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轿车车型有哪些疑问词和用户搜索需求:,复古轿车特点

2021读书回顾-推荐我最爱的25本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孔子对不同学习状态的界定,“乐”是《论语》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字,也说明孔子对心理学研究得很到位。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兴趣爱好,能够找到乐趣并乐在其中,才是能持之以恒、养成习惯的关键。


2021年,我的读书也有“三乐”,可以作为年度回顾的开篇——


第一乐,工具之乐——发现“微信读书”


5月起,不知怎么一个机会,这个被丢在角落里的App终于再次抓住了我的心。自此,手机kindle彻底退休,甚至一些纸质书籍都沦为后备,微信读书成为我每日读书首选,阅读时间和阅读书籍数量的占比都超过了60%。


它有几个最打动我的地方:


【1】想看就看。只要你想,只要它有(目前来看,70%左右我想看的书都有),马上就可以阅读,免去我上网四处搜索下载,或者网购的麻烦。而且,免费。P.S.当然,部分书籍需收费,但周一办理付费无限卡只需要168元年费。想想每年省下的买书钱,本着有来有往的态度,还是予以了支持。


【2】自动计时。之前读书都要同步启动一个计时APP(安卓“时间记录”app,小行星计算机科技出品,很好用)。虽然习惯了,但毕竟有点麻烦。而微信读书可以自动计时,省了我很大一部分精力和统计时间。


【3】笔记强大。随手标注、记笔记,而且可以一键导出文本。


【4】查询方便。遇到生僻字、典故、难懂的文言文、英文词句,可以在线查询,查到后复制粘贴就可以作为笔记保存。


【5】自带字数。扉页上明确标注,非常体贴,免去我去年的搜索之苦。


综上,对这个App还是很满意的。推荐一试。


第二乐,重读之乐


2020年读书回顾中盘点字数时,曾引用过《一生能读几多书》的作者范福潮父亲的话,提到了三分恭敬心,其中的第二分就是重读、多读。


重读一本经典、尤其是喜爱的书籍,仿佛与经年不见的老友小酌两杯,字里行间满满的回忆,又常有不经意的惊喜,感叹上一次遗忘或遗漏的佳句。而且,今年借助微信读书来重读,又叠加工具之乐。


今年重读27本,较去年的21本有所增加,毕竟好书逐年积累。值得一提的是,有几本书是年内重读,即今年读了两遍,特别推荐——《华杉讲透论语》《思考,快与慢》《社会性动物》。


另外,在写年度回顾之前,特意重读了《掌控习惯》,重温“提示-渴求-行动-奖赏”习惯四要素,也算是内心对自己的劝勉,因为动笔之前每天都在拖延。


第三乐,践行之乐。


这一“乐”,其实是苦乐自知。说是践行,不过是一次次犯错时甚至犯错后的反思自省与自责。孔子提倡知行合一,学习首在修身,为己不为人。但知易行难,这才能体会到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为何被孔子如此赞许。


辅导孩子学习是践行的最佳实验场。作为家长,家庭辅导往往是矛盾丛生,想保持心平气和,那真得功夫上身才行。学没学到家,养个孩子一试便知。我还差得远,只能每日碎碎念——


  • 每次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总要默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每次压不住火儿想大喊大叫甚至砸东西时,总想着“不迁怒”。
  • 每次给孩子许诺时,总提前告诫自己“言必信”。
  • 每次孩子写作业冥思苦想却坚持自己完成时,总对想指手画脚的自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每次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总对情绪不佳焦虑不已的自己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难啊。人总是对没做到或很难做到的事情念念不已。有时真想将书桌对面的墙上挂满上面这些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时刻提醒自己。但想想也觉得好笑,还是没有养成习惯,没有学到家啊。那就继续呗。


不能再唠叨了,有点烦人。开始正文。


缺乏数据的回顾是自欺欺人。动笔之前,还是又反复看了两遍今年的读书清单,用表格做着一些简单的统计。渐渐的,残留的记忆碎片一点点拼接起来。看到某些书名上做的标注、评分,再翻阅着笔记,大脑终于转动起来。



一、数据统计


2021年,365天,今年没有中断阅读,这要感谢微信读书,正如毛姆所说,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每日阅读时长较去年增加了半小时,阅读书籍共计151本,比去年少了24本。米妈今年阅读量大增,读了23本,默默帮我弥补差额。相加后,居然出现了“遁去的一”,算是为来年留下一点余地。


【1】书籍类别


前三分别为:小说54本、诸子百家26本、心理学/金融各16本。


其后依次为:哲学13本、医学7本、历史6本、传记/生物各4本、英文3本、管理2本。


今年读书重心有所转移,以《论语》为发端,逐步蔓延至诸子百家的一些大部头,而压缩了传记/科技/英文等类别。这纯粹是无意识中的,但数据终于暴露了自己抱残守缺、不合潮流的本性。


从文学作品中另辟一个诸子百家的类别,其实主要围绕孔子和论语(17本),另外老子(3)、孙子(2)和孟子(1)等稍有涉及,但并未作为今年的重点。


小说里斯蒂芬·金当然仍是最爱,总共10本高居榜首。其他还有一些优秀作品,却并未发现类似丰子恺的散文、藤泽周平的日本武士、吉米·哈利的英国乡村兽医等名家系列作品,稍显遗憾。


金融类数量虽多,但以重读为主。心理学却结结实实发现了几本大作——《社会性动物》《思考快与慢》《教养的迷思》,还有一本在读中的《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让我对“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哲学类是令人失望的一年,竟然没有一本让我有推荐的冲动。或者我该把儒家归入哲学?


医学和生物学其实可以归为一类。发现两本好书——


《肠子的小心思》让我第一次系统了解了人的肠道系统,隔着一层肚皮,没想到里面如此复杂神秘且智能。


《人体简史》更进一步,从外到里、小到微生物大到器官,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的介绍真是大开眼界。这才是真正的“认识你自己”。


英文原版阅读锐减。原因居然是我不再单独统计它的阅读时间了?数据的威力可见一斑,也折射出习惯四要素中“奖赏”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少不代表没有精品——《The Man From Earth-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大家应该在网上看过这部低成本影片吧?这次读了英文剧本,算是重温经典。


【2】作者国籍


总共12个国家(去年为19个),包括:中国60本、美国50本、英国19本、日本12本、德国3本、古罗马/韩国/俄国/尼日利亚/瑞士/挪威/瑞典各1本。


从上述数字也能看出拳拳爱国之心,中国终于登上榜首。


【3】阅读字数


微信读书自带的字数,给我今年减少了好大一部分工作量。今年共计阅读4439万字。平均每本约29万字。


好了,开始上菜。



二、分类推荐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作品推荐


孔子讲求述而不作,我发现宗教领袖似乎很流行这样,佛陀和耶稣也是只讲课,由学员自行记录。笔记嘛,每个人听进去的、理解消化的、记录下来的,都有所不同。所以,圣人语录在许多古籍中都有提及,真真假假,就连《论语》据说也好多版本,现在流传的20章中,也有考证说不少是后学夹带的私货。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只能以此为准了。


读孔子,当然首选《论语》。读《论语》,以我的水平,也只能借助《译注》。所以,由浅入深、由捧杀到批判,给大家推荐几本优秀作品——


1-《华杉讲透论语》,<中国> 华杉



这是“捧”类,都不是以捧为主,就是纯捧。但人家捧得到位,还不肉麻。如果你是第一次读《论语》,这是我推荐的首选。有几个理由:


第一,逐字逐句翻译,选择的注家比较权威,以朱熹、张居正和刘宝楠为主,根正苗红,不会读偏了。


第二,坚持以经解经、以儒解儒,除上述注家外,引用的大多为《四书》《易经》《王阳明传习录》等儒家经典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很排斥儒道释三家归一。所以,对初学者比较友好,专精一门,不求新求怪。


第三,讲求知行合一。作者举的例子、发的感悟,都是从如何学为己用、如何以儒家言行改变自身的角度展开,很能启发读者如何学?学什么?怎么落实?


这本书很正,甚至到了古板的地步,打基础很好。今年读了两遍、听了三遍,对我理解《论语》帮助极大。


华杉还写了《讲透大学中庸》《讲透孟子》,逊色许多。另外,读完后对孟子烦得很,整天和人掰扯,仿佛全天下就他一个人对,别人都不对,估计孔子要活着,也得天天数落他。


《讲透王阳明》,刚开始读,还不好评说。但有一本王程强写的《王阳明》传纪类小说很棒,推荐读一读,我就不单独介绍了。总感觉王阳明修的是禅宗,不是儒家,难怪叫心学。


《讲透孙子兵法》,绝佳,下面会介绍。


《讲透资治通鉴》,太长了,刚读了两本半,我底子薄,总记不住。



2-《丧家狗》,<中国> 李零



这个作者我去年推荐过他的《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当时是因为网上找不到《丧家狗》,所以退而求其次。今年得偿所愿,总算在二手书网站买到了。


这本书算“半批半捧”,但比起下一本还算和气许多。他的出发点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将汉代以后对孔子涂抹的一层层粉妆卸下,回到春秋末年诸侯纷争、王权旁落的年代,看看当时的真孔子是如何做官、讲学、生活乃至落魄,但坚守忠恕之道至死不悔的。他的最终结论是,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但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是“丧家狗”。这个结论惹怒了文学界,诋毁圣人,难怪不给他再版。


我建议第二本《论语》可以选择它。原因有两个:


第一,作者不搞盲目崇拜,也不一味诋毁,观点还是比较中肯的。作者认为,孔子在政治方面确实不行,总想着复古,以礼治国,不合时宜,但做人做学问是第一流的,所以,孔子是选错行了,就应该踏踏实实当老师,没必要周游列国求上进。


第二,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作者理论功底扎实,猜测少、考据多,同样以经解经,掺杂私货时还算克制。不像另一本《毓老师说论语》,仿佛说书先生,东拉西扯,分散精力。



3-《论语新探》,<中国> 赵纪彬




这是“批”类。都不是择其不善的批,而是纯批,语气稍有缓和的地方,也是为了缓口气继续批。批得不深刻,那就是思想有问题。但是,这位确实是有学问,不胡批,不乱批,条理清晰,重点明确,一章一个罪状。


这本书太辣眼了,很偶然在《毛泽东与孔夫子》书中见到主席对它的评价,要求大家多看看。听主席的话,我就看了。真是长见识,什么叫有理有据的上纲上线?这就是。什么叫批判的艺术?这就是。文人杀人不用刀,笔笔如刀。


阅读的过程真是纠结。不服气?可人家也是以经解经,考据功夫一流,字字句句都引经据典。服气?可就是觉得不对劲儿,我把手头很多相关书籍都翻了一遍,发现还真不好反驳他。


所以说,立场不同,世界都变了个样。列几条给大家看看,有研究《论语》的给帮忙掌掌眼——


人与民的区别。孔子用“人”和“民”二字很慎重,绝不混淆,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总之,人与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否定孔子有教无类。从对学费的分析(“自行束修以上,未尝无诲焉。” 十条干肉远超当时百姓的生活条件)、教与诲的区别(“诲人不倦”,“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诲是传授学问,教不过是教化百姓训练民兵)、有与囿的通假(有即囿/域,地域之意),最终得出结论:有教无类=囿教无类,即不分种族,将百姓聚在一堆儿训练,而不是超越阶级地教育一切人。


君子小人辨。这是为小人平反,说小人不是现在骂人的话,而是新兴进步阶级,如小自耕农、地主、商人等,有经济头脑,不安于天命,谋求变革,推动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前进。而君子则是当权派或曾经的当权派,抱残守缺,还要复周公之礼,希望各阶层安于天命,服从分配,不要争,不要谋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要整日怨天尤人。所以,对于希望学稼学为圃的弟子樊迟,孔子怒其不争,骂他是“小人”;对于帮季氏改革税制的弟子冉求,孔子让学生“鸣鼓攻之可也”;对于大商人子贡,孔子也不满意,总拿他和心爱的弟子颜回比较。


这本书,务必不要作为读《论语》的首选,但写得太经典了,而且正反观点同时阅读,更有助于加深对《论语》的体会,能让你对初读时轻轻放过的字句再次关注,反复琢磨,将当初自以为是的理解推翻,再推翻。


又买了作者写的一本《中国哲学史纲要》,准备明年好好读读。


大家如果对孔子的简历感兴趣,推荐几本孔子传,基本上都是有史料、有脑补、有瞎猜,但还算精彩。


  • 《哲人孔子传》,<中国> 许仁图
  • 《孔子传》,<中国> 钱穆
  • 《孔子》,<日本> 和辻哲郎



4-《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国> 华杉



这是我阅读华杉系列的第一本。这本书的阅读经历有点曲折,多年前曾经在机场买过一本,翻阅了几次,却始终读不进去,随后被我在网上售出。今年,不知动了什么念头,又买了一本。这一次找到了感觉,在孔子之外,又添了一位偶像。看来读书,书要对,人的心境也得对,才能读得进去,不能强求。


对《孙子兵法》我之前是有误解的,总把它和三十六计联系在一起,以为是鬼谷子之流的厚黑学。但这次读来,发现孙武是一位大战略家,真正的谋定后动、先胜后战。战前的五事七计,把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一一分析,确认可胜后,方才把握时机作战,否则耐下心来壮大自己,先求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与儒家修身自强之道不谋而合,难怪华杉要先写这本书。


书的最后,作者总结了《孙子兵法》的九条精要,我列出来大家看一看,如果感觉喜欢,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华杉解得比较透彻,读起来不会太吃力——


  1. 讲求以强胜弱,不是以弱胜强。(自强是基础,实力是胜负的关键,别总想着靠诡计以弱胜强)
  2. 打得赢,也要算代价。(要学会算账,看看值不值)
  3. 先胜后战,赢了再打。(打得赢再打,打不赢先修炼自己)
  4. 要能等待,能忍耐。(等待机会,不可强求)
  5. 一战而定。(赢就赢得彻底,不要小打小闹,不要百战百胜,而要一战而定)
  6. 以正合以奇胜。(永远留有后手,留有没打出去的牌)
  7. 诡道不重要。(战略大于战术)
  8. 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认清你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
  9. 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学会接受。懂得认输,懂得认错,才能改错不贰过,而人们却总是喜欢‘永不服输’,那就一条道走到黑吧)


这本书真是经典,说的是兵法战事,却能读出人生哲学的味道。这本书更是路引,一是把我引向华杉讲透系列,读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资治通鉴,二是让我对孙子等诸子开始发生兴趣,买了孙子兵法其他注本,以及韩非子、荀子、墨子等书籍,明年准备找机会读一读。



5-《怎样读经典》




这是快到年末才读到的一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诸子百家荐书单,邀请了文史哲方面的专家学者,每人写了一篇类似“豆瓣书评”的短文,介绍“经史子集”四类50本国学经典,如:经类有《周易》《诗经》《礼记》《左传》《四书》等,史类有《史记》《资治通鉴》《汉书》等,子类有《老子》《庄子》《孙子》《墨子》《传习录》等,集类有《楚辞》《文心雕龙》等。


每篇不长,但点评到位,让你知道这本书是怎么回事,合不合自己的口味,关键篇末还推荐有名家注本。按图索骥,倒也买了一些感兴趣的,打算明年读一读。


这一类推荐先告一段落吧。一年下来,读古书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取能读得进去的书籍,且要找到合适的注本,而不是追求时尚,追求大部头,那样会很难啃,不能坚持的话,反而浪费了时间。我觉得,从《论语》着手压力会小很多,一来各篇内容独立,前后没有次序,从哪一句开始读都没问题;二来孔子说话掐头去尾,言简意赅,且很有韵味,比较好读好记,不像孟子讲话啰里啰嗦引经据典,也不像老子那样晦涩难懂;三来注家很多,深浅都有大量选择。


【二】心理学书籍推荐


渐渐发觉,对心理学的兴趣要远大于哲学或历史,这几年不自觉地读了许多。今年以重读为主,包括《被讨厌的勇气》《学习之道》《拖延心理学》《少有人走的路:1》《掌控习惯》《正念禅修》《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本来还打算重读《影响力》和《非暴力沟通》,但耽搁了一下,明年吧。争取以后每年重读一遍。


这次推荐四本书,前两本都是今年连读两遍,虽然比较费脑,但每一个篇章都能让你联系到自己和身边人群,毕竟是研究“人”的学科,很容易代入,有大量过往经历可以让你边读边印证,经常恍然大悟,发出“原来如此”“难怪啊”之类的感叹。


先介绍第一本——《社会性动物》。


6-《社会性动物》, <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



之前推荐过《影响力》,那是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畅销书,通俗易懂,而这本书则是写给美国大学生的专业教材,讲求逻辑严谨、用词规范、定义明确,难免不够通俗,好在每个概念都通过一系列案例反复印证,虽不“易”懂,但最终还是可以“搞”懂的。


从书名即可看出,这本书研究的不是个体,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涵盖了七个主题:


1-从众。包括《影响力》中提及的“旁观者效应”(冷漠的路人)、“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对权威的服从)等。没办法,从众是人类的天性,不爱听的话换个说法会好受一点——善于合作;我们都不想盲从,但换个说法却又不讨人喜欢——离经叛道。逆社会主流而行听起来很酷,但却不是毫无代价的。


2-说服。一方面,如何表达才能说服别人?另一方面,如何抵制别人的说服?矛与盾都有,可以兼得,不用纠结。


3-社会认知。人类都是认知吝啬者(节省脑力/懒),所以愿意找规律、走捷径(第一印象/刻板印象)。一般不会出问题,但偶尔也会造成偏见,甚至铸成大错。


4-自我辩护。这一章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全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对人心理的把握太绝了。当你的行为与认知不一致时(如“吸烟”的行为 & “吸烟致癌”的认知),你会内心纠结不安,造成心理失调。怎么办?要么改变行为,要么改变认知,总之,要知行合一,才能化解失调。所以,如果你不能戒烟,就只好扭曲认知,说服自己——少吸点没事、新型烟尼古丁含量低、吸烟解乏、据说吸烟不一定致癌......这一章运用大量案例说明,为什么邪教能给你洗脑?为什么帮了你讨厌的人后会开始对他有好感?为什么伤害一个人后会更恨他?读完后发觉,人的自我说服能力太强大了,真是“扭曲的力场”,能改变世界。


5-人类的攻击性。(略)


6-偏见。(略)


7-喜欢与爱。(略)


再写就啰嗦了,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吧。建议阅读顺序——

【1】《影响力》

【2】《社会性动物》

【3】《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在读中,大牛津巴多的著作)



7-《思考,快与慢》,<美> 丹尼尔·卡尼曼




这本书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的是人到底是理性动物还是感性动物。通过拟人化大脑中的两套思维系统(系统一为本能/直觉,系统二为理性),作者分析了人的一系列行为,最终结论是:经典经济学中所描述的理性人在现实中却经常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因为人类偏好节省脑力,所以一般先让系统一自动处理事物,搞砸了或遇到困难了,系统二再出马,这时人才会恢复理性。所以,看起来很“二”的人不一定是真二,可能是“一”正在搞事情。


读起来确实很费脑力,半途而废了两次才啃完第一遍,囫囵吞枣,很不满意,半年后又读了第二遍,这次有点感觉了。能够理解的部分收获很大,举几个例子——


【1】启动效应。这是一种激活机制,通过联想自动启动,如当你做出微笑动作时,会启动好心情;当你皱眉时,会加重心烦;在遇到有难度不好回答的问题时(“你对今年的生活满意吗?”),会自动找一个相对简单的相关问题来回答(“我对这两天的生活满意吗?”)。


【2】后见之明。这个很神奇。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后,人们会立刻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这种意外,你对过去和将来的看法被新的感觉改变了,也就是说,事发后,你会丧失一大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所以,你会觉得“我早就知道”,从而造成结果偏见。观念会改变记忆,这件事我多次体会过,当你觉得过去某一段时间很美好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地忘记很多不愉快的经历(翻看日记才能重新想起来),这算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治愈吧;而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抹去他可能有的一些善意或优点,这一点通过认知失调理论可以解释。


【3】峰终定律与过程忽视。又是不可信的回忆。对某一件事的回顾性评价=【尖峰时刻(最强烈/最美好/最糟糕)+ 最后时刻】的加权平均,这两个时刻之外的其余过程,对评估没有影响。例如:对某次旅游的评价,取决于最刺激的几个场景与旅游结束时你的感受,至于玩了多少天、相对不太刺激的过程,事后会被忽略。又比如:人死之前回顾这一生,他的评价取决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或最悲惨时刻,以及是否善终,而与他活了60岁还是90岁关系不大。这个观点其实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也一直在强调。


阅读过程确实磕磕绊绊,但上面说了,过程可以忽略,关键是找到其中最打动你的一些知识点,重点看,边看边做笔记;看完时再回顾一下全书,总结收获。那么,阅读中的具体困扰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像我一样,还想再看一遍。



8-《教养的迷思》,<美> 朱迪斯•哈里斯



刚才提到离经叛道,这本书才真是教育心理学中一部离经叛道的作品。自古至今,对于家庭教养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笃信不疑。“家教”二字,既是褒奖与恭维,又可以作为讥讽之词。如果我告诉你家教没有用,或者不像你想的那么有用呢?估计会被群嘲甚至群殴吧。而这,也正是作者受到的“礼遇”。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虽是疑问句,其实态度已经很鲜明。这位“新泽西的奶奶”(自称)可谓勇气颇佳,开篇直言“除了基因之外,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这种假设是错误的。当场我就有些要发飙,以为看到了邪教的作品,要不是查理·芒格鼎力推荐,几乎就丢一边了。耐着性子往下读,结果这位“奶奶”不撕心裂肺地和你嚷嚷,更不强词夺理,而是把一篇一篇的报告、论文、社会实验掰开揉碎了解剖,告诉你“教养假设”其实是学者的自嗨,家长的盲从,没有科学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在你娃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你娃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如:同学与同龄好友,即所谓的“同辈压力”。


作者总结了三个命题,挺值得琢磨一下,接受起来不太容易——


命题1:父母没有能力塑造孩子的人格。在人格方面,孩子与父母相像有两个原因:因为他们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因为同属于一种文化或子文化。


命题2:孩子的人格是被家庭以外、与同辈在一起的体验塑造的。


命题3:心理学家们认为行为方式以及与行为方式相关联的情感,会从一个社会情境迁移到下一个社会情境中。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孩子不会被迫将以前习得的行为吃力地带到新的情境中,他们完全有能力根据目前的环境习得新的行为。


当然,家教是起作用的,但是,出了家门,孩子会有另一套行为方式,而这一套方式是在与同辈相处中习得的。孩子会根据场景自动切换行为方式。想想你娃在家的表现和你听说的/见到的在学校或幼儿园的表现是不是有所不同?


纠结吧?当然,家庭教育还是不能丢,这是父母该做的事。至于出门后的事情,那就随他去吧。每个人都是从娃开始长起来的,自己的路只能自己去走。



9-《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美> 奥赞·瓦罗尔




这本书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我本以为是写马斯克之类的科学怪人如何造火箭的,结果发现是教你如何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书。


读这类书有两类麻烦,或者说缺陷。第一是人们往往默认为“如果我想像专家一样思考,就能做到”,仿佛这是个意愿问题。但是,正如《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指出,专家的思考方式是在各自领域几十年练习出来的,是很高的标准,不是意愿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就像这两年很流行的“长期主义”一样,也是一种能力,是结果,而非做事的开端。对初学者来说,希望跨过这几十年的过程,直接摘取结果,是很不现实的。


第二个麻烦就是这类书往往读起来很有意思、频频点头,合上书却大脑空白,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一切照旧。


综上,我觉得读此类书籍不如管中窥豹,找到符合你当下能力的、且能打动你的一两点,就学这一两点。等到下次重读时,再找第三点。


我这次找到的第一点是“探月思维”。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很形象,说最初狮子制定食谱时,有老鼠和羚羊两个选择。狮子分析后发现,老鼠很多、好捕捉,但根据孙子兵法来测算,耗能大收获小,不够本儿;而羚羊太能跑,不好捕捉,但抓到一个挺抗饿,够吃好几天。作者反问:你这一辈子,是选择了“老鼠”,还是“羚羊”?探月即抓羚羊,你追求的事物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随后又提出“反溯法”——让你的想法驱动现有资源,而非相反。不过作者也承认,探月有风险,可能飞到半途掉下来,所以目标要像理财一样,均衡配置,以丰补歉,而不要孤注一掷。


第二点是“事前验尸法”。就像芒格所说“我想知道我将死在哪里,然后我永远不到那个地方去”。也就是在做一件事之前,设想自己的“100种死法”,找到潜在问题,提前避免或解决。比如正在设计新产品,可以先假设产品推出后很失败,然后倒推潜在的原因。


这本书虽然绕来绕去,但“探月”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从不可思议的目标、创意涌现,到成功后的懈怠与灾难,以及如何面对失败,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很能吸引你沉浸其中,就算学不到什么,就当看一部纪录片也不错。



【三】生物与医学类书籍推荐


10-《人体简史》,<英> 比尔·布莱森



这个作者还写过一本书《万物简史》,比较钟情于大而全,要写就写个全套的。别看内容庞杂,阅读过程却非常流畅,因为每一章都和你有关系,每读几页,都会停下来,伸出手仔细端详一番、摸摸脑袋、揉揉肚子,感受一下早就习以为常的身体部位,对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说一声“Hi body,long time no see”。


全书11章,有些知识似曾相识,如:


  • 直立行走。在造就人类的同时,也在每天祸害人类,造成一系列肉体的痛苦,腰酸背痛膝盖发软,骨盆也因此变窄,对分娩造成巨大痛苦。
  • 免疫系统。发烧咳嗽都是人体的自动防卫机制,但却没想到耳垢、皮肤和眼泪也归为此类。
  • 怀孕与分娩。人体最失败的设计错误,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场生死之战。


但也有些内容对我是全新的,冲击力十足:


  • 制造一个人(按照人体元素来计算)需要花费的金额为:96546.79英镑,或者为:168美元。前者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价,后者则为美国科学节目报出。按照便宜没好货来分析,还是要去英国重生。
  • “脑子进水了”不是一句比喻,而是陈述,因为人的大脑全是水(80%以上),看来我们不能360°转动脑袋是设计师做出的一个保护措施。
  • “食不言”的孔子还是一个生物学家,因为人吞咽空气和食物走的是一条通道,全靠一个“会厌”阀门分辨,打开时呼吸,闭合时吞咽,但偶尔会出岔子,于是就被噎着了。这种设计,真服气,太环保/抠门了。
  • 食物在女性体内停留的时间是72小时,比男性多17小时,难怪女性吃的少,身体苗条,人家会吃啊!
  • ......


这本书,五星推荐。



11-《肠子的小心思》,【德】朱莉娅·恩德斯



肠子,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这一“段”似乎不可言喻,特别是爱干净的女孩儿。但就是这么一位德国妹子(医学博士),对这个部位写出了一本可言可喻的妙书。而且,还邀请自己的妹子,配上了一幅幅特别形象的插图,既写意又写实,而且不碍观瞻。


女博士语言亲民,毫不高冷(和翻译也很有关系),没有拗口冗长的医学名词,从你每天亲力亲为的大便坐姿,到食物入口后不可名状的消化过程,将“鼓鼓囊囊的食道 / 斜挂着的胃囊 / 蜿蜒曲折的小肠 / 多余的盲肠和肥嘟嘟的大肠”等器官的位置、功能、优缺点(想想搜索网络百科后看到的那些令人头疼的医学解释),用动画片似的场景娓娓道来,带着你进行一次神奇的旅行。


作者对肠道喜欢到了着迷的地步,甚至将其称为“第二大脑”——肠脑,不是比喻,而是真的相信肠脑具有意识(或者说我们意识不到的意识),发出的很多信号直接传递给大脑,由此支配人体的反应与行动。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描述,如:吓得“屁滚尿流”,委屈得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伤心得“肝肠寸断”,担心得“牵肠挂肚”,讨厌得“令人作呕”......在德国妹子那里也都与肠道对号入座,喜感十足。听说YouTube上还有她的一个演讲,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此书妙不可言,满分推荐。



【四】传记类书籍推荐


难以想象,盘点时居然发现,今年的传记只读了4本。是除魅?还是自大?传记还是要读的,特别要读那些你钦佩的人的人生经历。今年的4本,分别是杜甫(惨惨惨)、陈独秀(读了半部,主要是想了解儒家思想在那个年代所遭遇的巨变)、鲁迅(日本作家丸尾常喜写的一本小传,勾起了我的兴趣,准备明年读读林贤治的《人间鲁迅》),最后就是下面要说的“石佛”李昌镐。


12-《不得贪胜》,<韩> 李昌镐



这本书名字起得很好——不得贪胜,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的“先胜后战”、《论语》所说的“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讲究事前谋划计算、耐心等待胜机,与“石佛”的名号完美结合,真正不动如山。


石佛能成功,除了技艺精湛,更重要的是他的棋风和性格的融合,所以才能持之以恒不摇摆,坚守自己的“道”——


  • “厚实”的棋风。所谓厚实,一方面是减少失误,另一方面是步步为营,不断扩大起火面积,积小胜为大胜。这又让我想起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俩人真是很像。
  • 复盘是学习围棋的好老师。获胜后复盘可以养成胜利的习惯,失败后复盘可以做好胜利的准备。其实每个人每天每事同样需要复盘,以旁观者的心态和眼光审视自身。
  • 带着忍耐心,等待胜利机会。
  • 就算是无目的地向前移动,也有可能出现发展的道路。摆脱停滞不前的那第一步路,说不定就会成为前进的道路。


这本书谈论棋艺不多,更多的是学棋与赛棋生涯中的胜与败、得与失的分析感悟。语言平实,文如其人,却隐藏着厚实的人生智慧。同时,一个兴趣能贯穿一生,也让人羡慕。


最后,以书中“围棋十诀”结束推荐——


不得贪胜。入界宜缓。

攻彼顾我。弃子争先。

舍小取大。逢危需弃。

慎勿轻速。动须相应。

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五】历史类书籍推荐


今年读史不多,主要围绕孔子所处年代,上下浮动个几百年。《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读了两册,大师童书业的《春秋史》粗略地看了一遍,稍显学术,但还是解决了读《论语》时的一些疑惑。还有就是下面这本——


13-《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中国> 李开元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大学时读的《寻秦记》,当年真是废寝忘食,忘了是10本还是12本,分两次租来,打饭都是同屋代劳,几乎一口气读完。《秦谜》虽不是小说,但却解答了《寻秦记》留给我的困扰——吕不韦真是秦始皇的父亲吗?


这本书以史料和新出土的文物为线索,以秦始皇的身世之谜为开端,通过当时秦、赵、楚等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秦国以法治国的严格继承人审核制度,解谜一般分析出秦始皇的血统是否纯正。


随后,作者继续发掘秦谜——吕不韦之后谁接替他做丞相?秦始皇的皇后为何史料没有记载?焚书坑儒居然有一半是后儒伪造的谎言......


这本书有点侦破小说的感觉,丝丝入扣,用证据说话,挺开脑洞。不过也让我认识到,“历史就是这样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一位历史学家,就有一部不同的历史,哪来的什么“信史”啊?权当听故事了。



【六】金融管理类书籍推荐


看了不少,重读为主,就不啰嗦了,只推荐两本,均是打脸之作,打的是主流传统经验和专家的脸。


第一本——棒球界的巴菲特。


14-《魔球:如何赢得不公平竞争的艺术》,<美> 迈克尔·刘易斯


这本书出版后引起棒球界的轩然大波,人穷志不短的穷酸球队总经理,挑战了专业教练和球探多年经验沉淀后练就的“眼光”与“感觉”,与一个哈佛高材生助理搭档,颠覆传统理念,完全通过数据分析,发掘出大联盟一批被低估的、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球员,如年龄偏大、身材走样、短板明显......但每个人都有一手(就只有一手)绝活儿,拼凑起来,居然咸鱼翻身,打破联盟连胜纪录,引发棒球运动的巨大变革,甚至波及到了NBA赛场(如休斯顿火箭队)。


阅读过程中,不由得跟随两个逆行者,憋足一口气,顶住一次次嘲讽与挫折,最后终于扬眉吐气,真可谓一个“爽”字才能形容。这本书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帅哥布拉德·皮特扮演球队经理,但最出彩的却是肥胖但不油腻的哈佛电脑奇才,整天目光呆滞、不善言辞,但通过大数据筛选,一次次驳倒球探,向皮特递送出一位位物美价廉的“歪瓜裂枣”球员,随后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书与电影俱佳,满分推荐。


15-《光环效应:商业认知思维的九大陷阱》,<美> 罗森维



想当年,职场中特别流行几本书——《基业长青》《追求卓越》《从优秀到卓越》,认真研读,奉为经典。向典范学习,有错吗?


作者说:没错。但你确定学的是典范吗?即使是典范,你确定总结与学习的经验是典范成功的真正原因吗?如果是,那这些典范经验为何几年后就不灵验、并将典范拉下神坛了呢?


都说因果关系,但其实,我们却经常以果为因,从结果倒推出成功者的优良品质,不留神,被其成功的光环所影响,从而本末倒置。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与《思考,快与慢》《随机漫步的傻瓜》不谋而合,就是人们往往高估人为的努力,而忽略推动成功的很大一部分不可控因素,毕竟,“事在人为”听起来还是更励志一点,“时势造英雄”则略显消极。


作者批判之余,也提出自己对商业成功根源的理解——战略与执行。但是,战略选择极具风险,每一次选择都是冒险;执行过程则充满不稳定性,同样的举措,换一个团队、换一个时间,则不一定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相比激励人心的商业畅销书,如此结论当然令人失望,大多数人渴求的就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123”,但作者坦言,经商就是想办法提高成功的概率,却永远别期待确定性。


没有圣杯。人们不接受,所以,畅销书依然畅销。



【七】英文书籍推荐


今年是英文阅读的大滑坡,仅仅取消了“统计英文阅读时间”这么一个动作,之前每日“咬牙”坚持的习惯就这么溃于蚁穴。从习惯四要素分析,首先“渴求”就不强烈,一直靠毅力在坚持;而取消统计时间又造成“提示”和“奖励”的消失。即使是每天一页的“微”目标,也没有继续坚持下去。这次习惯实验,毅力溃败。


在溃败之前,好歹还读了3本。《Becoming-成为》却不如中文版读起来那么畅快,不知是否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伊凡·伊里奇之死》这部经典的俄国小说中规中矩,只能算是向大师致敬,却没有太多阅读快感。下面这个电影剧本,虽然三刷影片,但读起来依然魅力十足——


16-《The Man From Earth》,Jerome Bixby



一个递交辞呈的大学教授,在临别之际,与友人在小木屋中依依惜别。很沉闷的开场,却在教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后吐露的秘密中,渐入高潮。


“如果我说,自己是一个活了14000年的穴居人,大家会相信吗?” 围绕这个话题,在座的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虔诚的基督教徒等一众好友以玩笑的心态开头,反复诘难主角,但其对各种疑问均完美回答。玩笑的意味渐渐消退,好友认真起来,但无论如何,均难以做出否定。难道是真的?还是一个弥天大谎?最后,主角终于莞尔一笑,原来真是个临别纪念。大家咒骂中、低笑中一一告别。


故事如此终结,也就不称之为经典了。最终机缘巧合下心理学家却发现主角是自己幼年时离家出走的父亲,惊呼中突发心脏病死去,让人悲从中来。


全书均为对话,男主静静回忆自己的一生,从穴居人族长,到赴印度师从佛陀释伽牟尼,再到“死”而复“生”被人误会并奉为基督......神奇的一生,不死不老,却居无定所,不能与亲人团聚,不知是幸运还是诅咒。


可惜没有中文剧本,可以先从影片入手,不会失望的。



【八】小说推荐


写了好久,终于到小说了。依然照惯例留在最后,放松心情,重温美好回忆。首先推荐的当然还是最爱的金手指——斯蒂芬·金的两部小说。


17-《长眠医生》, <美> 斯蒂芬·金



去年推荐金的书时,有一部《闪灵》其实很精彩,但特别吓人,不适合新年的气氛,只好割爱。今年这部《长眠医生》是它的续集,缓和温馨了许多,还是值得一读的。与前作有联系,但也独立成篇,不会有阅读障碍。


不幸丧父的孩子长大了,拥有的预感超能力“闪灵”也是。能力越大,受到的影响就越强,男孩不胜其苦,开始酗酒,颓废了一二十年。戒酒后,选择到一家善终医院供职,借助“闪灵”安抚临终病人,被称为“长眠医生”。


一个欲重新开始人生的“医生”,一只通灵的猫,一个同样深受“闪灵”困扰的小女孩,一起与猎捕“闪灵”的神秘组织,也是造成主角父亲丧生的元凶,展开一场异能大战。


有点美剧《英雄》的感觉,厚厚一本,但读起来轻松愉悦,很适合开启假日模式。



18-《11/22/63》, <美> 斯蒂芬·金



先解释一下题目——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被刺身亡,蝴蝶效应下,对当时的世界格局造成巨大影响。这是全书的大背景,你也会一次又一次回到这一天。因为,主角希望能够回到那一刻,改变肯尼迪的命运,也改变美国的命运——就通过一个即将拆迁的小餐馆的地下室,神奇的通道,直通1958年,他有5年的时间去准备这个拯救计划。


关键是什么?找到凶手,提前除掉他。GAME OVER。


但是,出乎主角预料的是,这个世界,牵一发而动全身,此间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到现实世界。第一次,失败,但现实世界已改变。再去,还是失败,重新改变。每一次五年,对主角都相当于一次重生,对现实世界也相当于一次重启。终于,成功了。可当主角踏出地下室的那一刻,却发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虽然拯救了总统,避免了越战,却引发了新的世界战争......


怎么办?在小餐馆被拆前,再去一次吧。



19-《动物园》,<日> 乙一



日本短篇小说集,11个故事,诡异流派,构思巧妙。挑几篇让大家感受一下——


【1】远离的夫妇


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子发现,虽然自己能够见到父母二人,可他们俩相互之间却再也看不到了,仿佛自己身处多重宇宙的重叠处,而父母各处不同的世界。二人的交流,都要通过孩子来传达。渐渐的,传达的话语趋于恶毒,两人不断交恶、互骂的言辞让孩子难以承受。最终,孩子决定选择一个世界、而割舍另一个。于是,他再也看不到爸爸了。结尾突然反转,焦急的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医生,却无论如何也治不好他,让爸爸重现在他眼中.......【看客注:父母相爱,对子女来说,是极大的幸福。】


【2】向阳之诗


机器人被制造出来,目的是在主人死后将其与伯父埋葬在一起。机器人渐渐感受到生命的滋味,而主人却一秒一秒地等待着死亡。最后一刻即将来临,而机器人也终于察觉到,原来主人也是同样被其“伯父”制造出来的机器人......


【3】动物园


每天早上的信箱里,都会出现新的一张照片,里面是自己女友被杀后的遗体。男主决心采取行动,去找出凶手。一整天的行动后,渐渐发现了真相。开车返回的路上,见到了曾经与女友结识的动物园招牌,这一次,他终于打破了恶性循环与自我欺骗......


一边回忆一边写,却突然发现过于诡异,不适合过年看。不舍得删了,大家自行略过吧。



20-《桥物语》, <日> 藤泽周平



日本武士大叔又回来了,可这次写的是底层普通百姓,甚至是风月女子的家长里短、恩爱情长。不相干的人,却都以桥为引,在桥上相聚相别。十对恋人,十个故事,虽不圆满,却也透着一丝温馨,看完后让人长久回味。


这本书比《动物园》好读太多,算是给上一篇的补偿吧。



21-《莫斯科绅士》,<美> 埃默·托尔斯



当你绝望时,也许希望就在前方等你。


1922年,伯爵被裁决终身监禁,好在不是关押在监狱,而是软禁于首都的大都会酒店,但费用自负。曾经的绅士在钱财一空后,成为酒店打工者。但是,在酒店的小天地里,伯爵却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以优雅的姿态接受命运的安排,以睿智的眼光注视着酒店外的时代动荡。


后半部分,作者笔锋一转,上演“胜利大逃亡”,在《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的叙述中,被困几十年的老绅士成功逃离大酒店,与爱人相会于远方小镇的一家小酒馆。全书最后一句话堪称完美收官——“坐在桌旁等着的她,头发虽然已经斑白,身姿却依然像杨柳一样婀娜。”


这本书是意外惊喜。强烈推荐。



22-《书店日记2:书店四季》,<英> 肖恩·白塞尔



2019年末读了这个苏格兰小镇“毒舌”店主的《书店日记》,这本是续集。还是那间二手书店,还是那个店主和那些店员,每日买书卖书,与各色顾客或相惜、或相厌,虽日复一日,却也洒脱自在。喜欢的人读起来会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不喜欢的人估计翻上几页就索然无味。没什么可以过多介绍的,就是一本日记,一册账簿,随缘吧。



23-《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 阿瑟·柯南·道尔



这书还用推荐?


我也觉得是。但你有多久没看它了?五年?十年?二十年?我是真不记得上一次看福尔摩斯的书(不是电影)是哪年了。这次心血来潮,又重读一遍,发现还是那么经典,喜爱依旧(这与重看《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有些案情已经知道谜底,却丝毫不影响阅读时的期待与破案后的愉悦,而那些已经忘记的情节,更是带来惊喜。


就当与老友重聚一次吧。重读它,肯定不会后悔。



24-《焦虑的人》,<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临近年末,本来计划好踏实写年度回顾,手头几本大部头每天读一点,留待明年读完,也可以减轻数据统计的麻烦。谁知,最后一周居然连续读完三本,最关键的是,这三本都值得推荐,让我“焦虑”得很。本想就算了,能读到这个位置的朋友估计也不多,何必给自己添麻烦。但是,这一本对我有点纪念意义,思来想去,还是自找麻烦了。


12月28日,很神奇的一天。去年的这一天,我读完了瑞典一个陌生作者写的一本很不符合新年气氛的书《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没想到,出奇的好看,而且堪称催泪弹,一边读一边抹泪,好在身边没人。因为书名原因,也没做推荐。


今年,又是12月28日,本已打算封箱的日子,鬼使神差地抄起这本名字同样不符合新年气氛的书,越看越心酸,再次落泪,翻到扉页一看,才发现居然又是这个作者,真是“how old are you”啊!


情节很简单,一件虽少见、但在网络上已司空见惯的事——也是新年前两三天,走投无路者持枪抢银行,还是无现金银行,当然,失败了,慌不择路,推门逃进一座公寓楼,一梯两户,赶巧遇到一群看房的人,于是,就把他们“劫持”当人质了。


就这么点事儿,但每一个人都很有趣,每个人都有一段往事,巧的是,这些往事都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汇集到这个房间,就拼接起一个很凄凉、很感人、结局很温馨的故事。作者叙事的逻辑严丝合缝,每一件前面铺垫的事,最后都给你一一交代,而且都有其意义。比如:十年前因金融危机跳桥的男人,希望救助他却没成功的男孩(后来成为这次劫持事件中的警察),拒绝跳桥男人贷款申请的女银行家(看房者之一,包里藏着一封跳桥男人临死前寄给她的信,一直不敢拆开,一直心怀愧疚,抑郁中求助女心理咨询师),同样在十年前准备跳桥却被上面那个男孩救下,最后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女孩......读完后你会感叹,世界真小,世界真奇妙。


无解的人质事件,我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劫匪是怎样逃脱的,最后的揭秘让人叹服,也让人感动不已。


是个好故事,推荐给大家,非常值得一看。



【九】最后奉上一本奇书

25-《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美>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LessWrong



哈利波特,本身已算奇书,至今仍保留着最早购买的一套,本来以为是儿童读物,谁知却陪伴了自己二十年,现在继续传递给孩子。


记得初看哈利波特时,就对飞天扫帚、隐身衣、变形咒等神奇魔法与道具神往不已,也琢磨过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有可能出现。但毕竟身处现代,经历多年正统教育,不过想想罢了。


可就是有这么一位科学家——Eliezer Shlomo Yudkowsky,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却剑走偏锋,不但琢磨,还专门写了一部书来研究这事儿。“纽约客”将这本书誉为罗琳原创的“复述,试图通过科学方法解释哈利的魔法”。


一开篇,故事就跑偏了——最被忽略的人物,却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佩妮姨妈,居然没有嫁给弗农姨夫,而是选择了一位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的教授。故事由此逆转,哈利被寄养的家庭充满了浓厚的科学氛围,和数不清的书籍。于是,天才最初的10年没有被浪费,而是成为了一名极具科学素养的小研究员。当他开始接触魔法时,没有被神奇华丽的效果眩晕,也没有视之为理所当然,而是选择以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魔法的原理,还真就被他探究出来了,于是,一个个新的科学魔法产生了......


同样的人物、同一座魔法学院、似曾相识的情节,却注入大量的心理学、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现代科学元素,带来了全新的哈利波特。同好者不可错过。



三、2022年读书计划


去年写的读书计划共列出24本,只读了6本,完成率依然不高。但还是列一下明年的吧,尽量靠谱一点,争取达成50%以上。


【一】2022年读书计划


  1. 论语集释
  2. 说孟子(在读中)
  3.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在读中)
  4. 荀子译注(在读中)
  5. 庄子今注今译(在读中)
  6.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在读中)
  7. 社会心理学
  8.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拖了2年了,只读了4章,走着瞧)
  9. 理想国
  10. 东周列国志
  11. 战国史【杨宽著】
  12. 三国志(在读中)
  13. 梵高传
  14. 王安石传
  15. 张居正【熊召政著】(在读中)
  16. 马尔克斯的几本书
  17. 斯蒂芬·金的几本书


【二】2022年重读计划


  1. 影响力
  2. 社会性动物
  3. 思考,快与慢
  4.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5. 掌控习惯
  6. 习惯的力量
  7. 掌控谈话
  8. 非暴力沟通
  9. 沉思录
  10.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11.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
  12. 被讨厌的勇气
  13. 正念禅修
  14. 华杉讲透论语
  15. 丧家狗
  16. 论语新探
  17. 老子今注今译
  18.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19. 穷查理宝典
  20. 原则


就写到这吧。明年再聊。


2021年12月31日





附:2021年读书回顾推荐书目


  1. 《华杉讲透论语》,<中国> 华杉
  2. 《丧家狗》,<中国> 李零
  3. 《论语新探》,<中国> 赵纪彬
  4.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国> 华杉
  5. 《怎样读经典》
  6. 《社会性动物》, <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
  7. 《思考,快与慢》,<美> 丹尼尔·卡尼曼
  8. 《教养的迷思》,<美> 朱迪斯•哈里斯
  9. 《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美> 奥赞·瓦罗尔
  10. 《人体简史》,<英> 比尔·布莱森
  11. 《肠子的小心思》,<德> 朱莉娅·恩德斯
  12. 《不得贪胜》,<韩> 李昌镐
  13.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中国> 李开元
  14. 《魔球:如何赢得不公平竞争的艺术》,<美> 迈克尔·刘易斯
  15. 《光环效应:商业认知思维的九大陷阱》,<美> 罗森维
  16. 《The Man From Earth》,Jerome Bixby
  17. 《长眠医生》, <美> 斯蒂芬·金
  18. 《11/22/63》, <美> 斯蒂芬·金
  19. 《动物园》,<日> 乙一
  20. 《桥物语》, <日> 藤泽周平
  21. 《莫斯科绅士》,<美> 埃默·托尔斯
  22. 《书店日记2:书店四季》,<英> 肖恩·白塞尔
  23.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 阿瑟·柯南·道尔
  24. 《焦虑的人》,<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25.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美>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LessWrong

2024-06-28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