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venza车架号怎么查找?,

不以节操换市场 从雷克萨斯不国产说起

前不久,丰田自动车专务役员,Lexus International社长,丰田自动车设计本部长福市得雄(好吧,这三个职位都是他的……哦对了,我们题图里,做45度角仰望天空状的那位大叔就是福市专务)的一番话语,在我国引起了热议。福市先生很明确的表示,雷克萨斯不会国产。这跟近两年来已经承诺了在华进行现地生产的另外两个生于北美的日本豪华品牌——讴歌和英菲尼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媒体界(呃,其实,仅限我国内地的媒体界)众人近乎一片哗然。

就国内媒体对于此事的看法来说,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单纯的不解,另一种则颇有点愤愤然,相关评论中颇有点不满于雷克萨斯的"傲慢"的意味……

我们无从知晓包括福市得雄,乃至丰田自动车代表取缔役社长丰田章男在内的各位丰田自动车役员们,关于此事的内心独白。但从一些公开渠道可以获知的消息,也可以对此事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提前说一句,事情,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样。

· 自动化与"自働化"

开门见山的说,国内各个合资公司旗下的汽车生产工厂,由于最初建设年份较晚,普遍性的使用了更新的生产设备。单单从设备水平来看,甚至要高于在日本或者美国等传统的汽车工业国的生产工厂的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在工人素质普遍性的差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由于自动化设备的泛用,可以减少生产管理方面的困难,降低最终生产出的产品与发达国家制产品的品质差距。

图注:如果单单就设备来讲,国内工场是绝不逊于日本、美国等地的工场的

但是,这只是说降低差距的大小,而不是说抹平差距——笔者相信,诸位读者里没有人疯狂到认为在汽车这种领域,我国工人制造的,要比发达国家工人们制造的更好。毕竟,就算是再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也是需要人进行操作或者监控的。而本身设备的调整和设定,更是需要人的参与。在可预见的未来,制造业里,人的因素依旧不可抹杀。

图注:但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设备精进许多的今日,生产中人的作用依旧不可抹杀

因此,不同于近乎声嘶力竭的呼号着他们的设备有多么先进,多么高效,但却闭口不提生产者的素质的家伙们,数十年来,丰田自动车一直强调的是"自働化"(读作Jidoka,此词虽然为日语词,但在包括英语内的其他主流语言当中使用时,不进行翻译,直接使用,以区别于日文"自動化"或者英文"Automation")。

我们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这个词。"自働化"是在产业界享有盛誉的"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简称TPS)的一环。和JIT(Just In Time)理念一起,堪称"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柱石。

图注:被称为"生产管理的教父"的丰田自动车原副社长,大野耐一

而所谓丰田生产方式,改良自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发明的福特制,最初由丰田自动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推动,由曾担任丰田自动车副社长的大野耐一体系化。"自働化"乃至TPS都诞生于战后初年的日本。此时,包括丰田自动车在内的日本企业,面临着设备老旧、原材料缺乏、融资困难等等问题。

图注:在设备、资金等各方面均不够优越的年代里,丰田自动车就是靠着包含"自働化"在内的"丰田生产方式",一步步追赶着领先者

以汽车制造业来说,当时处于全球最高水准的美国汽车业,其平均劳动生产率高达丰田自动车的八倍。在此种不利局面下,丰田唯一的出路既是在不大规模的更替设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生产环节中的一切不必要浪费,提高员工劳动的附加值,创造更高的效率。换而言之,就是用人的精益求精,进行生产的合理化,充分发挥现有的一切资源,战胜美国车厂们当时拥有的压倒性的先进设备。

图注:正是"丰田生产方式"和执行着、改进着这样的生产管理机制的人们,让当年还弱小的丰田有了走向世界的资本

"丰田生产方式"自诞生以来,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全球产业界对于生产管理方面的认知。而丰田自动车旗下车型的高可靠性和高耐久性,也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这种生产管理方面的优越性。

回到我们的主题。相比很大程度漠视人的存在与价值,把人视作机械的从属品的"自动化"(日语写作"自動化"),"自働化"强调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也包含赋予机械以类似人的智能的意味。只有作为生产者的工人,能够发挥其主动性时,才能实现"自働化"。

图注:丰田自动车九州宫田工场,正在为雷克萨斯ES缝制皮革件的作业员

换而言之,自动化是单纯的发挥机械的本身性能,而"自働化"则是把机械和操作机械的人作为整体考虑,并且以人作为根本,发挥人的最大价值,消除作业中的无价值动作、对生产中问题进行根本性解决、降低最终产品的故障率、提升品质和效率的精益化生产方式。

左:负责车辆组装的田中寿光,年龄53岁,工龄35年

右:负责塑料件涂装的武田纯昌,年龄58岁,工龄40年

但这只是"听起来很美",真正意义上的"自働化"的实现,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仅仅使用金钱购买设备和培训人员就能达成,而需要从工场的管理者到设备的调试者、操作者等全体人员在经验和知识方面不断积累才能达成——"自働化"知易行难,并非一种可以简单复制的模式。

左:负责车辆检查的赖川秀也,年龄52岁,工龄33年

右:负责塑料件成形的古贺博文,年龄53岁,工龄34年

而对于丰田自动车在我国内地的关联会社——没错,那些合资公司只是和丰田的供应商们一类的关联会社,而不是连结子会社——旗下的各个工场而言,虽然本身生产的形式按照TPS的方式设置,但是在人员经验、素质等各方面,不仅与丰田在日本本土的各工场无法相提并论,甚至和丰田自动车设在北美的各工厂无法相比。仅仅是人员的高流动率问题这一点,就成为了提高员工素质时所面临的不可解决的问题。

左:负责发动机部件的后藤荣治,年龄54岁,工龄36年

右:负责发动机组装的茅岛利光,年龄50岁,工龄32年

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国内汽车业的工人的平均年龄,基本和雷克萨斯在日本本土使用的几家工场的工人们的平均工龄类似。如此之差的经验和如此之短的从业时间,几乎不存在成为具有高的职业素养的工人的可能。再加上国内的合资机制的限制,丰田自动车无法对其在华关联会社所属的工场进行全权的管理,理论上就不存在可能去真正落实TPS。

左:负责发动机铸造的吉村贡,年龄53岁,工龄34年

右:负责涂装的榊原仁宏,年龄49岁,工龄28年

作为一家日本企业的丰田自动车,显然没有改造整个我国产业界环境的能力和责任。也同样没有从头培养一批真正对丰田自动车抱有强烈认同感的工人的机会和时间。真正意义上的实现TPS,在我国,现在还只是镜花水月。而没有这样的前提,就不可能让堪称丰田王冠上的宝石的雷克萨斯,实现在华现地化生产。

· 以最慎重的态度对待

甚至,就算是在雷克萨斯最大的市场,北美地区,丰田自动车都对将雷克萨斯品牌下车型进行现地化生产抱持一种极端慎重的态度。迄今为止,仅有美国规格和加拿大规格的RX350、RX450h在TMMC(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 Canada)旗下工场进行生产(包括我国规格、日本规格等其他规格的RX车系则在TMK——亦即丰田自动车九州——所属的宫田工场生产)。

图注:在加拿大的TMMC进行现地生产的美国规格雷克萨斯RX350F

而就算是在加拿大对RX350和RX450h进行现地生产,也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现地生产而已——美国或者加拿大规格的雷克萨斯RX的绝大多数部品照样是从日本运达的,换句话说,雷克萨斯在加拿大进行生产的方式,几乎就是KD。

图注:同在TMMC生产的美国规格RX450h

从笔者的个人渠道所获知的消息来看,未来雷克萨斯确实会增加在北美进行现地生产的车辆的比例。只不过,只增加一个车型:和RX350/RX450h一样在北美地区广受欢迎的ES350。未来,改款后的ES350,将在丰田位于美国的连结子会社TMMK(Toyota Motor Manufacturing Kentucky)进行现地化生产,至于混合动力版的ES300h,就算是美国规格也会继续保持在日本本土生产。而RX车系在换代后,其美国和加拿大规格车型也将会转至TMMK生产。

图注:未来将接替TMMC,在北美现地生产雷克萨斯少数车型的TMMK

(吐槽时间:天知道当年丰田怎么决定在TMMC生产——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组装"——美国和加拿大规格的RX的啊…明明TMMK历史更悠久,规模更大,而且本身还在生产与雷克萨斯RX在车架和动力系等方面共通性很大的丰田Venza……现在他们总算要改改了……)

而显然的,未来将成为雷克萨斯唯一的非日本工场的TMMK,其作为丰田自动车在北美地区最为老牌的工场,在人员素质和经验等方面是远胜于国内任何合资工场的(包括但不局限于丰田在华关联会社旗下工场)。

图注:第六代ES车系中的ES350,在改款后,也将在TMMK进行生产

而且,雷克萨斯也并不准备提高多少在北美生产的当地规格车型的现地化部件比例。

至于雷克萨斯IS、雷克萨斯GS、雷克萨斯LS这样的更有高端色彩的车型,丰田自动车根本就没准备把他们从田原工场第三制造部这种"老地方"挪开……就像丰田自动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数十年前所说,人是丰田最宝贵的资产。离开了那些为消费者们制造了几十年汽车的人,丰田自动车什么都不是。

图注:IS车系?留在家乡日本

显然,这种在这个"全球化"简直过度的年代显得很傻的做法,是最简单的保证雷克萨斯品牌的高品质的办法。虽然,站在利润率方面考量,并不怎么好。

图注:GS车系?也留在家乡日本…什么?你问LS车系?别问那么蠢的问题

那么,能否在华照搬这种雷克萨斯在北美使用过的模式呢?基本不可能。且不说位于我国的丰田自动车关联会社们旗下的工场的工人素质的问题…我们仅仅谈论照搬这个模式本身。这就又要谈到我国内地地区现阶段施行的汽车产业的合资机制等方面了,本身大规模从日本进口车辆部件,就要承担关税和物流费用这样的成本,再加上合资机制的存在,利润会被进一步摊薄,这种情况下,是否能真的在价格方面对消费者让利,就成了完全可疑的事情……

这条北美式的道路,如果挪到我国内地,显然就多了个"此路不通"的标识牌……

2024-05-26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