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威旺长多少,能否容纳大家庭?,北汽威旺多少年历史

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家族往事:平凡中见伟大,沉默中寓神奇

导读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民国教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其子梅祖彦亦终生执教于清华大学。从天津梅氏的家世来看,虽然非显宦富豪,但历代都注意子女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之风尚,中西结合的文化之品格,是天津梅氏家族的最大特色。



01

梅氏始祖是朱元璋的驸马


梅氏家谱上的始祖梅殷,原籍是河南夏邑县。梅殷由其伯父梅思祖抚养长大,梅思祖在明朝灭元的战争中屡建战功。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28人为侯,梅思祖受封为汝南侯。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16个女儿,他与马皇后所生的二女儿宁国公主,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嫁与梅殷。《明史》记载,梅殷“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梅)殷”。


永乐三年(1405年),梅殷信守岳父朱元璋要他保护建文帝的要求,反对妻兄明成祖朱棣篡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被人谋害。朱棣夺取皇位后,封梅殷长子梅顺昌为“从一品中军都督同知”,封梅殷次子梅景福为“正三品旗手卫指挥使”,以作为安慰和补偿。


此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梅殷的重孙梅满儿受封为天津右卫指挥使,并世代承袭镇守天津,直到明亡。梅氏家族就是从那时起定居天津的。


梅氏来到天津后,住在东门里的一处四合院。天津鼓楼有一副著名的题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作者梅宝璐,是梅家的第十七世。后来,梅氏家道中落,老天津卫有句俗语叫“寒梅瘦谢”,就是说梅家、谢家都落魄了。


梅贻琦是梅家的第十九世,同辈共有兄弟十九人,他大排行老五,所以人称“五哥”,在同胞兄弟中行大,这时候,他们这“一枝梅”搬家到西门里板桥胡同。


1904年,梅贻琦在张伯苓和严修创办的南开学堂读书,他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他温习功课。1908年,梅贻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入保定高等学堂,一年后考上庚子赔款清华第一期赴美留学生,到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1914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归国。


梅贻琦


1915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应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之聘,到清华园任教。当时,清华学校还不是一所大学,还没有“教授”称号,但给梅贻琦的聘书上明确写着聘他为教授。 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


梅贻琦在清华园经常担任各种辩论会的主持人和各种题目演说的裁判。梅贻琦的五弟梅贻宝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他在回忆文章中说:“有一次学校国语演说比赛,我参加了,题目忘记了,大概与欧战有关。这次去看五哥,五哥居然跟我讨论了好久。我当时不过是十几岁的顽童,却不觉间顿开茅塞。回房好好预备一番,演说比赛竟获第一。”


02

开创清华“黄金时代”


1926年,梅贻琦被教授会选举为清华教务长。做教务长时,他实际主持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院务。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与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他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杀,他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


清华大学


清华有驱逐校长的传统,从1928年到1931年,罗家伦等几任校长像走马灯,时间长者如罗家伦为两年,短者两三个月,有的校长甚至连清华校门都进不了,就被师生抵制,灰溜溜地走了。


梅贻琦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的。从1931年至逝世,他被人称为清华“终身校长”。他没有博士学位,也不像胡适那样有名气,为何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长期任校长而无反对者、驱逐者?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幽默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


梅贻琦与胡适等人在美国合影


1931年12月3日,他在清华园演讲,依据孟子说的“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留下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千方百计广招人才,使清华园内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有效地推动了清华学术和教育的进步。他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使得其一跃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大学。


1948年11月,清华师生在准备迎接解放的同时,想方设法想把梅校长留下来。清华民主墙上出现了“语至恳切”的挽留梅校长的壁报,同学们甚至组织队伍到校长住处齐呼挽留梅校长的口号,吴晗等清华校友还从解放区发电报,一面为梅校长贺六十寿辰,一面劝他留下。


梅贻琦若想要留下来,自然有充足的理由。在清华的历次学潮中,他不分背景和党派,学生只要遭到危险,他就毫不犹豫地予以保护。对待教师,也是这样。吴晗的共产党背景他是清清楚楚的,但当他知道国民党要对其“管教管教”时,立即让教务长吴泽霖通知吴晗离开清华园。在动辄逮捕进步师生的局势下,他甚至有时还主动找到共产党地下干部问:“你们的人都躲得怎样了?”

在走还是留的十字路口,无从得知梅贻琦的内心是不是经过了犹豫彷徨,是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但可以判断出,梅贻琦选择了“出走”,并有所准备。


1948年11月28日,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携长女及两个外孙搭乘卫立煌的飞机离开北平(注:韩永华是卫立煌妻子韩权华的胞姐),先行一步。解放军逼近北平时,梅贻琦在北平成立了一个“校产保管小组”,把一批账目和物资转移到城里。


梅贻琦和家人合影


梅贻琦为何选择“出走”,这是一个历史谜团。表面上看,梅贻琦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在新旧政权交替的时刻,他权衡的天平倾向了国民党。但北大校长胡适没有加入国民党,也选择了“出走”。而南开校长张伯苓曾于1948年7月出任国民党考试院院长,蹚了政治的浑水,但他选择留下来。由此可知,梅贻琦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并不是他出走的决定性因素。梅贻琦在美国留学和生活多年,也许,是他接受的教育和形成的价值理念,促使池一走了之。


1930年代梅贻琦校长与他著名的“大师论”


这一走,是生死离别,他再也没有回到清华大学。梅贻琦的“出走”,显然是政治行为,更是意味深的文化行为。


梅贻琦的“出走”,有一个参照。和胡适同机离开北平的有陈寅恪,陈寅恪走到广州就不再走,他的想法和吴宓的想法是一致的,吴宓说:“我不愿逃到台湾去,依附美国。‘父母之邦,不可弃也!”’而和梅贻琦同机离开北平的杨武之,留在了上海,尽管他的儿子杨振宁在美国留学。去留之间,有多少学者背井离乡,有多少家庭生离死别!历史的大潮中,个人不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命运都因此而改写。


03

梅氏大家族的家庭柱石


1950年春,梅贻琦飞抵组约。梅贻琦在美国,会不会有寂寞和孤单的感觉?他会回来吗?


据清华教授吴泽霖回忆,北京解放初期,周恩来总理在协和医院礼堂向北大、清华两校教授们讲话时曾说:“梅贻琦先生可以回来嘛,他没有做过对我们不利的事。”梅贻琦曾对清华在美国留学的学子表态:“你们回去我赞成,但我自己还想在外面看看再说。”


梅贻琦先生书法


在海外漂泊了几年后,梅贻琦于1955年11月由美国去台湾。1957年,在梅贻琦的主持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首批校舍修建完工,原科学研究所研究生秋季开始在新竹上课。


1958年5月,物理馆落成及原子炉基地破土典礼举行,这是台湾军政及学界的一件大事。7月,“副总统”陈诚兼任“行政院长”,约梅贻琦入阁任“教育部长”。梅贻琦再三辞谢不获,在当局准予兼任清华校长之条件下勉予接受。


清华36周年校庆梅贻琦与同事合影


梅贻琦为台湾新竹清华的发展殚精竭虑,疾病渐渐缠身而不知。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势转剧,医药失效,上午11时溘然长逝于台北市台大附设医院。


由于梅贻琦品格高尚,处处以身作则,拥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弟弟梅贻宝称他是梅氏大家族的家庭柱石,更是家庭现代化的枢纽。梅贻琦对弟妹的影响深远,不论是求学还是做人,渗透到方方面面。梅贻琳、梅贻瑶、梅贻宝三兄弟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


来源:新周报

2024-06-25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