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汽车报时不准?怎么调?计时准确吗?,

古代为何有打更这一职业?打更人属于啥工作范畴,谁给他们发工资

前言

在现代社会,掌握时间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在古代,判断和把控时间对普通百姓来说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缺乏计时工具的背景下,“打更人”这一古老职业应运而生,他们担负起为民众报时、保驾护航的重任。然而,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也许很难体会到他们工作的艰辛。

一、古代缺乏计时工具,打更职业应运而生

黑暗笼罩大地,天色已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寒意。村民张大叔提着灯笼,穿过了村口最后一户人家,开始了他一天中的最后一段旅程——打更。

他右手拿着木棒,左手提着灯笼,嘴里喊着“天黑请早歇,莫生火灾”。敲锣声和口号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村民们听见声音,纷纷把门窗关好,准备就寝。

在古代社会,精准判断时间对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王公贵族有灯漏和香表可用,而普通老百姓大多只能通过观察太阳位置来粗略判断时间,到了晚上就完全迷失方向。

古人有句俗语“昼夜颠倒祸乱生”,许多不守时间的人常常把日夜混淆,白天熟睡黑夜出门,不仅影响劳作,也很容易招致祸端。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在夜间报时、提醒的人,于是“打更人”这个职业应运而生。

在古代,打更人是民间时间管理的重要载体,他们定时打击工具报时,让村民们掌握时间,过上规律的生活。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不可或缺,是古代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在古代,人们判断时间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是观察太阳的位置,白天通过观察太阳落在屋檐或杆子上的投影来大致判断时间,这在古代也被称为“测影”。《韩非子·五蠹》中就记载:“是以圣人置漏刻,制日月,法阴阳,察测影,使民众定起居。”可见观测影子判断时间在古代十分常见。但到了晚上天黑后就无法再利用这种方法了。

另一种方式是使用计时工具,比如灯漏、香表等。这些工具可以较为精确地计算时间的流逝,但它们非常昂贵,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清稗类钞·卷四十九》中就提到,“香漏之用,始于汉代,惟王侯将相所秉者,庶人无闻焉。”可见古代精准的计时工具基本只有上层贵族才用得起。

老百姓要判断时间,只能依靠不太准确的方法。白天还可以凭经验辨别时间,但一到晚上就完全没有方向感。许多人昼夜颠倒,不按时工作休息,生活规律被打乱,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

有的人整夜不睡在外面游荡,到了白天才歇息,这不仅影响到劳作,也很容易引发纠纷。据《宋书·刑法志下》记载,宋代时就有人“使家党糜纵不法,聚众盗窃,多不识人,误杀良善”的事件发生。可见无序的生活作息很容易导致犯罪活动。

为了确保百姓有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古代社会迫切需要有人在夜间起到报时提醒的作用。这就促成了“打更人”这一职业的产生。

打更人利用打击乐器的声音报时,让百姓在没有精确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也能清楚自己是否该睡觉或起床。他们起到管理民众生活作息的重要作用,让古人的生活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

可以说,打更人是古代社会重要的时间管理者,他们的出现满足了百姓对报时和提醒的需求,使民众的生活不至于太过混乱。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但却是古代正常社会运转的重要保障。虽然今人已无需打更报时,但我们仍需敬佩先人的智慧,感激打更人的辛勤付出。

二、打更人的工作极其辛劳

“天黑请关门,克制邪心”。村东头的打更人老刘一边敲打梆子,一边高声喊道。他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月,身上蓑衣都磨破了几个口子。

老刘今年48岁,家中有老小要养,白天在地主家干活,晚上出来打更赚外快。他从小家境贫寒,无钱置办计时工具,全靠多年积累的经验判断时间。

“现在大概八九点钟了吧。”老刘自言自语道。他看了看天空中的星辰位置,拿起了铜锣准备第二轮打更。

第二轮打更非常辛苦,要连续敲几十下锣。老刘双手已经麻木,但还是咬紧牙根坚持了下来。

“小心火烛,别留灯火”。老刘一边敲一边喊,提醒大家注意防火。他还得时刻留心有没有可疑人物,一有动静就大声警告。

凌晨两三点,老刘已经疲惫不堪。但他知道这最后一轮打更尤为重要,不能马虎。老刘深吸一口气,提起全部精力敲响了铜锣。

天色微明,老刘这才终于完成了一夜的工作。他揉着酸痛的双手,蹒跚地往家走去。等晚上继续开始新一轮的打更生活。

打更人的工作非常辛苦,一年到头无休无假。寒来暑往,他们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风雨中坚持。许多打更人在这个岗位上耗尽了一生的青春与活力,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未放弃过这份心中牢记的使命。

老刘已经在这个村子打更十几年了。他身体虚弱,可为了挣钱养家,只能忍受夜以继日的劳累。老刘的老伴患有严重疾病,需要昂贵的药材,两个儿子又都还在读书,家里欠下了高利贷,老刘只能继续坚持打更来维持家计。

其实老刘也曾想过,要不自己白天不干活了,晚上好好休息休息吧。但是一想到家中老小没有着落,老刘就不敢懈怠。他知道自己是这个家的支柱,必须继续挑起这份担子。

老刘打更要熬到凌晨三四点钟,全村都已经进入梦乡,只有他还在巡视。风吹过身上单薄的蓑衣,寒气透骨。老刘已经感觉不到手脚了,可他知道不能停下,只要村里还有人需要保护,他就会继续打更。

老刘记得有一次,天气特别冷,他穿的太少,结果一个不小心打盹着睡了过去。如果不是李家的鸡准时叫起,他都要睡过头了。老刘自责了很久,从那以后无论多冷都要咬牙坚持。

打更人的工作看似简单,但要在糟糕的工作环境下坚持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并不容易。也有的打更人根本撑不到老年,就倒在了巡视的路上。可即便如此,这些更夫也从未放弃或者抱怨过,因为守护村民是他们毕生的责任。

三、打更人不仅报时,还守护村民

深夜,村西头传来一阵急促的锣声。村民们都被惊醒,纷纷窜出门来。原来是本地的打更人张伯上发现了火情,正在敲锣报警。

众人连忙拿起水桶和毯子,朝着火光处奔去。只见李家老宅已经被大火吞噬。在张伯上的呼喊下,村民们迅速组成了灭火队,把火扑灭。

“多亏张伯上的及时报警,否则整条街都要着火了。”村民们感激地对张伯上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家都小心点,别再留灯火了。”张伯上谦虚地说。

张伯上六十多岁了,但他从未缺席过一次夜晚的打更工作。穿得单薄点他不在乎,少挣点钱也罢,保护村民是他的天职。

有一次,他在夜巡时发现两个外地歹徒正在溜进寡妇张氏家。张伯上立刻大声警告,歹徒听见声音吓了一跳,连忙逃跑了。如果不是张伯上眼尖,张氏一家肯定会遭殃。

张伯上不仅报时提醒,更时刻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村里的父老们都说,有他在,大家夜里才能安心睡觉。

打更人与村民们并肩作战,共克时艰,构建起古代社会夜间的安全网。他们用辛勤守护着这一方天地。

张伯上作为这个村子的打更人已经有20多年了。他娶了村里人的妻子,生了三个孩子,一直生活在这里。张伯上性格热心肠,遇到村里有难事都会第一时间奔赴相助。

这场火,就是张伯上在夜巡时发现的。那天深夜,张伯上照常巡视,忽然看到李家后窗户里透出火星,顿时意识到大事不妙,连忙敲响了警报的铜锣。

村民们听到锣声都惊醒了,这代表着村里出了大事。他们抓起水和毯子就往火光处跑,果见李家老房已经起火,火势很猛。在张伯上指挥下,好不容易将大火扑灭。

事后人们都夸张伯上功劳最大,没有他的警报,整条街都要着火。张伯上并不居功,只叮嘱大家以后要注意防火,这才是打更人的责任。

张伯上热心公益,经常巡视寡妇和孤儿家看有没有盗贼擅入。有一次,他发现两个外地歹徒正要溜进张寡妇家,赶紧拦住警告要报官,吓跑了歹徒。村里的老人都说有张伯上镇守,大家才能安心睡觉。

张伯上把守护村民视为自己的天职,从不因辛苦酬劳而退缩。他说,能守护家园平安就是自己最大的荣幸。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打更人,构筑起古代社会夜间的安全防线,让百姓免受火灾和盗贼之害。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换来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结语

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方便获得时间,而无需再依靠古老的报时方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正是打更人们日复一日的坚守,才构筑起古代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

他们冒着严寒酷暑,不辞辛劳,只为守护村民能平安度过每个漆黑的夜晚。是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让古人的生活在缺乏现代化的条件下得以维持秩序。

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并时刻怀念先人们用汗水和青春换来的宝贵财富。让我们纪念古代的打更人,敬佩他们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他们用忠诚守护的不是土地,而是老百姓的安宁。

2024-08-11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