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哪些原因使得福特汽车在市场上如此受欢迎?,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坦言创业秘诀,每个公司都要有个“发明家”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第2章观念创新是中粮转型的灵魂

第2章 观念创新是中粮转型的灵魂

一个企业的核心也许就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一个发明家或一位喜欢思考的工人不断地想出一种新的方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只有自身观念得到改变以后,我们才有可能将一些具有新观念的人招收到我们公司来,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工作………几百年来,人们总是在谈论自己没有成功的机会,都在议论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分割成许多份,以便供更多的人享用。然而,每年都会有人提出一些新的思想。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机会伴随产生。今天,许多被验证为正确的新思想一旦付诸实践,就能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并且可以通过为那些出卖苦力的劳动者提供生计来消除困扰着人们的贫困。但是,在这些新思想的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唯一的障碍就是那些陈旧而且迂腐的观念。——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创业箴言

第1节 创新从意想不到的授命开始

这一天,如果仅仅从历法的角度上看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日子。然而,就是在1992年这并不平凡的一年中的再平凡不过的一天里,周明臣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接受了任命,由此开始了他在中粮不平凡的12年征程。而中粮锻造新国企的历程由此开始。

199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的1月19日,一个名叫陈锡添的人在后来轰动全国的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中用“一月的鹏城,春意荡漾”来形容当时的深圳。实际上,那天的深圳,天空阴着,没有太阳,也没有什么风。这天是一年气节中的“大寒”,空气有点冷。虽然是这样的天气,虽然还是星期天,但上午8点,广东省委各级官员就早早地在火车站台等待着,约莫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列火车缓缓进了站,停住,车门打开,一代伟人邓小平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便开始了他的南巡故事。由此也有了后来的“一个春天的故事”。

本书作者的长篇报道发表于《亚洲资本》杂志上

那时的中国,正是“左倾”的思潮开始泛滥的时候,人心惶惶:中国将何去何从。而小平的南巡和一系列的讲话让人们心头上的疑云一下子跑到了九霄云外,保障了改革开放的火车头继续前进。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

邓小平的讲话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是标志着新时期的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人们如是评价,并欢欣鼓舞。这一年2月28日,中央将南方谈话以中共中央1992年2号文件的名义向全党下发和传达;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南方谈话精神,并就改革开放做部署;4月25日,田纪云到中央党校对省部级学员发表关于要求大胆推进改革开放的讲话;5月21日,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归由市场引导……就在十四大召开的前夕,6月9日,江泽民到中央党校发表了重要讲话,表达了要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由此也提前释放了十四大的精神信息。与此同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1992年成了思想解放年,也成了实实在在的改革开放年。

就在这段日子里,已经是中国仪器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的周明臣被这样开明和进步的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所感染。那个时候,他从中国五矿公司副总经理的位置上被调任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还不到一年。而这家企业当时的状况是资金匮乏、运营艰难,赢利前景黯淡。一向不信邪的周明臣,上任伊始就对这家资产规模并不算太大的中字头企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把握现状整顿领导班子,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解放观念解放思想宣传改革精神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的改革就初见成效,开始扭亏为盈。信心满怀的周明臣一方面继续部署下一个战略,另一方面批准建设中国仪器大厦,梦想把中国仪器这家中字头公司快步带入新的发展轨道上来。战略一步步明晰,目标一步步接近,员工的士气也一步步高涨。

“我是1991年12月调任这里的,说实话我在中国仪器干得不错,干得很顺。”事隔十多年周明臣回忆起这些还是显出一丝的激动,“当时职工支持我,干部也支持我,大家都干得比较热,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仪器公司的干部和职工心都很齐,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那个时候还干得很有劲呢!”

正当周明臣率领中国仪器总公司全体员工热火朝天地忙着改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盛会“十四大”于10月1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标志着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事业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天,江泽民在他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而郑重地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报告犀利地指出:

这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关系中去,并给企业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这无疑给富有改革精神的周明臣一剂“助心针”,更加激起了他在中国仪器工作的斗志。

俗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在这个节骨眼上,变化来了,让周明臣万万没有想到。1992年11月17日,周明臣正在日本访问,接到国内电话让他赶快在18或19日回国,上级主管部门有事情通报。周明臣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还以为是要求中国仪器并购另外一家公司的事情。因为在出国之前有关方面就建议周把这家公司并过来,但周认为这与中国仪器公司的业务无多大关联,一直拖着。难道又是这件事情?满腹狐疑的周没太着急,仍按原计划在日本出访,直到22日才回到国内。事实上,早在这个月的14日,外经贸部就已经确定周明臣立即调任中国粮油食品进出集团公司做总经理。

一无所知的周明臣回国之后,立即到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李岚清办公室请示工作。李岚清对他说:你到中粮公司做总经理,马上上任!先上任后交接工作!领导的话很严肃,语气也很重,似乎是由不得半点的犹豫。啊?周明臣很是惊讶地反应说:“哎呀,我在中国仪器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要落实,能不能再让我多干一年呀!”李岚清立马回绝道:“今天找你不是跟你商量的,而是向你宣布党组织的决定,是通知你!”接着,李岚清就把中粮的基本情况、领导班子情况等给周明臣做了一番简单的介绍。李岚清与周明臣的这次谈话前后约莫有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这一天距离周走马上任中粮公司总经理仅仅还有一周的时间。这一天,如果仅仅从历法的角度上看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没有特别意义的日子。然而,就是在1992年这并不平凡的一年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天里,周明臣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地接受了任命,也由此开始了他在中粮不平凡的12年征程。

1992年,的确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对于周明臣来说更是如此。

11月30日,周明臣开始了新的打拼。

漫天的星星逐渐隐去,朝阳冉冉升起,京城的大街小巷也热闹了起来,各式各样的大小车辆在街道上飞奔着,提着各式包袋的人们步履匆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一天的周明臣与往日一样,按时来到了位于二里沟的中国仪器总公司的办公室。但不同的是,今天的他并非与往常一样和同事们商量着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战术执行,而是有一个特殊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与这里的一切做一次迫不得已的告别。

这时的太阳已经挂在东方,多少给北京的寒冬增添了几分暖意,隔着办公室的透明玻璃向外望去,车水马龙喧嚣不止,而屋里却是一片的静谧。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周明臣暗自想着心事:为什么这么匆忙地调任自己到中粮去呢?想来想去,周得出了一个猜测:中粮是一个老字号的国有大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重量级的大企业,在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这家大公司能否顺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时势而有所大为,是上级主管部门所期待的。而周毕竟先后在两家大型进出口公司做过高层,是一个“老外贸”,并且在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的改革成绩也是有目共睹,所以上级领导对周充满了很高的期望和信任,希望他也能够借十四大的东风把中粮发展得更好。

就在周明臣想着自己心事的时候,中国仪器的员工们虽然也还继续着自己的工作,但似乎感觉到这一天将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条消息已经不胫而走,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的李国华今天下午要来中仪。一个主管人事工作的部级领导干部的到来多少让人们有所猜测。

下午1:30,中国仪器总公司中高层会议准时召开。这次会议上,李国华副部长做了重要讲话,首先肯定和褒扬周在仪器总公司所做的成绩,接着向大家宣布了外经贸部关于调任周明臣为中粮总经理的通知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国华宣布完决定之后,在场的仪器公司的干部们开始自由发言。他们疑问重重,为什么在中国仪器正向上走的时候就“换将”?部里还有那么多有才识的人为何偏偏让周去?周走了之后中国仪器怎么办?谈起此类的话题,干部有的说着说着就掉起了眼泪。

在这种场合,去职的领导一般要讲几句话,周明臣自然也不例外。早已经打好草稿的周,面对昨日还在并肩作战的同事们,一想到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一时语塞,足足有几分钟都说不出话来。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周明臣感慨良多:“哎,那时的心情真不好受,只是几句话的工夫,我却花费了十多分钟的时间,真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当时的李国华也深受感染,拍了拍周的肩膀说:“我在部里做了这么多年的人事工作,还是头一次遇见这么感人的场面!真的是不容易呀!”

艰难的告别会之后,一场生疏的见面会又接踵而至。

在中国仪器员工依依惜别的目光下,周明臣坐上了车,在一种说不清楚滋味的心情下离开了二里沟;车向位于东三环的京信大厦飞驰,当时中粮办公地就设置在那里。

下午3∶30,周明臣准时出现在大厦的8楼,中粮的会议室里,落座的都是些中高层干部,人数并不很多。周与大家简单地见了个面,做了一个礼节性的讲话之后就草草收场,前后也就十几分钟的样子。当时,周的一个直觉就是,这里的干部们似乎与中国仪器的不太一样。

其实,在周明臣来中粮之前,李岚清就问过他这样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你是否需要助手?

你既可以从中国五矿调人,也可以从中国仪器那抽人,只要你看着合适。周明臣回答道:我一个人都不调,既然党组织信任我,而我也接受了任命,我就相信我自己的能力,就相信我能够依靠中粮的人也能把事情做好!

话虽如此,但中粮毕竟是个恐龙级的公司,从做钢材、做科技产品到做粮、油、糖,领域广泛、业务繁多。跨度如此之大,如何着手这件事,周明臣心里实在是没底。

那时候的中粮到底是个什么样呢?按照《中粮志》的记载,中粮公司自1952年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专业化经营的、高度集中管理的经营体制和组织结构,各省、市、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市建立的经营粮油食品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在计划、财务、机构编制和劳动工资等方面一律与总公司挂钩,作为总公司的分公司,在业务上受总公司的领导,财务上纳入总公司的总体核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体制的局限性和重大缺欠开始暴露出来。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明确要求对外贸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此后不久,中粮公司的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与总公司脱钩,下放地方管理,总公司由管理型企业转变为经营型企业。这是中粮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改革,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根基。但这次改革并不彻底,资产管理方面并未完全理清关系。更重要的是,中粮并未走出外贸的影子,没有属于自己的产业。

还是这一天,冬日的太阳已开始西下,与外贸打了多年交道的周明臣,觉得已有千斤重担压在了自己身上。望着窗外川流不息开始回家的人们,他的脸上没有任何的变化,心底里却凝聚起一种信念:只要是真情投入,只要与大家沟通好了,激情被调动起来了,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好。

第2节 挨了朱镕基的批之后

“江西与中粮可谓是一对‘欢喜冤家’,在中粮1992年开始的重大转型历程中,江西扮演了特殊角色……时任中粮公司副总经理的刘福春亲自带队登门道歉的场景已经成为中粮转折点上的一个经典镜头。”

从1992年11月30日这一天开始,周明臣就带着自信单枪匹马地“杀”到了中粮总公司。

历史往往会与人开玩笑。那时候的周还没有来得及想出一个突破口,但一个他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的机会来了,尽管这个机会让他付出了一时尴尬和委屈的成本。

周明臣到任一个星期后的12月7日,全国粮食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周明臣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粮食系统的重要会议上,江西省粮食局的负责同志突然向中粮“开炮”,批评中粮的服务态度差,官商作风严重。时任副总理的田纪云、朱镕基正在会议现场,听了之后很严厉地说:中粮的人来了没有?事实上,当时的周明臣并不清楚中粮到底怎么官商了,刚刚到中粮一个星期,连领导班子会议还没开呢,就在这种场合下当着粮食系统那么多的官员们被副总理点了名提了出来。两位副总理严厉斥责道,中粮官商作风严重、服务差,好好整顿!

在这里要插入一个问题:什么是官商作风?周明臣的理解是,在垄断行业、行政垄断企业,很多人都尝过官商作风的滋味。正如有人形象地总结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你说我服务态度不好,你也拿我没辙,回头你还得找我,因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在计划经济时代,中粮统一经营全国粮油食品的进出口业务。只要是粮油食品的进口和出口,都必须找中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中粮的垄断经营已不复存在,必须自己去找饭吃。周到中粮上任的时候,中粮的很多业务员还没有认识到外部环境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还抱着过去的一套老观念,沿袭过去的工作方式,结果是公司在全国性会议上受到两位副总理的严厉批评。

这个插曲发生之后,人们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给了周明臣一个“上马威”。不管是不是上马威,新到一个公司上任,人头都没有完全摸清,就受到国务院领导的点名批评,让周觉得很没面子。

“当时的会场上有二百多人,遭总理斥责后我尴尬地坐下来,脸上火辣辣的,心情也很难受,也有委屈,刚刚到任就碰上这档子的事情,真的受不了。”事隔12年后周再向我回忆起当年的事情还是感慨万分。

俗话说得好,不挨骂长不大。正愁没有突破口的周,在一番冷静思考之后,认为可以借这个机会“大做文章”。当天晚上,周召集领导班子成员紧急开会,并在会议上表了态:领导的批评虽然言辞激烈,但也恰恰唤醒了中粮的“危机意识”。会议最终决定,中粮立即派一个工作小组,由时任副总、现已经为中粮总裁的刘福春带队,专程到江西省政府、省粮食局诚恳地道歉。当时,外贸专业总公司专程派人向地方部门道歉,对中粮是头一回,对地方的同志也是头一回。中粮派去的同志一开始觉得没有必要,思想上还有点想不通。道歉小组到首都机场后,正好赶上有大雾,飞机不能起飞。小组的同志向周请示,是不是就不去了,打电话道歉吧。周坚决不同意,指示小组:在机场等候,什么时候飞机起飞什么时候走。万一飞机不能起飞,改坐火车,务必尽快到江西。地方的同志见中粮专程来道歉,也不明白中粮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结果是中粮的道歉小组前脚刚回到北京,江西省的负责同志后脚就到了,反过来又向中粮道歉,批评省粮食局负责人不该无组织无纪律乱放炮。

有意思的是,昔日总理面前告状的人,今日却成了最佳合作伙伴。2004年的1月11日,当年的道歉小组成员、如今已是中粮进出口公司大米部总经理的杨红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新年礼物——江西省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的亲笔致谢和拜年信。在一张关于江西30万吨陈米出口情况汇报的传真空白处,吴这样写道:“衷心感谢中粮公司对我省外贸出口的支持!

在新的一年里,衷心希望进一步加强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粮内部刊物《今日中粮》对此这样评价:“这是对2003度中粮大米部克服重重困难,卓有成效和辛勤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1992年以来中粮与江西省合作关系的真实写照。”这份刊物还同时评论道:

“江西与中粮可谓是一对‘欢喜冤家’,在中粮1992年开始的重大转型历程中,江西扮演了特殊角色……时任中粮公司副总经理的刘福春亲自带队登门道歉的场景已经成为中粮转折点上的一个经典镜头。”

第3节 当大爷,还是当孙子?

一个搞了四十多年垄断经营的老公司,自己给自己动刀子,自己革自己的命,还真需要不小的勇气……从1992年末开始的三个月的“整风运动”,到1996年,周明臣率领着中粮这家庞大的外贸企业进行一次次的观念变革,为中粮由单纯的外贸经营企业向实业型企业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升的冬日没有丝毫的暖意,三两只寒鸦在枯树枝上一边扇动着翅膀一边呱呱地叫着。

熬了长夜的周明臣显得有些疲惫,但他还是早早地起来了。他睡不着,还在为挨副总理批评一事而思索,对这件让他伤神的事情,周突然有了新的想法。他对我说:“当时我想,这是个机会,要必须抓住。老公司的老问题必须用整风的方式,而对官商作风的整顿,态度必须坚决,如果不整顿,就谈不上参与市场竞争。”

中粮花了3个月时间,在全公司上下开展了一场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整顿经营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对官商作风进行专项整顿。当时周的提法是要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官商作风在公司内没有市场,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切实增强大家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周认为像中粮这样的老牌国企要参与市场竞争,首先得有竞争的意识和头脑。说起整顿官商作风,可能现在大家觉得理所当然,觉得很简单,但是周感慨地表示,10年前,一个搞了40年垄断经营的老公司,自己给自己动刀子,自己革自己的命,还真需要不小的勇气。

是的,改革就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毕竟改革从根本上说改的是“观念”,因为“观念”的变革对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前进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周明臣自然明白其中的奥妙,他到中粮所做的第一场报告会讲的就是“整顿经营作风”,并将整顿的对象重点放在中高层身上。整风运动一直持续到1993年的2月底,一个好的迹象是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中粮必须有所变化了。

周明臣虽然觉得这次整风有些地方并不尽如人意,还不彻底,但能有此变化也足以让人感到欣慰了,毕竟这为中粮下一步的观念革新开了个好头。

3个月的整风运动过后,周明臣没有丝毫的懈怠,他意识到必须乘风破浪。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轰轰烈烈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热潮,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人们也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这时候周明臣把“整风”的结果总结成一个报告呈送给外经贸部,并由外经贸部送达国务院。朱镕基批示江西、湖北、湖南等5个省市的有关部门和人员收集、了解对中粮整风的意见。意见反馈上来了,对中粮的总体评价是“不错”。朱镕基很高兴,特地在中南海召见中粮的领导班子的所有成员。朱镕基肯定了中粮的变化,并代表国务院感谢周等人的工作,希望继续努力,把中粮的发展工作做得更好。这着实让中粮的高层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念。1993年春节前后,李岚清又亲自到中粮视察,并对中粮进一步的改革发展寄予厚望。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后来被称为“五十条”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分为十部分,分别讲述了八个方面的改革目标和主要内容,其中鲜明地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无论如何,制度变革需观念变革先行。身处大改革热潮中,又受国家领导的重视和期许,周明臣自然兴奋不已,摩拳擦掌。这个时候的中国,也是变化层出不穷的年代,尤其是继1992年小平讲话之后。王安在他的著作《25年》里用这样的文字描述了当时的情景:“1993年是中国一个史无前例的年份:美元涨、黄金销、房地产热、股市上下翻腾、集资债券遍地开花、开发区雨后春笋、唯有国库券喊冷、白条子(欠农民粮款)绿条子(欠邮政汇款)满天飞——所有这一切,都是老革命遇到的新问题。所以,中国高层的年中刹车,是下了大决心,对刹车的结果不能说是胸有成竹的。但还是刹了。11月初,沿海7省1区已关闭700个开而不发的开发区。”让人们感到变化最大的是,1993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商业味道似乎是越来越浓厚。工商界人士荣毅仁当选了国家副主席,另外有二十多位私营企业老板首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在这些大亨之中,非国有的乡镇企业一举占据中国工业的半壁河山。当时,一组数据显示,1993年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占中国工业的二分之一,乡镇企业职工数已经达到1亿多人,超过了国有企业。而从发展速度来看,乡镇企业这些“野孩子”跑得更快:1992年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4.4%,而乡镇企业则达到52%。也难怪王安慨叹道:“社会主义的中国,国企变成少数派,这给高层管理出了难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周明臣被空降到中粮,肩负起领导一家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转型和突围的重任,压力可想而知。3个月整风运动后的四年里,观念革新几乎成了中粮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词。1993年至1994年,周明臣在公司内部提出,中粮的全体干部职工要练好“两功”、提倡“两种精神”、发扬“一个传统”。“两功”就是“腰功”、“腿功”;“两种精神”就是要提倡“钉子精神”、“孙子精神”;“一个传统”就是艰苦创业的传统。周明臣的想法是,过去中粮的员工当“官商”当惯了,不屑于弯腰,拉不下架子。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了,对客户要弯得下腰,拉得下架子。要勤跑动,勤沟通,要当“行商”而不能当“坐商”,不能靠电话指挥或是等客上门。要当客户的“孙子”而不能当客户的“大爷”。工作中要有“钉子”的那股钻劲和执着精神,而不能见困难就躲,或是遇到一点挫折就产生畏难退缩的情绪。在新形势下,条件、环境变了,但中粮人团结向上、艰苦创业的精神不能变。

周明臣说:“‘两功’、‘两种精神’现在听起来有些好笑,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说是一剂治疗‘官商’作风的‘偏方’。我到中粮公司11年多,‘两功’、‘两种精神’就讲了11年多。我认为,‘两功’、‘两种精神’从根本上体现了一种客户至上的理念,体现了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对企业最根本的要求。”

1995年,周又率领中粮要唱好“三支歌”。哪三支歌?要唱好“国歌”;公司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唱好“国际歌”,不靠神仙皇帝,一切全靠自己;唱好“敢问路在何方”,克服艰难险阻,闯出一条有中粮自己特点的发展路子。此后,为加强中粮员工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整个过渡期内存在的矛盾、困难的认识,提高解决矛盾、战胜困难的勇气,1996年中粮又提倡“爬坡精神”、“跟着扯皮走”,目的是要员工正视矛盾,正视困难,知难而上。

“我们这些年所倡导的‘两功’、‘两种精神’也好,唱好‘三支歌’、‘爬坡精神’也好,在教育员工、推动观念转变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们实施变革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已经成了中粮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中粮能够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周明臣后来总结中粮快速发展的原因时这样说道。

没错!从1992年末的“整风运动”开始,到1996年,周明臣率领着中粮这家庞大的外贸企业进行一次次的观念变革,为中粮由单纯的外贸经营企业向实业型企业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粮志》的记载,中粮自己对这次整风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为中粮一系列的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

事实上,在中粮的大变化历史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工程”就没有间断过。

第4节 我能动谁的奶酪?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好比是一个“鱼塘”,企业就是“鱼塘”里人工喂养的“塘鱼”。“塘鱼”不需要太多地为自己的生存问题操心,自然有人给你投放鱼食。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鱼塘”变成了“大海”。“大海”与“鱼塘”有什么不同?首先,“大海”里没有人给你投放鱼食,你必须靠自己的本领去寻找食物;其次,“大海”里有鲨鱼,如果你自身太弱小、游的速度不快,就时刻都有可能被鲨鱼吃掉。

要想不被“鲨鱼”吃掉,只有一个选择:自己成为一条强悍的“鲨鱼”,自己要游得快。

中粮公司过去十几年所走过的变革之路,归根到底,就是要由习惯于别人喂食的“塘鱼”,变种为靠自己的实力去争抢食物的“鲨鱼”。也就是说,要动谁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引发了中国商界无数次的讨论。这本书在2002年一时间洛阳纸贵,供不应求,成为中国商界领袖的必读书。

这年初,周明臣在召开全体干部年度工作会议时,给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每人发了一本必读的“洋文件”——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提出中粮必须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是今天的“奶酪”还能持续多久?一是明天的“奶酪”在哪里?不仅要想“谁动了我的奶酪”?如何去创造更多的奶酪?还要想“我能动谁的奶酪”?要求大家不仅要认真读,还要大家“交作业”,写读后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唤起危机意识,加快自身变革。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阻力在内部而不在外部,最大的阻力是观念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要成功,首先必须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企业的变革,不能只靠领导层几个人干,也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必须在转变观念、内部沟通这道难题上做好文章,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员工都来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

为了帮助职工转变观念,中粮除了党政工团协调一致,利用各种场合和不同的形式,讲形势、讲处境、讲危机、讲中粮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之外,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请吴敬琏、陈清泰这样的知名学者、专家来讲课,请麦肯锡、华信惠悦这样的中介机构来讲课,请包括GE在内的国际跨国公司来讲课,请华为这些发展速度很快的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来讲课。同时,中粮还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到香港、美国、日本调研学习,看看外面的世界,回来后再开座谈会,分析中粮的差距在哪里。周明臣说,在转变观念问题上,中粮一直是多管齐下,发动综合攻势。

向来爱打比喻的周明臣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好比是一个“鱼塘”,企业就是“鱼塘”里人工喂养的“塘鱼”。“塘鱼”不需要太多地为自己的生存问题操心,有人给你投放鱼食。但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鱼塘”变成了“大海”。“大海”与“鱼塘”有什么不同?首先,“大海”里没有人给你投放鱼食,你必须靠自己的本领去寻找食物;其次,“大海”里有鲨鱼,如果你自身太弱小、游的速度不快,就时刻都有可能被鲨鱼吃掉。

要想不被“鲨鱼”吃掉,只有一个选择:自己成为一条强悍的“鲨鱼”,自己要游得快。中粮公司过去十几年所走过的变革之路,归根到底,就是要由习惯于别人喂食的“塘鱼”,变种为靠自己的实力去争抢食物的“鲨鱼”。

周明臣说:“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贯穿在企业改革的全过程中的。可以说,企业的任何一项改革,都充满了新思维与传统观念的碰撞和交锋。在我们整顿官商作风的过程中如此,在我们从外贸代理转向建立产业链的过程中如此,在后来我们实施重组、改制时,也是如此。”

但无论是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我能动谁的奶酪”,还是从“塘鱼”到“鲨鱼”,都必须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必须有敢于否定的气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种伟大的哲学思想被中粮运用得灵活灵现。

在中粮从1992年到2004年整整12年的转型与突围的发展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学习”和“变革”两个词贯彻始终。周明臣认为,学习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企业家都应该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对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学习应该时刻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张开灵敏的触角,经过筛选、分析、借鉴和吸纳国内外其他优秀企业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尝试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中粮公司过去十几年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周明臣特别注意的是,学习和借鉴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GE很好,沃尔玛很好,国内的海尔很好,华为很好,把它们好的做法照搬照抄就能解决自己企业的问题了吗?周明臣认为“行不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企业都是自己的设计师,都要走自己的路。

中粮在这十几年的变革中,研究过很多企业,学习过很多企业,这既有国际上一流的跨国公司,也有国内优秀的民营企业;既有合作伙伴,也有竞争对手;既有同行,也有其他行业的杰出代表;既有成功企业的样板,又有失败企业的案例。周明臣从来没有发现过,哪里有一个现成的模式适合中粮。只能结合中粮自身的实际,不断地进行探索。周明臣也请了很多专家、中介公司、咨询公司帮中粮出谋划策,但最后做决策的还是企业自己,每一项业务、每一项工作还是要靠中粮自己的员工来实施、完成。

周明臣在中粮内部始终强调:“我们处在一个转型年代,一个大变革时期。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停地在变,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到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也必须不停地变,不断地挑战自我、否定自我、重铸自我。每一年都要有新思路,每一年都要有新举措,要有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情。不能等一项改革或一项工作做完了,才去想下一步该干什么,才去研究、部署。企业变革要一浪推着一浪,企业才能保持活力。”

周明臣经常引用达尔文的那句名言:在生物进化史上,生存能力最强的并不一定是最强壮、最聪明的物种,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最善于适应环境、最善于适应变化的物种。

生物进化是这样,对企业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周明臣常常这样告诫自己,也告诫中粮的员工们。

关于成为“学习型”企业,周明臣在中粮内部曾有过这样一个专门的论述:

中粮集团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国家任务的执行者,管理职能的色彩比较浓厚,现在则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些情况清楚告诉我们,公司不学习,中粮集团不向一个学习型企业迈进,公司就无法具备充分的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无法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在公司的改革、发展面前束手无策,而且个人也将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在学习方面我自己深有体会。这几年,从总体上讲,自己注重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国内外一些大的跨国企业学习,向国内的一些优秀企业学习,学习它们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运作经验,总结中粮自身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小步快跑,进行变革。但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感觉是在“小马拉大车”,没有足够的新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学习不够,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面前显得知识匮乏,捉襟见肘。在这次粮食进出口权的问题上,26日(注释1)的主题报告中我说是打破陈规,提出了新的办法。但在提出这个新办法的时候,我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给总理直接写信,首先要考虑国家利益,同时又要突出表达中粮的意见,还要有新的创意。没有方案、没有新意,如何进谏?现在看起来这些措施并不难想到,但在筹划、思考的过程中,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在座的各位基本都接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而且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但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出思路、出新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就必须要把学习当作自己生命永恒的主题,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要知道,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样也是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同样也需要有共识的新的发展观。周明臣向中粮上下积极灌输着自己的“发展观”:在企业转型的新时期必须要有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加快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实现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并要进一步加入市场竞争,树立业绩至上的理念,保证公司快速持续稳定增长;就是要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并举,以商品经营为基础、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为手段,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要不等、不靠、不要,不断振奋精神,发扬激情,自加压力、自我超越、自我创新、自我否定、自我重铸,不断追求新的境界。

第5节 国企突围需要健康的企业文化

具有中粮特点的企业文化,奠定了中粮锻造成为新国企的思想基础,为中粮连续10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何所谓企业文化?根据《中国百科大辞典》: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具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及相应文化教育活动的总和。它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企业领导者主动培养的结果。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导向、激励、凝聚、融合、约束及辐射的功能。

中粮集团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公司,一个具有自身企业文化特点的正在迅速发展的老公司,而属于中粮自己的企业文化,则在中粮的12年的突围历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说这个之前,我们先简单回忆一下中粮的变革发展历程:1993年,以“被骂”为契机,中粮提出了努力抓好企业的经营作风建设,破除干部职工的官商作风,强调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树立。1994年,中粮提出练好“两个功”(腰功和腿功)、发扬“两种精神”(钉子精神和孙子精神)和“一个传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开始以务实和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状态面向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1995年,中粮提出唱好“三支歌”(国歌、国际歌和“敢问路在何方”),进一步唤起了全体职员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1996年,中粮要求全体职员发扬“爬坡精神”,克服困难,加快中粮的结构调整步伐。1998年,中粮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要把中粮集团的经营提升到商品经营、资本经营、资产经营的新阶段,创建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2002年底的中粮,已经由步履蹒跚的“狮子”变成了一只作战凶猛战术灵活有着长远眼光的“土狼”。但中粮并没有停止继续前进的步伐。2003年1月23日,在中粮的中层干部会议上,周明臣大声宣布了再造一个新中粮的战略目标。

在国企老帅周明臣心目中,这些理念与“团结、开拓、守信和实效”的企业精神,铸就了具有中粮特点的企业文化,铸就了具有中粮特点的创业传统,铸就了具有与时俱进特点的中粮员工面貌。同时,也奠定了中粮锻造成为新国企的思想基础,为中粮连续10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团结观:就是要讲大局、讲纪律,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作为国有企业,这个大局,就是国家的利益,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就是企业一盘棋的团队精神。有了这样一个大局,才能有一个企业稳固团结的基础。在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历史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经验、教训,但凡是一个企业发展得很快的时期,就是企业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团队精神好的时期。中粮12年的历史记录证明,没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团结的员工队伍,就没有一个强大的团队精神,中粮的突围发展事业将会一事无成。共同的目标让中粮人走到了一起,共同的事业让中粮上下有了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要求中粮上下只能拧成一股绳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周明臣说,虽然有时候不同的人对同一事情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只要是胸中有全局,任何与之相抵触、任何影响共同奋斗目标的现象,都不会有在企业内部存在的空间和市场。讲团结,就是要讲五湖四海,不搞小团体、小圈子,不拉拉扯扯;讲团结,就是要相互信任、相互谅解、相互支持,不搞相互猜忌、背后议论,不搞小道消息,不搞无原则纠纷;讲团结,就是要加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就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谦和待人、协商办事,不唯我独尊,屏弃官商作风,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开拓观:就是要不断创新,要有不断创新的激情和勇气。一个企业,要实现其既定的发展目标,就要比别人走得更快、更好,唯一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追赶者变成将来的领跑者。而在开拓创新的关键时刻能否成功,激情和勇气比其他因素更重要。

周明臣说,中粮发展快的时候,也正是中粮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强的时候。如油脂,当时中粮就是有一股对“金龙鱼”不服输的精神,抱着要创出自己的知名品牌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全国知名品牌“福临门”。

有时候一些事情不是没有想到,而是不愿意去干,不愿意去吃苦,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缺乏对待事业的激情和勇气、胆略和信心,缺乏敢于否定自己、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

在周明臣看来,从大处看,追求卓越就是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上志存高远;从小处看,就是在具体战术上要有完美的韧劲,要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要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作出对实现自己目标和战略有益的调整。企业所经营的各个业务,都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方略。这不是朝令夕改,而是顺应潮流的创新变革精神,与其被别人否定,不如自己先否定自己。

守信观:就是对待事业要有责任心,对待公司要忠诚;就是要努力维护公司形象,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公司的利益和声誉;就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就是对人要坦诚相待,以诚相见。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把个人的发展融入整个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中去,就能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

实效观:就是要有实干精神,就是要有投入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大处看,就是要讲效益、讲规模、讲发展。从每个企业员工看,就是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正派的思想作风,严谨的生活作风;就是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少一点坐而论道,多一点真抓实干,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够解放本企业生产力的手段,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尽快把企业做强做大。怨天尤人只能坐以待毙。

周明臣经常在中粮内部畅谈达尔文的“进化论”。回顾中粮走过的道路,之所以能从一个传统的外贸公司发展成有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就是得益于“进化论”的教义。正因为中粮在重大转折时刻,顺应经济发展潮流与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变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才在竞争中确定与巩固了自己的位置。

一个事实是,竞争、挑战和顺应潮流而持续不断的变革文化造就了今日的中粮集团,并把中粮集团连续10年送入世界500强的行列。

<注解1>:作者注:2002年1月26日。

2024-06-17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