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汽车的驾驶操控感受如何?有哪些驾驶辅助技术?,

A股200家无人驾驶概念股盘点:特种车辆已落地,芯片成最大短板

集微网消息,时下,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新一轮从电动化向智能化发展变革浪潮,而特斯拉无疑是这一浪潮的领头羊之一,也是各方学习乃至拉拢的对象,5月中旬,上海表态要联合特斯拉推动自动驾驶在华布局;5月末特斯拉CEO马斯克时隔3年再度访华,被传推动FSD入华是其此行目的之一;7月6日马斯克透露,今年末将会实现全面自动驾驶。

作为行业风向标,特斯拉近期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股市率先闻风而动,与上半年的消沉不同,A股无人驾驶产业链企业再次掀起一股AI热潮,相关概念股股价持续翻红。

不仅如此,国内相关自动驾驶企业也加快了IPO进程,继纵目科技于去年底冲击科创板、知行科技4月初向港交所递表后,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也同于6月30日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此外,文远知行、Momenta、地平线等也在排队IPO中。

“智能化是汽车行业下半场”已是行业共识,如何抓住这一波浪潮?国内企业早已各显神通,欲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上市公司凭借得天独厚资源,已先行一步,而且有不少企业的无人驾驶方案成功实现落地,那么,目前国内A股都有哪些上市公司在推动我国无人驾驶产业的快速发展?

整车制造商领衔无人驾驶落地

相比传统主机厂,造车新势力更热衷于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并以此为卖点推动汽车销售,如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哪吒汽车等。

事实上,传统主机厂也在积极跟进,A股上市公司中,北汽蓝谷、福田汽车、长城汽车、上汽集团、宇通客车、比亚迪、中国重汽、长安汽车、东风汽车、赛力斯、江淮汽车、江铃汽车、中通客车、金龙汽车、安凯客车、海马汽车、力帆科技、中集车辆均有推出相应的无人驾驶方案,不过相比造车新势力,传统主机厂对无人驾驶的应用更为谨慎,目前主推L2+及以下辅助自动驾驶,同时储备L3-L5级高阶无人驾驶技术。

其中,中国重汽、中集车辆、宇通客车、东风汽车等已具备高阶无人驾驶示范运行经验,主打车型以搅拌车、卡车、客车、支线物流车为主,部分产品已在特殊应用场合投入运营,如东风汽车具有L4级别的无人驾驶车辆Sharing Box已在江汉大学进行售卖运营;具有L4级别的无人驾驶车辆EV350已在经开港口实现标准箱转运示范。

方案商百舸争流

面对庞大的市场潜力,产业链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自动驾驶方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宣传已有开发和储备自动驾驶方案及应用的企业主要有*ST越博、阿尔特、宝通科技、大华股份、大连重工、得润电子、德尔股份、德赛西威、东软集团、福龙马、格灵深瞳、光庭信息、航天晨光、豪恩汽电、合众思壮、华安鑫创、华锋股份、华力创通、华阳集团、经纬恒润、晶瑞电材、均胜电子、凯发电气、凯众股份、康盛股份、科大国创、昆仑万维、理工光科、民德电子、欧菲光、启明信息、锐明技术、润和软件、数字政通、四川金顶、四维图新、天迈科技、万安科技、威海广泰、湘油泵、星光农机、亚通精工、研奥股份、一拖股份、意华股份、盈峰环境、永安行、宇通重工、玉禾田、云意电气、智莱科技、中科创达、中原内配等。

如上公司中,部分为自主研发,如华阳集团、欧菲光、德赛西威等,部分为通过参股形式获得相应技术,如宝通科技投资踏歌智行,昆仑万维入股Pony,润和软件参股Autocore,晶瑞电材入股文远知行,格灵深瞳/云意电气参股驭势科技,均胜电子收购TS德累斯顿等。也有部分为合作开发,如启明信息背靠中国一汽,盈峰环境联合亿华通/华为/酷哇机器人等。

其中,官宣已完成无人驾驶产品研发或交付的企业主要有康盛股份、航天晨光(道路养护车)、一拖股份(自动驾驶拖拉机)、玉禾田(智能道路清扫车)、凯发电气(无人驾驶地铁)、福龙马(无人驾驶桶装扫路机)、宇通重工(无人驾驶环卫车)、四川金顶(无人驾驶矿卡)、启明信息(无人驾驶观光巴士等)、研奥股份(无人驾驶司机操作台)、智莱科技(无人驾驶配送小车)、威海广泰(无人驾驶机场货物转运车)等,实现有条件无人驾驶。整体看,已披露的无人驾驶多为特殊场合应用的特种车辆,而针对应用场景更复杂的乘用车仍在持续完善当中。

车联网提速大智慧

相比国外主推的单车智能,车联网也是国内另一主要自动驾驶路线,A股上市公司中,ST数源、诚迈科技、得润电子、德赛西威、东华软件、东软集团、高鸿股份、高新兴、华锋股份、华设集团、华阳集团、金溢科技、科创信息、科大国创、启明信息、千方科技、瑞玛精密、深城交、数字政通、天准科技、皖通科技、万集科技、兴民智通、中科创达、中威电子、索菱股份等均有车联网相关技术和应用的研发与验证。

其中,东软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东华软件承接了天津西青区无人驾驶实验项目;千方科技是中国唯一一家实现大交通产业布局的公司,深耕京津冀市场;另外,中科创达、千方科技、华阳集团、科创信息等企业已加入百度Apollo计划,共同推进车联网生态建设。

车联网离不开通信技术支持,为此,A股中,东土科技、高新兴、环旭电子、美格智能、三旺通信、通宇通讯、移为通信、移远通信、环旭电子等企业已开发相应解决方案,以满足车联网应用需求,如移为通信,产品方案已覆盖公交、危险品车、物流车等领域;移远通信丰富的产品线则覆盖厘米级定位、纳米级实时响应、车与车的时间和位置共享等需求。

定位导航加速跟上

无论是单车智能还是车联网,导航定位都是无人驾驶车辆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其中,高精地图至关重要,不过截至目前,A股中具备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资质的企业中,仅有四维图新和凯立德,而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等,并未在A股上市,四维图新凭借先发优势以及丰富生态,已成为A股面向自动驾驶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导航方面,除了地图企业,北斗星通、北方股份、合众思壮、宏英智能、华测导航、华阳集团、华依科技、理工导航、路畅科技、硕贝德、星网宇达、亚通精工、中海达也提供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加速无人驾驶快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不依赖高精地图的辅助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目前主要由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车企,华为、地平线、元戎启行等供应商在推动,“轻地图,重感知”的发展趋势,正让地图企业受到挑战,但A股上市公司目前跟进缓慢,使得造车新势力也新玩家正成为这一领域的主导者。

超融合感知渐成体系

从辅助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都有赖于车辆感知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从而让车辆对驾驶条件及驾驶策略作出决断。与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相比,国内基于更高安全需求,倾向于超融合感知路线,即不局限于视觉,而是通过各类传感器的采集信息进行综合研判。

①视觉成主流感知方案

无论是纯视觉方案,还是超融合路线,视觉都是必不可少的感知系统,而我国监控技术成熟,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以及解决方案商,A股上市公司中,大华股份、瀚川智能、金溢科技、豪恩汽电、海康威视、欧菲光、合力泰、奥尼电子等企业均能提供相应的视觉产品,其中,欧菲光自发力自动驾驶以来,2M前视三目、8M前视三目、3M和8M侧视后视摄像头、1M和2.5M环视摄像头、带加热功能的2M电子外后视镜摄像头等产品均已实现量产。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这两家全球排名前二的监控龙头也早就针对汽车市场进行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上企业的背后,还获得联合光电、永新光学、久之洋、宇瞳光学、中润光学、联创电子、东田微等上市公司支持,主要供应镜头、模组、滤光片等产品。

②激光雷达:A股公司打辅助

激光雷达是超融合感知方案有别于纯视觉路线的重要传感器之一,中国也是全球激光雷达企业最多的国家之一,且出货量及竞争力行业领先,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览沃科技等,但这些企业无一登陆A股市场,主要在美股和港股上市。

除了如上企业,A股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可供应车规级激光雷达,如巨星科技、奥比中光、华阳集团、万集科技等,其中,巨星科技早在2017年初就推出了相关产品,万集科技产品已在上车路测,并实现小批量供应。

虽然A股上市公司激光雷达产品上车能力不及头部企业,但供应链相对完善,腾景科技、茂莱光学、光库科技、东田微、炬光科技、秋田微、福晶科技、德迈仕、炬光科技等企业可配套精密光学元件、滤光片、光电器件、驱动马达等零部件,是国内激光雷达持续降本的动力。

③4D毫米波雷达成趋势

激光雷达主要用于远距离探测,短距离探测方面,成本低廉,且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的毫米波雷达更具优势,也是众多传感器中,为数不多支持全天候工作的器件之一,A股上市公司中,雷科防务、上富股份、联合光电、大华股份、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保隆科技、威孚高科、晋拓股份、武汉凡谷、欧菲光、越博动力、东箭科技、南京聚隆、华域汽车、亚太股份、经纬恒润、高德红外均有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已成为车辆防撞、自动泊车、盲区监测、车道偏离预警的重要感知器件。

同时,中英科技、硕贝德、本川智能、南京聚隆、护垫股份等A股产业链公司也在为毫米波雷达企业提供高频覆铜板、波导技术、PCB、吸波材料等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因激光雷达成本较高,自动驾驶行业一直在寻求低成本替代方案,在此背景下,近年来4D毫米波雷达获得快速发展,前述毫米波雷达企业中,德赛西威、华域汽车、保隆科技、威孚高科、武汉凡谷、欧菲光等企业均有所布局,不过走在行业前沿的并非上市公司,而是森思泰克、华为、纵目科技(IPO中)、安智杰等非上市企业。

④超声波雷达失宠

超声波雷达也是汽车智能化的另一核心感知器件,不过由于该类传感器探测距离短、响应速度慢、易受天气影响等因素,在高阶无人驾驶中,相比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往往被忽视。

不过该传感器在车辆前方障碍物检测有着广泛应用,是辅助自动泊车的重要感知器件,同时也在自适应巡航控制、自动制动系统及车道偏离预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A股上市公司中,豪恩汽电、奥迪威、中际旭创、上富股份、四方光电均有提供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⑤热成像迎来上车机遇

不同传感器有不同的长处与不足,为提升自动驾驶100%安全可靠性能,热成像方案也开始进入自动驾驶超融合感知方案,目前在仰望、埃安等品牌已得到导入,国内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供应商,A股上市公司中,高德红外、光智科技、久之洋、睿创微纳、大立科技等企业走在了市场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热成像企业已具备较强的核心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进一步保证了热成像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⑥更多感知方案推助汽车智能化

除了如上传感器,汽车还需要惯性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雨量传感器等感知技术,同时,车路协同中,路测感知也具有庞大的发展潜力,芯动联科、天准科技、瀚川智能、兴瑞科技、保隆科技、天和防务、华设集团、航天科技、盛路通信、道通科技、豪恩汽电等A股上市公司正致力于打造更智能化的感知产品及系统。

执行控制匹配智能化升级

智能化发展,不仅提升了汽车的电子化程度,还改变了精密器件、安企执行端、线控底盘、转向系统总成、刹车等零部件需求,国内汽车供应链也应智能驾驶发展纷纷升级适配,仅在自动驾驶线控底盘方面,涉及的A股上市公司就包括伯特利、亚太股份、拓普集团、浙江世宝、宁波高发、隆盛科技、万安科技、奥联电子、经纬恒润、中鼎股份等公司。

星源卓镁、合兴股份、克来机电、博世科、西仪股份、兴民智通、精进电动、均普智能、光洋股份、纳川股份、德昌股份、瑞玛精密、华域汽车、星宇股份等概念股也在各自领域迭代新品并推向市场,如西仪股份针对智能驾驶的转向系统产品已实现批量供货;精进电动面向无人驾驶的产品也已成为执行层面的核心部件;德昌股份的EPS转向系统、自动刹车系统适用于L3/L4级自动驾驶。

算法企业众多但赋能不足

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领先,算法实力强是其核心能力之一,早在2021年就已宣布引入Transformer进行大规模的无监督学习。

而我国众多主机厂恰恰缺乏这样的实力,目前在自动驾驶算法领域走在行业前列的主要是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威马汽车也具备较强实力,传统主机厂普遍缺乏AI技术。随着GPT的大爆发,国内汽车行业才陆续引入GPT等大模型技术,整体技术能力较行业领先水平有所差距。

事实上,我国AI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业内也有众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如商汤科技已登陆港股市场,格灵深瞳、云天励飞、云从科技则在A股上市,旷视科技加速闯关科创板,加上A股原有的科大讯飞、三六零,以及在美股上市的百度/阿里巴巴、港股上市的腾讯,国内算法企业队伍还是相当庞大。

但赋能到汽车上最多的是AI语音,针对无人驾驶AI应用,与特斯拉等行业龙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未来需要算法企业加强与主机厂或自动驾驶方案商深度合作,加速对无人驾驶产业赋能。

芯片支持能力仍有待提升

自动驾驶本质上是一种AI应用,除了数据、算法,算力也是核心要素之一,目前国内专注自动驾驶AI算力的芯片企业主要有黑芝麻智能、地平线、华为海思、芯驰科技等,不过这些企业仍未上市。

目前A股市场上,寒武纪无疑是自动驾驶芯片的代表,规划产品包括MLU590新一代云端AI训练芯片、SD5223 L2+自动驾驶行泊一体芯片、SD5226 L4高阶自动驾驶多域融合平台SoC;景嘉微也在发力高性能通用GPU芯片;另外,芯原股份也在研发图形处理器IP。不过这些企业距离规模应用仍需要时间沉淀。

而在视觉领域,A股芯片企业具备较强实力,CIS供应商有韦尔股份、思特威、国科微,AI SoC企业有富瀚微、全志科技、好利科技、晶晨股份等,存储方面也有普冉股份、聚辰股份、澜起科技、北京君正等A股公司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自动驾驶其他相关领域芯片的A股公司较为零散,主要有博通集成(高精度定位芯片、毫米波雷达芯片)、长光华芯(激光雷达芯片)、雅创电子(模拟IC)、赛微电子(IMU、压力、流量、微振镜等各类车载芯片)、紫光国微(车联网安全芯片)等。

事实上,我国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不仅A股公司少,非上市公司也不多,整体实力仍落后于国际巨头,是我国无人驾驶产业链的最大短板,如4D毫米波雷达需要依赖TI等供应商,AI训练芯片需要看英伟达能否供货,严重制约了我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速度。

测试服务配套多维覆盖

自动驾驶产品开发及导入过程中,测试验证也是其中重要环节,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相关产业链企业正日趋完善。

法本信息、雷尔伟、中国汽研、中汽股份、多伦科技、天银机电、软通动力等A股上市公司可提供仿真测试、安全检测、道路实测、功能验证等服务;海天瑞声、博彦科技还能提供训练用数据、数据标注、测评等服务;此外,针对快速发展的自动驾驶行业,常熟汽饰等A股公司也通过设立各类投资基金,扶持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自动驾驶产业链项目发展。

总结:产业链覆盖面广,芯片是最大短板

如上涉及的A股无人驾驶概念股企业共计200家,覆盖主机厂、Tier 1、Tier 2等供应链,其中,主机厂作为集大成者,均在布局自动驾驶技术及应用,即便对高阶无人驾驶持谨慎态度的比亚迪等部分车企,也在积极把握汽车智能化下半场。

在主机厂带动下,自动驾驶方案商、各类感知技术提供商、网联服务商、系统执行零部件公司等企业均积极跟进,同时测试服务、产品验证、融资服务等配套也相应跟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自动驾驶产业链。

不过,自动驾驶的底座——芯片,目前仍是薄弱环节,核心产品开发进度跟不上市场应用步伐,芯片种类无法覆盖应用需求,如4D毫米波雷达芯片,仍处于空白状态,另外在产品成熟度、规模量产等方面也有待提升。可见,芯片是我国自动驾驶领域的最大短板。

算法方面也有待提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大国,用车环境也极为复杂,这对无人驾驶训练所需的数据更具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有待产业链企业厚积薄发。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自动驾驶产业链企业发展壮大,将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登陆A股市场,在丰富A股市场无人驾驶供应链体系之时,也有望填补产业链的相关短板。

2024-06-25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