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汽车从何而来,为什么世界范围内受欢迎?,

在世界大战的夹缝中,德国汽车是怎么飞速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个的政治人物,阿道夫·希特勒及其领导的纳粹党,以法西斯的独裁手段裹挟着数以千万计的德国民众与全人类为敌,最终落得了身败名裂的下场,至今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生活于工业时代的普通人,希特勒对于汽车也有着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美学理念,他的这一个人喜好一定程度上推动德国近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一、奔驰梦想——希特勒与“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不解之缘

1924年11月的某一天,德国慕尼黑地区的汽车经销商贾科布·弗林,如往常一样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在还没有4S店和互联网平台的当时。汽车的销售和订购主要通过信件、汇款单来完成。因此弗林如往常一样拿起桌上的裁纸刀,逐一拆阅起桌上堆积的那些信件。

此时的德国仍处于一战败北后的阵痛之中,高达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令国民不堪重负,而随着1923年1月法国以催债为名,联合比利时出兵强占鲁尔工业区,本就难以为继的德国经济更是一落千丈,陷入了恶性的通货膨胀之中。在这样“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况之下,自然没什么人有闲情和余力去购置新车。

在被几张邮差送来的催款单搞得心烦意乱之后,一封措辞非常谦恭的定购信终于令弗林眼前一亮。“我想要一辆奔驰11/40型的汽车,颜色最好是灰色,车轮请采用辐条轮……”但当弗林饶有兴致的读到信的结尾时,他的表情却很快由亢奋转向了失望。这位购车者手上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他希望贾科布·弗林能为其垫付部分车款:“目前对我最难的是,在12月中旬之前我拿不到最大头的那笔稿费,所以我不得不申请贷款。”

怀着最后一丝侥幸,弗林将目光投向了信的署名。毕竟对方提到了稿费,如果是知名作家的话,那他可能还愿为了促成这笔交易而冒险一试。但赫然映入眼帘的“阿道夫·希特勒写于兰兹贝格监狱”的字样,却终结了他所有的幻想。他随手将这封信放在了一旁。在此后的沧海桑田之中,这位汽车经销商的境遇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封信却在21世纪纽伦堡的一个跳蚤市场上被发现。

虽然这封信据说曾被德国巴伐利亚州国家档案馆鉴定为希特勒的真迹,但我们还是不得不说,这封信中的很多叙述与史不和,其真实性仍值得商榷。希特勒虽然因1923年11月8日发动“啤酒馆暴动”而被判入狱,但其生活却并不潦倒。毕竟此时的希特勒已是拥有数十万信众的纳粹党魁,在德国内外都广有政治盟友。

最终希特勒不仅在受审的过程中有恃无恐的将被告席化为自己的演讲舞台,即便是在入狱服刑之后,也享受超规格的优待,他被安排住在有两扇窗户、阳光充足的单间牢房,更能够自由的与外界通信和接触,到了服刑期的最后,希特勒甚至指定纳粹党内的狱友鲁道夫·赫斯充当他的 “私人秘书”,为其整理自传《我的奋斗》。

在如此“充实”的工作环境之下,希特勒似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屈尊降贵的亲自给汽车经销商贾科布·弗林写信。不过虽然希特勒贷款买车的故事,终究只是一个不堪深究的坊间野史。但这位未来的德国元首对奔驰汽车的热忱却是众所周知的。

作为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之一,号称“汽车之父”的卡尔·本茨旗下公司的产品,奔驰汽车不仅是大多数德国心中的民族骄傲,更以其处处张扬着贵族气质的外观设计,而备受工业美学爱好者的追捧,而上述两点又恰恰都挠中了希特勒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精神德国人”、维也纳街头艺术家的痒处,是以据不完全统计,自1924年出狱至1945年自杀身亡之前,希特勒以个人名义购置的各型奔驰轿车便多达44辆。

随着希特勒政治地位的迅速提升,奔驰汽车也不得不重视起这位“超级粉丝”的用户体验。在广泛听取了希特勒的相关要求后,甚至参考了其亲手绘制的草图,1937年在原有的奔驰770系列豪华轿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的奔驰770K型敞篷轿车,被送往了柏林,以接受希特勒试乘试驾。

当然这款专门为元首量身定制的座驾,除了外形和性能在当时可谓出类拔萃之外。更关键的是,其为了增强安全系数而进行一系列的特殊改装。除了风挡玻璃和车门内壁都进行加厚防弹处理之外,奔驰770K的轮胎也采用了特种钢丝编织的防弹橡胶布,底盘亦加装了可抵御地雷爆炸的4.5厘米防弹装甲钢板。

为了防有人僭越,奔驰公司严格限制着770K的产量。最终这款据说每一辆的生产都要经过希特勒单独批准的豪华轿车仅生产了17辆。除了戈林等少数希特勒的亲密战友有幸得以驾乘之外,奔驰770K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墨索里尼、斯大林、裕仁天皇等纳粹党的“老朋友”。

借助希特勒的推销,奔驰公司于世界范围内巩固了其高端轿车的品牌地位。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奔驰公司不仅在战争中元气大伤,更因联邦德国与纳粹进行切割,而长期无缘于政府公务用车的采购。但讽刺的是,联邦德国历任总理所钟爱的各型奥迪汽车,虽然在二战中其恶不彰,但其早期的设计师斐迪南·保时捷及今天其背后的主要股东——大众汽车公司,却可谓是希特勒一手扶植起来的汽车巨子。

二、知音难求——希特勒与斐迪南·保时捷的赛车友谊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汽车模样的斐迪南·保时捷,与希特勒是同类人。斐迪南的故乡今天虽已被划入了捷克共和国的境内,但若从籍贯上来看,斐迪南出生之时却与希特勒都是奥匈帝国的公民。1893年,同样出身寒门的斐迪南,和日后的希特勒一样,只身来到维也纳寻找机会。不过比起家中还有几分薄财、而还敢于去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的希特勒相比,铁匠世家出身的斐迪南无缘继续升造,年仅18岁便以“学徒”的身份在贝拉爱格电子公司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斐迪南·保时捷最初的工作与汽车本无太大的关联,直到1898年,23岁的他才因其发明的电机便运用于轮毂之上,得以进入路德维希·洛纳所主持的电动汽车项目组。1900年,首款“洛纳-保时捷”电动汽车终于在巴黎世博会上首次亮相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路德维希·洛纳和斐迪南当时所作的工作,有点类似于21世纪初两个美国人—马克·塔彭宁和马丁·艾伯哈德所创办的“特斯拉汽车公司”。但即便是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纯电力驱动的特斯拉汽车仍面临的续航距离较短、充电时间较长等问题。一个多世纪之前的“洛纳-保时捷”电动汽车自然更无法解决。在穷尽心智也无法实现突破的情况下,斐迪南首先转向了开发油电混合动力的汽车,后来则干脆以汽油发动机为主,而将电池组减小到仅能启动发动机的水平,而不在赋予它们驱动车辆行驶的能力。

斐迪南的这一妥协,无意之中却催生出一款跨时代的产品。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由其所研制的新型汽车,凭借着大功率的汽油发动机和轮毂电机所带来的良好操控性,轻松蝉联了数界奥地利汽车俱乐部所举办的拉力赛。1905年末,在赛车领域已小有名气的斐迪南被投德国工业巨头戴姆勒重金挖角,从而离开了贝拉爱格电子公司。

德国人之所以如此看中斐迪南,很大程度是因为此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王室热衷赛车。1909年,德国与奥匈联合举办的“亨利王子杯”柏林-慕尼黑拉力赛正式拉开了序幕。斐迪南带着其设计的85匹马力、流线型车身的“亨利王子”型赛车欣然前往,结果却只屈居第二。斐迪南知耻后勇,随即痛下苦功,终于在次年派出三辆自己设计的赛车,包揽了第二届“亨利王子杯”的前三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斐迪南和希特勒一样投身军旅。不过此时已经誉满业内的他,不用像自己的那位小老乡希特勒那样在前线的战壕里摸爬滚打。1914年斐迪南被奥匈帝国任命为斯柯达兵工厂的技术总监。而为了便于服众,战争期间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还特意给斐迪南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从此之后,一天正经大学都没上过的斐迪南便始终被尊称为“保时捷博士”。

可惜,斐迪南和希特勒的努力都未能挽回同盟国的败局。而随着奥匈帝国崩溃,斐迪南也不得不重回戴姆勒公司的旗下,继续从事赛车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不过此时欧洲各国都饱受战争的摧残,“亨利王子杯”那样的远距离拉力赛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诸如“环西西里岛拉力赛”之类的,短距离、复杂地形的赛车比赛。斐迪南为此开发了多款超短轴距赛车,以保证优良的操控性和过弯能力。

与此同时,斐迪南也敏锐的意识到,在战争的刺激之下,各国汽车工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汽车也终将不再是贵族巨贾的专利,而将成为千万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必需。为此在戴姆勒与奔驰公司合并后不久的1929年,斐迪南向公司董事会提议开发低成本的小型家用轿车,但他的经营理念却显然与戴姆勒-奔驰公司的高大上的精品化思路背道而驰。几番协商无果之后,斐迪南愤然离职。于1930年在德国当时的汽车工业中心斯图加特成立“保时捷工作室”。

自主创业初期,斐迪南的手下算上自己儿子、女婿也只有12名员工。要想设计汽车显然力有不逮。斐迪南也只能埋头搞一些诸如变速器、减振器之类的小玩意。甚至有一段时间,这位曾经的赛车设计大师,还打着改变德国农业经济落后面貌的旗帜,干过一段时间的拖拉机设计。

眼看一代大师就要明珠暗投、金钗雪埋,救世主却带着百万马克从天而降。1932年11月,在纳粹党已然在国会中占据多数席位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搞一场盛大的公众娱乐活动来反馈支持自己的选民。他向德国各大汽车生产厂放话,表示自己将通过一项法案,以每年100万马克巨额的财政补贴资助那些在欧洲锦标赛中获得名次的企业。

在当时戴姆勒-奔驰公司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剩下的汽车生产企业要想从德国政府手中获得这支补助,自然只能抱团取暖。于是奥迪(Audi)、小奇迹(DKW)、霍希(Horch)和漫游者(Wanderer)四家公司组成“汽车联盟”,打着四环相扣的徽标,试图与戴姆勒-奔驰一较高下。

但汽车工业终究不是街头斗殴,“汽车联盟”旗下的四家企业既无成功的赛车设计经验、又无值得信赖的品牌口碑。要说能够在欧洲锦标赛中斩将夺旗,只怕连他们自己都不信。关键时刻,汽车联盟的掌门人厄尔岑找到了斐迪南,请他带着自己的“保时捷工作室”出手相助。能够一举获得能与戴姆勒-奔驰公司旗鼓相当的汽车生产能力,斐迪南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就在斐迪南欣然加入“汽车联盟”后不久,另一个好消息传来,“汽车联盟”的赛车手汉斯·斯图克在一次狩猎中偶遇了希特勒,两人由赛车聊起,很快便相谈甚欢。“汽车联盟”方面自然不愿错过这个机会,当即安排汉斯·斯图克穿针引线,请斐迪南出面直接向希特勒推销自己的赛车设计。

客观的说,希特勒抛出这个鼓励汽车企业参与国际赛事的方案,本就是一石二鸟。除了希望进一步巩固民众对纳粹的支持、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之外,也有趁势与更多汽车工业建立战略同盟的打算。眼见“汽车联盟”实力不弱于戴姆勒-奔驰公司,希特勒本就有心两头下注。

与斐迪南交谈之下,更不免迅速经历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是天涯维(也纳)漂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的感情升华,两人从维也纳哪家店的咖啡好喝、聊得故国奥匈的崩溃,从一战的堑壕回忆聊到后方的兵工生产,最后不可避免说到赛车上来。

在仔细看了斐迪南的新赛车设计之后,希特勒故作为难的表示,他个人很欣赏斐迪南的才华,也相信“汽车联盟”能在欧洲锦标赛上取得不俗的战绩,但戴姆勒-奔驰已然捷足先登。而今之计,只能“二一添作五”,把原定的100万马克平均分给戴姆勒-奔驰和“汽车联盟”,支持他们各自研发出新型赛车,去为德国增光。

能从老东家的虎口中夺食,斐迪南自有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感。他回去之后,当即火力全开,为“汽车联盟”设计出了一款有装备有16缸增压式发动机的新型赛车。1934年3月,汉斯·斯图克驾驶着这款赛车在德国纽伦堡举办的欧洲锦标赛分站赛上首次正式露面,当即便以打破世界纪录的速度,为德国队夺得了冠军。而在此后的数年里,斐迪南为“汽车联盟”设计的赛车一发不可收,在总计52场的欧洲锦标赛分站赛中赢得32场胜利,并创下了15个世界纪录和23个同级别速度纪录。

对于自己所设计的赛车在国际大赛中的表现,斐迪南自然倍感欣喜。但这些成就与希特勒给予的另一个机会相比是,实在算不上什么。因为在元首的支持下,斐迪南不仅让自己的设计驶上了欧洲的赛道,更驶入了千千万万德国普通家庭的生活。

三、大众之车——高速公路+大众汽车=希特勒心目中的国家?

今天,在很多西方史学家所撰写的希特勒传记之中,都会煞有其事的宣称。在1924年的入狱服刑期间,希特勒曾认真阅读了美国汽车工业大亨—亨利·福特的自传《我的生命和工作》,并为其中亨利·福特所描绘的“生产经济实惠的民用轿车,从而让家家户户拥有汽车;同时兴建只供汽车使用的高速公路,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的理想所感动,从而决定起而效仿。

这样的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就在1933年1月30日被正式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的第11天,希特勒便在其主持了柏林汽车展的开幕仪式上,正式宣布了其将在全国修建“四车道、34米宽,中间有5米的绿化隔离带,不设路灯,但每隔200米设一块可反光的水泥柱,紧急停车带、高架桥、封闭立交桥、带有加油站和餐厅的服务区”的“高速公路计划”。

而在同一天,希特勒还在柏林车展上珍重许诺:他要让每1个德国家庭都拥有11 辆属于自己的国民汽车。他甚至还准确规划出这种汽车的技术数据::最高时速 100公里, 百公里油耗小于 7 升, 可乘载 2 名成人和 3 名儿童, 售价不超过 1000 马克,可以停放在露天地,发动机冬季要防冻,容易启动……

应该说,在当时仍处于魏玛共和国体制之下的德国,诸如希特勒这样的政客随口许愿并不鲜见。大多数民众在被骗走了选票之后,往往便无从兑现那些空头支票,甚至还会被改头换面、甚至一字不差的承诺再骗上第二次、第三次。但希特勒却显得特别的认真,他不仅很快便出现了在已经动工的科隆至波恩的高速公路工地上,替科隆市长康拉德·阿登纳(即日后的联邦德国首任总理)补了上德国首条高速公路的奠基仪式。

几个月之后,在咨询了各方专家的意见之后,希特勒更在柏林召见了“保时捷汽车工作室”的负责人斐迪南·保时捷,共同商讨有关“国民轿车”的设计细节。事实上,斐迪南早在1931年便设计了一款名为“12”型的小型汽车,只是当时他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将这款汽车投入量产,此刻有希特勒的支持,他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了。

很快,在希特勒的授意之下,“德国劳工阵线”出面与“保时捷汽车工作室”合作,组建了一家名为“大众”的全新公司专门制造国民汽车。大众公司在汉诺威东边一个叫作沃尔夫堡的地方,开辟了占地20平方英里的工厂。按照计划,这个厂区将容纳3万名技术工人及其家属,“国民汽车”的年产量将达到150万辆。

1938年5月26日,希特勒亲自为这座伟大的汽车制造厂举行了奠基仪式。并宣布这款新型汽车将会“给我们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快乐,从而也带来让他们更加勤奋工作的力量的”,因此这款汽车将被命名为“快乐中获得力量”牌汽车(德语缩写为“KDF”)。

有了国家元首的亲自背书,无数的德国人都相信自己即将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而更为贴心的是,“德国劳工阵线”还推出了一个名为“大众救助者” 基金的购车计划。只要每月支出25马克,在分期付款55个月后,便可以获得一辆未来下线的大众汽车,进而从“快乐中获得力量”。

虽然当时的25马克约相当于10美元,大约是一个普通工人实际工资的1/6。但是怀着美好的愿景,还是有336000名德国人加入了这个分期付款的购车计划。但仅仅不到一年之后,由德国入侵波兰而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硝烟便遮蔽了希望的天空。大众汽车工厂在生产281辆“国民汽车”之后便转而生产一款编号为“VW82”的军用汽车去了。

希特勒是有意在演欺骗全体国民的大戏吗?我们无法给出正确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无限制的享受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却无需承认任何的代价和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任何天花烂坠的承诺背后,必定存在着可怕的陷阱,何况希特勒早在起家之初,便已然在《我的奋斗》中昭告了天下,他将用一场战争来夺回德国所失去的一切。德国民众并不是天真或者健忘,他们只是被眼前安逸的生活所迷惑,就如他们相信真的能够用不到1000马克的价格去买到一辆车一样。

虽然每个月仍要微薄的工资中支出一部分,用于购车的按揭。但随着德国政府从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掠夺而来的粮食、矿石以及大量的劳工便源源不断的输送回本土,大多数德国家庭还是淡忘了往昔那些饥荒和萧条。也正因如此,当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的炮声响起,引发不过是举国若疯的全民狂欢,以及对那尚未正式参战,却积极支援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美国空前的仇视。

但战场上传来的不会永远都是好消息,起初德国民众只是能够从一些官方战报中偶然听到“艰难”、“苦战”之类的字眼,隐约感到他们的梦想似乎进行的不是那么顺利。随后是越来越多的阵亡通知单投递上门,令一些家庭陷入丧子、丧夫、丧父的苦楚之中,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只要继续加班加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更多的武器和粮食送往前线,局势便仍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前进的,嗯!一定是这样的。这种想法不是天真,而是每一个德国人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再后来,战局的恶化似乎已经没什么好隐晦的了,相反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和必然。当广播和报纸上出现某地某地失去联系、某支部队奋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之时。德国的国民们已经不再感到震惊,而是麻木的点了点头,然后对自己说:你看大家都还没有放弃,我又有什么资格沮丧呢?相信政府吧!一切都还有会有办法的。

直到美国人、英国人乃至苏联人的轰炸机大白天的出现在德国的上空。所有德国人的心中才会同时响起了一阵悄无声息的破碎之声。仰望天空的人们或许终于意识到了。一切都是有代价的,永不落幕的繁荣、复兴德国的梦想、乃至餐桌上那一块廉价的黄油。

当德国人不分贵贱、无一例外的享受着战争的红利之时,他们早就应该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同样会摊分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而此时的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他们不过是正元首驾驶着奔向末日的那辆驾辇上最微不足道的一个零件。

本文为赵恺独家撰写,喜欢的,记得订阅本头条号。

2024-07-26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