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射车的发射成功率如何?,

火箭军若用东风21攻击美航母,有什么效果?中美会因此爆发核战吗

我国的“东风-21D”是我国第一种中程反舰弹道导弹,最早亮相于2015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央视的解说词中是这样介绍东风-21D的:“受阅的东二十一丁导弹是打击舰船目标的陆基弹道导弹,是我军海上非对称作战的杀手锏武器。”

此言一出,举世皆惊,因为这意味着我国首次从官方层面证实我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存在,在此之前,我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只存在于各路专家学者乃至论文当中的只言片语。

其实反舰弹道导弹并非是我国的独创,回顾反舰弹道导弹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包括苏联在内的一些国家都曾研究过反舰弹道导弹,并且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早在1962年,苏联就已经开始研制P-27K反舰弹道导弹,以此谋求海上非对称作战的优势地位,该型导弹从70年代初开始共针对固定目标进行了20次试验,其中16次成功,但却迟迟没能入列服役。

(苏联反舰弹道导弹)

让苏联放弃反舰弹道导弹项目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从大洋上发现航母是一个技术上极为困难的问题,并且在实战条件中针对海上移动舰船,需要末端制导才能获得较高命中率,即便当时苏联的反舰弹道导弹安装了核弹头,但由于杀伤半径等问题,一举消灭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可能性仍然较低。

而我国则是在上世纪末开始研究反舰弹道导弹的,在经过十余年的艰难探索之后,终于取得了值得庆祝的成就,让我国的反舰弹道导弹达到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完全能够满足打击海上移动舰船目标的需求!

首先是末端制导问题,导弹的弹头在再入大气层时,会与大气摩擦而加热,在弹头的热流温度过大时,大气开始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将弹头包裹,使得电磁波无法从弹头传出,也无法从外界传入弹头,这一现象被称为黑障现象。

该现象一直困扰着各国航天专家,我国的航天专家为了让“东风-26”的对陆攻击型号实现18马赫下的制导,也在致力研究减缓乃至消除黑障现象的工程措施。

(同样具有末端制导能力的DF-26需要考虑黑障问题)

但“东风-21D”却并不需要考虑黑障的影响,这是由于在主要的突防高度区间,其末速度为6至7马赫,由此进行计算,“东风-21D”最大热流温度远远达不到使大气等离子化的程度,自然不会受到黑障的影响。

“东风-21D”已经完全具备打击海上舰船目标所需的导弹本身技术条件,而除了导弹本身以外,侦察体系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不同于在侦查体系上吃亏的苏联,我国的侦查体系十分完善,在大洋上发现航母并进行跟踪已经不是问题。

这主要是得益于我国历时多年打造的以“海洋”系列整合了无线电被动测向、合成孔径雷达、红外侦查、光学侦察、数据中继等功能的监测卫星的组网成功,以及高空高速侦察机和特定海域声纳网络等装备的投入使用,为我国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了验证反舰弹道导弹打击移动舰船目标的能力,我国还进行了至少一次打击海上移动舰船的试验,并在西部内陆也建立了移动式靶标用以评估反舰弹道导弹作战效能。

根据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采访时透露,美国官方证实了我国火箭军部队已经成功使用反舰弹道导弹针对一艘移动靶船进行了测试。

作为一款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1D”在二级发动机带来的推力支持下,拥有了比较强大的投送能力,带有战斗部的弹头一旦命中甲板,就能一举瘫痪该航母的舰载机起降能力。

但若想要攻击航母,就必须突破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网,美国航母舰队的防空网分为两层,分别是战斗机、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负责的舰载机防空,由水面舰艇负责的舰队防空。其中舰载机防空拦截的主要手段有空对空导弹以及电子战,这两种手段对于采用多模制导和经过抗电子战处理的反舰弹道导弹来说,都是成效甚微的。

而舰队防空拦截的主要手段便是舰艇上配备的拦截弹,美军舰艇配备的的拦截弹根据拦截距离从远至近主要有“标准-3”系列大气层外拦截弹、“标准-6”系列远程拦截弹,“标准-2”中程拦截弹,以及ESSM中近程拦截弹乃至近防炮。其中标准3系列的拦截范围在100km以上的外层空间,可以进行中段拦截,但是无法对大气层内滑翔的目标进行拦截。

由于“标准-3”系列拦截弹只能在大气层外工作,且完成从探测到拦截的流程所需要时间相对较长,“东风-21D”这种采用二级发动机的反舰弹道导弹速度又极快,很有可能在“标准-3”还没进入拦截阵位,“东风-21D”就已经进入大气层开始滑翔,进而使“标准-3”无法拦截。

而至于“标准-6”和“标准-2”等大气层内工作的拦截弹,它们的飞行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射高极其有限,“标准-6”的最大射高是33km,“标准-2”的最大射高是24km,这与“标准-3”的最低射高100km之间存在一个拦截空白,即在33-100km之间,处于滑翔状态的反舰弹道导弹几乎可以畅通无阻。

而在进入33km高度后的“东风-21D”,其速度已经超过5马赫,在双锥体构型带来的高升阻比的加持下,其弹道不固定,给拦截弹带来了极大的拦截难度,而且在实战中,“东风-21D”必然不是单枚出击,而是多枚齐射,美军的舰队防空是不可能将其全部拦截的。

美军舰队面对单枚“东风-21D”拦截难度极高,且缺乏面对“东风-21D”饱和打击的能力,这不仅是由于拦截弹的性能和拦截区间空白等问题,还因为舰队防空受到伯克级驱逐舰雷达的性能制约,伯克级SPY-1雷达最大探测距离是500km,其火力通道是12个,在面对多个高速高机动目标时,“标准-3”需要不断进行弹道修正,这高度依赖伯克级的雷达跟踪和舰载计算机解算,在射击诸元的解算速度较慢的情况下,“标准-3”很难实现跟踪“东风-21D”,拦截窗口极小。

况且由于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速度极快,而与其对比,舰载计算机进行第二轮拦截弹齐射是需要时间进行解算的,而在这比较长的解算过程中,“东风-21D”很可能已经再入大气层,这与前文说的一样,只是除了拦截弹的性能以外,此处主要指出了舰艇的雷达、计算机等问题,种种问题使得美军航母舰队拦截反舰弹道导弹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

战争是政治的衍生,经济是战争的支撑,除了拦截概率以外,拦截的代价也是让美军望而却步的,因为不论拦截成功与否,美军都必然是亏本的一方,因为拦截弹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通常是采用多拦一的形式,而光是单枚标准3拦截弹的造价就已经达到了上千万美元,且不说拦截的成功率极低,即便拦截成功,美军也损失了大量拦截弹。而一旦拦截失败,美军就将失去价值单艘130亿美元的航母以及单架80亿美元的舰载机,面对这种经济损失以及附加的政治风险,美国高层是否考虑对华作战的态度还有待商榷。

在我国成功进行反舰弹道导弹打靶实验之后,美国的政界人士和学者纷纷发表观点,在这些观点中,有一些激进分子声称一旦中国使用东风-21D打击美国航母,美国将有可能对中国发起核打击。

这些言论无疑是可笑的,因为这些政界人士以及学者并不能代表美国的官方意志。而美国也从来没有以官方乃至军方的名义声称航母遭受打击后将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那么问题来了,会不会存在将中程导弹的弹道误判为打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弹道从而触发核反击的可能性呢?其实这个问题是值得仔细分析一下的。

目前美国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预警雷达和预警卫星,预警雷达主要分为四种型号:眼镜蛇(Cobra Dane)、铺路爪系列(PAVE PAWS)、海基X波段(SBX)、陆基X波段(N/TPY-2或FBX-T)。预警卫星主要分为两种型号: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系统(DSP)和天基红外系统(SBIRS)。

其中预警卫星配备了高灵敏度的红外或者电离探测器,通过弹道导弹的尾焰对其进行探测和跟踪,从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DSP卫星到90年代的SBIRS卫星,美国的预警卫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在多次探测中逐渐找出缺点并进行改进,时至今日,DSP和SBIRS已探测过各国上千次导弹发射。

当然,我国也有类似的预警卫星系统,被分别命名为“前哨”和“尖兵”,在规模上正在逐步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在性能上比起美国的同类卫星也是不遑多让。

这些弹道导弹的预警卫星,可以通过分析弹道导弹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来判断导弹的射程和性质,这也就让中美俄都已经实现了实时对世界各国发射的弹道导弹进行预警探测和验证的能力。

例如朝鲜曾经发射的弹道导弹就由于各种原因触发了虚警,甚至一度引发了夏威夷的恐慌和疏散,但也很快就得到了虚警解除。

由此可见,现在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很难会出现对导弹性质的误判,担心在局部战争中使用反舰弹道导弹从而将战争升级为全面核战争的说法其实根本不可靠,大可不必为了这种网络谣言自己吓唬自己的自缚手脚。

话说回来那些美国政界人士和学者的观点,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相对理智的,他们不得不接受中国成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客观现实,所以即便东风-21D击中美国航母,也并不会导致美国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因为中美两国的核武器都有安全系数极高的多层管理机制,且不说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即便是曾经核讹诈中国的美国也在冷战后核裁军的背景下,不得不取消对抗前线部署核武器,并且不将核武器纳入常规战争的框架内,这大大降低了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的可能。

在于东风-21D这一中程弹道导弹发射是否会导致中美核战争的问题上,答案是明确的,那就是东风-21D这一中程导弹在美国的预警雷达和预警卫星体系的探测下,能够识别弹道落点,不会造成弹道误判引发核战争。而美国官方也并没有划出“航母被击沉就进行核打击”的红线,美国学者和政界人士的激进言论只是一厢情愿。

最后,随着我国多型反舰弹道导弹的入列服役,我国海上非对称作战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一切的背后,是国防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道路上,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必将铭记他们。

2024-05-1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