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福田九座面包车租赁流程是怎样的?,

《南方诗词评论》第35期:以古风诗化深圳本土人文历史的奠基之作


七年磨一剑

以古风诗化深圳本土人文历史的奠基之作

浅谈侯邦栋《诗韵鹏城》的文史价值

高 源


导 读

聚焦深圳十区的人文标塔


一、 罗湖商业文化的匾额:东门老街

二、 福田城市景观的焦点:岗厦村落

三、 南山历史骨骼的存照:南头古城

四、 宝安人文溯源的起点:龙津石塔

五、 龙岗城乡变迁的化石:鹤湖新居

六、 盐田近代风云的坐标:中英界碑

七、 龙华城市风景的名片:烟桥版画

八、 坪山岁月雕像的巨擘:大万世居

九、光明华丽蝶变的前身:光明农场

十、大鹏海防历史的固垒:大鹏所城


解说深圳十区的文化故事


一、罗湖:《省港罢工接待站旧址》的风云际会

二、福田:《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庄严肃穆

三、南山:《陈郁》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生涯回顾

四、宝安:《铁仔山古墓群》发掘见证东汉文明

五、龙岗:《李朗乐育神学院旧址》的来龙去脉

六、盐田:《鱼灯舞》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七、龙华:《白石龙营救文化名人旧址》的壮丽

八、坪山:《庚子首义旧址》叙说辛亥革命史迹

九、光明:《东宝中学旧址》展现的小延安气象

十、大鹏:《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的烽火往事


构建深圳诗词的古风境界


一、 注重吸收客家山歌与广府民谣文化元素

二、 借鉴清初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的竹枝风格

三、 将现代诗韵融入诗经四言古老创作范式

四、 将词曲的韵味与数字加持技巧化入古风


独创诗史并茂的编辑体例


一、以古风形式叙述深圳的人文历史

二、以史志内涵支撑古风的诗意骨架

三、以沧桑图像强化诗史的直观印象

四、以注释文字加强读者的阅读效果


侯邦栋简介

笔名和一、南山,湖北大冶人。喜爱户外运动、摄影、阅读、诗词创作。2016年出版诗词集《人生旅途》(上集)《人生漫步》(上集)。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长青诗社常务理事。

2016-2022年,利用周末时间行走深圳,寻访古村落、古遗址1千余个,拍摄照片6万余张,创作诗词2百余首。历时7年,收获良多,诗集《诗韵鹏城》即将付梓。


(侯邦栋近照)


最近几个月,我抽空认真拜读了侯邦栋先生的诗集《诗韵鹏城》,这部具有史志特色的诗稿长达六百余页,作者用两百多首现代古风,以洗炼的诗语、叙事的手法、文化的眼光、抒情的笔调,全方位还原了深圳十个区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古遗址、历史人物、名胜古迹、非遗项目、民俗风情的人文属性,内涵极为丰富,底蕴颇为厚重,其文本性质已经远远超出诗词本身,而是具有了深圳本土历史文化的推广价值与教科书的普及意义。我以为是每个深圳人的必读书目,也是当代中国与世界了解深圳前世今生的一部最直观的诗史模型读物。

侯邦栋先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从老家湖北黄石调入深圳的第一代“拓荒牛”,也是第一个南下鹏城的黄石人,至今快四十年了,是一名资深的公务员,对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感,视深圳为第二故乡,他把为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撰写一部诗化志书当作了自己的一项崇高的文化使命。

侯邦栋先生在《诗韵鹏城》后记中写道:“我从2016年开始行走深圳,七年来,寻访1千余个古村落、古遗址,拍摄6万余张照片,创作200余首诗词。得到很多热心人的帮助,结识很多好朋友。七年付出,七年收获。”《诗韵鹏城》就是侯邦栋先生用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精心浇铸的一部心血之作,也是在退休之际,为自己呈上的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

深圳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但很多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个蹩脚的比方,如果说今天的鹏城是器宇轩昂、身着西装革履的深圳,那么往日身披唐装的古邑又是一种怎样的人文风采呢?

许多人并不了解改革开放前的深圳,遑论更遥远古老的宝安,但又很想进入深圳的历史文化隧道,却苦于找不到一条便捷的阅读认知路径。《诗韵鹏城》的出版或许就开通了一条快速的驶入通道,可让读者朝发夕至,一日穿越千年。

《诗韵鹏城》用诗化的语言、凝练的古风,侃侃叙说,娓娓道来,告诉我们这座举世惊叹的现代化大城市,也有雅正、斯文、古老的卓越风度与质朴、端庄、厚重的文化气质。



聚焦深圳十区的人文标塔


侯邦栋先生七年如一日,用双脚丈量深圳的文史版图,编制出了具有坐标意义与识别属性的经纬图谱,为每个区都别上了一枚标志性的人文胸章,翻开《诗韵鹏城》,你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十区的人文打卡点。



一、罗湖商业文化的匾额:东门老街


罗湖区的城中村是最密集的,也是最早城市化的,它是深圳这座超级大城市四十年多间发生历史巨变的一个精彩缩影。

谁能想到深圳的国际金融中心蔡屋围曾经是“元朝宝安赤磡村,平畴沃野泛鱼塘”的原始乡野;

罗芳村有过“寻常过境耕作口,峰度天下送斜阳”的牧歌情调;

而湖贝旧村的“三纵八横,灰瓦青砖。精美雕花,翘角屋檐”,又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市井斯文;

水贝村“乡愁不见古榕树,祭祀难寻旧祠堂”的历史记忆则韵味绵长;

“罗湖商业繁华地,南湖街道自然村”“罗湖张氏,源于张良,辗转向西,繁衍垦荒”的向西村的传统民俗又为深圳保存了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感叹“传统习俗无隔断,市内桃源有遗存”

“一叶扁舟无居所,四处漂泊逐波澜”,叙说的则是翻天覆地的渔民村的历史往事,让人喟叹不已。

这些城中村的沧桑历史经过《诗韵鹏城》的诗化处理,制作成了罗湖区的系列社会风貌绣像,同时将东门镌刻为深圳老城区的门楣匾额,有诗为证:


南国深圳,沧桑古镇。

改革开放,繁荣东门。

岭南建筑,街巷纵横。

明代始建,岁月留痕。

祠堂庙宇,香火永恒。

骑楼书院,遗迹风尘。

商贾云集,物流纷呈。

购物天堂,霓虹缤纷。

这首四言古风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铺陈了一幅商业繁华区域的《清明上河图》。



二、 福田城市景观的焦点:岗厦村落


《诗韵鹏城》也为深圳首善之区福田的九座城中村雕塑了具有沧桑色彩的诗意长廊。

这里有历经六百余年历史变迁的水围村,“明初庄润迁居水围,捕鱼晒盐垦荒造田”,至今仍可见到“龙秋古井,清泉甘甜。子母古榕,蔽日遮天”的烟火景象;

皇岗村在深圳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它已成为这座现代化大都会里一个人口稠密、烟火兴旺的居住板块,但其历史沿革却鲜为人知,作者以叙事诗的形式记录了唐朝末年中原庄姓族人迁徙的往事,“河南固始庄文盛,跟从两王入福建”,最后定居皇岗,及至清朝繁衍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大清中期最鼎盛,庄姓男丁四五千”

“骏马驰骋怀思念,血脉相连各繁衍”的下沙村历史亦十分久远:“默堂下沙一世祖,耕山耘海八百年”,沧海桑田,市井烟火,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新洲始祖南溪公,明朝抵达建家园。开垦荒地辟良田,狩猎捕鱼晒海盐”。早期新洲人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谁能想到那是七百多年前的古老影像;

下梅林村最早是几百年前从福建莆田迁来的中原人的集聚区,“先民迁徙出中原,长途跋涉抵莆田”。

“分支携荔越岭南,开花结果梅林山”,如今已成为深圳中心区的宜居之地;

邻近的上梅林村与下梅林村就像两朵盛开的并蒂莲,虽然先民来自不同的历史出发点,但源流脉络,如出一辙,“迁徙定居立业,七百余载光阴”,一起经历了历史的沉浮与时代的变迁;

“八姓杂居水乳交融,赵潘莫陈张李龙岑”,这是古老的石厦村几百年来原住民和谐、和睦、和祥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元末明初深圳湾畔,海产丰富景色宜人”,人杰地灵,享誉南粤;

当然,福田区的人文聚焦点无疑是岗厦这座人文积淀颇为厚实的古村落,宋亡之后文天祥的一族后人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明初,文天祥侄辈文应麟的后世族人又迁徙至此,历经了近八百年的风风雨雨,侯邦栋先生即用八句诗语就凝练地概括了这段凝重的历史:

“崖山海战南宋亡,文璧献城以降元。堂侄应麟愤耻之,携子隐居鹤仔园”

“明朝初期文萃公,洲头复徙莲花山。围塘养鱼耕农田,周而复始多少年”

今天的岗厦地处深圳城市的中轴线上,它骄傲地将深圳的心脏市民中心揽入怀中,又把城市皇冠上的明珠莲花山公园作为自己的华美头饰,让世人惊羡不已。



三、 南山历史骨骼的存照:南头古城


诗人在南山区聚焦的都是具有庄重历史风貌的人文景点,强化了南山与罗湖、福田之间的文化识别度,今天深圳的科技强区原来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南山最悲壮的人文往事要追溯到南宋末年,幽藏在蛇口的宋少帝陵即是见证:“元马驰骋跨长江,宋军负隅拼顽强。朝廷溃退崖门绝,丞相负帝殉海亡”

在四言古风《新安县衙》中,诗人勾勒了一座古邑的历史延伸线条:“东晋咸和,设立宝安。深圳本土,城市开端。唐朝肃宗,改名东莞。明代万历,分置新安。县衙南头,规制营建。枕山面海,坐北朝南”,此后深圳版图基本定型,直至鸦片战争后香港分离出去;

深圳与东莞自古一家,清代同治年间所建的东莞会馆便是历史的物证,今天已成为深圳的文物保护单位,“南头扼守珠江口,海上丝路主节点”“会馆建于清同治,传统布局四合院。坐西朝东临街市,飞檐翘角向云天”

不远处的新安烟馆,则承载着近代中国的一段屈辱的历史:“越洋走私鸦片,英军保护商船。民众吸食上瘾,清朝坠落深渊。骷髅仿佛魔鬼,吞吐宛如神仙。炮舰洞开国门,华夏破碎不堪”

近在迟尺的“十字标志钉门上”的育婴堂表明当年西方传教士的布道足迹也深深地镌刻在了深圳的版图上,曾给苦难深重的先民带来了福音,缓解了民瘼与窘迫:“罗马教会上新安,南头修建天主堂。神父弥撒做礼拜,传播福音浅吟唱。见闻街坊流浪儿,开办独立育婴堂。穷困病残有着落,孤苦伶仃得收养”

赤湾的左炮台与烟墩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壮怀与情怀,“显赫左炮台,孤立鹰嘴上。箝制赤湾港,雄视伶仃洋”,位于小南山上的赤湾烟墩则号“称南天一柱”,“青砖建筑,宛如城墙”,成为拱卫“两广门户”海防卫士;

南头古城作为古老的岭南重镇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今日南山的历史头盔,也是当代深圳的城市原点,其沧桑旧貌仍然依稀可辨:“南头南城门,残垣尚雄浑。沧桑六百载,垂老独支撑”“穿越古遗存,熙攘往来人。苍山衔落日,凭栏看黄昏”,让人顿发思古之幽情。



四、 宝安人文溯源的起点:龙津石塔


《诗韵鹏城》在寻找深圳的文脉时,将聚焦点锁定在了宝安区,不仅仅因为宝安区名继承了古邑的桂冠与衣钵,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寻找到深圳最早的地面建筑和一批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存,这自然也成为了今日宝安的骄傲。

号称“珠玑旧泽,江夏先声”的黄氏宗祠是深圳保存最完好的古老宗祠之一,“纪念黄舒石牌坊,深圳仅存此一间”,是宝安人文历史和孝道文化的溯源地,“西晋伦常南粤士,六年庐墓一生心”“新安街道上合村,黄氏宗祠明始建。三开三进广府式,典雅肃穆古庄严”,气象森严,令人肃穆;

始建于明代的西庄书室也坐落在附近,当年这里斯文环绕,气象万千,“图书阅览悠悠环境,国学讲堂琅琅书声”,“父母辛勤躬耕田园,子弟聪慧捧读书本”,此等景象绵延了数百年;

位于西乡固戍的文昌阁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建筑,也是深圳仅存的古楼阁,曾经是宝安先民仰止供奉的圣地,“联登凤阁跃高台,更上一层遥望海。会极洪涛涌天际,斜阳金波片帆来”

绮云书室位于西乡街道,雕梁画栋,建制考究,且规模宏大,系香港同胞郑姚于1885建造,是深圳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院建筑,堪称“岭南工艺高水平,深圳历史大学堂”,“走出女杰郑毓秀,家族世代感荣光”,如今“尘迹岂能掩风采,文脉必将傲风霜”

即便是探寻“深圳历史活标本”的凤凰古村,作者也侧重渲染出了它的文化氛围,“宋元交替山河碎,文氏逃难岭下村”,“民宅比邻相守望,私塾回荡读书声”

而文昌塔作为凤凰古村的象征更是寄托了作者的人文情怀,“远眺伶仃洋,俯瞰古岭下”,“风雨二百年,岁月洗铅华”

经过数百年的文化浸染,宝安成为了厚积薄发之地,于1808年金榜题名了历史上第一位进士蔡学元,现存于松岗街道的进士第,就见证了这一这段人文佳话,“沙浦老村六百年,人才辈出风水地”,“金榜题名蔡学元,光宗耀祖振乡里”,“鹏城唯一进士第,高楼大厦谁可比”

龙津石塔是深圳现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筑遗存,位于沙井街道沙四村,塔身正面为浮雕释迦半身佛像,左侧为“双手合十”、右侧为“仗剑除妖”浮雕,是建于1220年,即南宋嘉定十三年的一座风水塔,寓意“龙王淫威,汹涌波涛。南国蛮荒,镇压河妖”。

从这个意义上说,龙津石塔是深圳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起点与参照坐标,它悄然静默地伫立在这座世界上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城市的一个文化角落里,见证了深圳这座巨型城市的崛起。



五、 龙岗城乡变迁的化石:鹤湖新居


龙岗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便是客家围屋,其数量之众多、规制之宏大、保存之完好,在岭南客家人居住地区是独一无二的。《诗韵鹏城》为龙岗区具有代表性的围屋建筑,几乎全部配上了用古风铺就的解说词,让读者可以在轻松的诗意中领略客家文化的永恒魅力。

“城堡式”的吉坑世居位于坪地街道,系清代道光年间由祖上来自鲁地兰陵的萧氏四世文藻公兴建,至今保存完好,建筑面积4592平方米,前有月池、禾坪,后有部分风水林,“外墙夯筑三合土,固若金汤难高攀”,“四角碉楼最威严,官帽望楼最耀眼”,在深圳颇为罕见;

正埔岭这个名词看起来更像一个地名,其实也是一座庞大的客家围屋,位于龙城街道,建成于十九世纪初,具有“倒座宽直围龙弯,三堂四横中轴线”的建筑特色,其门楣楹联至今为人传诵:“正己安民德懋功高光世第,埔平岭峻地灵人杰振家声”,确有“笔插银瓶佇看梅花呈五福,屏开鼓嶂前瞻仙岭拱三台”的文化氤氲气象;

梅冈世居坐落在龙岗街道龙岗河畔,落成于清代乾隆后期,作者用古风记录了这座围屋主人赖氏家族勤劳致富的历史:“来自惠州长乐县,落籍归善陂头肚”,“先祖南进龙岗墟,开设油坊打铁铺。生意兴隆成巨贾,购置良田数百亩。经商致富赖锦新,搬离老屋立门户。梅冈世居大宅院,气势恢宏盖千户。雄伟壮观夯土墙,铜城铁壁坚如故。御匪防盗五炮楼,高耸触摸云卷舒”

曾经“惊艳四方”的茂盛世居建于清代,位于横岗街道,建筑面积超过六千平方米,至今仍可以领略其“布局严谨构造别致,真材实料画栋雕梁”的建筑特色与“四角碉楼安全防御,四周围墙固若金汤。一正两副三门出入,镬耳叉戟器宇轩昂”的宏伟规制;

穿越客家围屋的文化走廊,这里还有“三堂两横四角楼,穿行左右走马廊”的阳和世居,“三堂两横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中轴一线”的大田世居和“崇文重教耕读传家,钟山衍庆祖德流芳”的尚义旧家,等等,让读者流连忘返;

鹤湖新居是龙岗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作与重要标本,也是深圳最大的客家围屋遗存之一,被誉为“客家建筑的活化石”、“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现已辟为“深圳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成为了深圳乃至岭南地区追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重要窗口,走进围屋,穿梭其间,清朝乾隆年间“鹤湖新居罗氏建,历经三代数十年”,“内里开放两回环,四周封闭正门宽。炮楼雄伟如虎踞,城廓恢弘似龙蟠”的建筑气派与人文气象,仍历历在目。



六、 盐田近代风云的坐标:中英界碑


盐田依山面海,将“山海经”幽藏在自己的怀中,是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城区与旅游胜地,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盐田没有厚重的历史,其实不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大梅沙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古老遗址,以及周代的墓葬遗存,最早距离现在已有六千多年,出土了13件青铜器。《大梅沙古遗址》就记录了这段远古史:“遗址出土新石器,灶坑倾诉大鹏湾。边陲蛮荒谁说是,梅沙烟火六千年”

盐田地理版图的文化风景具有多元性质,位于沙头角的沙栏吓天后宫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香火旺盛天后宫,楼房屋舍环绕中。祭拜妈祖保护神,宝诞祭典亲情浓”,“圣恩广播天地久,母德宏施日月隆”,具有浓郁的妈祖文化内涵和宗教文化色彩;

宗族文化也在盐田留下了浓重的笔墨,作者在两首《吴氏宗祠》古风中勾勒了一个从广东博罗迁来的家族两百年多来的兴衰轨迹:“清朝吴氏建祠堂,精巧玲珑踞中央。祖宗供奉香火旺,子孙繁衍恩泽长”,这座“清代建筑,精巧玲珑。灰瓦青砖,雕梁画栋”,可以想见当年“香烟袅袅,蜡烛红红”的兴盛场景;

其实,近代深圳、近代岭南、近代中国历史的起点就在盐田、就在沙头角的中英街,它是“边防街、两制街、铁网街、天涯街、血脉街、共管街、同心街、购物街”,更是“历史荣辱街,时代标本街”

如果说中英街浓缩了近代中国早期的屈辱历史,那么中英界碑则是勘定这段历史的一位冷漠的裁判者,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肃穆地静立在“宽不盈丈,长不足里”中英街上,从此这里成为了“一街两制,世界唯一”的人文地理聚焦点,“古树老井,百年记忆”,昭然见证着历史的风云。


七、 龙华城市风景的名片:烟桥版画


龙华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工业强区,很多人对它的前世今生了解甚少,其实这片热土同样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诗韵鹏城》集中笔墨描摹展现了龙华的文教风采,与其他区不同的是,龙华主要在清末民初开始凸显自己的文化实力。

深圳地区最早的教会女子学校就诞生在龙华,1891年,香港瑞士巴色义学从西营盘迁入龙华墟浪口村,更名虔贞女校,其遗址保存完好,《诗韵鹏城》诗话了这一段人文脉络:“拱形门廊罗马柱,高阶门槛西洋房。屋顶矗立十字架,翠竹摇曳半堵墙。欧洲派遣师范生,文化启蒙一缕光。开放包容客家人,海纳百川追梦想。女子教育里程碑,深圳地区当首创。语言习俗遵本土,文化理念照西方”;并勾连出了深圳地区近代中外文化交融的景象;

创立于1912年的广培学校旧址位于观澜街道,鉴于当时孩童“《四书》《五经》可倒背,天文地理知识浅”的现状,海外华侨陈氏家族创办了这所国民小学,“读书救国唯根本,华侨响应孙中山。筹集资金建广培,赤子情怀系家园。引进西学新理念,设置班级敢率先。名声震撼惠东宝,桃李芬芳万万千”,至今弦歌不缀;

“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为宗旨的振能学校旧址坐落在观湖街道,是今日观澜中学的前身。陈振能家族于1914年出资规整合并9所私塾,创建永修小学,实行新式教育,设置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开创了原宝安县体育、音乐教学之先河。1946年,陈氏家族海外侨胞创办了振能中学,成为当时宝安县的第三所中学。振能家族筚路蓝缕、艰辛办学的历程传为了佳话,“始祖振能《大学》明志,学第门第昼思夜想。省吃俭用自办私塾,各房学田开支保障,鸡鸣时分唤醒孙儿,背诗诵经童声琅琅。不添年货满载书籍,佳话美谈源远流长”

今日龙华的文化名片当推烟桥版画,观澜版画村是无数深圳人的打卡地,它是集创作、展览、收藏、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版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与120多个国家建立了艺术交流合作关系,超过1000位国内外版画艺术家入驻这座艺术村落。这一切都源于现代中国一位曾深得鲁迅赏识的著名版画家陈烟桥,他于1911年诞生在龙华观澜,为这片土地雕刻了一道永恒的年轮。作者在古风《陈烟桥·故居·陈列馆》中叙述了现代著名版画家陈烟桥悲壮的艺术人生:


观澜牛湖俄地吓,祖屋诞生陈烟桥。

转往沪艺苦求索,幸运结识大文豪。

师承鲁迅习木刻,深厚友谊忘年交。

投身抗战鼓与呼,唤醒民众凿与刀。

深入工地和农村,促进普及和提高。

铁笔丹心写春秋,走南闯北不辞劳。

文章批评惹祸端,极左年代被打倒。

关进牛棚遭摧残,客死南宁别尘嚣。

平反昭雪慰忠魂,邕江悲戚雨潇潇。

故居辟为陈列馆,家乡不忘陈烟桥。

原样修复和改造,清新树木和花草。

门前棕榈高挺拔,院内老井照云霄。

八、 坪山岁月雕像的巨擘:大万世居


坪山脱胎于龙岗,两区文化一脉相牵,民情风俗水乳交融,最典型的就是两地客家围屋文化的相互叠加,在坪山保存完好的众多客家围屋也具有可掬可感的人文魅力,是了解研究岭南客家文化历史源流的重要实物标本。

具有现代意义的是,与大多建于清代的客家民居不同,坪山有两座围屋建成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其风格或多或少地融入了现代西式建筑元素。

一座是建于1932年的鹿岭世居,以“坪山民国最高楼,名闻遐迩最风采”著称,当年是“东江纵队驻扎地,曾生司令点将台”,东纵指挥员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出奇兵,决胜顽敌天涯外”

另一座是建成于1933年的水源世居,曾是抗战时期的秘密情报交通站,还是营救香港文化名人的重要中转站,“水祖坑村叶生华,自幼伶仃无人管。背井离乡讨生活,不畏艰难敢为先。参加省港大罢工,从事海运航行远。衣锦还乡建豪宅,水源世居第一院”,其背景同样具有红色历史的三原色。

而坐落在坪山街道的大万世居则是深圳地区目前规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客家围屋,由南迁的中原周氏家族于清乾隆年间建造,至今已历经三百年,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坐东朝西,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矗立着大六楼,均有高墙相连,厚实的围墙上走马廊相通,具有“前、中、后三座落,左右两附厝”的建筑风格。整座建筑物后墙筑成半圆弧形,与前面半月形风水塘遥相呼应,体现了的阴阳平衡、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

目前大万世居也辟为“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诗韵鹏城》以一首叙事古风回顾了这座巨型围屋家族艰辛繁衍的发展历程,也是深圳客家先民卓越奋斗历史的一个具象缩影。


曾氏先祖传周公,披荆斩棘苦千般。

饲养鹅鸭推独轮,躬耕劳作谋三餐。

建房心切入歧途,赌博输光血汗钱。

挥刀断指从头越,立业兴家显非凡。

创办实体糖油厂,经营日用百货店。

购置田产数千亩,积累财富盖坪山。

大万营造宝斗心,世居风格承中原。

坐东向西属孤例,方正宏伟大庄园。

宽阔禾坪长方形,五谷收割晾晒干。

风水池塘半月形,锦鲤嬉戏游深浅。

城堡周长五百米,屋舍总计四百间。

聚族于斯血脉亲,生息繁衍袅炊烟。

纵横九街十八井,碉楼驻守若等闲。

回环八阁走马楼,围墙陡峭不可攀。

独一无二魁星楼,始祖安居制高点。

康泰祥瑞龙心背,福泽密码藏其间。

排水系统巧设计,明沟暗道相通连。

端义公祠追远堂,孝子贤孙拜祖先。

当然,坪山的魅力远不止于客家围屋文化的绚烂,由此衍生的近代教育事业也让人刮目相看。位于坑梓街道的光祖学堂(今光祖中学)就开启了深圳近代教育的先河,由具有海外华侨背景的黄氏家族顺应“南海之滨西风东渐”的历史潮流,于1906年创办,其校名寓有“光耀家国,纪念先祖”之意,首任校长是维新领袖人物康有为的入门弟子欧榘甲。这是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向近代深圳颁发的一枚历史奖章。



九、光明华丽蝶变的前身:光明农场


光明是深圳的一座科技新城,过去也是客家人的宜居区域,此处“青山绿水白花洞,世外桃源云雾中。围肚古井泽百姓,周氏碉楼耸半空。天降吉祥客家人,朴实敦厚耕盘垄。初一十五拜宗祠,瓜瓞绵延香火浓”,这组生活场景便是旧时光明的社会生活影像。

地处僻壤的光明也有过往日的商业繁华,作者在《夜半乐·公明墟》中描绘了一个集市的兴衰:


明清公明集市,家族割据,民生受影响。为打破壁垒,乡贤协商。建公明墟,骑楼店铺,聚合农贸市场。货物琳琅。逢墟日、热闹人熙攘。

历经百年风雨,残垣败瓦,九成是危房。夕阳下,仅剩几间作坊。红砖封门,绿树扎墙,老街落寞萧条,孤井寒凉。老字号、难舍旧时光。


这分明是一幅岭南早期的商业文明画卷,折射出深圳地区往日社会生活的升平与繁荣。

光明的文脉亦源远流长,这里有被誉为“深圳第一窑,岭南亦罕见”的元代古窑址,曾经是深圳地区最大的手工业生产基地,“薪火永不断,盛世重见天。青黄和酱褐,盘碟与壶盏。元字刻碗底,双鱼纹图案”,其出土的700多年前的瓷器,工艺精湛,美轮美奂;

德淳书室则是一座古老的书院,位于新湖街道圳美村,建于清朝乾隆初期,是光明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书院,砖石结构,清水砖墙,在这里“学童开蒙,先生戒尺。一年寒窗,四担粮食。大堂私塾,行礼孔子。书香四溢,浸润学子。两侧阁楼,秀才寝室。临行交流,歌赋诗词”,作者数次造访之后发出了诗意感慨:“天井苔藓,阴暗潮湿。墙壁图画,斑驳污渍。黄昏斜阳,危楼衔日。几度风雨,几缕追思”

再将历史的镜头摇到1958年,当年广东省农垦厅在这里设立了国营光明农场,安置从越南等地归国的华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创业,“筚路蓝缕艰辛异常”“激情燃烧峥嵘岁月”,光明人创造出了光明三宝:红烧乳鸽、甜玉米和牛初乳,至今享誉岭南。

改革开放后,光明农场又华丽转身为一座现代化的科学之城,《诗韵鹏城》则为光明农场这部凤凰涅槃的经典作品,精心添加了一系列诗意注脚。



十、大鹏海防历史的固垒:大鹏所城


大鹏半岛是深圳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生态乐土,也是深圳最年轻的功能区,却有着最古老的文明史,以致成为深圳文化的根脉所在,其源头可以追溯至7000年之前。

“深圳东部无敌景,大鹏半岛咸头岭”“普通小村咸头岭,坐落大鹏迭福湾。位于沙堤第三级,距离滩涂半里远”,每个深圳人在咸头岭新石器文化遗址面前,都会表达由衷的历史敬意,这里曾是“先民生存聚居地,开拓蛮荒南海滨。结网捕捞游碧水,狩猎采集向深林。最早活动珠三角,原始人类留足印”。当时的咸头岭人还能制作彩陶和白陶,说明古老的珠江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深圳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业绩。

大鹏的历史故事很多,作者在《王母围》一诗中还记载了一段国破家亡的凄惨传说,以及王母围村形成的历史原因:“相传一二七六年,元军铁蹄踏临安。南宋朝廷大逃亡,风雨飘摇毁江山。文武护驾车马队,颠沛流离下岭南。摆脱追赶才歇脚,疲惫不堪破衣衫。云鬓零乱皇太后,伤心泪珠挂红颜。瘦骨嶙峋小皇帝,失魂落魄锁龙颜。受伤兵士无医治,娇俏宫女吓破胆。耄耋臣子无气力,负重民夫行走难。露宿风餐路遥远,苟延残喘大鹏湾”,“休养生息苦煎熬,垒屋盖房建家园。捕鱼打猎求温饱,开荒种田度时艰。隐藏悲痛思故土,定居劳作起炊烟。日久他乡即故乡,守望相助共繁衍。尊称此地皇母围,太后恩德永纪念”

大鹏所城是始建于十四世纪的明代建筑,是深圳地区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深圳地区最早的抗击外来侵略的军事重镇,曾是守护家国疆界、捍卫民族尊严的前哨堡垒,留下了刘起龙将军、赖恩爵将军等率部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往事,诗人也在这里浓墨重彩地抒发了豪壮的诗情,可歌可泣:


盗匪倭寇侵扰沿海,为害猖獗民不聊生。

明朝创立卫所制度,张斌修筑大鹏所城。

巍峨城门固若金汤,纵横巷道狭窄幽深。

青砖浸透岁月风雨,石板雕刻时代印痕。

将军府第雄伟庄重,士卒民居错落工整。

水井滋养百姓甘甜,粮仓储备海防保证。

独特军语自成一体,别致凉帽遮阳挡风。

戏台演唱娱乐生活,较场练兵威武精神。

三代五将父子将军,英雄辈出望族名门。

九龙海战甲午枪响,炮火隆隆杀敌声声。

御敌扬威民族风骨,捍卫国家海权象征。



解说深圳十区的文化故事


在《诗韵鹏城》中,诗人侯邦栋精心为深圳十区分别勾画了独特的人文标塔之后,也顺手为深圳十区分别讲述了一段精彩纷呈的文化故事。如果说十座人文标塔连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纬线,那么十段文化故事则铺陈出了一条有血有肉的人文经线,最后交叉合成了深圳历史文化的三维模型,有血有肉,可知可感,具有多角度的立体审美效果。



一、罗湖:《省港罢工接待站旧址》的风云际会


在熙熙攘攘的东门老街,在繁花似锦的深圳闹市,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还有一处浓缩着中共党史风云的红色遗存---省港罢工接待站旧址。1925年6月19日,为呼应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邓中夏、执行委员苏兆征的领导下,香港、广州两地20多万工人先后举行罢工,史称“省港大罢工”,为加强联络,促进互动,在深圳东门老墟思月书院(建于康熙年间,现为东门老街历史博物馆)设立了香港罢工工人接待站,成为这次工人运动的重要中枢联络据点,使得这次大罢工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成为世界工运史上和中国现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


东门老墟南庆街,思月书院清代建。

张家子弟启蒙处,晴耕雨读世代传。

巡捕屠杀示威者,五卅惨案悲人寰。

香港爆发大罢工,最先发难是海员。

各行各业都响应,香港陷于大瘫痪。

工友陆续来深圳,工会协调总统管。

深圳地区党组织,领导斗争冲向前。

思月书院担使命,设立工友接待站。

深圳农运发展快,穗港工运联络点。

各乡农户备茶饭,各家商号筹粮款。

深圳专设车务科,转送工友免票款。

每日回穗近千人,农民踊跃齐支援。

军舰炮击示威者,沙基惨案绝人寰。

不幸消息传香港,激起义愤浪滔天。

严厉封锁断往来,货物滞留堆成山。

单独对英主策略,分化瓦解破防线。

恐惧省港大罢工,港英当局终忌惮。

反帝势力不可挡,港督代表求谈判。

国民政府要北伐,部分队伍上前线。

根据形势做决定,停止罢工发宣言。

规模最大时间长,唤起民众万万千。

二、福田:《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庄严肃穆


福田不仅仅是深圳的行政中心、首善之区,也是牺牲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的先烈们的长眠之地。1983年由宝安县人民广场迁建落成的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庄严地矗立在梅林街道婆岭,位于深圳烈士陵园正中央,碑座宽7米,碑高27米。碑身四面镌刻着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将军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肃穆的纪念碑下,长眠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深圳特区创建时期牺牲的1050名仁人志士。


梅林婆岭环境清幽,深圳革命烈士陵园。

鲜花绿草慰藉英魂,苍松翠柏肃穆庄严。

巍然丰碑矗立中央,浩然正气长存心间。

仿佛玉兰含苞待放,宛如宝剑直插云天。

庚子首义唤起民众,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抗日战争奋勇杀敌,解放战争一往无前。

建国开始风雨兼程,改革开放热血奉献。

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雄人物卓越贡献。

百余年来千余烈士,为国捐躯坚贞赤胆。

省级文物永久保护,瞻仰缅怀褒扬纪念。

烈士英名熠熠生辉,烈士英灵青山长眠。

烈士精神万古长青,烈士功勋世代流传。

三、南山:《陈郁》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生涯回顾


陈郁被誉为“南山之子”,他的故居坐落在南山村西巷,是一座始建于清代、重建于民国初年的土木建筑,虽然淹没在了高楼大厦之中,其历史光泽仍熠熠生辉。作为深圳本土出生的一位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陈郁是中共早期一位重量级的领袖人物,在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上面提到的省港大罢工的领导者之一,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因与王明政见不合,曾被迫害达十年之久。建国后,陈郁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部长,广东省委书记、省长等要职,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郁祖屋低矮两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贫穷困苦海员人家,竹椅床铺简陋平凡。

父亲早逝顿失依靠,母亲劳作糊口三餐。

陈郁受助私塾两年,辍学打工减轻负担。

组织罢工震惊世界,投身革命工运骨干。

策划起义败退香港,几次被捕转危为安。

反对王明左倾路线,遭遇排挤远赴苏联。

任周二公调查上诉,监委决定平反冤案。

抗战胜利派往东北,恢复生产支援前线。

担任部长不辱使命,能源工业长足发展。

主政广东改变家乡,爱民省长百姓称赞。

修建东深供水工程,推动南海石油勘探。

一九七四溘然长逝,半身铜像显赫不凡。

鞠躬尽瘁忠诚战士,居功至伟卓越贡献。


四、宝安:《铁仔山古墓群》发掘见证东汉文明


铁仔山古墓群位于西乡街道臣田“城市休闲氧吧”铁仔山公园南坡,紧靠107国道。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已发现自东汉至明清时代的古墓葬600余冢,数量之多、布局之密、规制之杂,历史跨度之久远、墓葬形制之多样、出土文物之丰富,在国内考古界十分罕见,被誉为“2000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这说明深圳的城市人文建设早在汉代就已经拉开序幕,宝安先民与内地南迁的移民共同创造了深圳古代的灿烂文明。


长条地形铁仔山,走向西北至东南。

层层叠叠墓葬群,密密麻麻半座山。

考古人员略勘探,面积方圆三余万。

横跨东汉至明清,古今中外实罕见。

从西往东顺朝代,安放齐整北朝南。

发掘墓葬六百座,出土文物近千件。

熹平四年东汉墓,罕见人头印纹砖。

双目圆睁带箭簇,专家猜测是盐官。

南朝墓葬何所有?值得一提有两件。

亭亭玉立鸡首壶,闪闪发亮青釉罐。

哪知深圳编年史,实物资料显非凡。

城市历史何其久,漫长一千八百年。


五、龙岗:《李朗乐育神学院旧址》的来龙去脉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布道,带来了科技知识与现代文明,位于吉华街道李朗社区的乐育神学院旧址就承载了一段中西文化和谐交流的历史佳话。

德国传教士黎力基于1852年来深圳布道,1854年选址布吉李朗兴建福音堂,次年落成,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教堂,黎力基前后在内地和香港传教了53年。随后,另一位德国传教士贝德明于1864年来到深圳,将李朗福音堂改建为存真书院,1876年改名传道书院,随即再更名为李朗乐育神学院,长期坚持用客家话布道并传授近代科技知识,这是深圳历史上第一所教会大学,也是深圳教育史上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中国最早赴德国留学的士子江云章、陈乐真、李承恩等人就出自这所神学院,他们开启了近代中国自费留学欧洲的先河。

“深圳凌氏第一家”的许多杰出人才也是这所教会学校培养的,例如凌启莲的第七子凌善安,是晚清教育界的“泰斗”,曾任国子监英文教师,光绪皇帝是其学生;在凌氏孙辈中,凌道扬是中国“植树节”的首倡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筹备会主席;凌筱瑛则是新中国第一批妇产科专家,等等。

今天,在李朗乐育神学院旧址附近的“圣山”上,仍长眠着20多位外国传教士,他们的灵魂永久地融入了这片“圣土”。诗人的一首记事古风,详细注解了这桩史实。


鸦片战争国门开,洋人越海上岭南。

深圳接触基督教,公元一八四八年。

德国牧师黎力基,宣教置地得因缘。

内地教堂第一座,中西交流新开端。

德国牧师贝德明,教堂扩建神学院。

深圳大学第一所,客语神学福音传。

布吉最小基督徒,八岁洗礼凌启莲。

救世福音洗耳听,先贤懿训铸心间。

终身虔诚十字架,神爱世人赐圆满。

深圳凌氏第一家,影响华夏逾百年。

中国首批留学生,来自李朗神学院。

对外开放第一村,海纳百川美名传。

率先推广本色化,教义始终未改变。

培养信徒不胜数,艰苦卓绝六十年。

先迁兴宁到坪塘,公元一九二五年。

再迁梅州到黄塘,公元一九四七年。

东方升起新红日,教会停办神学院。

离开大陆往香港,并入崇基神学院。

教堂空置改学校,直至一九七零年。

教堂坍塌无维护,日渐荒废成残垣。

水官高速改扩建,旧址拆除须臾间。

新址落成石芽岭,聚会礼拜再团圆。

海外后裔来中国,扫墓凭吊登圣山



六、盐田:《鱼灯舞》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流行于深港两地的鱼灯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沙头角地区,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长盛不衰的流传,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充满着民俗文化的长久魅力。

鱼灯一般用竹篾扎成鱼状,糊纸绘彩再涂上桐油,制作精巧,下面用木制短棍支撑,举灯起舞者,像海中鱼群一样穿梭自如,辅以锣、鼓、钹、唢呐和螺号等民间乐器伴奏,表演场面蔚为壮观。

鱼灯舞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通过口口相传而继承下来。它向神灵诉说渔民对海盗恶行的控诉,祈求天后保佑,继而成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和庆祝喜庆丰收的必备传统民俗文艺节目,是深圳本土唯一保存下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海盗横行无政府,渔民捕捞被欺辱。

悲叹生存不堪苦,创演生活鱼灯舞。

号角唢呐响锣鼓,俯身曲背走马步。

控诉霸道黄鳢角,团结抗争恶顽除。

古老艺术险失传,发掘整理再恢复。

非遗弘扬粤文化,民俗传承下功夫。

喜怒哀乐看神韵,铲沙串水相追逐。

吉庆有余好日子,和平安宁求幸福。


七、龙华:《白石龙营救文化名人旧址》的壮丽


龙华区最耀眼的历史丰碑无疑是白石龙营救文化名人旧址。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留困在香港的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遭到日军骚扰,安全受到威胁,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多次电令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务必将他们安全转移到内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曾生、王作尧部,立即开辟了交通线。从1942年初开始,历时6个多月,先后将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30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10余位国民党军政官员家属,以及英、美、荷、比、印等100余名国际友人共800余人,安全转移护送到了宝安龙华、惠阳海丰、江门台山等地,其中大部分人员聚集在白石龙村,为中华民族在战后的复兴保存了一大批最优秀的文化精英。《诗韵鹏城》中一首八言古风讲述了这段风云激荡的救亡图存历史。


日军践踏和平绿洲,港英当局举旗投降。

全城戒严搜捕疯狂,文化名人生死存亡。

中共急电全力营救,东江纵队奋勇担当。

精心策划清除路障,周密部署冲破罗网。

艰难找寻秘密安置,摆脱跟踪绕街避巷。

港岛夜渡九龙登陆,乔装难民逐批北上。

走青山道攀大帽山,餐风饮露荃湾元朗。

下落马洲渡深圳河,护送接应水围皇岗。

穿莲花山越梅林坳,峰峦逶迤天然屏障。

避检查站抵游击区,惊魂动魄逃离魔掌。

白石龙村拥抱群星,当晚欢聚天主教堂。

提防伪军上门扫荡,翌晚撤离草寮躲藏。

历时半年抢救千人,万无一失转移后方。

保护精英保存文脉,传递火种传播希望。

伟大营救创造奇迹,东江纵队威名远扬。

中国文化再生之地,白石龙村功德流芳。


八、坪山:《庚子首义旧址》叙说辛亥革命史迹


发生在1900年10月的庚子首义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以黄福为元帅、何松为副元帅、郑士良为军师,黄耀庭、廖庆发、林海山为先锋的起义军首先在今天属于坪山区的三洲田村祭旗举事,史称“庚子起义”

随后起义军分两路进发,东路从马峦村、金龟洞出禾岗,进攻新圩,直扑镇隆,在佛子坳伏击清军大捷;西路则从横岗出沙湾攻克兰花庙亦获全胜,但在攻打深圳、南头时受阻。

东路在今天惠州永湖、崩冈圩一带连战皆捷,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后因形势急剧变化,孙中山电令郑士良“可自决进止”,义军解散,起义失败,虽败犹荣。


磨刀霍霍三洲田,廖氏宗祠勤操练。

惠州归善临新安,两县交界三不管。

招兵买马近千人,义合小铺作据点。

耆老下达逐客令,害怕村寨受牵连。

举事威威马峦山,罗氏大屋旌旗展。

歃血誓师勇出征,红布裹头杀震天。

东路进攻兰花庙,清兵弃甲乱逃窜。

西路伏击佛子坳,俘虏缴械一锅端。

朝廷反扑急遣将,重兵压境剿岭南。

义军粮饷无接济,战事深入陷艰难。

庚子首义失败后,满清报复三洲田。

抢掠财产烧房屋,残杀百姓毁家园。

流亡牺牲何所惧,点燃火种漫燎原。

革命风潮已萌芽,唤醒民众万万千。

辛亥革命成功后,总理派遣拨巨款。

强华学校留墨宝,废墟重建新家园。

庚子首义谁发动?革命先驱孙中山。

打响世纪第一枪,震动异族金銮殿。

鲜血浸染黑土地,绿野辉映碧云天。

风吹雨打早凋零,人去楼空已孤单。

罗氏大屋今尚在,修缮一新供参观。

寻访旧址马峦山,重温历史忆当年。


九、光明:《东宝中学旧址》展现的小延安气象


坐落于公明街道下村小学内的东宝中学旧址,珍藏着一段难忘的红色往事。这处旧址原是300多年前本地陈氏家族所建的三座大型祠堂。1944年春,东江纵队政治部为了培养抗日骨干,东宝行政督导处借用这处祠堂,建立了东宝地区第一所抗日民主学校东宝中学,名誉校长是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曾留学美国的民主人士何思明出任校长,副校长曾劲夫早年也留学日本。

东宝学校参照延安“陕北公学”范式,将中间祠堂命名为“高尔基室”,左边祠堂为“鲁迅室”,右边祠堂则是“韬奋室”。开始设两个班,后增至3个班,学生共有100余人,学习之余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校训。

1945年10月,东宝中学因国共内战爆发停办。


四十年代,水贝陈氏祠堂。

东宝中学,东江纵队创办。

办学宗旨,秉承抗大精神。

办学目的,培养干部摇篮。

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又要革命,抗日救亡宣传。

热血才俊,来自宝安东莞。

秘密支部,发展师生党员。

协助政府,征收抗日公粮。

五四剧团,下乡巡回汇演。

国共内战,学校被迫停办。

时间虽短,意义却是深远。

十、大鹏:《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的烽火往事


大鹏是东纵的摇篮与核心根据地。今天的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是一处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葵涌街道土洋社区,是一栋砖瓦结构的二层一进西式楼房,原为意大利传教士于1912年兴建的天主教堂,由主楼、礼拜堂和附属用房等三部分组成。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这里正式成立,从1943年12月至1945年5月,这幢西式建筑一直是东江纵队的司令部和脑中枢。主楼为曾生、尹林平、王作尧等领导人的住所,礼拜堂兼作会议室和作战室。

作者深情地铺陈了一首长篇叙事古风,解说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烽火往事。


大鹏半岛客家小渔村,背山靠海沙溪屯洋。

争夺交通口岸沙鱼涌,土霸洋盗改名土洋。

天主教堂罗马神父建,中西合璧风格别样。

附属用房主楼礼拜堂,占地面积四百平方。

美日两国激战太平洋,神父匆忙撤离土洋。

抗日游击总队指挥部,告别龙华迁至土洋。

东江纵队首个司令部,地址设于天主教堂。

楼房后面小型练兵场,为民先锋抗日救亡。

土洋会议拥戴共产党,敌后抗日指明方向。

广东抗战发展转折点,军令快马驰骋疆场。

形势发展迁往罗浮山,枪林弹雨奔向前方。

孤悬敌后建立根据地,追击豺狼鬼子投降。

文物保护单位国宝级,南粤深圳无上荣光。

活化东江纵队史迹馆,红色景区全面开放。

山顶东江纵队纪念亭,硝烟散去天地朗朗。

屋前龙眼乌柏笔管榕,枝叶繁茂碧绿苍苍。

红色堡垒矗立山海间,东纵精神传承弘扬。

民族复兴历史新起点,牢记使命扬帆远航

寻访东江纵队司令部,中流砥柱战绩辉煌。


至此,《诗韵鹏城》为深圳十区都精心讲述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全方位展现了深圳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历史文化风采,其中有文物考古故事、辛亥革命故事、中共党史故事、著名人物故事、民俗非遗故事,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故事,每一段独特的往事都是一首震撼心灵的诗、一曲荡气回肠的歌,一幕催人奋进的剧,组合成了一支波澜壮阔的深圳城市历史的人文交响曲。



构建深圳诗词的古风境界


《诗韵鹏城》中的两百多首作品都是用古风写成的,这是作者的一种文化选择与文化自信。作者认为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现代古风形式挖掘书写深圳本土的人文往事,可以更好地推广普及深圳地区的丰富厚重、绚丽斑斓的历史文化,诗人的这个目的显然达到了。

诗人的古风创作不拘一格,又别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从内容上梳理,《诗韵鹏城》吸收了客家山歌、广府童谣、现代民歌的一些文化元素,并巧妙地植入了自己的创新实践,丰富了这些古风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文学韵味;

从形式上审视,《诗韵鹏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古风,也有自度曲意义上的变体古风,不一而足,各显峥嵘。

下面从四个不同角度试析诗人笔下的古风境界,试看深圳文坛当下这道独特的诗意风景线是如何铺展的。



一、注重吸收客家山歌与广府民谣文化元素


作者笔下的《罗湖桥》就是尝试运用客家山歌与广府民谣的表达形式创作的一篇具有自创性质的古风作品。


明朝永乐,石板桥。

撒网捕鱼,欸乃桥。

清朝时期,木板桥。

围海造田,耕作桥。

港岛割让,耻辱桥。

红色中线,国界桥。

一九一一,铁路桥。

广九联通,纽带桥。

列强侵犯,掠夺桥。

贫民谋生,血泪桥。

一九三七,抗战桥。

几番拆建,磨难桥。

一九四九,解放桥。

大军止步,战略桥。

建国初期,敌我桥。

铁网对峙,封锁桥。

特务渗透,前哨桥。

火眼金睛,边防桥。

首长视察,阵地桥。

部队驻守,巡逻桥。

赤子归国,希望桥。

建设祖国,功勋桥。

政要访问,迎宾桥。

严密周全,安保桥。

三年灾害,短缺桥。

生命通道,连心桥。

三趟快车,运输桥。

鲜活商品,供应桥。

三年困难,逃港桥。

收容遣返,心酸桥。

小额贸易,先行桥。

因地制宜,探路桥。

一九六六,文革桥。

小将止步,动荡桥。

一九七一,乒乓桥。

国门打开,友谊桥。

一九七九,开放桥。

招商引资,经贸桥。

一九九七,回归桥。

一国两制,实践桥。

二零零三,重建桥。

完成使命,退役桥。

百年沧桑,文物桥。

永久安置,观赏桥。

历史变迁,见证桥。

民族复兴,奋斗桥。

誉满神州,第一桥。

名扬四海,罗湖桥。


通篇以“”字为韵脚,历史脉络勾描精准,且一“”到底,使得沉重的历史话题在通俗的铺叙中回旋有致,读起来轻松顺畅,读罢更是留下深刻印象。



二、借鉴清初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的竹枝风格


《固戍码头旧址》的古风表现方式则明显地借鉴了清初三大家之首、著名文学家兼诗人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的创作特色,通俗好读,朗朗上口。


固戍码头建于明,清末民初已兴旺。

扁舟摇橹撒渔网,帆船竞发下南洋。

商贾云集沙湾村,货物中转通四方。

商号林立十字街,财源茂盛达三江。

沧海桑田埋烟尘,口岸遗弃陷悲凉。

昔日繁华早落幕,原址沉寂伶仃洋。

浮雕舒展旧风情,牌坊昂首新梦想。

西乡古港留胜迹,海上之路再起航。


固戍码头在明代就初具规模,至清代、民国时期,已经是宝安,乃至珠江口非常兴旺的渔港和对外贸易码头,也是深圳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商业港口,其历史风貌在这首古风中展现得清晰可触,还可以领略到屈大均当年笔下广州十三行繁盛的市井烟火味道。



三、将现代诗韵融入诗经四言古老创作范式


《甘坑客家小镇》则用传统的《诗经》四言句式创作而成,既有古风特征,又有现代韵致,更有深圳本土的民俗风味。


坡地层层,树木森森。

绿色生态,甘坑小镇。

高耸炮楼,坚守晨昏。

回形围屋,繁衍子孙。

南香楼里,雕梁重温。

状元府内,寸木永恒。

古巷窄长,老井悠深。

石磨无言,溪流有声。

客家美食,田园农耕。

水果畅销,凉帽传承。

麒麟劲舞,威风欢腾。


这首古风还原了具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积淀的甘坑客家小镇早期的社会风貌,真可谓“古巷窄长,老井悠深”,令人回味无穷。



四、将词曲的韵味与数字加持技巧化入古风

作者还善于将词曲韵味融入自己的古风创作之中,有时还刻意植入回环式数字,使得作品更加耐读耐品耐把玩,吟诵起来颇有词曲的节奏感,他写的大鹏《半天云村》(一)就是这样一篇既通俗又不失雅正的古风作品。


一路一桥一清溪,半风半雨半氤氲。

一枫一林一古井,半隐半现半旧村。

一砖一瓦一老宅,半渔半农半耕耘。

一祠一庙一乡愁,半山半海半天云。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十二个“一”字和十二个“半”字把海拔四百多米高的“白云深处有人家,群山环抱筑屏障”的半天云村的奇妙景色、原始风味、社会镜像、宜居环境,渲染得恰到好处,不觉得累赘,不觉得多余,反而增添了读者的审美兴趣。“俯瞰白帆逐波浪,仰望蓝天洒艳阳。行走山脊捧浮云,傲立山峰触天堂”,让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独创诗史并茂的编辑体例


《诗韵鹏城》这部史志性质的古风作品在编辑体例上也很有特色,同样具有创新意义与推广价值,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体现了诗人独到的人文眼光与创作智慧。


一、以古风形式叙述深圳的人文历史


前面已经大致对《诗韵鹏城》尝试用自创的古风诗体进行探索性创作进行了粗线条的解读性梳理,并分析了其中四首代表作对传统诗词文化元素的吸收与传承。其实以这种自创古风为载体,更有利于枯燥的史志知识的普及与推广,由于口语化、接地气,通俗易懂,读者往往更喜闻乐见。《诗韵鹏城》的出版,意味着侯邦栋成为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多年来第一个用古风体裁叙说深圳本土方志题材的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诗韵鹏城》填补了深圳本土史志文化推陈与创新的一项空白。


二、以史志内涵支撑古风的诗意骨架


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也只有厚重的史志题材,才能支撑起现代古风的诗意骨架,如同一枚硬币的

两面,只有史志与诗语完美结合,枯燥的史料才会变得鲜活起来。侯邦栋先生在驾驭处理这种关系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以一己之力,登上了一处风光无限却又无人问津的人文高地。如果说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大部头志书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那么《诗韵鹏城》就具有毋庸置疑的可读性和共情性。


三、以沧桑图像强化诗史的直观印象


在《诗韵鹏城》中每一首古风至少都配上了一幅具有历史沧桑色彩的图片,有老照片,也有新影像,都是作者七年以来翻拍与照摄的,其中倾注了大量的创作心血,根据内容穿插书中,成为了这部诗集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古风作品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丰富了古风的形象感与诗语的立体感。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书法家刘威先生的20多幅行书作品也为《诗韵鹏城》增添了文化光彩,书法家选取诗人的部分作品挥毫而就,笔力苍劲、老道、古朴、洒脱,墨香扑鼻,斯文洋溢。假如没有这些厚重的文史图片与上乘的书法作品,诗意盎然的《诗韵鹏城》也许就黯然失色了。


四、以注释文字加强读者的阅读效果


《诗韵鹏城》不仅仅是一部诗集、一部诗图并茂的史志读物,也是一部具有知识性和一定学术属性的著作。其知识性与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书中详实严谨的注释上,其文字大约占到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可以想见,作者为了创作这部诗集,七年来阅读了大量的深圳本土的史志书刊,包括市志、区志、村志,以及许多有关史籍读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考古、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诗韵鹏城》的注释文字才能成为两百多首古风作品不可或缺的画外音,以致合二为一,无法分割。


以上从四个维度解析了侯邦栋先生积七年之功创作的《诗韵鹏城》一书的文化价值,作为深圳本土第一部具有诗史性质的古风史志读物,其创新意义、示范意义、推广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鉴于《诗韵鹏城》具有探索尝试性质,在创作方面亦可能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在古风表达的艺术性、格律运用的准确性,以及文史题材的取舍性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与改进的空间,但瑕不掩瑜,《诗韵鹏城》无可争辩地是一部以古风创作形式填补推陈与推广深圳本土历史文化空白的好作品,应当成为每一个深圳人的必读书目。

置于案头,常读常新,深圳的历史风度、文化气质、诗意情怀就不会离你而去,而是长久地环绕在你身边。


2023年8月24日于深圳大梅沙东海岸听涛阁



作者简介

高源,曾任湖南省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兼《湖南文史》主编、深圳市龙岗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现任深圳市长青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深圳诗词学会顾问。


(文中图片摄影 侯邦栋)


责任编辑 黄桂珍

2024-06-23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