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转型减产,我们是不是小看本田了?

如今,传统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处境还好吗?

过去半年,销量端的下滑让很多人断定,这个时代已经不再属于“傲慢”的它们。太多太多中国车企的崛起,更是让那些抓到流量密码的人,将包括本田、丰田在内的日系品牌,都放进了要退出中国的队列中。

在这场行业转型大战中,我们并不否认,和中国汽车相比,本就慢热的日系品牌会遇到很是棘手的课题。面对中国消费者给出的需求,答非所问成了常态。

推出的丰田bZ4X、日产艾睿雅(配置|询价)、本田e:NP/S1等纯电新车,有一个算一个,遭遇滑铁卢的本质均被归结于,日系车企根本不懂中国用户需要什么。不仅对于“冰箱 彩电 大沙发”的研发策略毫无概念,也很难在智能化设备上玩出名堂。

“日本人太轴了。”看惯日系车近年来的骚操作,旁观者总喜欢这么去总结问题。但话说来,发展了数十年汽车工业,日系车企难道真的就这么不堪吗?丰田、本田、日产们就这样甘心被中国网友骂走吗?

的确,当整个市场充斥着“合资式微”的唱衰之声,很多时候,它们的反抗总显得很无力。别说,日系品牌何以如坐针毡,从大众、通用、福特乃至BBA等,人均背上些质疑和谩骂都太正常不过了。

在此,我们并不想深究,中国车市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变成这样,变得全行业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对于这些看似转型不对路的外资车企,只要你还有意静下心,从发展的角度看行业未来的发展,相比言语上的攻击,看懂它们转型的逻辑,其实更重要。

无端指责并不能给这个行业带去正能量,中国汽车工业要想真正完成蜕变,一定不是靠着政策红利、口头支撑和牺牲产业链健康而达成的。

慢热的本田,并没有躺平

话说,每当合资品牌说起要加大电动化转型的投入,外界是一个怎么的反应?只要去翻一翻任何与之相关的网友评论,就能看到个大概。

同样的道理,近日,当田官宣要实行产能优化的时候,大部分看客除了冷嘲热讽之外,似乎再没了什么积极的声音传出来。

在他们看来,自从本田社长三部敏宏放出本田电动化转型的时刻表以来,本田在中国车市落脚的纯电动车依旧很难有竞争力,已经决定了本田的往后发展。

说实话,在销量面前,我相信,本田自己都无法否认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活得太过谨慎。纯电产品的多次试水所反应出问题,想必也真实传到了它的耳朵里。

鉴于这一情况,本田会做出何种应对呢?是直接躺平等市场重建,还是好好再做新的打算?事实上,此次的产能优化,倒也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官方指出,本田目前在中国拥有7条汽车整车生产线,合计年产能为149万辆。在广汽本田计划2024年10月关闭年产能为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且东风本田于11月将年产能为24万辆的第二生产线停产休业后,经过调整的总产能将从149万辆/年变为120万辆/年。

而另一边,正在建设的东风本田全新电动专用工厂将于2024年9月投产,广汽本田全新新能源工厂将在2024年11月投产。

对此,你可以简单认为,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本田在华的总规划产能是有所缩减的。在中国电动车大举进入市场,压缩起合资企业的生存空间之时,本田这样做也算无奈为之。

中国车市变化得太快了。快到让局内人都能认为,一年完成产品迭代,两年完成技术跃迁是件很正常的事。见此情形,每当看到合资品牌拖沓的转型步调,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还会油然而生。

但讲真,作为一家骨子里就很固执的车企,本田还能在大环境甚是不友好的前提下,适时进行产能再分配。对于它自己来说,已是很大的突破了。

电动化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本田内部其实很清楚。从社长三部敏宏到中国两家合资公司的领导,可谓都在积极寻求新的转型方案。

此刻,本田能在削减传统产能之余,还愿意加大新能源工厂的建设力度,从理性角度来看,就是本田对中国车市的这番变化所给出的最佳方案之一。

你看,在全球市场上,本田对于电动化的态度,就能明白,中国之于本田的重要性,其实从未降过级。只是,相比中国车企像开了挂般将全行业进化的速度改变,本田花了两年时间完成转型前的基础建设,才显得跟不上市场变革的节奏。

今年4月,本田(中国)曾郑重对外发布过自己的全新电动化战略,新品牌“烨”的推出和最新一代纯电动车的原型车亮相。

不管这样的举动是否意味着,本田在自我转型上有了质的变化,但在整个合资阵营,我想,本田的反应速度并不比大众、丰田、通用慢多少。

时间是检验转型的标尺

在整个合资梯队中,论对于中国车市电动化转型的理解,每家车企固然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这几年,由它们放出的招数,外界也看在了眼里。

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大众积极向中国市场低头,一面低价卖车、一面多开“合资分部”平摊压力,看到了丰田开始选择要和中国厂商联手造车,上到比亚迪、广汽这样的整车厂,下至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

和这两家相比,倒也存在像现代、福特这样明知和中国车企硬拼有难度,就转投别的细分市场等奇葩行为。但总体来说,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家底丰厚的合资们还算坚强。

来到今天,尽管行业发展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可现实还是会不失公允的。再难,只要你还撑得下去,未来就还有希望。

回顾过去的半年,价格战的阴霾下,合资的处境确实又显现出了不如人意的趋势。

哪怕是对于体量并不小的本田,这场内战激烈程度还是超出了预期。再加上,各款自带IP属性的核心车型被很多网红车型加以针对,本田在华生存的压力陡然上升。

然而,对于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来说,面对这样的发展势头,甭管外部环境如何,规模放在那里,本田又怎会任由市场给予其脸色?

一开始,我就说过,依托过去20多年在中国形成的产业积淀,这些传统巨头是没有理由轻易向中国市场低头认输的。

所以,别看,本田要在这个时候实现产能优化,说到底,基于自身对于中国车市走势的理解,表面上的迟到并不是在说,本田所在的一切都是被动的。

而由上半年的销量数据可知,本田1~6月累计售出了415,906辆新车,和同期相比,的确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更是在表明,本田此时做出的决定很有必要。

或许在互联网上,出于对合资品牌的敌意,唱衰声依旧不绝如缕,是本田无力改变的。可看到这样的情景,本田总不能真的自暴自弃吧。

眼看,为了尽快缩短和中国新能源车企之间的差距,本田现已豁出去了,降低常规产线的布局,那作为旁观者,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要对它所在做的改变施加白眼,是不是可以友善地再给予其一些时间?

今年年内,本田“烨”品牌下的两款全新纯电新车或将以量产形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其出处想必也就是那两条被选择性忽略的全新新能源产线。而从此前原型车的身上,也能看得出来,本田最正统的电动化战略思想会逐一体现在这两款车身上。

或优或劣,一切的一切,届时都会给我们一个最真实的答案。“实行产能优化,加速电动化转型”只是现在本田为自己的行动给出的解释,说不定,后续发展会按预期跟上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走势呢?

2024-08-04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