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车标恶搞能否改变我们对品牌的印象?重新认识大众!,

大众赚取千亿,标致和依维柯倍耐力却不温不火,合资品牌没落了?

文章共3200字左右,预计需要11分钟,阅读前麻烦点一下关注,便于您后期持续关注相关内容。

近日中化工在任命倍耐力下任CEO时被意大利阻挠,现任CEO表示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

如今标致和依维柯倍耐力市场“惨淡”,为何德国大众能从中国赚走千亿美元。

德国大众靠“真诚”取胜?

汽车行业即将迎来大变革,包括标致、依维柯在内的主流合资品牌的底气在哪儿?


市场惨淡:没有诚意?

德系汽车在以前的市场甚至独占鳌头,德国大众更是曾一年从中国赚走360亿。反观标致、依维柯和倍耐力,却显得有点“凄凉”。

标致、依维柯和倍耐力为啥惨淡?

先说法国标致。有谁还记得标志505是怎么把广州标志搞砸的?这是法国标志曾经的一段“黑暗史”。

作为中国最早的合资车企之一,法国标志曾与广州汽车工业公司合作组建了新公司——广州标志。

原版的505配的是先进的四轮独立悬挂和后驱设定,相比于同期的桑塔纳更具驾驶体验。在汽油发动机上有1.8L、2.0L、2.2L、2.8L等六种动力选择。

但到了中国市场这边,广州标致却是落后的车型,技术上用的也是老旧的2.1L化油器发动机。当时最大马力输出也仅有95匹马力,甚至比不上现在1.5L的小车。

在中国,505这个车型因故障多、技术落后而被“成功搞砸”,销售惨淡。

想“挣快钱”却拿不出更先进的车型,也没有更多的诚意。

相比于德系汽车,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是“差强人意”。

再拿标致508L来说,也是销量惨淡,半年时间仅卖出1925辆。

全新一代508长宽高分别为4870/1855/1455㎜,轴距达到了2848㎜,跟同等级别热销车型雅阁相比,长度短了37㎜,但轴距长了18㎜。溜背轿跑式设计和无框车门为不少消费者期待。

而新车上市后第一个月的销量也才只有606辆,19年上半年销量也仅有2421台。在设计定位、定价等方面,508无法“说服”中国消费者。

尤其在尺寸上,标志508不占优势也没有劣势,在价格、品牌号召力上“表现”得中规中矩。

近年来标志法国市场份额逐渐下滑,生产线被迫关闭。作为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给出的最新消息却说标志已经在法国倒闭了。

曾在欧洲“混”得贼好的标志不仅在本土市场上“退市”,在国内的表现更是“惹人担忧”。

再说依维柯,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

拿依维柯宝迪这个车型来说,在使用上很有局限性,但实用性或许表现得不错。整体上,这款车的销量并不高,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能买这种车型的人本身就不多。

有人表示依维柯宝迪都没人关注没人买,传出各种“惨淡无比”的消息,个人认为还是要理性看待。

在中国的依维柯是国内合资轻客之一,见证了我国轻型商用车的发展,也创下多款经典产品。

然而83年就进入中国的依维柯为何已经辉煌不再?

合资轻客是对依维柯的形容和定位,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崛起让更多合资车企免不了担忧。既定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各路竞争对手不停“蚕食”。

合资品牌的没落似乎成了大的趋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给出的数据,去年南京依维柯轻客销量仅有2.71万辆,排行业第五名,市场份额8.49%。

但整个轻客市场全年发展,同比下降22.26%。尤其自18年来,国家放宽了汽车行业外商来中国市场投资限制后,新能源崛起,合资车企“略显尴尬”。

戴姆勒欲增持北汽、福特欲增持长安福特等各种“不实”消息层出不穷。

依维柯或许走到了“十字路口”。

此外,倍耐力也没好到哪里去。

倍耐力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风口浪段”,近日的“契约精神”事件更是将倍耐力顶上热搜。

几天前便传出意大利以“保护国家战略安全”为由而阻止中国投资者任命倍耐力下任首席执行官的消息。

此前,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了意大利汽车轮胎企业倍耐力。

去年5月,倍耐力现任CEO宣布在今年春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正是在下一任CEO 的任命上,中化工却没了决策权和任命权。

这难道是在开倒车?

中化工曾“猛砸”71亿欧元(换算成人民币约550亿元)收购倍耐力37%的股份,而普罗维拉控制的控股公司持股仅有14%

在15席位的董事会上,中化工就占了9席。在任命下一届首席执行官的时候,意大利却进行了阻拦,甚至搬出了战略安全产业相关法律。

说它开倒车的原因是,此前也有中化工收购倍耐力的消息,那还是在2015年。

当时意大利轮胎企业倍耐力与中化工签署协议,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向中化工出售26.2%的股权。通过组建新公司对倍耐力进行收购,中化工因此也获得控股地位。

根据《晚邮报》给出的消息,中化工最有持有65%的股权,剩余股权在倍耐力首席执行官普罗韦拉的手上。

当时,对于新任董事长的任命,中化工尚还有任命权。

如今普罗维拉却称对当年的选择“后悔”了,直接影响的恐怕是触及现任CEO的“利益”了。

现任CEO做了什么?向意大利提出阻挠措施,意大利也没有驳回。

难道中化工砸出的550亿人民币全都打水漂了?

实际上,参股和控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意大利缩减了中化工董事会席位,强调不能超过8个,少的那一个要求卡姆芬增加席位。

干预到这种程度,却只给出“保护倍耐力独立性”这样的官方说法,这理由站不站得住脚还另说。

但这些事情与德国大众真诚在中国市场赚取千亿有何联系呢?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意大利或许仍没有吸取欧洲企业的历史“教训”。


德国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同样的中国市场,德国大众的走向可以用“高光”与“辉煌”来形容。

相对于法国标致和意大利依维柯,德国大众战略眼光独到,表现出足够的真诚。

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的成立让德国大众在中国市场分得更大块蛋糕。

在以前的中国市场上,德系汽车独占鳌头。

在宝马、奔驰、大众等诸多知名汽车品牌中,大众与中国市场的“结缘”最早。

当年中德双方均等出资50%共同组建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那时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才仅仅是2.7%。紧接着才是奔驰等其他品牌。

大众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是常见的合资经营。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高达318万辆,其中纯电动车销量超过15.5万辆,同比增长68.2%。

其中,ID.系列车尤为突出,售出量为14.31万辆。

但全年整体上同比下滑约4%,市场份额占到15.1%。

去年6月份后,上汽大众更是实现连续五个月的增长。

大众在业务战略、自主研发上都有独到的眼光,大众因此收获了很多成功。

已经在中国设立40个分厂的德国大众也曾对德国要摆脱对中国依赖,发展多元化供应链的要求“视若无睹”,甚至表示将会投入数十亿美元到中国市场。

要知道,2018年的一场“豪赌”中,德国大众一年从中国赚走46.2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62亿元。真的能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了。

标志、依维柯和倍耐力都是合资品牌,德国大众也是合资经营进中国市场的。

近期中德再度签署合作协议,对“合资品牌”或许有重要影响,国内车企们尚且坐不住了。

标致、依维柯这些合资品牌可能“站得稳”吗?

以前“市场换技术”恐怕都行不通了,甚至我国还因此在德国大众那里栽过跟头。

“独资许可”放开后,国际车企看到希望,中国汽车行业即将迎来大变革!

新能源的崛起对这些合资品牌产生什么影响?它们的底气在哪儿?


合资品牌的底气在哪儿

在新能源行业领域,德国大众坚定走的电动化战略转型已经初步奏效。

在主流合资品牌中,德国大众新能源车批发17063辆,占整个主流合资纯电动市场份额的54%,超过一半。

其他的合资品牌要共分“46%”这杯羹?

拿轻型客车来说,依维柯、福特、戴姆勒奔驰是知名的三个合资品牌。包括依维柯在内的合资轻客实际上问题很多。

发动机、电路故障、汽油泵故障、悬挂异响、变速器、电路故障、压力轴承等都是依维柯常被反馈的问题。

甚至很多用户会反映依维柯动力差,功率不足。

要说依维柯“没落”了,在柴油动力、市场竞争力上,依维柯确实“不能反驳”,合资轻客也似乎变得不那么受欢迎了。

就连轮胎巨头倍耐力也面临被“抛弃”的处境,在俄罗斯工厂的产销更是差强人意。

在中国市场上,倍耐力强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处于机遇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倍耐力又有着多大的底气?

“生产、高效、创新”是倍耐力多年来保持竞争力的“底气”,而在研发创新需求上,中国市场是倍耐力的“底气”。

倍耐力更是主动表示,要“回到中国去”。

关于可持续发展,倍耐力仍然要面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可回收材料方向应对挑战。有了与中国市场“稳定”的合作关系,倍耐力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然而,中国汽车行业迎来变革,市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带给国产车企的机遇或许更多。反而这些合资品牌可能不占太多优势。

国产车崛起之际,难道合资品牌的底气是“养老”?

买新能源不考虑合资品牌,很多消费者或许都暗暗地“达成共识”。今年3月份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5.3%。

抛开这些不说,标志、倍耐力等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让人感受不到“真诚”,曾或多或少对新能源车,甚至是中国市场的“轻视”更是显得这些品牌“底气”不足。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点赞留言,关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2024-07-05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