

中国崛起之前,东盟是对抗中国的工具。中国崛起后,经略东南亚是一个必然。任何一个超级经济体,影响力总是率先波及周边。其实东盟没得选,必须要融入中国的经济辐射圈。

中国车企同样将东盟视为首要的战略市场。和2016年时相比,尽管仁爱礁争端又起,但其实美国已经没有太多抓手。中国有能力控制局面的升级幅度,也确保不会妨碍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菲律宾尽管长期充当带路党(前总统杜特尔特执政时期算例外),但是签署RCEP和亚投行,也没有半点犹豫。

东盟国家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很明显的。美国与东盟的贸易联系本来比较薄弱,但因为中美竞争,美国对中国商品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让东盟企业赚到了不少“过路费”、“转口费”。

他们其实有点希望中美竞争拖长一点,但不要高烈度竞争,更不能有武力冲突,否则经济玩完。杜特尔特就说,两只大象打架会把草坪踩坏,我们不能做那片草坪。

最好的平衡,就是能有空间让东盟小国从中渔利,两面要好处。像菲律宾军方那种,直接和中国闹翻,其实并不符合其利益。这也是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东盟各国都对此观望,不愿意介入的原因。

中国也是这种诉求,即菲律宾不能绑架东盟,作为与中国对抗的盾牌。就像立陶宛绑架欧盟挑衅中国一样。

在汽车产业上,无论菲律宾对华态度如何,基本吃不到什么。不光因为其政治家族式(类似于封建领主)的落后治理方式,更因为其政府态度不可靠。

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日系品牌才是东盟市场的霸主。所谓战略市场,倒不是指市场容量,而是确保该市场与中国产业链能够紧密衔接,同时成为后者的上游和下游。如果时机进一步成熟,甚至可以实现有限的一体化(类似于美加墨协议)。但在美国退出东亚和东南亚之前,几乎没有可能性。

那么,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的产业链溢出效应,首先应该体现在东盟市场;至于将俄罗斯市场大半收入囊中,不在计划中,算是一个意外。

事实上,中企也是这么规划的。好几家中国品牌在发布的海外战略中,都将东盟作为出海的重要节点。


中企在东盟的投资格局

中企已经部署的乘用车产能,大多集中在泰国。

至于理由,《汽车人》在《中国车企投资越南,难在哪里?》一文中有所阐述。目前,已经投产的项目包括上汽名爵在泰国的第二工厂(第一工厂停止使用,第三工厂还在规划),长城在泰国罗勇的工厂(2021年投产)。长安和广汽传祺,也宣布了在泰国建厂的计划,目前还在走流程。

比亚迪、合众新能源在泰国的工厂,都将于2024年投产。最新的消息,奇瑞在8月份称,将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设立工厂。当然,这一构想目前还缺乏细节。

马来西亚与泰国接壤。目前只有吉利通过收购宝腾的方式(2017年)布局马来西亚。大家都说印尼的整车市场上限,将在东盟最高,其中很大的理由是印尼的人口多(2.7亿),而且资源丰富。

这的确是理由,但是,不能忽略群岛国家,其市场碎片化非常严重。即便单看爪哇岛(雅加达所在岛屿),人口就接近2亿,但城市化严重不足,当地治理环境,与其人均4000美元的GDP结构不相称。

这也是印尼一直未能兑现汽车消费潜力的原因。


东盟购买力不能高估

从整体数据角度,东盟已经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其数据很迷。

东盟10国人均GDP达到5376美元(2022年数据),相当于中国2011年的水平。但其汽车市场的体量,只有300多万辆——其总人口为中国的一半,而汽车市场容量却只有当年中国整车销量16.4%。

其实,在用GDP衡量这种经济发展阶段和汽车销量的时候,与中国相应经济水平比较,往往都有这种困惑。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国才是特殊的那个。

中国的工业实力,在2006年之后,就已经远超出其美元计价的GDP水平。换句话说,人民币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而其它国家,其汽车工业和其它工业部门一样,都是组装线,没有建立起完整链条,这导致其市场生产和消费能力,按照中国标准,都被高估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简单的工业,也没有低端的工业,前提是在国内就能找到所有上游。任何一个能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标准工业品,都需要巨大规模的重化工业、大型冶炼和制造业的支持。那些初级工业国只是加工组装而已。这些国家,在全体系工业国面前,和农业国没什么差别。

其实东盟国家很清楚这一点,他们一直试图争取对接汽车强国的产业链。日系品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略东南亚,比进入美国还要早。事实也证明了,全产业链引进之后,消费市场就成了囊中之物。

印尼的日系品牌占有率为93%,马来西亚为80%,泰国为85%,是东盟内最大的三个市场。而其它东盟国家,除了越南是韩系占优,其它几个国家情况都差不多。虽然总的趋势是日系占有率下滑,但绝对优势的局面基本没有动摇。


转机在于新能源

事情的转机仍在于新能源。

和中东一样,东盟国家也视新能源为历史机遇,渴望在产业分工上向上走一步,不愿意继续做单纯的组装工厂。其实新能源给了新兴工业国家改换门庭的机会,这一点毫无疑问。包括中国,都因为新能源的机遇,让本国品牌崛起,占据优势地位。

东南亚希望最大程度地复制这一点,但它们都没有完整工业体系。唯一的诉求,就是将自己纳入到中国工业体系当中。

目前,哪吒、长城、长安、广汽传祺、比亚迪,都在泰国发布了电动新产品。不光因为泰国是东盟最大的电动市场,更因为泰国的汽车引进政策比较务实。

这里,要说一下RCEP。很多人对2020年的RCEP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中国车可以凭借零关税大杀四方,这是误解。事实上,所有RCEP签署国,都将乘用车作为例外,税率并不随着RCEP降税进程而降低。

不过,中国与东盟签订了电动汽车关税协议,2021年后电动车关税降为零。这种设计,其实就是为了对冲日系影响力,引进多个电动车品牌。当然,这一条不能视为照顾中国汽车品牌。因为此前多年谈判进程中,中国电动车还未崛起得如此明显。

东盟去年的电动乘用车渗透率只有2%。2023年上半年,泰国新车销量中,丰田、五十铃、本田等日系车的市占优势依然令人瞩目,分别占有33.7%、21.1%、11.4%的份额,夺得前三席位。

作为比较,MG的市占率为3.2%,比亚迪为2.7%。而泰国政府打算在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据30%。鉴于泰国目前的政局比较动荡,其施政连续性值得怀疑。即便如此,泰国仍然是东盟最大的燃油车、电动车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而韩国媒体则表示,在东盟进口的电动车中,2022年中国品牌已经跃居第一位,韩国电动车在东盟已经落到第二位。韩媒将之归咎于东盟消费力不行,暗示中国车是凭借着低价抢占市场。

2022年中国出口到东盟的汽车为44万辆,其中有28%为电动车。虽然两者都是在螺狮壳里做道场,但大家还是争相在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布局。

这里面,中企和东道国,都有挑战日系在东盟长期压倒性优势的意图。这个进程,取决于电动车在当地的渗透率。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其它东盟国家的充电基础设施太差,电动车的推广瓶颈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这里也没有中国实力强大的第三方充电服务商。何况,中国的充电服务商之所以实现部署速度全球第一,其实取决于两大电网和发电网络的实力。这些工业基础,东盟整体上并不具备。

至于印尼想凭借着稀土、镍和其它一些金属矿藏,与中国做交易,很难达到目的。因为印尼不允许原矿直接出口,的确实现了冶炼能力的部分本地化,但精炼能力是另一回事。而且电动车产业链换资源这种事,即便中国愿意,印尼也很难接得住。

不过,雅万高铁的开通,印尼已经尝到了承接中国工业供应链延伸的甜头。做点力所能及的来料加工、打螺丝、封纸箱的简单工作,还是可以的。中国也是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简单生产环节起步。

总之,新能源确实是东盟承接中国产业链的机遇,但因其禀赋和治理结构问题,不能寄望过高。

虽然菲律宾换了总统之后,美国似乎又找到干预的借口,但中国克制但不让步的应对,让美国其实很难有下手的空间。如果美国执意援引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在南海与中国进行武力冲突,就很难控制冲突升级的节奏和规模。现在这一片海域,美国已经很难在纯粹的武力上占优。

这也是菲律宾没有拉到任何一个东盟国家(包括越南)站台的原因。中国与东盟的政治关系稳固,也保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第一站,不会遇到幺蛾子。【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4-08-18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