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型SUV预售有哪些优势和亮点?疑问词+用户搜索需求,

中国人信奉的善恶有报,都能在这本《太上感应篇》里找到源头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解题——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

“太上”[1],至尊之称,盖称[2]天立教[3],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4]。”其感应之谓乎?

通篇以首四句[5]提纲,已括全篇之义,以下皆发明此四语。“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乃统论神明[6]纠察之密,罪罚之严,先启人敬畏之心。“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言为善召福之报。“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言为恶召祸之报。下又于“横取”“枉杀”二端,特重言之者,见其恶尤甚也。“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为神所鉴,福基祸胎,宜懔懔[7]辩之于最初也。“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也,示勿因从前之过自弃,果能改过迁善,则转祸为福,实为至易。此太上开示之本旨,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应前“惟人自召”之意。末总结,以“语”“视”“行”三端,为奉行积累之格律。结句,励以勉行。勉之一字,为改过迁善之要诀,叮咛之意,深切至矣!

“太上感应篇”这个标题中,“太上”是至高无上的称谓,因为顺应天道,建立言教,就必须告诉人们,凡是这样的言教就是至高无上的,要用最尊敬的态度来听从,不可以用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感应”二字是什么意思呢?“感”就像开始在种植什么植物,“应”就是种植以后,植物长大开花结果的报应。以“感应”二字来做标题,意思就是有感必应,随感随应,揭示因果不虚、报应必然的自然规律。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不正是“感应”的意思吗?

《太上感应篇》全文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开头四句话为全篇的总纲,这已经概括了全篇的大要,以下内容都是对这四句话的启发阐明。“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这段话,是概论天地诸神察知众生善恶的严密,罪罚的严厉,先启发众生的敬畏之心。“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这段话,是说明为善必定招来福报。“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这段话,是说明为恶必定招来恶报。下面又说“横取”“枉杀”这两件事,这里特别强调提出来,是让大家知道这种罪恶的严重性。“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这段话,就更进一步推论到众生一开始起心动念,就被诸神所察知,这些念头是福报的前提还是祸患的胚胎,大家只要时刻观察,检查当下一念就知道。“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这段话,开示不要因从前的过错自暴自弃,若真的能够改过向善,那么转祸为福,实在也是很容易的。这是太上老君开示的原意,所谓祸福无不都是自己感应来的,呼应开头“惟人自召”之意。最后做总结,以“语”“视”“行”三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每天积功累德的内容。最后一句,勉励大家实践躬行,要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勉”这个字,是改过向善的要诀,叮咛之意,语重心长啊!

世道不古,人心浇漓[8]。礼教[9]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人即不畏王法,未有不畏鬼神者。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故有序此篇者云:“善者闻之益劝,不俟奖赏之加;恶者睹之自危,踰[10]于刑罚之及。”可见此篇,不但扶翼圣经,亦且补助王化也。

人谓此篇,出自道藏[11],遂疑与儒相背,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者,见得善恶不止一事;“余”者,见得果报不止一途。《易传》[12]檃括[13]言之,此书条晰言之。又《书经》[14]所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诗》[15]咏上帝鉴观;《礼》[16]载人事得失;《春秋》[17]事见在前,报书于后。六经[18]所载,精言感应之说,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

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19]歌哭,皆谓有关天鉴。人读此等语,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书》曰:“细行不矜,大德之累。”《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20]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

当世道人心不古的时候,世风日下,人变得越来越坏。坏人坏事,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只有“感应”二字,才可以引导出人们从善去恶的良心。人即使不怕国法,也没有不怕鬼神的。国法或许惩罚不到,因可以靠个人势力买通,或者靠奸诈狡猾而逃脱,但是,鬼神一定不会因人富贵就能买通,或者躲到阴暗处就能漏掉。因此,有人为《太上感应篇》作序说:“好人听闻后更加精进,不必等到奖赏他才去行动;恶人阅读后知道了因果报应,就会有所恐惧,不敢再为非作歹,感应篇超越了刑罚的效果。”可见这篇《太上感应篇》,不但可以辅助三教圣经度化众生,也可以帮助君王治理国家。

有人说这篇文章出自道藏,就怀疑与儒家精神相违背,这个看法统统都是从来没有深入研究儒书而造成的结果。儒家经典讲解因果的地方比比皆是。《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的意思,就是说看见他的善恶之事不只一件;“余”的意思,是说看见所得果报也不只一种。《易传》做了概括说明,此书又逐条分析。还有,《尚书》上记载:“做善事上天会赐给他各种各样吉祥和善报,做坏事上天就会降下各种各样灾难和恶报。”《诗经》咏叹上天洞察人间,善恶分明;《礼记》记载人事得失,因果不爽;《春秋》写人,在前面记载他的善恶之事,在后面写他的善恶报应。儒家六经所载,深入叙述感应之说,难道与这感应篇不是一个道理吗?

此篇所叙述的善恶之事,细微详尽,无不洞悉,事无巨细,全部都有,即使吐痰、咳嗽、唱歌、哭泣等事,都说在上天监察范围之内。人们阅读到这些说法,都表示怀疑,认为都是渺茫不见的神话传说罢了,那么微小的事不可能盘根追底。不知道慎小谨微之道,本来就是圣贤所看重的。《尚书》说:“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德,功亏一篑。”《易经》说:“小人以为小善没有什么好处就不去做,以为小恶不足以损伤自己就不去除。因此,罪恶积累得越来越多而不可掩盖,以至于犯下滔天大罪而无法化解。”一部《礼记》,对于人的一举一动都有规范和要求。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大多都是如此。

明昆山进士王志坚[21],博览群书,兼通内典[22]。尝语弟子曰:“《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即如,一戒杀也,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綦[23]细矣。曰,非礼烹宰,则不禁食肉也。曰,无故翦裁,则不禁衣帛[24]也。又曰,春月燎猎,曰,无故杀龟打蛇,似乎益为之宽其途者。盖一为学道之人言,一为流俗之人言也。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而流俗习业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无堤防。此篇须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复矣。”

持此篇者,须是时时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来,有无是事,渐渐寡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动处是善,触处是善矣。

他刻卷首载持诵仪则及诸圣号,只是教人摄心为善之意。学赵阅道[25]焚香告天故事可耳,若不实意奉行,而落讽诵祈福之见,其失远矣。

此篇专以人心修悖为言,儒教有“惠吉逆凶”[26]之理,得此倍觉详明。释教有因果轮回之说,得此可见梗概。三教一贯,异事同功。信超凡入圣之阶,实转祸为福之路也。普劝同人,信受奉行!

灵验事实,开列于后:

明朝昆山进士王志坚,博览群书,兼通佛典。曾经对他的学生说:“《感应篇》总共有二百九十三句,全篇文字中,浅深精粗,前后各有不同说法。例如,说到戒杀时,文中说,昆虫草木都不可伤害,这是说到极其微小的地方了。文中说,不符合礼就不能随意烹宰牲畜,说明并没有禁止吃肉。文中说,不要无故剪裁衣服,说明没有禁止穿丝绸。文中说,春天不可烧山打猎,又说,不可无故杀龟打蛇,似乎更加放宽戒杀的尺度。这是因为一方面要为学道修行人开示,另一方面又要为一般人开示。学道修行人,获得开示后更加严格去要求自己,可以超凡入圣;而一般人随俗从事各种职业,也可以除去造恶太深的行为,不至于没有一点限制,随波逐浪。《感应篇》必须这样去读,才知道文中没有重复的地方。”

持诵《感应篇》的人,必须时时心中默念,字字反省自己,有没有违背文中所说,渐渐恶行恶念就越来越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自然起心动念到处是善,所接触的地方也都是善了。

其他印刷版本在书本开头处印上持诵仪轨以及诸佛圣号,只是教人除去杂念,一心向善。学习宋朝赵阅道每天晚上焚香沐浴,然后将一天作为禀告上天,当然很好,如果不去真正修行,沦落为持诵祈福的形式,那就不符合原意了。

此《感应篇》专门教人修正错误的行为,儒教《尚书》中“顺从正道就吉,违背正道就凶,就像影子随从形体,回声随从声音”的理论,在《感应篇》得到更加详细的说明。佛教因果轮回的说法,在《感应篇》中可以认识一个大概。三教之理本来就是相通的,事有不同,功用实际一样,异途同归。我们要深信《感应篇》是超凡入圣的阶梯,也是转祸为福的方法。普劝各位同仁,信奉、接受并在生活实践中躬行!

灵验故事,记录在后:

南宋峨嵋[27]令王湘,绍兴三十一年[28],发心誓行此篇数十事。一日因病闷绝,男女环泣。湘觉身在半空,闻哭声细如蜂蝇。少顷有神云:“王湘方欲力行感应篇,宜速放还。”后寿一百二岁。

南宋峨嵋县令王湘,在绍兴三十一年,发心立誓要奉行《感应篇》中数十事。有一天,他突然因病而气绝身亡,家中男女亲人都围在他身边哭泣。王湘感觉自己身体在半空中飘荡,听到细如蜜蜂、苍蝇的哭声。没过多久,就听见有一位神说:“王湘虽然阳寿已尽,但他正要精进实行《感应篇》中数十事,应当赶快放回。”王湘死而复生,力行《感应篇》,后来寿命达到一百○二岁。

南宋遂宁[29]府周篪[30],日诵此篇,又好与人讲说。绍兴二十一年[31]仲春,暴死,经日还魂。谓妻曰:“我至阴司,见左右皆乡里饿死者。殿上一官呼我,谕曰:‘汝本在饥馑籍中,因虔奉《感应篇》,为人讲劝,闻而回心行善者甚多,今改注尔禄寿。若再坚固修持,可证大道,不复来此矣。’出遇一吏,戒[32]曰:‘汝还阳,更宜将此篇广布,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传授者,受持者,皆功业不浅。不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之厄,求嗣,求寿,求禄,求仙,皆在此经’云。”

南宋时候,四川遂宁周篪,每天都持诵《感应篇》,又喜欢给别人解说。绍兴二十一年农历二月,他突然暴死,过了一天后,他又还魂复活。他苏醒后对妻子说:“我到了阴间阎王那里,看见左右两边的人都是我乡里饿死的。殿上有一位冥官喊我名字,告诉我:‘你本来也在饿死名单中,因为你虔诚奉行《感应篇》,又为人解说,劝人行善,听你讲解后,回心行善的人很多,今天更改你的福寿。如果你还阳后,再坚定不移地修持《感应篇》,将来可以证悟大道,不会再来到阴间了。’出来后,又遇到一位官吏,他告诫我说:‘你还阳以后,更应当将此《感应篇》广布天下,如果一方受持,那么一方就会免难;如果天下受持,那么天下就会大治,五谷丰登。传授的人,受持的人,都功德不浅。不但可以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等灾难,求子,求寿,求福禄,求成仙,一切都能从奉行《感应篇》中得到。’”

明河间[33]杨守业,日诵此篇,六十无子。万历六年[34],病死忽生。谓家人曰:“至冥见一官,持簿点名,言我无子,因恒诵《感应篇》,当增禄寿,赐一子。”明年果生男,养老送终,且登科第。

明朝时候,在河间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杨守业,每天都持诵《感应篇》,到了六十岁,还没有儿子。神宗万历六年,他病死了又忽然复活。醒来后,他对家人说:“我到阴间,看见一位官员拿着簿子在点名,当点到我名字时,他说我一生没有儿子,因为经常持诵《感应篇》,应当增加我的福禄和寿命,赐我一个儿子。”第二年,果然生下一个男孩,为杨守业养老送终,并且考中科举为官。

宋西蜀李昌龄[35],为光州[36]太守,平反冤狱,甚著声绩。详注《太上感应篇》,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此经大旨遂得昭明于世。历官御史中丞,福寿并茂。

宋朝时候,在四川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李昌龄,任职光州太守,平反冤狱,很有政绩,闻名遐迩。他详注《太上感应篇》,使人从做事修行更进一步追求真理,帮助宣传《感应篇》,教化众生,使此经的主旨就能显明于世间。做官做到御史中丞,福寿并茂。

宋越国郑清之[37],尝进此篇于理宗。登极后,赐钱刊梓,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于篇首。自是奉行者益众。清之尝许作赞,未成,因目眚[38]。力疾作赞,目即愈。后参大政,同知枢密院事。

南宋时候,在浙江宁波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郑清之,曾经把《感应篇》上呈给宋理宗。理宗登基后,拿出钱来印刷流通,亲自在书前写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因为皇帝的提倡,从此以后奉行《感应篇》的人越来越多。郑清之曾经答应为此书作赞语,没有及时完成,眼睛就生病了。他赶紧完成,眼病就好了。后来参与政事,做了同知枢密院事的官职。

台州[39]王竺,有男名净,四岁病死,哀痛情切。发心刊刻此篇,欲求亡男再为父子,妻果有孕。因至黄岩进香,恍似与净同轿回家,即生子。取名师回,面貌与前无异,骨肉重完。

浙江台州王竺,他有一个儿子叫作净,四岁就病死了,父子情深,王竺非常哀痛。为了能再得到儿子,他发心印刷流通《感应篇》,希望求得死去的儿子再来投胎,不久妻子果然就怀孕了。于是他到黄岩进香还愿,恍惚之中好像与儿子净同轿回家,然后妻子就生下了儿子。王竺把孩子取名为师回,他的面貌与以前净儿没有差别,一家人重新完聚。

黄岩县杨琛[40],见人刊此篇,自念无力,随缘助刻第十七号一板。梦神曰:“已如君所刻中矣!”果中第十七名进士[41]

浙江黄岩县杨琛,看见别人在印刷《感应篇》,他自己也很想印刷,但考虑到自己贫穷无钱,只能把身上仅有的钱随缘助印第十七号板。印完后做了一个梦,梦见神对他说:“因为你帮助刻印第十七号板,所以你中第十七名进士了!”果然考中第十七名进士。

南直[42]沈球,因妻项氏有孕多病,发心刻成小卷,便人持诵。工人捧板到家日,妻产一男,母子俱庆。

江苏南直沈球,因为妻子项氏怀孕后多病,就发心把《感应篇》刻成小册,以方便大家携带持诵。工人捧板到家那一天,他的妻子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孩,母子平安,皆大欢喜。

杭州汪静虚,志欲刻板广施,以薄宦未果。其子源,克承[43]先志,捐产刻成。多方劝募,善士殳玘[44]等,印施万部。源梦父谓曰:“汝善成我志,劝善共施,我已生天,汝母亦寿,众人与汝名著善籍矣!”

杭州汪静虚,立志想要刻印《感应篇》,普施大众,因为官小难以发动集资大量刻印,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叫汪源,继承父亲的遗志,捐出家产完成刻印。他又多方劝募,其中得到善士殳玘等人的帮助,一起印刷布施了一万部。

汪源梦见父亲对他说:“你很好地完成了我的志愿,劝化善人共同布施《感应篇》,超度我上升天界,你的母亲也会增寿,你和善人们的名字也都登记到善人簿了!”

简州[45]王巽[46],久病死至冥司,见一衙门,金字额曰“东岳府[47]”。殿左有一金字碑,乃《感应篇》也。巽读一遍,欢喜恭敬。即闻神曰:“王巽一见真经,便生如此敬慕,若能从此奉行,兼持戒杀,自然疾愈身安,不须在此。”遂得还魂,重病顿愈,由是奉行不怠。

盖不识字人诵经,胜于识字人,以其无杂想也。背诵经,胜于看本诵经,以其能摄心也。其义只在“敬”字,王巽可证也。

四川简州王巽,久病而死,到了阴间地府,看见一座衙门,金字匾额题名为“东岳府”。大殿左边有一块金字碑文,上面的文字是《感应篇》。王巽读了一遍,心生恭敬,十分欢喜。

这时他听到神说:“王巽一见真经,就产生如此敬慕之心,如果能够从此奉行,并且坚持戒杀,自然能够病愈身安,不必再到此阴间了。”

王巽于是还魂再生,重病顿愈,从此他奉行《感应篇》从不懈怠。

大凡不识字的人诵经要胜过识字的人,因为他没有杂念。不看书背诵经文,胜过看书诵经,因为背诵需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分心。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只在一个“敬”字,王巽可以作为例证。

慈溪[48]秦三,力贫养母。病癯[49]久废。逢一道士曰:“汝从我,当治汝。”遂敷[50]其足即愈,三白[51]母从之。道士令三闭目,以手挟[52]之,御风而行,至海上一山。山人讶曰:“此无仙骨,何以至此?”道士曰:“伊[53]家供养《感应篇》数世,每为子孙讲劝,善根不断,故收之耳。”三思母念切,复挟归,已十三日矣。

浙江宁波秦三,虽然贫穷,但他很有孝心,努力奉养母亲。他由于得病,无钱医疗,以至于病得骨瘦如柴,瘫痪不起,慢慢就成了残废。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道士,道士说:“你跟从我,我就为你治好病。”然后就用药涂上他的脚,治好了他的病,秦三禀告母亲后跟从道士走了。道士让他闭上眼睛,用胳膊夹着他,驾风飞行,来到大海中的一座仙山上。

山上仙人惊讶地说:“此人并无仙骨道貌,为什么带他到我们这里?”

道士说:“他家供养《感应篇》好几代了,祖辈常常用《感应篇》为子孙讲解劝化,善根不断,因此收下了他。”

可是秦三思母心切,道士只好又把他送回来,这时距他离家已经十三天了。

天彭[54]张道人,诵《感应篇》,募化度日,然止能诵其半。忽卧病至冥。一官问曰:“尔诵《感应篇》,何不究熟全篇?而乃止诵其半,宜还人间,更受百日辛苦。”出,遇吏戒曰:“汝以不诵全篇,故至此,今可自悔,并普劝世人,不惟免罪,更且增功。”道人既苏,遍告一方,人果敬信,其地屡有丰年,道人亦病愈。后得道。

四川彭州张道人,他每天都诵读《感应篇》,平时劝募集资助印,度化众生,但他自己只能读诵一半篇幅。有一天,他忽然得病卧床,不久魂就到了阴间。

有一位官问他:“你读诵《感应篇》,为什么不好好研究读熟全篇呢?你却只读诵一半,应当回到人间,再受百日病苦。”

出来后,他遇到一位冥官说:“你因为不读诵《感应篇》全篇,所以到了这里,从现在起你就应当深刻忏悔自己的过错,并且普劝世人持诵《感应篇》,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免罪,而且还可以增加功德。”

张道人苏醒后,遍告四面八方大众,人人都来敬信《感应篇》,他那个地方就经常丰收,道人的病也痊愈了。张道人后来不断精进,果然得道。

钱塘[55]汪元,贫而无子,惟老母在堂。日诵此篇,募金刊施,以祈母寿子嗣。方刊首卷,妻已有孕,后生子,母享高寿。元尝曰:“吾一念之诚,求母寿而即寿,求子嗣而得嗣,感应之理,固昭昭[56]矣!”

浙江杭州汪元,他贫而无子,只有一位老母在家。每天他都读诵《感应篇》,又募捐善资印刷布施,以祈求母亲增寿和自己尽快有个儿子。才刊印首卷,妻子已经有孕,后来生了儿子,母亲也享高寿。

汪元曾经对人说:“我因一念诚心,祈求母亲增寿就增寿,祈求自己有儿子就得了儿子,感应的道理,从这里就非常明明白白了!”

杭州许廷俞,一门虔奉此篇,且书一幅挂堂中。一夕巨盗入劫,若有所驱逐而遁[57]。许后知其故,奉行益笃[58]

浙江杭州许廷俞,全家人都虔诚奉行《感应篇》,并且书写一幅挂在厅堂之中。有一天晚上,大盗来到他家抢劫,强盗感觉好像有人驱赶,就赶快逃跑了。许廷俞后来知道了缘故,奉行《感应篇》更加精进。

武林[59]陈碧松,素济人利物,精刻此篇,流通海宇。会积雨连月,远行未归,其妻夜候未寝,忽闻大声击门。时巨盗连劫里中[60],家户戒严。惊谓盗至,急呼家人同窜。甫[61]出户,高墙忽崩,房屋器物,碎成齑粉[62],一家竟无恙。

浙江杭州陈碧松,平素济人利物,精心刻印《感应篇》,流通海内外。有一次,正遇上连月大雨的日子,陈碧松远行未归,他的妻子连夜等候,到了深夜还没有睡觉,忽然听到外面有巨大的击打大门声。当时因为有大盗连续作案,抢劫了同村很多人,家家户户戒备森严。陈妻以为大盗又来了,慌忙向家人大声喊叫:“强盗来了!”她把大家喊出来,一起向外面逃。才出门,房屋高墙忽然倒塌,屋中一切器物都被压得粉碎,一家人最终安然无恙。

明海门[63]周汝登[64],侍龙溪先生[65]讲席有年,而无所得。后遵行此篇,著为辑略劝世,从善者多。以是功德,一日心地开朗,洞明[66]圣道,为明季[67]大儒。

嗟乎[68]!今儒学圣,释[69]学佛,道学仙,有终身不悟,半途而废者,因根器既劣,又无功德及人耳。张紫阳[70]曰:“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71]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

明朝时候,有一个大学者叫作周汝登,别号海门,侍从王龙溪先生,听他讲课多年,但没有什么收获。后来遵照实行《感应篇》,并进行解读,编辑写书,阐明大义,用来劝世,跟着他从善的人很多。因为这个功德,有一天,他豁然开朗,心地顿悟,顿时通晓圣人之道,成为明朝末年的大儒。

唉!现在儒门学孔圣,释家学佛祖,道家学神仙,有的终身不悟,有的半途而废,只因根器太劣,又无功德超过别人罢了。张紫阳说:“如果不多积功累德,起心动念都有群魔来障碍修行。”有志于修道的人,看到这里,能不猛省吗!

明钱塘[72]于玉陛[73],室[74]梁氏,病祟[75]三载。一夕,梦法云[76]大士降云端中,光明灼烁,鬼魅俱遁。越日[77],礼云栖大师[78]。梁氏恭睹慈颜,俨[79]如所梦,不觉欣然,沉屙[80]顿愈。师示曰“病从业[81]生,业从心生,力行功德,可以延龄。”乃以《感应篇》授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为一篇要旨。浅言之,遏[82]恶扬善,只三家村[83]守分良民;极言之,纤欲净尽,万善周圆,天中天[84],圣中圣,世尊[85]亦复如是。汝当广传以宏法施!”陛感悟信受,集有《标元》八卷劝世。

明朝时候,在浙江杭州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于玉陛,娶妻梁氏,因为邪鬼作祟,妻子病了三年还没有好。有一天晚上,梁氏梦见大菩萨在云端中降临,光明照射天地,邪神邪鬼纷纷逃跑。第二天,梁氏就和丈夫一起去云栖山礼拜高僧云栖大师。梁氏恭睹大师慈颜,简直和梦中所见一模一样,不觉非常高兴,多年病痛顿时消失。

大师开示说:“病从恶业而产生,恶业又从自私的心产生,努力修行,积累功德,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于是就把《感应篇》送给于玉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就是《感应篇》全篇的要旨。从浅层次来说,止恶扬善,只不过针对偏僻山村守本分的良民罢了;从深层次来说,让心中一点一滴的欲望全部消灭,使万善都能周全圆满,就是名为天中天、圣中圣的佛祖也都如此去做。你应当广传《感应篇》来弘扬正法!”

于玉陛听大师一席话,感悟很深,决心奉行实践,后来他汇集《标元》八卷劝世。

休宁[86]方时可,自幼多疾。遇一异人曰:“汝形貌当贫,且无子无寿,须多种善根。”因发愿刊此篇施劝。后病顿愈,家渐丰,生三子皆贵,以寿终。

在安徽休宁这个地方,从前有一个人叫作方时可,从小就体弱多病。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高人对他说:“看你的外貌,你应当贫穷,命中没有儿子又短命,必须多种善根才能改变命运。”方时可听后,就发愿印刷《感应篇》普施大众,广劝众生行善。后来病很快就痊愈了,家里也渐渐富裕起来,生了三个儿子都显贵,最后自己也享高寿而善终。

明冒起宗[87],万历丙午[88]入学读书,稍暇,即虔诵此篇。戊午登乡榜[89]。是科临场,因病几危。及入闱[90],四肢困倦,目不见卷格,不知何处下笔。出闱后,所作之文,不记一字。及中式[91]后,见原卷,字字端楷,始知闱中,若有神助。己未下第[92],复发愿增注感应篇,博引旁考,无不详尽。书成,即中进士,历官布政[93]

明朝时候,在江苏如皋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作冒起宗,万历丙午年(1616)入学读书,稍有空暇就虔诚读诵《感应篇》。他在戊午年荣登乡榜。在参加这场考试时,冒起宗因生重病而生命垂危。当他进入考场时,四肢困倦无力,眼睛连考卷的格子也看不见,不知从哪里下笔。出考场后,所写的文章,一个字都不记得了。可是,等到考取后,他去看原卷,发现字字端正,楷体写得很规范,这才想起在考场中,好像有神在帮助了他。己未那一年他考试落榜,就再发愿增注《感应篇》,旁征博引,多方考证,解读无不详尽。书写成后,即中进士,做官做到布政使。

清顺治甲申[94]十二月,苏州阊门[95]大火。先期三日,有人持竿量地者。众问之,诡辞[96]以对。已而焚毁所止之处,适合其量界,始悟为神也。当火焚时,阊门专诸巷[97],有陈松轩屋,寓[98]新安[99]客者,距火不过咫尺,城上人皆见有神立其屋上急救。移时[100]左右并毁,此屋独存。次日始知有新安客,所刻感应篇板藏焉[101]

清朝顺治甲申(1644)十二月,江苏苏州阊门(西城门)发生火灾。火灾发生之前三天,有人手拿一根竹竿在丈量土地。大家问他干什么,他显得很神秘,含含糊糊地回答众人。到了火灾发生后,大火烧停之处,正好限定在他丈量的范围内,大家才觉悟原来是神明来了,保护了他丈量范围内的房屋。在发生大火时,西门专诸巷这个地方,在陈松轩屋里,寄居了一位新安来的旅客,他住的地方离大火不过咫尺,当大火烧起时,城楼上的人都看见有神站在他的屋上迅速施救。不一会,左右房屋都烧毁,惟独此屋存下来。为什么要保护这块地方呢?第二天大家才知道原因。原来新安来的客人,他所刻的《感应篇》板藏在这里。

鲁子晋,会稽[102]诸生[103],虔奉此篇,详加注释。家贫鬻[104]饭田,刻印流通。子德升,官至翰林院检讨[105]

鲁子晋是浙江绍兴这个地方的秀才,他虔诚信奉感应篇,详加注释。因为家里贫穷,就将吃饭的田产卖了,所筹资金用来刻印流通《感应篇》。他的儿子叫鲁德升,后来官至翰林院检讨。

感应之验,古今所载,不能尽述。今略举以上诸案,皆确本见闻,信而且显者,以证感应之定理。惟愿收此书者,幸勿泛然[106]。当清净端坐,屏[107]去浮气,存一片恭敬虚受心,细细详览,深味勉行[108]。莫大良缘,慎毋自失!曷[109]胜焚香叩恳?

《感应篇》的灵验事例,古今所载,不能尽述。现在略举以上几例,都是确实来自所见所闻,用这些可以相信并且显著的例子,来证明感应的定理。只愿收阅此书的人,千万不要随便对待。应当清净身心,端身正坐,除去浮躁之气,心存恭敬,虚心接受,细细阅读,深入研究,认真努力去落实。如此莫大的殊胜因缘,千万不要丢失!难道这不胜过向神明焚香祷告,恳求如愿吗?

《迪吉录》[110]曰:一祝起信心。夫迪吉逆凶,圣人已断言[111]之矣。而世乃指[112]顺逆[113]之少爽[114]者,懵然[115]不信。谓为善未必获报,为恶未必蒙灾。断自己福缘,灭他人善根。是心何心哉?见此者,正宜起大信心。一念信,便是一念善根;念念信,便是念念善根。

《迪吉录》说:

第一,祝愿大家生起信心。

顺从正道就吉,违背正道就凶的因果规律,圣人已经十分肯定它是正确的了。可世上竟然有人指责善恶报应并非能够应验,因为他们不明白其中道理,愚昧无知,所以不相信。他们说为善未必就能获得善报,为恶未必就能遭受灾难。这种说法断送了自己的福缘,毁灭了他人的善根。这是什么居心呢?看见这些灵验事例后,就应当生起大的信心。一念生起信心,就是一念善根;念念都是信心,就是念念善根。

一嘱勤修。夫为善未有二三其念而得报者。以一杯水,救一舆[116]薪,遂谓善不必为,怠玩[117]复生,不又与于不仁之甚者[118]乎?正当吃紧修持,勇猛不懈。常如天地临我,鬼神诏我,方不辜负此身。不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人寿几何?待我徐徐积累,恐无常[119]猝至,嗟何及矣!

第二,嘱咐大家精进修行。

想要为善修行,就要知道没有三心二意就能得到果报的。杯水救不了烧着的车薪,就说做这点小善没有用,不必去做了,懈怠轻忽的心又产生了,这不相当于那些特别不仁的人了吗?正因为杯水车薪,就要加紧修持,勇猛不懈。常常好像面对天地之神,他们下临正在考察我,又如面对鬼神接见我那么慎重,以这样的态度来修行,才不辜负此身。否则的话,悠悠忽忽,日复一日地糊涂生活,人寿有多长呢?等我慢慢去积累功德,恐怕死期已经突然来到,再怎么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也来不及了!

一重养心。《管子》[120]云:“喜气迎人,亲于兄弟;怒气迎人,惨于兵戈。”《南华》[121]亦云:“兵莫惨于志,而镆铘[122]为下。”[123]由此言之,志气[124]之间,于物未有所济,而含和[125]饮醕[126],固已捷若桴鼓[127]。昔禹[128][129]佐尧舜[130]定天下,水民而致居之,饥民而致饱之,固功德浩大,实被[131]斯民矣!而尼山[132]布衣,一筹未展,空言何施?独是老安少怀[133]之心,勤恳至死[134],竟得与南面[135]者比功絜[136]德,师祀[137]万世。则心之具万法也。人但能涵养本原,冲和[138]活泼,不动浮气,遇亲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有情无情[139],有事无事,都是一团生意[140],弥满虚空界,其福德又乌[141]可思议哉?此为善第一切务也。

第三,注重养心。

《管子》说:“喜气迎人,比兄弟还亲;怒气迎人,比兵戈还伤人。”《南华》也说:“没有什么兵器能比人的志气更锋利,从这一意义来说宝剑莫邪也只能算是下等”,由此看来,有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尤为重要,虽然暂时还不能够帮助别人,普度众生,但他所蕴藏的祥和之气就如痛饮陈年老酒,善因善果响应的速度一定快如鼓槌与鼓。

从前禹稷辅佐尧舜治理天下,使受水患的百姓能够安居,使受饥饿的人民能够吃饱,功德是多么浩大,覆盖了全天下的人民啊!

然而,尼山孔子,他是一介布衣,虽然也有一腔抱负,但因地位低下也一筹莫展。他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弘扬正道,难道是空说而未有所作为吗?否。单单是他的“让老年人得到安养,让朋友们互相信任,让少年人得到关怀”的心志,他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勤奋精神,就能与那些拥有天下的帝王将相比一比,其功其德,足可以让万世师范,千古留芳。

要知道一切惟心造,我们的心具备整个宇宙的一切。修行的人就是要能够滋养自己本有的真性,淡泊平和,养出活泼泼一团元气,再也不动那种浮躁之气。能这样去做,那么遇到亲人就能孝敬,遇到众生就能仁慈,遇到善事就能成就,遇到侮辱就能忍受。无论面对有情众生,还是无情山石,无论是有事,还是无事,都有一团活泼的生气,充满整个虚空界,这样修行所得到的福德又怎么可思议呢?

这是为善所要做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

一贵坚永[142]。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柳蒲[143]之质,朝种夕发。松柏则不然,困于蓬蒿[144],厄于牛羊,而后获千万年之用。今世信善者非无人,而坚永者不多得。由其略行数事,间值坎坷,即谬谓天道难知,前修顿废。皆欲速之心误之也。故积德而弱者,福之基;履险而贞[145]者,德之辨。古云:“树德如滋,除恶务尽[146]。”每见发祥[147]之家,或累世积行,或多年力善。余庆[148]之流,非朝伊夕。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根源已差,何由集庆?朱天麟[149]曰:“有心为感感不灵,有心祈应应不至,此宜听之自然,不得妄生揣度。”故坚永,尤积德之枢要也。

第四,贵在坚持长久。

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柳蒲那样质地的植物,早晨种下去晚上就会发芽,易生而早凋。松柏则不然,被野草所困,受牛羊践踏,但长大后却成为有用之材,人类受用千年万年。今天我们这个世界行善的人并非没有,可是能够坚定长久地做下去的却不多。因为他做了几件好事,中间遇到挫折,就荒谬地认为天地万物的规则难以知道,对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也产生了怀疑,修行至此半途而废。这都是求善报速成之心所耽误的,欲速则不达。因此,积德不多的人,他福报的基础就很薄;经历艰险也坚定不移的人,他能辨别道德的价值胜过一切。古语说:“树立德业一定要滋长蔓延,广泛充分,消除邪恶一定要连根铲除,没有遗留。”每见显示吉利征象的家庭,去回顾他们的过去,有的是多世积德,有的是多年行善。《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话,这个“余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成功。如果只做了几件小小的好事,就希望得到大的福报,可能吗?因为根基很差,怎么可能聚集吉庆呢?朱天麟说:“有心为感感不灵,有心祈应应不至,这应当顺其自然,不能妄生揣度。”

因此,做事贵在坚持长久,对于积德是尤其重要的。

一重传流。经书所在,即属善缘,秘而不流,必有天殃[150]。《功过格》[151]:“以善书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刻流传,广布无疆者,当万善。”时时称说[152],时时提醒。虽至田夫闺妇、牧竖[153]村童,无不变化。善缘无边,福缘亦无边也!昔孙真人[154]刊《千金方》,书成仙去。周篪[155]与人说《感应篇》,脱饥馑籍。公善之德,宁有量哉?

第五,注重流传。

经书所在之处,即属善缘,秘藏而不流传,必有天降的祸殃。《功过格》说:“把善书传给一个人,就抵十善;传给十个人,抵百善;传给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身份的人,抵千善;重刻流传,广布无边,抵万善。”时时用经书所说劝化众生,时时提醒大众读经行事。即使是田里的农夫、闺房的妇女、放牛的牧童、村里的小孩,遇到你的善缘也没有不会发生变化的。你的善缘无边,福缘也无边啊!从前孙思邈印刷《千金方》,书印成后他就成仙而去。周篪给人说《感应篇》,脱离了阴间的饿死鬼薄。大公无私行善的功德,所得福报难道能够估量吗?

一愿增补发挥。古今善恶酬报者何限?偶笔记取,安能悉其大全?同怀此意者,或取之载籍,或得之见闻,不妨续入,更加大笔。挑剔[156]微危[157],跃人心目。一句赞扬,便是一句护持善根;一念打动,亦是一念消弭罪业。发挥愈朗,至理愈显,助天阐教,为功厚矣!

第六,发愿增补发挥。

古今善恶报应的故事哪里有极限呢?如果只靠某人偶然提笔记录,怎么能知道更多呢?所以增补发挥,意义很大!同有这个意愿的仁者,或是从历史典籍中摘录,或是筛选生活中所见所闻,不妨把这些事例继续加入书中,使善书篇幅加厚,内容更加丰富。精心挑选,指点阐明,微妙警句,启人心目,金玉良言,振聋发聩。一句赞扬,就能护持善根;一念打动,就能消除罪业。让书中教言发挥得更加明朗,至高无上的真理就能更加清楚,助天弘法,功德太大了!

【注释】

[1]太上:至高无上。道教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常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云笈七签》卷九:“太上曰:‘心有神识,识道可尊。’”此指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道家创始人,得道为仙家之祖,系上天至尊之圣。另外,太上也可以指至高无上的“道”,直指自性。《太上感应篇》明了因果,改过去恶通过修善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直指自性,这个自性即佛性,也就是至高无上了。

[2]称(chèn):符合,相当。称天立教,应当是顺应天道,建立言教,有人翻译为“称赞上天”,是望文生义,不妥。

[3]立教:树立教化,进行教导。

[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触摸不到,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道的惩处。

[5]首四句: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四句。

[6]神明:指天地之诸神,诸神能明白察知善恶邪正,确实无误,故有此称。

[7]懔懔:危惧貌,戒慎貌。

[8]浇(jiāo)漓(lí):亦作“浇醨”,浮薄不厚,指社会风气浮薄。

[9]礼教:中国古代社会精神文明的规范,封建礼教常解释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而制定的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

[10]踰:即逾,跨过,越过。

[11]道藏:道教经籍的总集。

[12]易:包括易和易传,易指《周易》中相对《传》而言的经文部分,《易传》是孔子注解《周易》的文字。

[13]檃(yǐn)括:原指矫正弯木的一种工具,此“檃括”则有“提炼”“概括”之意。

[14]《书经》:即《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

[15]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16]《礼》:即《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17]春秋: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18]六经:六部儒家经典。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现在通常称“五经”。

[19]欬(kài):亦作咳,咳嗽。

[20]出自《周易·系辞下》:“小人以小善为而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21]王志坚(1576—1633):字弱生,一字闻修,号淑士,明代江苏昆山人。穆宗崇祯六年,年五十八岁考取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迁员外郎中。崇祯四年,复以佥事督湖广学政。与归昌世、李流芳并称为昆山“三才子”。

[22]内典:佛之教典为内典,世之教典为外典。

[23]綦(qí):通“极”,顶点,终了。

[24]帛(bó):丝绸的总称,丝绸为杀蚕而成,故持戒严格的人不穿。

[25]赵阅道:指赵抃(biàn)(1008—1084),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为政相当廉洁俭朴,不喜欢繁文缛节。他同时也是个相当重视自身修为,学道有成的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将日间作为恭谨地秉告上天。常亲近蒋山法泉禅师,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

[26]惠吉逆凶:出自《尚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孔传:“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意思是说:“顺从正道就吉,违背正道就凶,就像影子随从形体,回声随从声音。”

[27]峨嵋:峨嵋县,今属于四川省乐山市。

[28]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29]遂宁:今属于四川省遂宁市。

[30]篪(chí):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又指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

[31]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

[32]戒:通“诫”,告诫。

[33]河间:古称瀛州,地处冀中平原腹地,位于今河北省内,属沧州市管辖。

[34]万历六年:1578年。

[35]李昌龄:注者考证此李昌龄似非《宋史》287卷的李昌龄(937—1008),字天锡,宋州雍丘(河南杞县)人,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以上叙述与此《感应篇》中李昌龄不相符,篇中是四川人,且一生清廉,并无劣迹。

[36]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

[37]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谥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38]眚(shěnɡ):眼睛生病,昏花模糊。

[39]台州:今浙江临海。

[40]杨琛(chēn):宋光宗绍熙进士,官至国子博士。

[4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42]南直:今江苏南京市。

[43]克承:能够继承。

[44]殳(shū)玘(qǐ):殳为姓,玘为一种玉,生僻字,多用于人名,但据《感应篇汇编》繁体版刻印此“玘”字为“王+巳”,电脑字库无此字,疑为刻错。查询收字比较全面的《汉语大字典》(比康熙字典收字多)没有这个字,但查询迄今为止收字最多的《中华字海》有“王+巳”这个字,音未详,人名,第718页王部。

[45]简州:今四川简阳市。

[46]巽(xùn):八卦之一,代表风。古同“逊”,谦让恭顺。

[47]东岳府:东岳大帝的住所,东岳大帝是泰山的山神,又称东岳帝君,简称“岳帝”,古称“泰山府君”。是道教的山神、阴间的统治神,也是汉传佛教奉祀的二十四天护法神之一。

[48]慈溪:今浙江宁波。

[49]癯:此字原繁体版刻为“疒+亷”,《汉语大字典》无此字,连收字最多的《中华字海》也无此字,疑刻错,应为“疒+兼”,读音为lián,癯病,因病而消瘦无肉,因电脑字库没有“疒+兼”,故用癯字取代,癯字又写为臞。

[50]敷(fū):涂上,搽上。

[51]白:禀告,报告。

[52]挟(xié):用胳膊夹着,挟持,挟山超海。

[53]伊(yī):第三人称“他”,他们、那、彼。统指“他”“她”。

[54]天彭:今四川彭州市。

[55]钱塘:今浙江杭州。

[56]昭昭(zhāo):明白,清楚。

[57]遁(dùn):逃避,躲闪。

[58]笃(dǔ):忠实,一心一意。

[59]武林:今浙江杭州之旧称,至今“武林”仍是杭城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广场、武林门等。

[60]里中:指同里的人。

[61]甫(fǔ):刚刚,才。

[62]齑(jī)粉:粉均呈碎末状,因比喻粉碎的东西。细粉,粉末,碎屑。

[63]海门:有人翻译为地名(今江苏南通东),错误,此处海门是周汝登的别号,他不是江苏人,而是浙江人。

[64]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别号海门,嵊县(今属浙江)人。万历五年(1577)丁丑进士。提拔为南京工部主事,历兵、吏二部郎官,官至南京尚宝司卿。在芜湖时,因不忍横征,被贬官,谪两淮盐运制官。师事罗汝芳,供罗汝芳像,继承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思想,以王阳明的“本心”之学为宗。

[65]龙溪先生(1498—1583):王龙溪,字汝中,名畿,号龙溪,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哲学家。他是明朝中晚期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对阳明学有重要发展,并深远影响日本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王龙溪是王阳明的学生,明朝嘉靖二年(1523),拜王阳明为师。嘉靖五年(1526)举进士,与同学钱德洪(王阳明学生,与王龙溪齐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赴,不就殿试归。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逝世,守丧三年。嘉靖十一年(1532),再举进士赴殿试,与钱德洪同登进士及第。授郎中,不久称病归。之后讲学四十余年,致力传播研习发展王学。

[66]洞明:通晓,明了。

[67]季:末了。如季世(末世),季春(春季末一月)。明季,即明代末年。

[68]嗟(jiē)乎(hū):亦作“嗟呼”或“嗟虖”。感叹词,相当于“唉”。

[69]释:即释迦牟尼开创之佛教。

[70]张紫阳(984—1082):北宋道士、内丹学家。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据说在神宗熙宁二年遇刘海蟾(一说遇青城丈人)传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熙宁八年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及道教、禅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道教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

[71]出自《悟真篇》,文中说:“大药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后面“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则不是《悟真篇》里的话了,有人注解时视为张紫阳的话,实为错误。

[72]钱塘:今浙江杭州。

[73]陛(bì):宫殿的台阶。

[74]室:妻子,此处名词作动词,娶妻的意思。

[75]祟(suì):此处指鬼神给人带来的灾祸,后来借指不正当的行动。

[76]法云:佛说法如云,普荫一切众生,使得清凉自在。法云大士,指说法普度众生的大菩萨。

[77]越日:过了这一天,第二天的意思。

[78]云栖大师:名祩宏,字佛慧,号莲池。初为儒生,三十后出家,行脚多年,住于杭之云栖40年,建创禅林,励念佛,严戒律,寿八十一,明万历四十三年示寂。他提倡净土最力,门人尊他为莲宗第八祖。

[79]俨:好像,宛如,十分像,又指恭敬、庄严,如俨然,即庄严的样子。

[80]沉(chén)屙(ē):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

[81]业: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作业,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作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叫作恶业。

[82]遏(è):阻止。

[83]三家村:有人望文生义解说为“三户人家的小村”,不妥。本义是乡间人居寥落的地方。三家村最早出自陆游诗句“偶失万户侯,遂老三家村”(《村饮示邻曲》),意为偏远的小山村。康有为所作《惟心》中有“三家村学究,得一第,则惊喜失度”所用的“三家村”既为此意。由此意引申出了“三家村学究”这一词语。“三家村学究”是一个谦辞,说明自己是小地方(或者很落后的地方)来的,只在小地方算是个有学问的人。

[84]天中天:佛之尊号。天为人之所尊,佛更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

[85]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86]休宁:今安徽黄山市休宁县。

[87]冒起宗:明朝学佛的居士,字宗起,如皋(今属江苏)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一生喜诵《金刚经》。

[88]万历丙午:1616年。

[89]乡榜:科举乡试的录取名单,代指乡试中式者,即举人。

[90]闱(wéi):科举时代对考场、试院的称谓。

[91]中式:指科举考试被录取,科举考试合格。

[92]下第:落榜,没考中。

[93]布政:古时官名,掌管一个省的政务。

[94]顺治甲申:1644年。

[95]阊(chānɡ)门:苏州古城之西门。

[96]诡辞:诡异搪塞的话,此指不可泄漏天机而含糊回答众人。

[97]专诸巷:小巷之名。

[98]寓:寄居。

[99]新安:或为徽州古称,或为河南一县。

[100]移时:一会。

[101]焉(yān):兼词,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此处是“在这里”的意思。

[102]会(kuài)稽(jī):浙江省绍兴。

[103]诸生:秀才。

[104]鬻(yù):卖。

[105]翰林院检讨:官名。掌修国史,唐宋均曾设置,位次编修。明清属翰林院,从七品,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106]泛然:随便,漫不经心貌。

[107]屏(bǐnɡ):摒除。

[108]勉行:勉力行持,认真努力去落实。

[109]曷(hé):岂不。

[110]《迪吉录》:明朝颜茂猷编辑,“迪”当“道”讲。“迪吉”前面有注释,出自尚书,“惠迪吉,从逆凶”。颜茂猷,福建漳州平和县人,明思宗崇祯七年文科进士。

[111]断言:指十分肯定地说出的话。断:判定,决定。

[112]指:指责,批评。

[113]顺逆:顺逆之道,迪吉逆凶,即因果报应。

[114]爽:差错,失误。少爽:很少有差错。

[115]懵(měnɡ)然:不明白,无知。

[116]舆(yú):车。

[117]怠(dài)玩(wán):指玩忽职守。

[118]甚者:指情况比较严重或突出的人或事。

[119]无常:此为“死”的代名词。佛教中“无常”则是一个专门术语,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

[120]《管子》:春秋时候齐国管仲著,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121]《南华》:庄子的著作,又叫《南华经》。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汉族,宋国蒙(战国蒙地多有争议,一说河南商丘市民权县,另说安徽蒙城县)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22]镆(mò)铘(yé):泛指宝剑。

[123]出自《庄子·庚桑楚》,原文是:“兵莫惨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没有什么兵器能比人的志气更锋利,从这一意义来说宝剑莫邪也只能算是下等;寇敌没有什么比阴阳的变异更为巨大,因为任何人也没有办法逃脱出天地之间。其实并非阴阳的变异伤害他人,而是人们心神自扰,不能顺应阴阳的变化而使自身受到伤害。

[124]志气: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古语评论“志”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125]含和:蕴藏祥和之气,常喻仁德。

[126]醕(chún):古同“醇”,酒味厚。

[127]桴(fú)鼓(ɡǔ):鼓槌与鼓,比喻响应迅速。

[128]禹:姒(sì)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并被普遍认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29]稷(jì):后稷,周朝的始祖,名姬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

[130]尧舜: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

[131]被(pī):古同“披”,覆盖,加持,护持。

[132]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为尼山。

[133]老安少怀: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年老的人安养,让朋友们互相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134]勤恳至死:出自《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愁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135]南面:古代以坐北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南面而坐,后引申为亲临治民的地方长官皆称“南面”。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136]絜(xié):衡量。

[137]祀(sì):奉祀,祭祀。

[138]冲和:淡泊平和。语本《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

[139]有情无情:有情指一切有感情、意识的生物。无情指没有情识活动的矿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140]生意:生机,生命力,此处可指生生不息的元气,和蔼欢喜的真气。

[141]乌:文言疑问词,哪,何。

[142]坚永:坚持长久。

[143]柳蒲(pú):柳和水杨。二者皆易生而早凋,后用以喻体弱,又常用为自谦之词。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144]蓬(pénɡ)蒿(hāo):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145]贞:坚定,有节操,如忠贞不渝、坚贞不屈。

[146]树德如滋,除恶务尽:出自《尚书·泰誓》。意思是,树立德业一定要滋长蔓延,广泛充分,消除邪恶一定要连根铲除,没有遗留。

[147]发祥:显现吉利的征象。

[148]余庆:语出《易·坤·文言》:“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意思是:“坤道就是顺吧,承奉天道按时去作正当的事。积善的人家一定会有吉庆,积不善的人家,一定有灾祸。臣子杀害君主,儿子杀害父亲,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它是由过去造成的原因慢慢演变的,由于分辨者不知道前因,也就不理解这种结果了。”一般认为,《易》中的“文言”是孔子说的。

[149]朱天麟: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饶州推官,有惠政,提拔为翰林院编修,十七年奉命抵山东而京师陷,清顺治四年(1647),南明桂王居武冈,召为礼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王奔南宁,朱天麟奉命经略左右两江土司,以为勤王之助。清兵逼南宁,王出走,朱天麟扶病从之,道卒,谥文靖。

[150]天殃:天降的祸殃。《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

[151]功过格:我国民间流传的善书之一类,具体指示日常道德实践的书籍。书中分类列举善恶事之项目,卷末则记载年月及善恶之点数,计算个人行为之优劣。亦即将每日所行之事分别善恶,就其善恶给予点数。此种功过格,根据因果报应原则而来。此种思想,最早见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内篇卷六“微旨”中。现存最早的功过格,为《太微仙君功过格》(收在《道藏》洞真部戒律类)。明末,有《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云栖袾宏《自知录》等传世,功过格遂广为普及。至清代,进行功过格之整理集大成,而出版《广功过格新编》《汇编功过格》《汇纂功过格》《功过格辑要》等书。

[152]称(chēnɡ)说(shuō):陈述。

[153]牧竖:牧童;竖,童仆。

[154]孙真人:即孙思邈(581─682)。唐朝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钻研诸子百家,精通医药。隋文帝时征为国子博士,不就。唐太宗召至京师,欲授以官职,亦不就。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等。他认为老百姓的生命“有贵千金”,故书名为“千金方”。他淡泊名利,济世度人。据《安士全书》记载:孙思邈用龙宫方治病,效果很好,编入千金方中,刻碑传世。有人将药方印成书,击碎石碑,想要牟取暴利,被雷打死。又有一人再刻了一块石碑,梦见孙思邈对他说:“你命中无子,因为刻了千金方,当得贵子。”不久果然生了一个孩子。

[155]周篪(chí):此上灵验故事第二则记载了他的事迹,请回看。

[156]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挑选,拨弄剔除,指点阐明。

[157]微危:微妙警句。微,微妙;危,使人惊奇的,如危言耸听,此处指能够警醒大家行善的语言。

2024-07-02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