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摩托车梁适合哪些路况?,

王继伟:从大链盒到小汽车

昨天大清早,老家的弟弟就给我打电话,说:哥,你寄存在这儿那个宝贝“大链盒”还要不?刚才有个专门买老物件的,说办博物馆用。我一听,一下子醒了,马上说:要!他给再多钱也不能卖呀。弟弟的话,勾起我内心一段难忘的记忆……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河南农村。儿时的印象,农村几乎都是土路,曲曲弯弯,凹凸不平,蜿蜒瘦长的身体,安静地躺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形成一道道淳朴而真实的风景。黄昏时分,扛锄头的老农、牛马拉着农具、成群的猪羊等等,挤满窄窄的路面。每年秋冬农闲时节,公社组织社员,在坑洼不平的路面垫些新土,再平整一下,马拉着胶轮大车走在上面,显得格外顺畅。

一段时间后,土路中间就又出现两道车辙,车辙越轧越深,赶车的把式,叫它“车道沟”。乡村土路最怕夏天的大雨,土路没有路基,有时比两旁的庄稼地还要低。一旦赶上连阴雨,土路就成了泥泞一片。那时农村没有什么车辆,父亲从部队复员回乡务农,成为生产队唯一赶大马车的车把式,经常外出帮队里拉运物资,可神气了。有一次进城,我和姐姐坐在马车上,颠颠的面对面坐着,路面高高低低,马蹄声细碎不停。父亲常和母亲说,赶车出门,别人看着你神气,其实整天提心吊胆,如果车把式看不清车道沟,大车走上去,陷进去,那就寸步难行了。要是大水把土路冲垮,麻烦就更大了,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我小时候,买什么都要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买自行车则是要“工业券”。农村根本没有,就是谁家在城里的亲戚有工业券,农民也买不起。所以,在那时候的农村里,自行车并不常见。我家邻居在汝南县酒厂当工人,也不知道他们家钱攒了多久,从县城买了一辆半旧的“白山牌”自行车,那可是我们村第一辆。虽说是二手车,买回村的当天,全村老少都去看新鲜。不久,这家小伙相亲,那家媳妇回娘家……都去他家借用自行车,有的不会骑,推着走个来回也觉得风光。由于经常会被左邻右舍借,全村人多,得排队预约,借车时,主人还会一再叮嘱对方,一定要爱惜点儿。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家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渐渐有了些积蓄。我家花152元买一辆安阳产“飞鹰牌”自行车。车子推回来,平时节俭的父亲又特地在车店花了一点钱,买了彩色塑料胶带,把自行车三角架和叉梁缠绕了一遍。因为这样,既可防止车漆被碰掉,也可防止风吹日晒雨淋。母亲又为自行车座做了一个布套,一来保护车座,二来人骑上更舒服些。进城赶集走亲戚,父亲骑车带着我们,弟弟坐前面横梁,我坐后面车座,那辆自行车的后座,留下我和弟弟许多儿时美好的回忆。

自行车是父亲的宝贝,他从来不允许我们几个孩子碰它。趁父亲不在家,我赶紧求大姐来教我。大姐熬不过我软磨,偷偷把自行车推到打麦场,先帮我扶上了车,叫我两只手握住车把,告诉我怎么刹车,怎么脚踩踏板,怎么把握好重心。随后,她在后面扶着车,叫我骑着走。大姐对我说:“你不用怕,我在你后面扶着呢。眼睛要往前面看,不要老是盯着脚踏板。”我克制住自己紧张情绪,摔了好几跤,终于不用大姐扶也能走直线了,一停下来,不是摔跤就是碰着腿。她又对我说:“你要学会用刹车让自行车停下来,不要老是用脚站在地上停车。还要学会转弯。”在付出流血又流泪的辛苦努力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虽然我学会骑自行车,父亲却不让我骑车上路。因为村外的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非常危险,一不小心摔下去,磕个头破血流是常事。还有的是砖渣路,骑车走上面,蹦蹦跳跳,一上一下,就像踩着高跷跳舞。

80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乡下教书。为了出行方便,我用攒了两年的钱,买了一辆有护链盒的“凤凰牌”28式轻便自行车。因为它的链条被一层铁壳完全包裹着,所以大家习惯叫它“大链盒”。至今,我仍想起了我第一次买回自行车时的情景。

那时,小城汝南县凤凰牌“大链盒”还比较少,我利用放暑假,特地到二百多公里外平顶山市,请在那里工作的姨夫帮助挑选,再把自行车托运回去。我小心翼翼地搬下车,生怕掉一块漆,进入房内,拿起了毛巾,给我那“宝贝”擦拭身体,晾干后,特别的炫耀。第二天上课,我就骑了出去,那种感觉只有享受过的人才知道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乡间修起了小水泥路,摩托车也多了起来,富裕户、年轻人都加入了购买摩托车的行列,不管是上地还是去城里,“突突突”,一溜烟就到了。年轻人结婚,不管是男方准备还是女方陪嫁,摩托车也成了结婚标配大件之一,你买辆嘉陵100,我就买辆五羊125,口袋已经鼓起来的村民,似有一股小小的“攀比风”。希望有一辆自己的摩托车,是那几年我们这些工薪族的真实梦想。记得刚买洛阳大阳90摩托车那天,我不很熟练地将它开回在乡下学校的家里,拍拍坐垫,按按喇叭,抚摸闪亮的金属镀件表面,足足在它身前身后转了半个小时。第二天破例起了个大早,骑上摩托在学校操场练几圈,“突突突”往汝南城风一样飚去。一路上汽车很少,我目不斜视,偶尔看见个把熟人在跑步。跑步者向我挥手:买摩托啦!我紧张驾驶,不敢招手回应,只是自豪地点一下头就飞掠而过。骑在摩托车上飞驰的体验,与骑自行车赶路完全不同。有点紧张,有点惶恐,更多的是激情和豪迈涌满心间。

这样以来,再去汝南县城,我就懒得骑自行车了,一脚发动摩托,一加油门,就去城里,找同学玩,买东西。有时也充当驾驶员,带着母亲、岳母去走亲戚、赶会。

参加工作后,一般每个周回家一次,而每次回老家都能看见乡村一些可喜的变化。小水泥路拓宽,变成了柏油马路。进入新世纪,农村迎来了又一次交通“大提速”,驻马店市“村村通公交车”工程的实施,把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老百姓要出门,就提前在家门口等公交车,招手即停,方便又实惠,夏天不怕晒着淋着,冬天不怕冻着。

2017年,我费尽差不多一年的功夫,终于拿到了“驾照本”。看着周围的同事好多都买了车,我也心痒痒。记得那天一到汽车市场,各式各样的车看得眼花缭乱:宝马、奔驰、奥迪……应有尽有。一开始,有些心疼钱的妻子说先买便宜一点的车,可是女儿说:“买贵一点的比较安全。我还要求带有天窗。”最后,我们统一了意见,花近15万元买了一辆家用上海大众小汽车。

我打开车门,钻进车内,这部车外观银白色,里面的主色调是棕色与黄色,让人感觉搭配非常协调雅致。方向盘旁边还有歌曲调节按钮,按了一下键,音乐宛转悠扬。站在座椅上,天窗一开,呀!空气多么清新!看着这辆汽车,我不禁想入非非,以前没有小车时,大家出行只能步行或者骑自行车摩托车,远路只能挤汽车了。有了小汽车很方便,从学校回老家十几分钟就到了。现在,我估算村里也有几十来辆私家车。村道由街道负责安上了路灯,现在又换成了太阳能路灯,村外由国家负责修成了国道328,新修的柏油路,比高速路还平坦,可以这样说,从汝南县城到驻马店市,二十多分钟就到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世界知名品牌的进驻,私家车如雨后春笋般涌上了街头,路是越修越好,车是越换越好,越跑越快。自从有了小汽车之后,我就很少骑摩托车了,那辆凤凰牌28式“大链盒”就暂存在老家阁楼上。这两年,哪知电动小轿车开始风靡流行,一辆辆电动小汽车款式新颖大方,物美价廉,俺们单位老王、小赵都架不住诱惑,率先买了电动小汽车,成了单位首先吃螃蟹的人。

“乱花渐欲迷人眼”, 建国70年,乡村发展太快了,我们已经无法准确找到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坐标。也许,我们已经飞得太高,再也不会停下来了;也许,我们已经走的太远,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了。就让所有温暖的记忆都留在时光里吧,当一代又一代人渐次老去,我们还能在记忆里找寻到过去曾经的模样。(本文曾荣获浙江省作协和《浙江日报》联合举办的“‘起航号杯’共和国记忆.我家70年”征文大赛全国网络人气奖。

作者简介:王继伟,男,笔名荆北,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教师。迄今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500余篇,出版散文集《荆北散记》。散文《青岛品海》2015年获首届华夏散文全国二等奖,散文《铜山湖畔桐花香》获第二届中华情全国散文诗歌大赛金奖。2016年,散文《别样风荷别样情》获第三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全国散文一等奖,诗歌《仰望七月一日的星空》获“河南省七个一工程奖”。2017年,散文《我的庐山恋》获首届中国最美游记征文全国散文一等奖。2018年,散文《我在平遥》获第三届华夏散文全国二等奖,散文《我在三峡等你》获全国首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2019年,散文《春到井冈映山红》获井冈山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三届文学艺术大赛全国二等奖。2020年,散文《从大链盒到小汽车》获浙江省作协和《浙江日报》“起航号杯”共和国记忆我家70年征文大赛全国网络人气奖。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汝南县作协副主席。《中国雷锋报》特约记者。

2024-07-0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