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汽车牌有哪些优点?,

“唯识三十颂”都讲了些什么?来看一下它的整体结构就明白了


所谓《唯识三十颂》,顾名思义,它是由三十首颂词构成的。不过,这个“颂词”可不是唐诗宋词里面那个“宋词”,这个“颂”是歌颂的颂,颂扬的“颂”,是这个“颂词”。这个颂词表面看起来和诗长得非常像,但是实际上不一样,它们的功能不一样,它看起来也是有的五字一句,有的七字一句,四句构成一首,表面看起来它和诗很像。

比如说像这一部《唯识三十颂》,它就是五字一句。“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像五言绝句一样,五字一句,四句一首。还有的是七字一句,比如说像以前咱们在圈子里介绍的《八识规矩颂》,那个就是七字一句,“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这个是七字一句,它表面看起来和诗很像,实际上仔细去看的话,它和诗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诗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抒发自己的情怀,比如像李白的《月下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主要抒发的是自己的这样一种思乡之情,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突出的是一个“愁”,这样一种思绪。这是诗的作用,它主要是为了抒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但是这个颂不一样,颂的主要功能是给咱们传递信息,而且是传递大量的信息。颂实际上按照《瑜伽师地论》来讲的话,它应该叫“嗢陀南”,这是一句古梵语,古梵语叫“嗢陀南”,翻译过来的话叫“集施”,这个“集”是集合的集,“施”是布施的施。

经典里面解释,什么叫“集施”?就是“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这个大家可以记一下,如果你方便的话,可以用笔记给它记下来,就是用少略言,用非常简单的话,简简单单几个字,然后集起多法,把很多法相概念给它结合起来。这个信息量就很大了,它用几个非常简单的字就给咱们集合了很多概念。

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施诸学者”,把它布施给那么多的学道之士,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令易受持”,易就是容易的意思,“令易受持”这个受就是从概念上记住它非常容易,你不用大量的去记完这个记那个,记完这个记那个,你就记一首颂词就行了,一首颂词里面把所有的概念都已经给它容纳进来了,每一个字代表哪个概念,记住这个颂词,然后你给它一打开,就涉及到很多概念,这一下子很容易就把很多概念记住了,这叫“令易受”。

还有一个就是“令易持”,从概念上记住了没有用,这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在你记住这些概念以后,可以让我们有所遵循,行为上有所遵循,让我们就照着这些概念去做。“令易持”就是让我们很容易可以在有所遵循的情况下,把这些东西给它坚持下去,不断的去做。

所以这个叫“嗢陀南”,颂词按照古梵语来讲的话,它叫“嗢陀南”,翻译过来叫“集施”,“集”是集合、集起,集合多法,集起多法施诸学者,施是布施,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这个是颂词的作用,它要给我们传递大量的概念,让我们在实际做功夫的时候有所遵循。所以咱们学《唯识三十颂》,首先要把这个“颂”的概念给它搞清楚,不要把它理解成简单的一首诗,这样的话,那你漏失的东西就太多了。

比如说像这个《唯识三十颂》,它里面就涉及到了大量的概念。你如果一个一个去记的话,那你根本就记了这个忘那个,记了这个丢了那个,根本就不可能把它们全部都记住。但是你把这三十首颂词记住以后,你就把所有的概念全部给它穿起来了,你就不会忘。

至于它整体结构上的分法,《唯识三十颂》它也有不同的分法。常见的分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按照相、性、位来分的。第一部分叫唯识相,唯识的相貌。这种分法应该是从第一首到第二十四首。

《唯识三十颂》三十首颂词,其中有24首都是在讲唯识相,为什么?因为它的相貌太复杂了,所以咱们先给它分成三能变,然后再给它分成八门十义,要从多角度、多层面的去看待它。先把它的相貌给它搞清楚。这是一种分法,它的第一部分叫唯识相,从第一首颂词到第二十四首颂词,这个讲的都是唯识相。

你把它的相貌搞清楚以后,然后就是它的唯识性了,虽然它相貌上变化多端,看着也是各有不同,但是它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第二十五首颂词就告诉咱们,这些外表看着不同的这些心识,八个心识、五十一类心所,它们实质上是什么东西?它们的本性是什么?第二十五首诗颂词告诉咱们唯识性。

“此诸法胜义”,“此诸法”指的就是前面二十四首介绍的唯识相,这个就是诸法。“此诸法胜义”,“胜义”就是站在圣人的角度,从究竟这个层面上去看的话,这些参差不齐的、相貌各异的这些心识,它究竟是什么?从胜义的角度怎么去看它?“亦即是真如”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虽然它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它本质上指的都是真如自性,这个是唯识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到了这个层面,它就不会再变了,它就成了一个常法,变的都是它的表面,就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那只是大海的表面,你真正到深海,海的深层去看,它是不变的,非常的安静,所以叫“渊深七浪境为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这是讲的唯识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第二十五首,把唯识性它的本质、最本质、最真实的这一面就呈现给咱们的,这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篇幅最大,它他总共占了24首颂词,第二部分唯识性,他只用了一首颂词。

后面五首介绍的是唯识位,也就是唯识行。相貌知道了、本质知道了,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拨开这个表象证入到它的深层,证入它的唯识性?注意,不是“认识”到它的唯识性,而是“证入”,实际上从功夫层面、从境界上,从实实在在的境界这个层面怎么样才能证入?后面的五首颂词给咱们讲,它主要是分成五个位次,一步一步的去走。

第一个叫资粮位;第二个叫加行位;第三个是通达位,通达位就是见道了、明心见性了、开悟了,通达位;第四个位次是修道位,道理你明白了,然后你的功夫层面怎么上去。

禅宗里面讲:“不见本性,修法无益”,讲的“不见本性”,这个“见本性”指的就是通达位。你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好了!这个时候你再去修,你不会错了,这个路绝对不会走错的,所以第四个位次叫修道位。

通达位就是见道位,就是明心见性位,就是见到本性,“不见本心,修法无益”,或者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你这个心识,你这个生命,这个本性给它参透了,然后就进入修道位,一步一步的去修。

在见道位上,它解决的只是道理层面上的一些障碍,它是属于见所断的烦恼。道理上对咱们有障碍,所以咱们看到真相以后,这个障碍就没有了。

就像咱们以前经常举那个例子,晚上因为看不清,前面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它到底是一个不会动的东西,还是一个会动的?像人、像动物?,像这些东西,咱们看不清是吧,你看不清,你就要去判断的,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在怎么看都看不清的情况下,那你只能去猜了,猜出一个结果。

如果你猜出的结果,它是一个人,那你就要去分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么黑他在那儿干什么?是不是要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他会不会对我造成威胁?我是不是要预防他?就因为道理上没懂,咱们就做出了很多不必要的这样一个举动,对不对?

那到底是不是咱们还不能肯定,对不对?他如果是一个动物,这个动物是不是那种会伤害人的动物?对不对?伤害人怎么办呢?我得跑,我得躲着他,躲着他往哪躲?这路在哪儿?你看,因为咱们认不清真相,所以咱们就采取了一系列的、不必要的、这样一个多余的行为。

就像庄子写的那个“骈拇枝指”,就是多了一个六指,多了一个完全没有必要!多了一些很多无用的东西。那如果咱们明心见性了,见道了,把这个真相给看透了,就好像太阳升起来了,或者是一个很亮的灯亮起来了,咱们一看前面,它只不过是一个石头,或者说是一个半截的木桩子,咱们把这个真相看透了,那这个障碍通通都没有了。刚才咱们围绕看不清楚所出现的误判,然后又根据这个误判所进行的一系列不必要的行为,统统都可以作废了,统统都可以让他们pass了,对不对?这个就是在见道位。

咱们有一系列烦恼是属于见道所断的烦恼。在见道的这个过程中,它分成八忍八智,总共有十六心。

十六心,实际上就是十六个刹那,非常快,这个(一弹指)就是六十个刹那,所以说叫顿悟。顿悟,它就是顿了一下,很快、马上他就不是凡人了,他就是圣人了。所以见道位发生的就是这样一个事情,他实际上这里面十六刹那。

虽然很快,但是这里面发生的内容很多,它有八忍八智,什么“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它按照四圣谛,在唯识里面,它叫“相见道”,见到四谛下十六种行相,四谛下的十六种真相。

这十六种行相,每一谛下有四种,四谛每一谛四种,合起来就是十六种,苦谛下四种行相,无常、苦、空、无我;集谛下四种行相,因、集、生、缘;灭谛下四种行相,灭、静、妙、离;道谛下四种行相,道、如、行、出,总共十六种。

怎么见?就是通过八忍八智,比如“苦法忍、苦法智”,“苦法忍”属于无间道,然后“苦法智”就属于解脱道,无间道就是在断烦恼,把这个苦谛下的烦恼给断掉,然后这个解脱道就是烦恼断完了,断完以后就见到真相了,等于是破一层网我就解脱一层,对不对?

“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这个是按照三界来讲的,“苦法忍、苦法智”它断的是欲界,最下这一层。“苦类忍、苦类智”它他断的是上面两界,色界和无色界,这是上层的,合在一起,都是“苦类忍、苦类智”这个范围。

然后按照苦、集、灭、道的这样一个顺序,在苦谛解脱了,从道理层面上解脱了,然后转入集谛,“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然后是“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灭谛之后,最后是“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到了“道类智”这个层面,好了,整个见道的过程就结束了,你就证果了,你就证了初果了,或者是你证了二果或者是三果。

至于见道后到底会证到哪个果位,这里面有区别,这个我还不知道怎么样去把二乘和大乘给它结合起来,咱们就分开来讲。像《俱舍论》里面,他给我们讲,那你到了“道类智”,就是这个解脱道出来以后,你就见道就结束了。你可能会证初果,也可能会证二果,也可能会证三果,都不一定。

这主要看咱们在见道以前,修所断的烦恼断了多少?在禅定的这样一个加持下,咱们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修道位上的烦恼,咱们仍然是可以去断它的,只不过它不是属于彻底的断,因为他并没有把种子给铲掉,他只是伏断,就像石头压草一样,压住它,虽然根子没有铲掉,但它也不会再来祸害我们、不会再来干扰我们了,只是他的种子还在,所以你见道以后你的无漏道起来了,要用无漏智才能去铲它的种子,给它斩草除根。

咱们读《金刚经》,上面讲“须陀洹”,须陀洹叫七往来,那初果叫须陀洹,他叫七往来,实际上就是往返七次。并不是说他再生七次就行了,不是!他要一次天上,一次人间这样往返,要往返七次才行。

按照《俱舍论》来讲,他是很麻烦了。它是按照三界九地来分的,修所断的烦恼是按照三界九地。这些大家最好给它记下来了,这次咱们讲了以后,下一次什么时候讲就不一定了,这个也是走到这儿了,突然想起来即兴发挥,咱们给大家大概介绍一下。

为什么须陀洹要叫七往来,七往七来,这个叫七往来。首先它是断修所断的烦恼,它是按照三界九地来断的,咱们属于三界中的欲界,是最下面这一层,叫“五趣杂居地”,在这一地中,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趣杂居,五趣都有,同时也是凡圣杂居,凡夫圣人都有,所以叫五趣杂居地。

再往上是色界四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定、离喜得乐地、舍念清净地,然后是无色界四地,空无有处地、识无有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相地,总共是九地,然后每一地它的修道所断的烦恼都分成九品。三大品、九小品,下品、中品、上品。然后下品它分成:下下、中下和上下;中品它分为下中、中中和上中;上品它分下上、中上和上上。

大家最好是给他画一张图,先画一个表格,分成三个格,这叫下品中品上品。然后在每一个格里,你再分成三个格,下品它也有下下品。就像咱们去抽签儿,下下签儿,下中签儿,下上签儿,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那你抽了个中签儿,下中签儿,中中签儿,上中签儿,你抽了个上签儿,有下上签儿,中上签儿,还有上上签儿。那你要是抽上上签儿,那这是最吉利的。烦恼,修所断的烦恼,他也是这样分的。

三大品

九小品

上品

上上品

中上品

下上品

中品

上中品

中中品

下中品

下品

上下品

中下品

下下品

附表:

七往来是怎么分的?这个咱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个不读《俱舍论》的话,可能还真是接触不到这些东西。大家把这个表格画完以后,咱们数一下,看看是不是七生。

然后你到了三果,他就是“不往来”了,他就不再来了,这一生一直就到证道了,彻底的就证入大解脱的这样一个范围。最后所证的果,它有大解脱果,有大菩提果,咱们一定要给它分清。

按照唯识体系来讲,断掉烦恼障,全部断完以后,最后证的果叫大解脱果,也就是无住涅槃,断掉所知障,也是全部断完以后,最后证的果叫大菩提果,也就是三身四智。这个就是《成唯识论》里面讲的,“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好,咱们继续回到须陀洹的七往来,咱们来数一下,你到了三果以后就不要考虑了,三果以后你就叫“不往来”了,对不对?初果叫七往来,你需要再往反七次,那二果斯陀含呢,一往来,还要再往返一次,三果就是不往来了。

咱们看一下七往来,七是怎么算出来的。大家把表格列好了没有?这个上上品的烦恼,你把这个断掉了,上上品烦恼是可以润两生的,来往两次,润两生。然后你一期生命结束的话,再有一期,这是两生,上上品烦恼是可以润两生。你把这一品烦恼给断掉以后,两生没有了,你就剩了五往来了,不是七往来了。

但是断烦恼没有这样断的,因为你断了以后,你肯定是最少是要断三品。上上品润两生,大家在表格里记一下,你列的表格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上上品烦恼,它可以润两生,然后中上、下上,还有上中这三品各润一生,这加起来是不是就是,两生,然后加三生,这是五生了。

这个中中和下中这两品烦恼合润一生,六生了,对不对?最后下三品烦恼共润一生,就是上下、中下和下下,这三品烦恼合润一生。“润”实际上就是润泽,你有这些烦恼滋润它,那你就要再来一次把你的生命要再循环一次。

这样的话是不是正好是七生,咱们再数一下,上上品烦恼润两生,然后呢,中上、下上和上中这三品烦恼各润一生,是不是五生?然后中中和下中合润一生是不是六生?然后下面剩的三品烦恼合润一生,就是上下、中下和下下这三品烦恼合润一生,是不是七生?

如果你断了这个上上品烦恼,那两生没有了,已经给消掉了,然后你再断,断掉这个中上、断掉下上又润两生。这两生给它去掉了,没有了,四生没有了,对不对?那剩三生,然后你再断,把上中也给它断掉,损五生,五生没有了,然后你把下面的两品再断掉,又消一生,只剩一生了。

就是说你断几品烦恼,你断掉一品,应该是断掉一品到六品之间,就是从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你从一品断到六品之间,你统统都属于初果,叫须陀洹,这个是初果了。

然后你六品全部都断完了,六品全部都断完了,那你见道以后,你证的就是二果,叫一往来,叫斯陀含。如果你把九品,这个五趣杂居地,这九品全部都断完了,九品断完了,那你就不往来了,你就不再来了,对不对?七生你全部都给他解决完了,对不对?然后下面就是你一生就证道了,一生就彻底就证到了解脱果。

这是按照《俱舍论》二乘的这个思路来走的,它具体和大乘的唯识,这些怎么结合,我现在还不知道,所以咱们只能分开来给他介绍。

你断烦恼,你断了一品、断了两品、断了三品、断了四品、断了五品,等于都属于是初果须陀洹。你断了六品,六品断完了,六品全部断完了就剩下面的,包括上下、中下、下下,就剩这三品了。那你见道以后,直接就证第二果,叫斯陀含,是叫一往来,翻译过来叫一往来。

如果你把这个九品下三品,你也断完了,五趣杂居地的下三品,你也断完了,那你一见道,到了第十六刹那,道类智生起的时候,你直接就是证三果,就是不往来,证阿那含果了。须陀洹、斯陀含,到了阿那含,那你就不用再来了,你就这一生,你就直接就到了四果,就是有余依、无余依,然后你就得解脱了。这是咱们拐来拐去,拐到这儿,顺便介绍一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很重要的概念,咱们应该给它记住。

这样咱们再去读《金刚经》,读到须陀洹,为什么他叫七往来?他这个七是怎么算出来的?咱们心里就清楚了,而且通过上面的介绍咱们也可以知道,这可不是大约估计出来的,这里面非常精准,咱们要知道。

这个同时也告诉咱们,咱们修禅定还是有好处的。即便是没有见道,但是这个修所断的烦恼,咱们同样可以去治他,去制伏他,让他不要来干扰我们,而且见道以后,他对于咱们的阶位非常重要。

你断了一品到五品,你见道以后你就是属于初果,但是你如果断了六品了,你见道以后马上就是二果,你这个品级是不是就上去了?如果咱们通过修禅定,把这个五趣杂居地里面的九品烦恼全部都断完了。那你见道以后马上就是三果,你就不用再来了,直接就可以到目的地了。你这个品级是不是不一样?所以修禅定它还是非常有好处的。

“九品烦恼润七生”,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这是在见道位上所出现的情况。见道位,咱们前面在资粮位、加行位上所做的,那你做的多了或者是少了,你见道以后这个区别很大,人家可能见道以后马上就是三果,那你可能还在初果、二果的范围内转悠,这个就是层次上的这样一个区别。

出了这个见道位以后就是修道位,那在修道位上要把修所断的烦恼给他统统断掉,到了第五个位次就是究竟位就圆满了。

说实话,今天说这些东西也不知道能不能过审。如果有幸过审的话,还是希望朋友们把这里面该记的东西一定要给它记住。听说有不少朋友还想给我的视频整理成文字,这一期视频如果能够侥幸过审的话,我希望朋友们如果整理文字的话,你一定要优先整理,这样的话,他审核标准,比如说将来变了,他把这一期视频给下架了,咱们也不怕。你把这些整理的文字给他放到学习群里,咱们还是可以去看它。

好吧,今天啰里啰嗦,等于是,把这个《唯识三十颂》,它的这样一个结构,咱们等于是介绍了一种,它的结构有三种分法,咱们介绍的是第一种叫相、性、位,唯识相、唯识性、唯识位。

好吧,今天咱们就介绍这么多,感谢大家的观赏,后面的内容,咱们下次再接着介绍。好,今天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观赏,谢谢大家!

2024-06-2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