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标致箱车空间如何?,

投产40年,中集集团再出发

中集来福士累计交付近百座各种类型的海洋装备。

中集车辆是全球领先的半挂车与专用车高端制造企业。

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量自1996年起就稳居集装箱行业全球第一,并在更多领域创造了世界第一。

9月1日,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中集润庆107”建成交付,是“气化西江”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

中集天达的旅客登机桥产品覆盖75个国家345个机场。

9月22日,总部位于深圳蛇口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集”)迎来投产40周年纪念日。

起步于1980年的中集,是一家成立之初血液里就流淌着市场化、国际化基因的企业,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探索者之一。1982年9月,中集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蛇口工业区正式投产。

40年来,中集经历过1986年差点破产的生死考验,抓住集装箱行业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性机会,集装箱产量自1996年起就稳居集装箱行业全球第一,并从2002年起实施相关业务多元化战略,在更多领域创造了世界第一。

40年来,中集经历过2008年15个月没有集装箱订单的至暗时刻,2012年从快速增长转变为追求稳健、有质量的增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兼顾全球市场机遇的同时发力“内循环”,重点开拓和深化国内市场业务,逐步蝶变为肌体更加健康的千亿规模跨国集团。

“企业是时代的企业,中集是时代的中集。”在中集工作了40年的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说,中集投产40年来提供的高品质、可信赖的装备和服务,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展开,未来将持续创新,坚持“国家有需要、行业有短板、中集有优势”并且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业务发展定位,向高质量的、受人尊敬的世界级企业奋进。

立足实业,主动融入全球市场

1980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为改变中国交通运输的落后面貌,中集应运而生。

1981年,在蛇口打响改革“开山第一炮”的地方附近,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成立的中集集装箱工厂破土动工,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兼任首任董事长。

多年后,中集集团总部大楼仍位于此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标语牌距离大楼仅百余米。

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中集没有选择为别人代工的发展路径,在十分弱小时就主动融入全球市场,在全球经济的海洋中学会游泳、航行。

集装箱产业链的材料、零配件从原来的全部依靠进口,到100%由中国供应,中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中集的目标不只是集装箱行业的第一。

2002年,加入中集第20个年头的麦伯良在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时,曾代表中集员工做出一个承诺:“给我15年,我会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

这一年,中集开启了新征程,先后进军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装备、海洋工程等行业。

从集装箱延伸至半挂车,再到登机桥、能化装备,中集如今已有20多个世界冠军产品,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3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和许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一样,中集的发展速度惊人。在经历了投产前10年的艰辛曲折后,1991年至2021年,中集的营业额从2.09亿元(人民币,下同)增至1636.9亿元,净利润从0.26亿元增至83.6亿元,净资产从0.54亿元增至569亿元,员工总数从700余人增至约7万人。

难能可贵的是,中集在一次次危机后依然稳步前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集和不少企业一样面临挑战。不过,中集人迎难而上,2021年营收连续突破1000亿、1500亿两道大关,增长速度达十年之最。

今天的中集,不仅拥有积累多年优势的集装箱、车辆、能化、天达、海工、物流等几大板块业务,而且拥有循环包装载具等迅速成长的业务,还拥有集成装备、模块化建筑、养殖及污水处理装备等“集装箱+”业务、智能立体车库等创新业务,此外,冷链科技、乡村振兴、清洁能源等业务也有所积累,预计未来增速较快。

“面对全新千亿级业务,我们要协同发展,如果是一堆各自为阵的小企业组成的集团,再大也称不上世界级企业。”麦伯良说,中集要形成整体竞争力,做到既大且强,从而发挥集团的综合优势,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全球竞争优势,为内循环提供动力支撑

今年9月1日,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上增加了采用密闭罐方式装载1500吨水泥的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与过去的水泥运输方式相比,这艘浑身上下都充满了“中集元素”的船,不仅将燃料从重污染的柴油改为清洁的LNG新能源,而且从以往的敞口散装船运输升级为封闭式罐船运输,极大地减少粉尘污染,提升了操作效率。

这是中集与肇庆合作的西江新能源运输项目“气化西江”建设取得的最新进展,首批次20艘将于2022年底完成交付并投入运营。

“气化西江”是中集“绿水青山”项目的子项目,也是中集充分发挥内外部协同优势创造更大价值的代表性创新项目。中集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在西江水泥散装运输、使用重污染的柴油运输模式亟待改造之时,发挥头部企业作用,主动牵引上下游企业合作,以自身“装备+服务+金融”的核心优势积极助力肇庆市西江“黄金水道”的发展规划落地。

不只是西江,中集还参与到净化长江的项目中,未来将逐步开展净化洞庭湖、净化京杭大运河等国内知名内河水系航运净化项目。不只是水泥物流,中集还计划将“净化内河”战略布局延伸至钢材物流、冷链物流等物流领域。

作为最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中集40年来深深嵌入全球产业大循环系统中。近年来,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集凭借在全球市场中锻造出的技术能力、模式创新能力等,结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以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的包容开放发展理念,重点开拓和深化国内市场业务,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集积极发挥物流、能源等多元业务的综合优势,为行业解决痛点、补足短板,梳理打造出了“冷链物流”“清洁能源”“绿水青山”“乡村振兴”战略新兴业务组合,构建“十四五”时期成长新动能。

中集冷链参与广东省冷链骨干网建设,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冷链物流服务,中集持续拓展医药和生鲜领域的专业服务,目前已具备东南亚生鲜冷链端到端服务能力,且核酸试剂运输量行业领先。

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为例,流通层级多、缺少全程冷链是主要痛点,中集牵头后则可以帮助农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少的损耗直达市场,最大程度地挖掘生鲜农产品价值,帮助农民增收。中集将五层流通环节变成一层,提供从“最初一公里”的移动冷库到运输途中冷箱、冷车的全程冷链,还可提供循环包装代替一次性包装,甚至在缺少资金的地区,中集下属金融企业还可提供融资租赁服务,为地方提供金融支持。

在清洁能源业务方面,中集前瞻性布局清洁能源赛道新技术、新业务,构建可再生能源领域装备及服务生态圈,已形成氢能、海上风电、储能等赛道组合。以氢能为例,中集深耕布局16年之久,正在进行各环节的应用与商业化合作,并制造出全球首套液态阳光现场制氢加氢装备。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中集提供的一系列氢能产品助力冬奥会碳中和示范。

实践证明,全球化的客户资源、完善的供应链管理、良好的融资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坚实的管理基础等系统竞争力,使中集在发力国内市场业务时更加事半功倍,为打通国内经济内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力有质增长,行稳致远

2021年,中集奠定千亿业务格局,业务结构清晰,创新涌动,具有多个新业务增长点。高歌猛进之际,中集提出了“高质量的、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发展愿景。

40年间,中集投产的前10年走得缓慢曲折,中间20年的主基调是快速发展,最近10年的发展特征则是稳,宁可放慢速度不过分追求收入规模,也要走得更加稳健,通过升级行动、5S体系构建、框架改革等促进中集健康持续发展。

带领和陪伴中集不同阶段的麦伯良说:“在快和稳之后,更重要的是远。远才是高质量,是最有难度和挑战的,也是最重要的。”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近年来,中集稳步提升创新水平,加快构建智能制造体系,集装箱业务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变革,集装箱产业链实现数字化转型,加足马力保障中国外贸用箱需求;中集车辆加快推进高端制造体系建设,旗下“灯塔工厂”成燎原之势;中集天达成功研制全球首台无人驾驶旅客登机桥。

中集坚持科技创新战略,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同比提升11.58%。截至目前,中集旗下已有1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产业布局优化成果初步显现。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集的战略新兴业务组成中,除原有优势板块的已有业务外,近年着力培育的创新企业不仅是中集业务转型升级、拓展战略空间的重要载体,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在深圳、东莞、江门等城市,中集建科研发的“自带空调”核酸采样移动工作站,有效帮助解决高温天气下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进行核酸采样的难题。中集还为深圳等地提供了模块化预制学校、模块化急救站、医护人员公寓、数据中心等,为相关地区快速新增学位供给、满足居民增长的就医需求等提供了优质高效解决方案。

在香港,中集建科协助建设模块化隔离检疫设施、疫苗接种室、学生公寓等,中集旗下企业中集物联则开建全球最大的智能机器人停车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在江苏、河南等地,中集建科积极承接多个防疫设施的建造任务,为防疫贡献中集力量。

麦伯良认为,在跨越千亿规模之后,中集更有能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很多行业都面临革命性的变化,过去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未来需要变革且符合国家战略和“双碳”目标,同时中集又有优势的领域,中集将聚焦进入,做头部企业,发挥主要的作用。

“我们希望中集担起作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的使命和责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产业有好处的事情。”麦伯良多次强调,中集未来的业务和产品要符合“国家有需要、行业有短板、中集有优势”并且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定位。

麦伯良说,中集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引下,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把握深圳“双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主动思考,快速行动,为国家、为粤港澳大湾区继续贡献中集智慧和中集方案,作出新贡献。

中集投产40年大事记

1982年

中集于深圳蛇口正式投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二家中外合资企业,工人150名。

1986年

中集迎来濒临倒闭的“至暗时刻”,停产集装箱,转产钢结构加工。

中远入股中集,中集改组为三方合资企业,恢复集装箱生产。

1987年

1988年

中集承建大亚湾核电站1万平方米钢结构制造。

1989年

恢复集装箱制造后第三年,中集第1万个标准箱正式下线。

1990年

中集研发的第一台登机桥正式交付天津机场。

1991年

中集于蛇口新建的40英尺集装箱生产线正式投产,再度扩充了中集的集装箱产品品类。

1993年

中集收购大连货柜工业有限公司,从此迅速在中国沿海构筑全方位生产基地格局。

中集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以来保持连续28年盈利纪录。

1994年

1995年

中集正式以集团化方式开始运作,更名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

中集的集装箱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20%,成为世界产销量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

1998年

中集第100万个集装箱正式下线。

2002年

中集在深举办“半挂车、厢车半挂车产品发布会”,标志着中集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开启,多元化战略正式落地。

2006年

中集天达登机桥在法国戴高乐机场成功接驳首个航班,标志着中集登机桥首次进入欧洲中心市场并投入运行。

2007年

收购安瑞科,进军第三大业务板块——能化及食品装备,中集集装箱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2008年

中集收购烟台来福士公司部分股权,正式进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领域。

2010年

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由中集建造并顺利交付,标志着中国开始打破国外企业对高端海工产品的垄断。

2011年

中集建成全球最先进的集装箱生产线“梦工厂”,生产效率提高50%,是集装箱产业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

2012年

中集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以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转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方式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

2013年

中集并购德国齐格勒集团,首进消防救援装备领域。

2014年

中集首个创新创业公司“中集电商”正式成立,打开中集激发内部创新创业活力的新赛道。

2016年

中集与希尔顿达成战略合作,建成英国西南部首家模块化酒店。

2017年

中集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承担我国首次海底可燃冰成功试采任务。

2019年

中集全球首创无人驾驶智能登机桥在荷兰机场正式启用。

深圳国资入股中集,是中集1987年重组为三方合资企业后最重大的一次股权结构变更。

2020年

2021年

中集营收首破千亿,达1637亿元,同比劲增74%,大幅刷新历史最佳业绩。

2022年

中集成立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大学梦想。

撰文:马芳 编辑统筹:何雪峰 图片:中集集团供图

2024-05-22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