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车载支架五合一能否同时兼容车载手机支架和车载平板支架的功能?,

你在某宝上买的车载手机支架,还能五年换新?

文|Monroe

某宝搜索:手机支架。

闭着眼睛在月销10万+里选择一个,相信我,都不会出错。

毕竟智商税这玩意,少交一项就是最好的糖。

客服就像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告诉我说:“支架采用碳纤维材质防滑耐用、夹子360度无死角旋转,可自由调节大小、两边防滑海绵垫可保护手机、家车两用哟!”。

见我依旧没有心动,他祭出终极武器:五年换新。

客服小哥再三确认:“五年之内有质量问题,我们给您免费换新。”

其实我们都交了智商税。

假以时日,我们坐进车后的第一件事,难道还是把手机放上支架,然后打开手机导航吗?

从概念炒作、逐渐落地,智能网联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了数载。即使我没有媲美我司清柯那36D的大胸,但我仍然想摸着它说一句实话:车机仍然形同虚设,车载智能助手不如家里的小爱同学。而这一切,都不如手机用得痛快。因为车机,不太听得懂人话。

有道是:“车载支架的问世,是对厂商们最大的‘亵渎’。”

道理我们都懂,可这些,谁说了算?

即使是权威的J.D. power,目前也差了那么点意思。

这家建立于1968年的全球性市场咨询公司,主要就顾客满意度,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行为等方面进行调研。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以主观层面的用户评价作为研究样本。

在刚刚过去的7月31日,J.D. power发布了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体验研究,(研究报告不在此展开)我们重点关注此报告中的其他发现:

此处显示了部分车主对智能车载系统体验的反馈:车主对智能车载系统的应用并不广泛,还停留在听音乐、听收音机、导航、打电话等基本场景,汽车的智能化应用场景有待探索和开发。

再例如,研究发现64%的车主自购车起从未使用过OTA空中升级功能。此外,车主对智能车载系统的使用体验也存在抱怨,如功能少(31%)、界面不好看(26%)、网络信号差/网速慢(19%)、系统死机/卡顿(16%)等。

原罪?那实在是太多了。

过度拓展的服务:开发人员是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开发车载系统,这直接导致很多汽车网联系统只是一味拓展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服务。比如车机阅读小说、看视频、玩游戏……在目前汽车还是要驾驶员操作的情况下,只是噱头和强行堆砌。

高昂的车载流量费:虽然很多企业喊出了流量终身免费,但其实多数都是仅包括导航、语音、OTA的基础流量免费;其他的视频、音乐、FM等等所有都需要再付费,而且价格一般都是几十元1G。在这种流量资费标准下下,消费者有什么理由不使用无限流量的手机呢。

不合理的交互设计:一些车载系统会直接照搬手机的设计,仅仅将其变成车上的超大平板。另外,由于对开放生态缺乏规划,统一系统中往往会出现同种类型的应用,比如导航可能同时有百度、腾讯和高德,也可能只出现其中一种,在讲究效率的车载场景中,这种缺乏统一入口的设计也只会让消费者更加迷惑。

还有大厂最致命的盈利模式。虽然行业内都在喊生态,但目前除了能为消费者解决车载交互和OTA升级,也仅仅能通过大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用户行为监控;设想的UBI保险、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保养等等前景十足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却依然遥遥无期,无法与强大的线下和4S店抗衡。相较于网联系统巨大的研发投入,这个问题才是绵亘在网联生态体系前最大的障碍。

无论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还是汽车主机厂的研发策略都需要得到更为直接的引导与反馈,但当下行业内缺少评价体系和标准,造成了车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成本却难以聚焦开发方向,用户无从选择急需消费引导的两难局面。

还好,我看到了立足中国本土的,聚焦汽车智能网联系统的J.D. power。

本周一,我去到上海交通大学,参与了一场严肃低调,且持续了一整天的内部发布会,暨ICVT智能网联汽车用户评价体系发布会。

“低调”,其实都只是它人间不值得的代名词。推开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振华会议室的门,桌上整齐摆放着姓名牌,趁着人少,凑近一看姓名牌上的头衔,虎躯一震都不足以描述我的怂样。

顶尖高校实力背书,我我我我……给满分。该体系由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开发,经过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同济大学汽车营销管理学院院长马钧、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高振海、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等专家研讨论证。

还有智能网联评价体系项目的发起组织-网上车市,汽车行业头部传播媒体,保障该体系的运营、传播和权威公正性。

而为什么我说这是本土的,立足于智能网联的J.D. power?这其实也是它最牛掰的地方。因为该评价体系的打分话语权,完全掌握在用户手中,将基于用户使用习惯。谁说了算?当然是用户。

告别从前单纯的技术角度,常规的工程师思维评测方式,用户终于可以发出声音。

ICVT智能网联汽车评价标准,从需求度-功能是否需要,实用性-功能是否好用,操作性-操作是否便捷,价值性-功能是否值得,四个维度入手,涉及百余项评价点。

同济大学汽车营销管理学院院长马钧表示:“语音控制、AR导航、娱乐是汽车智能网联系统的三大方向,系统的开发一定要考虑到中国用户的场景需求。”

那它就是感性主观的?用天津话,就是:不能够啊这。

该评价体系将从4大维度——全面(满足度、实用性、价值感、操作性);125个评价点——细致(与实际操作、用户感官相关的125个评价点);1个综合打分——直观(综合四大维度的打分进行最终综合评价打分,给予用户直观的购买建议)来进行细分量化,形成科学的计算公式,变为客观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

另外,标准具有实时性,根据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情况动态调整,使消费者需求和体验的主观需求转变为客观标准。上午,在场的高校专家,媒体老师围绕这个“实时性”、“可行性”对初具雏形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讨论,与会的交学生团队在一旁做记录。

建立该体系,自然是想将其发展为消费者和厂家的高效沟通工具。该发布会同时邀请了国内主流汽车厂商长城、吉利、上汽、奇瑞、一汽奔腾、一汽红旗、北汽新能源车企技术代表。

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实验室内,专家根据这个该评价体系中的操作性维度,对首批7台送评中国品牌汽车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自然是一地鸡毛。不过正是有了现场检测的反馈,才能反向检验了刚刚推出的ICVT-智能网联汽车用户评价体系,为该评价体系提供升级迭代的建议。

此次参与送检的车型包括:长城全新哈弗H6、吉利博越PRO、北汽新能源EX3、上汽荣威RX5 MAX、一汽奔腾T77、一汽红旗HS5和星途TX。

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表示:“智能汽车不是无人驾驶这一个领域,考虑了用户需求性的智能汽车,才是当下最需要的”。

在ICVT智能网联汽车评价标准中,人车交互占比40%,主要聚焦车型语音交互、视觉交互以及物理交互。智能化功能占比40%,以导航服务、泊车影像、娱乐系统、远程控制为重点考核项目,评测该车型是否能让用户获得舒适、便利的驾乘体验。生态服务圈实现占比20%,聚焦车型救援维保、硬件互联以及智能支付。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高振海教授表示:“一些车型提供功能配置并不是用户迫切需要的,用户却为此买单。智能网联系统未来要做到主动适应人,准确理解人的指令。”

究竟哪款智能网联汽车是最好的?哪些智能网联配置最实用,哪些智能网联配置用户需求度不高?这些,都是消费者和厂商在共同思考的问题。

推动智能网联相关技术的普及,帮助消费者认知和理解中国汽车品牌在智能网联领域的真实表现。这些,就是网上车市建立ICVT评价体系的初衷。

希望有朝一日,当我们进入车里的第一件事将会是唤醒智能车载智能助手,而不是把手机放到支架上。对了,需不需要唤醒,也是这个该评价体系的一个内容,在场的专家、厂商和媒体共同讨论了逾半小时之久。

俩字:这事靠谱。

2024-06-2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