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汽车有哪些品牌?哪个品牌适合城市代步?,

「人汽」在逃离中涌入,俄罗斯汽车的新主角

作者:谢人杰

新闻要配合着看,就像洋葱配肥牛、春韭配鸡蛋。


一退一进

3月20日,一家俄罗斯法院冻结了大众在俄所有资产。理由是大众在俄合作方高尔基工厂起诉大众,指控后者违反了双方签订的联合生产合同。

大众表示惊讶并准备应诉,因为双方的合作关系“已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下结束”。如果大众像日产那样,就不会有法律麻烦。日产直接将在俄约合人民币49亿元资产全部减记。

雷诺、马自达、丰田,都是以1欧元或1卢布的价格转让,只求脱身。而大众、奔驰、沃尔沃、宝马还是想能套现多少是多少。大众甚至找到了两个竞买者。

仗打到这份儿上,英国捐了PU弹,法国给了勒克莱尔,德国也松口给了豹2,而且各方都到了互相没收财产的地步,大众真是……天真烂漫。

而第二天,即3月21日,中国国家元首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双方为提升全方位战略合作,做出指向性安排。

其中有一条,针对双方工业合作。原文是这样的:“推动工业合作提质升级。在对接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基础上,打造由两国本土工业企业参与的新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划重点,“对接行业标准”,“新”产业链。

考虑到这一年来,外资车企在俄罗斯的业务已经凋零,而俄本土企业费拉不堪,这意味着,俄罗斯将全面向中系标准看齐。不光是质量体系,而是全套生产有关的标准,都要引进。

而“新”产业链,则意味着中企不光是整车企业开过去,还要将中系供应商带过去,整个链条都要实施本土化进程。并将俄系整车企业、供应商融合到这个中国人主导的体系里去。而西方现有产业链,则被抛弃(反正也跑得差不多了)。

为什么不是中国产业链,进入俄罗斯后,融合进俄系企业的链条里面?如果他们有这个能力,现状就不是这样,自然也谈不上双方合作。

一出一入,俄罗斯汽车产业已经换了玩家和玩法。很多人对元首联合声明感到不解渴,没有看到具体的方略和合作框架,看上去只是一些原则性阐述。但如果了解过去13个月俄罗斯市场的变化,就能知晓,很多事其实已经在进行中。双方深入合作,不再是未来愿景,其中包含了对现实的背书。


田园牧歌的日落

我们找到今年1、2月份俄罗斯汽车销量,情况可以说令人震惊。昔日百万级市场,如今演变成一个中国大城市的体量。

1月俄新车销量3.2万辆,相当惨淡。2月稍好,新车销量4.2万辆。两个月累加7.4万辆,还不如上海(7.5万辆)。要知道上海限行限购组合拳正玩得欢,还把混动绿牌给剥夺了。如果放开手脚,两个俄罗斯也不是对手。

如果按品牌看,两个月拉达销量4.1万辆,市占率55%,增长1%;长城1万辆,增长率46%;吉利7500辆,增长86%;奇瑞没公布销量;而现代则跌了89%,只卖了415辆库存车。现代在俄罗斯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但还没决定是采取日系退出方式,还是德式。

2022年有10个多月笼罩在战争影响下。2022年全年俄系品牌市占率30%,韩系20%,中国品牌全年平均不到20%,欧系18.3%。而福特和通用早在2019和2014年就润了(2022年福特在俄商用车生产也停了)。通用的厂子就卖给现代-起亚了,这两条老狐狸。

2022年销量68.7万辆,下跌近60%,就是中国一个西部省份的水平。联想到俄罗斯巅峰时刻汽车销量都快摸到300万辆,恍如隔世。那是在美好的2007年,没有美国金融危机,没有俄美关系破裂,也没有克里米亚事件,但是俄罗斯人还不知道,当时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毁容那位),已经决定加入北约。今天的一切,当时都已经注定,悲剧就藏着田园牧歌的日落之后。

截至2022年底,俄罗斯市场还剩下14个汽车品牌,其中正常运营的不过11个。包括拉达、嘎斯(就是正在和大众打官司的高尔基工厂品牌)和莫斯科人牌(共青厂)、乌兹,其他都是中国品牌,奇瑞、长城(哈弗)、吉利,这三者在俄或者白俄有厂子,且都还是全工艺工厂。江淮与阿芙达托尔合作生产莫斯科人牌汽车,采取的是技术转让和IP授权方式(有点像宁德时代和福特那种合作方式)。其他一汽、东风、长安、广汽等,都是轻资产。

奇瑞比较特殊。奇瑞到俄罗斯后与一家私营企业搞联合生产,但后来奇瑞说对方不诚信,两者闹掰。奇瑞在俄,也就从重资产转为轻资产。

俄罗斯市场变化很快,2022年底,中系品牌的市占率,已经从月度9%上升到37%。这个数字今年还要增加,很可能达到50%。

而战前的2021年,俄罗斯乘用车销量166.7万辆,勉强保住了全球前10名,与其GDP在G20的地位差不多,好一点能进前10,不小心就跑到12、13。


供应链偏瘫

随着跨国品牌纷纷提桶跑路,俄罗斯市场变得孤立,供应链也陷入偏瘫,否则就无法解释60%的降幅。整车厂跑了,跨国零部件公司也歇了。博世、李尔、摩比斯等,也都停产撤资。

俄罗斯车企为了维系生产,什么找招都想了,就连来自印度的雨刷控制器和气囊控制器,都无法满足需求。其他方式更是求购五门。国家监管机构甚至直接修改法律,允许出售没有安全带、气囊、ABS、ESP的车辆。这已经不能用裸奔来形容了,直接倒退回100年前。安全带张紧控制器都无法生产,俄罗斯的芯片工业垮到何等程度。如果不依赖中国进行全产业链注入,就只能等死了。

世界上还有一百多个小国,甚至连整车都生产不了,也不会要死要活的。俄罗斯不是布隆迪,街上晃悠的全是爷爷辈的丰田和日产;也不是墨西哥和土耳其,光靠买办,做做代工,就能混个温饱。事实上,如今想做买办也没戏了,除了中国,任何汽车工业大国,都不可能将自己供应链延伸到俄罗斯了。

这样看来,俄罗斯除了接受反向“156”,没有其他选择。


信用需要硬保障

但是俄罗斯的营商环境确实糟糕。奇瑞不是孤例,一个吃哑巴亏的投资人,会吓跑一票大小老板。开工厂居然能碰到诈骗,在中国简直匪夷所思。因为当地政府会全程介入、招商办和各办公室全程监管。如果政府不能保护投资人,不但整车厂没戏,供应链也不会落地。

2022年,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就新增了487家销售门店,总量超过一千家,占俄罗斯全行业三分之一。但是,生产本地化项目,还未见有新的决策落地。可见大家不放心。

靠俄罗斯联邦政府赌咒发誓没用,他们有过多次不光彩的招商违约记录,比印度人玩劳动法要低一个层次。“一只蚂蚁”事件,是所有华商永远的痛(虽然倒霉的主要是越南人)。

双方有必要商量出一个有约束力、可追溯的监管机制,保证投资者利益。不是保一天两天,至少要签20年的长约。中国的合资企业,都签几十年的约,也没见哪个公开违约,就算另有想法,也都是到期了再考虑。

这次两国元首会晤和联合声明,为业务层进行具体的协调,建立机制框架,提供了可能性。


风险伴随利润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所有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尤其是跨国投资。像俄罗斯这样很大地盘又没有西方对手的市场,简直是“丰饶之角”。

这里根本没有中国市场那种卷出花来的竞争态势,产品毛利率要高得多。当前俄罗斯市场上车型,与中国类似产品相比,价格要贵70%~130%不等。除了两个特别市(莫斯科、圣彼得堡),其主流消费需求,仍然是购买A0级及以下轿车代步(俄消费者收入与其人均GDP排位不相符)。

江淮、凯翼等品牌,在国内没啥存在感,在俄罗斯充当全车技术转让方。中企以不到40%的占有率,拿到了60%以上的利润。哈弗、吉利和长安等中国品牌,都分别上涨了11%到36%的价格。和国内同期价格战厮杀的情况,刚好相反。

不过,在整车企业落地之前,零部件供应已经过去了。去年11月,中国零部件大批导入,拉达的产量恢复到俄乌开打之前。这回带气囊和ABS的车又回来了。不光是共青厂,伏尔加正在寻求引入中国车型,目前双方还在谈判。

今年,俄罗斯汽车市场可能将迎来小反弹。2024年可能会正式恢复增长,可能重回百万级销量。这个预测,就把中企大举进入的因素考虑进去了。

俄罗斯基建和中国建厂不是一回事。不能指望现在拍板,2024年把厂房建好,设备调试好,开始搓出整车来,那是中国。长城建图拉工厂,两次追加投资,搞了5年多才投产。因此,2024年中企占有率过半,进口整车仍将占据中系销量40%以上。

跨国车企跑路转让的时候,都和俄罗斯接盘侠约定了6年优先回购的条款。但是应该说作用不大。6年内即便俄与西方和解(可能性很小),欧韩日车企回来一看,半壁江山都是中企了,这还玩啥。

中系工业企业(不止局限于汽车业)在国内有个特点,就是一旦卷赢,优势就巩固下来,再也无法撼动。西方企业可能最终仍会回来,但是只能当小玩家了。届时,俄罗斯汽车市场与中国市场的关系,可能有点像加拿大和美国汽车市场的关系。站在现实角度,已经算是俄罗斯乘用车产业最好的出路了。

2024-06-10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