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车店电话号码如何咨询?,

南宫市大潘庄历史沿革大略

俗语称值得相信和托付的人为“有谱”的人、“靠谱”的人。此“谱”字指的是《家谱》,言外之含为:家中有《家谱》的人德可溯远,前程可期,自然值得信认与托付;反之,若不重视族谱与家风,不言过往,只计当下,则斯人为短见之辈,不可与之深交也!此语与村镇之兴衰同理,故贤者亦云:史之不铭,村即淹覆;辨学来路,可展宏图!

今庄有贤者,肇修镇志。蒙公不弃,承君之指,教我考潘庄之历史沿革。车前观书少、学亦浅薄懵懂,但思之於家乡有益,於前人后代有益,故斗胆接之,斗胆言之。

于观,潘庄一地,小方圆居南宫、冀州之交;地处北纬37度带上,此地带神奇!东之烟台产黄金,西之昆仑出美玉,我方地下,则有石油为天生地长之宝。计地形之起始,从沧海变桑田,据地质学者之考证,已有一亿三千万年矣(当时称“燕山运动时期”)!而考我方有人文之记,则可追溯至4700年前,黄帝时期之东夷诸族。故,潘庄之沿革,亦当从此始。现,谨将粗鄙之考,略陈如下:

上古:为东夷诸部落之鸟夷(一作岛夷,字形近似致误)

注001:《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上》有“大陆既作,鸟夷皮服。”之记载。这里的大陆,当指“大陆泽”,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大禹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河即黄河,大陆即大陆泽。《山海经》称大陆泽为泰陆水。尚书.禹贡》导河:“北过绛水,至于大陆”。《尔雅.释地》:“晋有大陆”,即指此泽。水域涵盖今河北的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南和、宁晋六县之地。南宫居大陆泽之东,潘庄亦当属之。

尧舜:为冀州之王畿之地

注002:此冀州为古地名,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此州有潘城(在今涿鹿县城西南),为舜的都城,也为潘氏一姓的起源地。《水经注》曰:“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括地志》云:“舜都在怀戎县,县北三里有舜庙,外城有舜井。”《史记》也曰:“舜,冀州人,居妫汭。”《汉书》中也说:“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从冀州始。”东汉涿郡人卢植的《冀州风土记》中称:“唐虞以来,冀州为圣贤之泉薮,帝王之旧地。”可鉴,从那时起,南宫及潘庄一直是帝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区域,且水多、井多。

夏朝:属有鬲氏国

注003:据晓桐先生的《有鬲氏考》中“活动在河南一带的有鬲氏,后来分为两支,一支向西方发展,一支向东方发展”及“鬲氏迁往黄河下游最后定居下来的遗址就是《汉书地理志》所说的鬲县,在今山东德州地区与河北交界处”之考证。以及《郡国县道记》之“古鬲国,郾姓。皋陶后……今隶德州西北有故鬲城。”《德州乡土志》记载:“尧舜时期,夏封有鬲氏国,此鬲国之始”等记载,按当时部族及方国规模计算,南宫、潘庄一带当属有鬲氏国。

注004:史料记载:后羿篡夺夏朝天下后,夏朝遗臣伯靡逃到了有鬲氏部落,并带领指挥有虞氏、有鬲氏军战胜了叛军,辅佐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复国”。

商朝:居序山西麓——百里序山至此收

注005:据《汉书》《新莽职方考》等记载,西汉末年,王莽托古改制时,曾改南宫县名为“序中”,隋代易为“序下”,这里的“序”指的便是序山。据史料推断及地质观测(个人观测),此山以今邱村一带为核心,主脉从红庙至瓦窑(在冀州)呈南北略东走势,环山四围总长一百华里左右,周边南宫、故城、枣强甚恩城、清河等地的民间白事执礼者,均称此山为“西山”,应为“序山”之误也。

注006:关于序山之名本人《南宫地脉源商论》中有详考,此处,只言结论,那便是商代祖乙迁都于庇(今广宗沙丘宫遗址附近)后,曾在此山上建立过学校。商代的学校名字就是“序”(《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故此山始冠名为序山。

注007:《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记载,唐玄宗天宝元年清河人崔以清曾“藏符在武城紫微山”;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曰:这里的武城“即汉之东武城。”另外,据《元和郡县图志》“贝州城(今清河县城关村)东北四十二里为东武城县,本七国时赵邑也”的记载,及近年来在“后底阁城遗址”出土的记有“东武城”的众多造像碑刻,再观测方位,“后底阁城遗址”正好处于贝州城东北四十二里左右,可知,后底阁城就是历史上的赵国东武城,而此城外的紫微山应该就是古序山。

注008:据《遗山集》“武城之东有村落名西阴”之记载,综合《读史方舆纪要•东昌府•恩县》记载的“西山,恩县(应指今故城县而非恩城镇)西四十里,有岩壑之胜,旧县遗址在焉,或曰:即紫微山也。”不管是山之“西阴”还是县之“西山”,序山在东武城西,亦是明显的。此山虽然从北宋黄河过南宫境时随着历次黄河决口而被冲平近无,但比如宋连寨的龙头山(曾做过垂阳工委民兵靶场)、王瓦窑村的李岗子(海拔34.3米,为冀州全境的海拔最高点),以及以邱村为中心的,被地质学者称为“明化凸起”“明化断列”(断裂相合必生山)的山脉遗迹可推断,序山虽平,其迹未失!

注009:除了以上考推,比如《南宫庙学大成殿上梁文》中有“方属灵台偃伯之秋”中提到的“灵台”,比如《河防志》“河犯武城堤,泛及金山”中提到的“金山”,比如《方舆纪要》中提到的“冀州西南五十里山多枣因名”的“枣山”等 ,按方位及时间推断,皆应为序山之别名,或序山之遗脉也。

注010:潘庄故老曾言,村南(今南德公路潘庄桥东向并西北)有荒地,名片岗(地名今日仍存),为西山(序山)山根儿。此地地形高且土中多砂砾,与井方(田地名)、短拐(田地名)等与小寨村地界相搭的东西向土岗子(三十年前,高约一米,最宽处近丈)均为山形延续。片岗东北方向旧田地名为一片“椅子圈”的洼地,当年在此洼地中西南看,片岗虽不甚高,亦宛若小山。(另有一说,片岗为开挖四支渠时,河道土堆而成;然,平地掘渠,土堆两岸皆无名,不能只此一段称“岗”!故,此说在此处不计。)

注011:2021年4月通过海拔手段观测,南宫一域,地面高程海拔27.2~30.1米,东南稍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1/7000。各村平均海拔为28米左右,但这其中,胡邱村海拔高34米、刘邱村海亦为拔33米(与南宫旧城十字街的凤岗海拔相同),具体潘庄,庄内平均海拔28米左右,但村东平均海拔为29米,村西平均海拔为26米,村南的片岗平均海拔为30米。也就是说,从片岗再向西北,平均海拔直接下降了3-4米。作为序山最西麓的最后凸起,潘庄一地可谓“百里序山至此收!”

西周:属缭国边地

注012:.据《商周方国考略》,西周时南宫一地为“缭国”所在,战国左右缭侯降为了鬼蓼君,汉初鬼蓼君改为“缭县”,北方之赵国信宫改为“信都县”,潘庄及村南之小寨村(元以前碑记旧名“王村”“旺村”)应为两县的边地、交汇。(关于信都旧治之争,个人同意清代史家王夫之之考论,今冀州应为古赵国信宫所在,故旧名信都;今邢台为古赵国檀台所在,故旧名邢台;此,史家有考,余不再辨。)

战国:为赵国安城驿——斯地人文此肇兴

注013:春秋战国时,“羽书往来,夜以继日”战争频仍,兵车驰驱;游说之士多方进言,合纵连横,朝秦暮楚。为适应这种政治军事活动之需,在主要道路上每隔三十里设一驲置(即驿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邮驿制度。据《先秦道路研究》和《中国商代史》中的《驿道图》及后世《水经注》记载之推断(详见后考), 从原阳至渤海,曾有一条大道;在这条大道上,南宫之左,序山之右曾有安城驿,位置大概就在今潘庄。此处建驿馆符合当时城驿建设“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的记载。

注014:元末明初,由冀州至馆陶的官道就在潘庄村东经过,今道路仍存,大致与今冀李线、古头-大潘庄、武馆线相同。关于此驿道《冀州地名志》《馆陶志》等史料中多有记载,比如《冀州地名志》中关于前辛店村后辛店村的村名来源,就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之民在通往冀州城的南北官道东偏坡处,开设两个车店,时称前店坡、后店坡,后成村落。”可见,至明时,此驿道仍为官道。

注014:结合《南宫公路交通史》及《路史》资料,步量周野,愚步考其城,初步断定,战国之安城驿、东汉之安城乡的城址应在今潘庄村南,侯小寨村北一带。此地唐时称旺村,因经南北朝百年兵祸之乱,城野凋敝,独此兴旺,故名。

汉代:为信都县安城乡

注016:据《十三州志》及《水水经》之推论,潘庄应为汉代之信都(今冀州)安城乡,为缭县、南宫、信成、信都四县的交汇处。因为,《地形志》信都(今冀州)有安城的记载。而根据《水经注》“漳水自南宫县故城西又北绛渎出焉今无水故渎东南迳九门城南又东南迳南宫城北又东南迳缭城县故城(今开河、张家庄一带)北,左迳(就是“往回折返一下”的意思)安城(今大潘庄一带)南,故信都之安城乡也。又东北迳辟阳亭(今冀州安兴村一带)又北迳信都城东散入泽渚”的记载推断,潘庄在西汉时当为安城乡地。

注017:关于安城乡的位置,今有史家称在冀州安兴村一带,此为误断。因为,据《元和郡县志》“辟阳故城在信都县东南三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和《方舆记要》“辟阳城在州(指冀州)西三十五里”、《地理风俗记》“广川(今景县广川镇)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故县也”及《冀县志》的记载,安兴乡均为汉代辟阳县城旧址所在,而安城乡与辟阳亭为同时代两个不同地名,是不可能“同治”的!且,《水经注》和《方舆记要》均有安城乡在“信都南”“辟阳下(南或西南)”的记载,根据地理位置及《西汉政区地理》推断,再加上潘庄村东(城隍庙地)曾出土的汉代砖瓦等分析,安城乡就在今潘庄一带,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注018:《水经注》中有“更始二年,和戎卒正邳彤(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世药王爷)与上(汉光武帝刘秀)会信都南安城乡,上大悦。”的记载。也就是说:刘秀走国时,除了在南宫晒衣亭,还曾在今潘庄(古安城乡)与邳彤会师,潘庄为刘秀立足河北、复兴汉室的“会师之地”。

注019:《馆陶史话》及《汉书》史料记载: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下令修筑“驰道”,时有一条今大名北行至馆陶、南宫、河间的交通线。此路,东汉末年时仍通车马,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十月,曹操在陆地上修“驰道”时,其中有邺城经馆陶东北至清河信都(今冀县)、饶阳至蓟县 (今北京市)的交通线,时称大道。此路见证了冀州州治的迁移,《太平寰宇记》记载“魏黄初中冀州刺史自邺徙理信都”,走的就是此道。遗址即为村东古头直通冀州的旧道,而其向南之径这次回去也初步查清,为村南短拐(田地名)东边土路,经王小寨村东,再向南经洼里、孙家屯、张凡、狼冢与今武馆公路略合,今址尚存,仍可行人、通车马,为古之驰道遗脉。

晋魏齐:安城乡废,归入南宫——地名“蓼蒿陂”

注020:西晋以后,五胡乱华,冀(州)、南(宫)一带,生灵涂炭。据《畿服经》《舆地志》《十三州志》及《冀州志》《冀州风土志》之记载并推断,以葛荣、慕容恪围信都之经年战争之代表,在兵患、匪乱及朝代迅速更替的乱世之中,直到北齐废南宫县,“安城乡”从地图上消失了一百六十多年。至隋开皇六年(586年)复设南宫县,“安城”已不是乡,而成为了形政地缘上属于南宫县的荒野水泊——蓼蒿陂。《十三州志》曰:“蓼蒿陂在(南宫)县东南,泽塘十余里,旧为驿道所经,有水陆驿通魏州(邺城),魏黄初中冀州刺史自邺徙理信都之故道也。”此时,潘庄应居蓼蒿陂中,为水中高地孤岛,岛上有无人家不可考,但有井泉无疑。因为,隋代《图经》记载有:“蓼蒿陂有城,或谓之蓼峙,逸云石勒时筑,陂洲有泉,土人谚曰:世治则泉盈,乱则泉枯。”

隋朝:为南宫县蓼蒿陂

注021:据《区宇图记》《诸州图经集》《光绪南宫河道》《冀州志》《冀州乡土志》记载,结合村中老人记忆之“河通冀县海眼”的记忆,潘庄村西至晒村之洼地,应为隋时冀州刺史赵煚所修之赵煚渠上游流系水泊——蓼蒿陂。

注022:据《唐阙史》记载:“南宫县尉王嘉,友潘煦,字元润,为邑中学究,有庄于蓼蒿陂泮。开元中,乘醉往庄,行二十余里,将至庄,适日暮突雨,猛见兵马队列行于道上,恍惚不辨面目,攀之皆无所应,嘉惊惧,上马疾驰至庄,频打庄门乃入,见煦,话适所见,煦曰:莫惧,光武巡河北,曾会师邳彤于此,汝所遇虽为阴兵,乃是王师,不相害尔!嘉问:汝何故建庄于兵燹之境?煦曰:苦地更需青火相照,无此庄,汝走投何处!嘉归治,遂捐俸于道左建广济祠,祠后置亭以供客栖,旬余祠成,嘉梦光武遥表其行,曰:当封汝为素侯。越明年,嘉迁蓚县令,后升文安郡守。”此文献中记载之潘煦,应为潘庄有史可查的最早人物。而文中的“潘氏之庄”虽然尚为私人庄园,但泮水而建的庄园,不管有没有却“泮庄”或“潘庄”的简称,都当是潘庄地名的最早雏形。

唐朝:为南宫县宁化乡——锡瓦古寺自东来

注023:根据《德州志》《冀州志》中唐中后期,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曾在此地驻军,并修建鸦城、固城等屯军的记载,结合《旧唐书》及《皇极经世》“王承宗以镇叛。”及《旧唐书·田弘正传》元和十二年(817年),“诏弘正以全师压境,破其众南宫,承宗惧,归穷于弘正”的记载可知,作为王承宗经略南宫的重要据点之一,成德军(成德节度使)设在蓼蒿陂的这处兵营所在,也随着军队的遣散,取 “安宁顺化”之意,与同时期改名的“安化乡”“德化乡”一样,改“蓼峙城”成为了“宁化乡”,时间应该是唐元和十三年(818年)。

注024:潘庄西街与西庄交汇处街北有寺庙遗址,村人俗称大庙,民间有“大庙换大集”和“大庙东来往西走”的传说故事。“大庙换大集”即传说 明代此寺迁建到张马村改建成泰兴寺,同时将张马村的三八大集迁到潘庄的故事;“大庙东来往西走”即传说 潘庄的大庙从东边迁建而来,未来要往西迁建,西迁之后那座庙还要往西迁,最后迁到西山,建成大庙才会回来,所以名字就叫西往寺(据说张马泰兴寺建国后拆建为了一中,如属实则应了谶语中的“西往”之机,此为臆断,不多论)。该寺还有一名为西瓦寺,应为锡瓦寺之字误,今经考证,潘庄之大寺确实由东迁来,为东北二十里王瓦窑之隋代崇宁寺的下院,因该寺有御赐的丹书铁卷(俗称“锡瓦”),或在迁寺时迁来,故寺正名或为锡瓦寺。

五代:为南宫县宁化乡——兵患交锋市萧条

注025:据《北史》《五代通录》等史籍之记载及乡中老人俚语传说,以“刘黑闼陷冀州”和“契丹寇冀州”为代表,潘庄(时称宁化乡)因地处交通道口,在这一时期虽未泯灭,但兵灾之下,市井萧条是一定的。

注026:根据2009年修订的《潘氏宗谱》和《五代墓志汇》考推,潘氏族人或在这一时期迁居到了潘庄(时称宁化乡),这也成为后人称潘庄为“潘氏世居之地”的由来。

宋金:为南宫县宁化镇

注027:宋《九域志》、《金史》中关于南宫三乡(长芦、堂阳、新河)、三镇(唐阳、宁化、七公),均有记载。《清一统志》里也有记载说:“宁化镇,县东二十五里元设守御所”。县东二十五里别无他村,当时县城也是今之县城所在,地理位置并无大的变更,可知,当时的宁化镇就是现在的大潘庄所在地,至于明化镇,当时的明化镇为芦花村和潘家坑,这也是有记载和传说的(详见《芦花旧闻》),此不赘述。

注028:此时宁化镇的“镇”字,并非行政级别中的村镇之“镇”,而是军队编制级别,指的是驻军镇守之兵营。这在清末仍有遗。如袁世凯在小站训练了“北洋六镇”之军,这里的镇相当于民国时期的师,和协、标、营一样,都是一种军队编制级别。此外,通过设立守御所(军官驻守的衙门)亦可知,宁化镇非市镇,而是军镇,不然,不会有军事衙门。

元代:为南宫县泮庄——潘庄

注029:自宋至元,随着盐皮古道的开通和冀南官道东移(当时潘庄为盐皮古道和冀南官道的并汇地),芦花村位置的抬升,随着芦花村升级为芦花镇(时称冥花镇,即今明化镇),宁化镇随废为村,同时,因潘姓一族在此久居,村西南有潘氏祖茔,又因潘庄地处古绛水和蓼蒿陂的流经与屯水之处,地势较洼,四周尽水,村民泮水而居,故名泮庄——潘庄,此时至清末,“泮庄”与“潘庄”在记载和坊间时间混淆,清光绪《南宫县志》中,河道图注为“泮庄”,而行文却注为“潘庄”,可见用法之乱。

注030: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冀州至馆道之官道东迁至今 S282省道(肃宁-临清) 一线后,明化镇(当时称芦花村)作为盐皮古道上南宫至德州码头的“门户作用”凸显,潘庄区位优势渐渐势弱。至明初废镇为村时,潘庄的旧名——宁化镇已彻底消失。

注031:潘庄的末落,还源于交通方式的变化,和对交通方式演变未做变通。比如,汉唐时期,一华里约450米左右,按“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潘庄距离南宫旧县正好约三十里,距离冀州正好约六十里,在当时以步行为主,骑马为辅的时代,正好是官家歇马、百姓歇脚的理想地点、理想距离。可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群体由步行改为骑马或驾车出行为主后,明代的驿站距离已经改为“凡陆站六十里或八十里(出自《太祖实录》”,并将邮铺的距离改为五里或十里,且以十里设一铺者居多,后来,又统一以五十里为距,统设置一大铺,并形成了“府到府二百五”的俗语。今之明化、垂杨等,皆距旧县治五十华里左右(非直线距离)。如此等等,在生活节奏和政府邮铺设置等诸多因素变化下,潘庄没有像段芦头那样应时而变,及时转变角色,遂即渐渐没落下来。

注032:元末明初,河北民遭兵乱,再加上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许多村都变了名字。比如今天潘庄村南的王小寨村,其原名为东旺村、东王村,序山脚上的古村,却因移民变成了小寨;潘庄东南的建城村,原名为箭城村,为造弓箭供军的所在,后改为名为了建城村。石家状村(建国前称石家庄),传说因宋代杨继业之妻佘太君曾在此安营扎寨,曾名佘家寨,后改为了石家庄(石家状);此后,也是因为兵乱及移民,比如潘庄西南的孙家庄,为孙姓世居之地,明初即无孙姓;潘庄为潘姓世居之地,明初时亦无潘姓(此潘姓一支东迁到了今天的明化镇); 潘庄西北之晒村,其古代为狩村(清代南宫县志图中有注),为明初放养军马之地,但明清时期却演变成了晒村。如此等等,皆为村名及村中族群演变大略,此谨匡之。

明清:为南宫张马社潘庄——村中庙会久传经

注033:元时元末明初,因此地为军营,于战火中,村子毁之不存(村中潘氏一族,东迁明化)。明初山西移民到到,因村周遭尽水(潘庄洼与西康洼、崔村洼、宋家都水洼、六方洼、开河洼、云家庄洼、独水张家庄洼、北孟村洼,今天仍为南宫九大洼地),村西朱家河(降水支脉)水域在此甚宽广,又此地有潘氏一族故茔,故冠名潘庄、泮庄,河西之毕家庄始称小潘庄、小泮庄,此二名在明清,尤其是清代地图地名中时常混用,只到民国以后,方统一为潘庄。

注034:根据《明史·兵志》《冀州风土志》《枣强志》《清河县志》有“嘉靖二十一年,令各县建堡修墩,以防虏犯,驭民平易”“新增墩台二百九十二,以备声息烽火之传”等记载,潘庄四街街口之土夯券门,应修于此时;另据《泰兴寺记》中记载的建寺年代考,潘庄村中三八大集亦约肇始于这一时期。

注035:据《南宫县志》《冀州风土志》“冀州境内,邑西南产棉最盛,棉茎高二三尺,叶色青黄,结实如桃,熟则绽裂棉出……邑之大产也”可鉴,潘庄明清时棉花也是大宗商品。且,根据老人回忆及《南宫县志》有关义学之记载,最晚到清道光年间,潘庄村中的玉皇庙中已经有社学,俗称庙学了,当时为季节性义学,农忙是停课,农闲时上课。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 潘庄小学堂时,建学的基础已经村中庙学,建学的基鑫为“牙用地租派捐”,此事,民国《南宫县志》有记载,可考,潘庄小学已百余年矣。.

民国:为南宫大潘庄——三八大集冠南亭

注036:关于潘庄三八大集,最兴盛的时期是清末民国。据《南宫乡土志》《1937年南宫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等文献记载,潘庄三八集,已经以拥有“牲口市”为标志,成为“十镇八集”之一。(十镇,又称“市镇”,据《南宫乡土志·市镇》记载为:陈伯居、芦花镇、董家庙、七里口、乔村、潘庄、断芦头、垂阳、开河、王道寨、寻寨、苏村;八集,据《1937年南宫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记载为:寻寨、苏村、陈海谷、垂杨、徐马寨、王道寨、乔村、大潘庄)。

注037:潘庄村东北东街延长线路北之日占时期所建的炮楼,占地面积甚大,今址尚存四分之一,再显潘庄为南宫、冀县、垂杨(当时为县)三县交界之枢纽重镇。

建国:为南宫市大潘庄乡——为乡为村几变经

建国后需要细数,各村内外各地名、田名等,需要细问细考,各地传说都记录下……

车前 辛丑年初撰

附:潘庄相关史地图参

2024-05-17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