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搜索需求】成功汽车董事长的领导风格是怎样的?如何学习他的领导能力?,

职场人必看,以职场角度幽默风趣地细解司马懿的处世智慧

第一节 “既得陇右”,岂敢“复欲得蜀”

历史背景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打败张鲁,成功占领汉中。取得了胜利之后,司马懿向曹操建议道:趁着这次的胜利,加之刘备刚刚得到蜀汉,一切还没有完全平稳下来,只要向蜀汉进军,肯定能一举取得胜利。可是曹操一句“既得陇右”,岂敢“复欲得蜀?”意思就是说,现在已经得到了陇,还怎么想得到蜀汉呢?示意他不要太贪心,而应该知足。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知足。其实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总是在得到一件东西之后还想得到其他的。加薪了还嫌加得不够多,升职了还嫌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职位……还有,有的人总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好,生活好,因此,对别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人们往往不能珍惜当前,不知道享受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却经常抱怨工作这么累,事情这么多,每天都快忙死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旦你哪一天突然失业了,闲下来了,那时会是什么感觉?恐怕那时的你还渴望像现在这么忙碌呢,只是已经悔之晚矣。那么,我们为何不珍惜自己当前的工作呢?

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想想自己从工作中取得的进步,想想自己得到领导的认可,其实,只要能从中找到让你满意的,哪怕是一点点,这就够了。时常保持知足的观念,让自己的心态一直处在良性循环之中,不但对身体健康有利,同时也能让自己更有信心应对工作。

司马懿与曹老板

建安二十年秋,曹氏集团董事长曹操亲自出马,率领集团旗下的各路人马开始向汉中进军,要和汉中张鲁的公司对决。这时,司马懿已升任曹氏集团的主簿(也就是曹董的秘书),他也参加了这次出征。

当时,身经百战的大将夏侯渊和张邵充当这次西征的先锋,他们可是曹氏集团中名声在外的虎将。而他们的对手张鲁手下的猛将太少了。鉴于这样的情况,夏侯渊和张邵便轻视张鲁,觉得对付他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于是他们在阳平关之前便让部下美餐一顿,打算等到第二天猛虎下山,活捉张鲁。

他们二人开始在营帐中开怀畅饮,直至深夜。他们如此轻敌,结果给对方留下了可趁之机——张鲁派自己公司的两个中层将领杨昂、杨任来偷营劫寨。这两位的确没有让他们的上司张鲁失望,因为年轻,所以有股冲劲儿,当然也是为了给上司一个交代,豁出去了。他们埋伏在魏营附近等待时机,营中的灯光一直亮到三更,所以他们在四更的时候开始动手。结果,夏侯渊和张邵麾下的曹氏人马溃不成军。

身为前锋的夏侯渊和张邵不得不率领残部去向董事长曹操汇报军情。

曹董一听,这还了得?厉声斥责二人:“你们是公司的中层领导干部,都是老员工了,实战经验丰富,怎么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难道不知道防劫寨的行规吗?”说完便下令将他们二人从集团除名,并斩首以明军法。

在一旁的司马懿考虑到夏侯渊属于曹氏的嫡系,而张邵也是集团中响当当的猛将,所以便站出来向曹董求情:“董事长请息怒。胜败乃兵家常事。首战就将两位重要领导斩首,恐怕对整个集团都是不利的。希望董事长看在两位领导以前对集团做出的贡献的份上,这次就给他们一次机会吧。明天董事长可以率军与张鲁的公司进行交锋,然后让二位领导率军从后方攻击。我们可以想想,二杨偷袭咱们取得了成功,他们肯定会骄狂轻敌,疏于防范,也不会想到我方也会给他们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我们曹氏集团必定会全歼敌军。”

曹董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愿意斩杀夏侯渊和张邵,只是一时恼火。正好司马懿来求情和献计,而且计谋非常好,所以他便点头答应,命夏侯渊、张邵开始分头行动,戴罪立功。

对于这则计谋,司马懿主要是为了救夏侯渊和张邵,属于情急之中所想到的,因此并没有很大的把握。而且,像这样在阵前出谋划策对司马懿本人而言还是第一次。所以,他心里有点担忧,事后便找到贾诩商讨。

贾诩听后笑着说:“贤弟的计策的确很好。可是杨昂、杨任会不会配合就不好说了。”

司马懿笑了笑,然后回到营帐内休息。他躺在床上,思前想后,难以入眠。他用《孙子兵法》中的策略逐句印证自己计谋的可行性,同时还将双方兵力的势态做了对比分析。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他觉得自己的计谋是可行的,没有什么漏洞。这时已是五更时分,他才安心地睡了。

第二天,天空大雾弥漫。

曹董亲自挂帅叫阵。杨昂前一日获取了胜利,果然如司马懿所料,他骄狂轻敌,点齐人马后出营迎战,造成营中空虚,正好给夏侯渊从后方劫营创造了大好的时机。趁着大雾,夏侯渊很容易端了杨昂的窝。张邵袭击杨任军营,经过一场厮杀,斩了杨任。

这次他们两位没有让董事长失望。曹董见二将得手,于是便率领大军占领了阳平关。司马懿的计谋取得了成功,他内心暗暗得意,正打算赋诗庆祝,却收到董事长招呼他参加会议的通知。

司马懿来到董事长办公室,听见曹董说:“今天张鲁派出了他的得力干将庞德来参战。这个人武艺高强,是一名猛将。我打算让他来咱们集团工作,大家想想,看采用什么方式来将他擒获?”

这时的司马懿因为首计取得成功,心里非常高兴,打算再献上一计,只是还比较茫然,想不出什么好的计策。

曹董看出了他的心思,便问:“仲达上个计策真是绝妙,今天又拿出什么妙计呢?”

司马懿见曹董这么问,有点慌了。他眨了眨眼说:“这个……庞德虽然是一员猛将,可是我们人多势众,他也难以抵御。所以我觉得可用车轮战术先让他疲惫不堪,再等到深夜我们去劫营……”他说这条计策的时候结结巴巴,看到有人摇头撇嘴,就赶紧停止了。

这个摇头撇嘴的人就是华歆。他说了句:“这只能说是纸上谈兵,非常可笑。”

曹董听后顿了会儿说道:“嗯,这个方法不可行。你怎么前面刚劫得一营,现在又要去劫营呀?这个计策怎么能接连使用呢?”

司马懿听到董事长的表态后,脸一下子就红了。的确,自己自诩熟读兵书,应该有更多的策略,怎么一提计策就只记得劫营呢?华歆这时扬扬得意地笑了,你司马懿不是有能耐吗,这回怎么不行。

“董事长,我看这个计策虽然有点俗套,但还可以采用,我们只需要稍微做做翻新即可。”贾诩说。

曹董见是贾诩,便来了兴趣,问道:“你说说看是怎么个翻新法?”

“张鲁有一个叫杨松的谋士,这个人是个财迷。只要我们派人用金帛贿赂他,让他挑拨庞德和张鲁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很容易了。”

曹董继续问道:“依你看应该怎样让人潜入城中去贿赂杨松?”

“明天交战的时候,我们可以诈败弃营,让庞德占领。接下来我们再连夜杀回去劫营,此时的庞德因为没有准备一定会退入城中。我们就可以让一位机灵的军士混入敌军一起进城,就是这样的翻新法。”

司马懿听了之后,想起前日贾诩回答自己的话,于是便低声对贾诩说:“这个计策很好,只是不知道庞德会不会配合。”

贾诩听了给怔住了。很快,他明白了,笑了起来。

这可谓是妙计,曹董听了之后喜上眉梢,立即挑选了一位精细军士,内穿一副精制的黄金盔甲,外面套上汉中军士号衣,按照计划去办事。

第二天,曹董便派徐晃去前线挑战,而夏侯渊和张邵则分兵去埋伏。

庞德奋勇出战,一连杀了二十多个回合,终于打败了徐晃,于是庞德便很顺利地夺取了营寨。

其实这一切都完全是按照计划走的,只是庞德不可能知道。当天夜里,一声号炮,徐晃、夏侯渊和张邵三路军马同时来劫营。庞德万万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等事情,加之自己一人难敌三将,便失败了。曹氏集团派出的军士事情办得也很顺利,找到了杨松。

杨松的确是个很贪婪的人。曹氏集团这位军士仅仅几句话便让他动了心,也收下了黄金盔甲,他说:“请转告你们曹董事长,他很快就会收到好消息的。”

杨松送走客人之后,就去参见自己的老板张鲁,他在老板面前对庞德进行了一系列的诬告,说庞德先胜又败,是故意的,因为收了曹氏集团的贿赂。

张鲁听了自然是恼羞成怒,立马下令要斩庞德。在众人的请求下,他才算是放过了庞德一马。只是责令庞德第二天出战一定要凯旋,否则人头不保。

翌日,庞德出城叫阵。曹氏集团中的几员大将轮番出战,庞德无法招架,最终筋疲力尽,被曹兵生擒。于是,曹氏集团便趁势开始大规模攻城。

作为竞争对手的张鲁,看见自己的得力干将已经被俘,他也只好接受了杨松的谏议,开门投降。

张鲁的公司虽然没有曹氏集团这么强大的实力,可是他的公司规模也不小。所以他的投降让曹氏集团的董事长感到非常高兴,当场便封其为镇南将军。

这一仗终于打赢了,曹董事长大摆庆功宴。席间,司马懿几杯酒下肚,看着曹董那种高兴劲儿,他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便起身借着向董事长敬酒的机会对曹操说:“董事长,现在是一个非常值得高兴的时期,下属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曹操本来心情就高兴,他便说:“但说无妨。”

“董事长,您看我们今天已经取得了东川,那么为什么不借着这股东风继续夺取西川呢?当年西川的刘备以诈力取刘璋,当地的人对他都有很大的意见。今天我们将汉中收入囊中,会给益州造成很大的震动。如果继续火速进兵,益州一定能成为我们的地盘。董事长,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啊。”

曹董听了这句话后,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万万没想到,第一次带领司马懿出来打仗,一介儒生竟然会有那么多点子。这时,曹董的内心非常复杂,他为有这样一位有胆略的部下而感到喜悦,同时也反感部下的这种野心。曹董素有“宁教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风格,所以当他听了司马懿的话后并没有进行认真思考便进行表态。他冷冷地说:“人要懂得满足,不能吃着碗里,又想着锅里。我们刚刚得到陇,现在就想攻蜀,这怎么行呢?”

“是呀,人可不能如此着急,欲速则不达呀!”华歆附和道。

贾诩等说:“董事长,属下以为司马主簿说得挺有道理的。您想想,如果我们不在这个时候向西川行进,恐怕西川日后会很快安定强盛起来的。刘备集团有诸葛亮的辅佐,再加上关羽、张飞两位猛将,据关自守,以后再想和刘氏集团对抗,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可是曹董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只要他看准了的事情,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心意。

曹董说:“行了,攻打西川没有你们想的这么容易。这次大家都是远道而来,如此辛苦,到了该让大家休息的时候了。来来来,喝酒,吃肉。”

于是,曹氏集团便没有继续前进,而是驻扎在汉中开始休养。

现实启发

知足常乐,不可太贪心

有不少人之所以过得很累,很不自在,是因为他身上背负着许多不该有的东西。这些东西超出了承受范围,他就会感觉压力很大。长期生活在重大的压力下,他们怎么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呢?其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是非常少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背负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必需的,只要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过得从容一些。

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知足的心,用平静、理智和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到事情了,要想得开,想得宽,也要想得远。人生的得失是一种自然规律,没有必要去计较,而要学会一切顺其自然、处之泰然的处事方法,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乐观的心态。

知足常乐的道理我们大家都知道,可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呢?许多很聪明的人,都是因为不知足,贪心过重,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结果让自己每日都抑郁沉闷,找不到人生的快乐和希望。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倘若任其膨胀,那必然会后患无穷。人一旦有了贪欲,永远都不会满足,这时就会有欠缺感,于是就高兴不起来。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任何目标的达成,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发新的目标。正如吃下去的金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减少自己的贪心是很有必要的。永远不知足的心态,让我们在生活中体会不到幸福和快乐,却往往多了一份悲观和失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能适当地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现在自己拥有的东西就不少。人要是能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便是最大的财富了。

当然,知足和不知足也因为年代、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相互转化。对于穷苦的青年人来说,不知足能让自己有一颗奋斗之心,改变生活的现状;对于一夜暴富的大款们来说,他们可以将不知足之心用在对知识的追求上,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知足能让人明白既然不可行那就不要去强求,不知足让人明白既然还能奋斗,就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如果明明知道某种方法行不通,却依然要按照这种方法去执行,那只能是徒劳无功,甚至可能让自己坠入欲望的深渊;如果知道某种方法具有可行性,却没有去执行的勇气,那就是不求上进。事实上,知足与不知足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分寸”的问题。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就看我们在生活中能否很好地把握了。

第二节 曹孟德得封魏王,司马懿屡屡献计

历史背景

司马懿被贬之后,开始做起喂马、掌管军中伙食的工作。此时身份卑微的他,为了国家大事,先后两次冒死向曹操进谏,结果都没有得到重视。后来,关羽攻占樊、襄二城,并杀了魏国著名大将庞德,俘虏于禁。曹操为了避开锋芒,决定迁都。只是文武大臣对此意见不一,争执不下,于是曹丕借机说服曹操,让司马懿官复原职。

为领导出谋划策,将领导交办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备受领导青睐的员工往往能做到以上这些,他们也会因此而博得领导的信任和重用。

其实,这就告诉我们,身在职场,应该学会领会领导的意图,急领导之所急,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这样,帮助领导顺利完成了事情,就能得到领导的肯定。渐渐地,领导也会觉得你是个可塑之才,对你委以重任。

成功是多么让人渴望的事情。可是任何成功都不会自动送上门来,当然幸福更不会自动砸中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试想想,哪些东西不是这样呢?财富、机遇、工作、婚姻、友谊、学习等,都是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得来的。

身在职场,谁都想得到老板的认可,谁都想升职加薪,可是这些并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一个创新的好点子等,都可以体现出你的能力,都将是领导认识你的一个窗口。

只有那些善于主动出击的人,才能够为自己创造机会,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好好把握住。也只有这些人才有可能从最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一丝机会,从而用自己积极的行动改变当前的处境,把自己的人生之船划到理想的彼岸。

司马懿与曹老板

公元216年,曹董得到众臣的盛赞,大家一致推举他为王。当时,众臣给汉献帝上奏,说曹操南征北战,勤政爱民,忠君爱国,功德卓著。汉献帝看文武大臣都支持曹操,他也不敢不同意,于是便下诏,晋封曹操为王爵。当时曹操表现得非常谦虚,在退让了好几次后接受了王爵。当时的授爵仪式非常隆重,规格很高。司马懿看到这种场面之后,想到了自己的境况,整天待在马厩里,身份如此卑微,谁会重视呢?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是很难有用武之地的。

他想:如果这样苟且偷生,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开始认真观察,暗中寻找时机。

曹董晋爵魏王之后,依然在邺郡居住,并没有入住许都。为了保证许都的安全,曹董下令让大将夏侯惇率领精兵做好保卫工作。然后又立刻下旨让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对于这些情况,司马懿都观察得非常清楚。司马懿对王必不信任,他很清楚王必的为人。因此,他觉得如果让王必来总督御林军,迟早有一天会出大事情,所以他一定要找机会阻止。平时,司马懿非常谦虚,可是现在到了紧急时刻,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他打算借这次机会,在曹董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站到曹董的立场上,认认真真地为他做事,希望得到曹董的信任,进而改变自己这种卑微的处境。

因此,他便急忙求见曹董,并说:“董事长,属下非常了解王必,他这个人嗜酒成性,做事很浮躁,让他总督御林军恐怕不妥吧?”

可是,时下曹董根本就不把司马懿的话放在心上,他斜着眼睛看了看司马懿,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然后问司马懿:“仲达,马喂得怎么啊?”

“董事长,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因此,仲达这次根本就没有想自己的身份有多卑微,只是请董事长再三考虑任命王必的事情。”司马懿着急地说道。

“我很清楚王必的为人和行事风格。当年他和我一起经历了各种艰险,他对我非常忠诚,是我的左膀右臂,哪里是那种得陇望蜀的人呢?我觉得他是一个人才,可以重用。”司马懿听了曹董的话,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感到非常尴尬,就马上退了出来。

几天之后,耿纪、韦晃等人反叛,放火烧了许都。当时,王必酒意朦胧,哪里顾得上这个?所以没有及时平定叛乱。后来,大将夏侯惇从远处看到了城中的大火,赶紧发兵前来灭火,这才没有影响到国家大事。

这件事发生之后,曹董非常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听司马懿的话,事实证明司马懿说的一点也没有错。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懿再次求见曹董。

可是,曹董始终对司马懿的狼顾之相持有戒心,这次曹董看到司马懿之后,一脸冷漠地对他说:“我正在看书,仲达不想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却经常来这里烦扰我,今天又是什么事情呢?”

司马懿双腿跪地,边向前爬行边说道:“董事长,这几天我偶然听说您要任命胡修为荆州刺史,任命傅方为南乡太守,将这两人推上如此要职,仲达思来想去觉得心里都不踏实,睡觉都不安稳。所以再次不顾自己卑微的身份,冒死向董事长说明实情。我平时了解到胡修这人只是一个莽夫而已,脾气很暴躁,考虑事情往往不完善,会出现很大的纰漏。而傅方也不是什么能人,他骄奢淫逸。这两个人都不可重用。而现在董事长却将守卫边疆的重任交给他们,属下认为,这早晚会出大事的,希望董事长一定要慎重考虑。”

曹董没想到司马懿对他这次用人又持有反对的意见,他很不高兴,直接摆了摆手道:“我用人,从来都会尽其才,将他们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更何况,我身边个个都是贤臣良将,对于国家大事,也就不必再劳仲达费神了吧!”

司马懿跪在地上,不断叩首作揖,说道:“仲达之言句句发自肺腑,望董事长三思。”此时,曹董已经很生气,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冷笑了几声,便拂袖而去。

后来,蜀汉的关羽进攻樊、襄二城,还杀了曹氏集团的得力干将庞德。关羽的这一系列动作让曹董非常着急。他对文武大臣说:“我知道关羽这个人英勇善战,现在他已经斩杀了我军大将庞德,同时还俘虏了于禁,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大大削减了我军的士气。如果关羽直接率军来攻打许都,那可怎么办?敌人现在很有锐气,我想先避避,迁都河北。大家觉得怎么样?”

众文武大臣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了。大多数人说应该火速迁都,走为上策;也有的大臣说不能迁都,迁都就是示弱的表现,只会让敌人越来越勇猛,会削弱我军的士气。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大臣各不相让,争个不停。曹董听烦了,也一下子决定不了该怎么办,就生气地说道:“我头疼得厉害,都退下去吧!”

曹董的大公子曹丕明白,父亲现在很困惑。他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便急忙请求父亲重新启用司马懿。

曹丕对父亲说道:“仲达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让他去喂马、掌管军中伙食,他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任何不满的情绪。由此就可以看出他慑于父王之威,的确对父王非常忠心。他足智多谋,好几次都能献上绝妙之计,而且几乎屡屡应验,放眼望去,还有谁能与他的才能相比呢?孩儿以为,应该重新启用他,并且委以重任,让他发挥才能。”

曹董答道:“为父怎么能不知道仲达的才华呢。他的确很有智谋,可是这个人太聪明了,为父怎么能放心重用他呢!为父不想让他多掺和我们曹氏集团的事情,好几次都想杀他,都被你拦住了。他能屈能伸,做事没有任何破绽。最近,为父也一直在考虑是否要重新启用他,想来想去,觉得他就像鸡肋似的,扔掉吧太可惜;吃吧,又没有肉……叫为父如何是好啊?”

曹丕答道:“孩儿以为,还是启用他为好。”

曹董千叮咛万嘱咐:“用他的话,要发挥他的才能,抑制他的心志,万万不可疏忽大意。”曹丕听了非常高兴,连连点头道:“父王放心,儿臣一定会注意的。”于是,便给司马懿官复原职。

现实启发

积极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

生活中,不少人认为,只要自己准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就算完成工作了,当然也就可以去心安理得地领工资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种做法只能表明当事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也表明他没有切实负起责任。在工作上,尽职尽责是必不可少的,勤恳踏实也是必需的,而积极主动的精神则是首要条件。那种仅仅遵守纪律、循规蹈矩且缺乏积极主动精神的员工,对企业和老板来说,绝对不是他们所需要的。

现在,许多公司都努力把自己的员工培养成积极主动工作的人,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员工才敢于承担责任,才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在工作中,不但能发挥出自己的创意,而且也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不害怕犯错,不墨守成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他们更需要那些善于思考的员工。只知干活而不知动脑的人对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益处。善于思考的人总能注意观察市场、分析市场,往往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因此,学会不断思考和提升自己,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上,要是我们能提前提交自己的工作成果,就能为领导留出更充裕的调整时间,也让领导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做好决策了。有了这样的下属,领导怎么会不高兴呢?要是我们每次接到重大工作,都能提前完成的话,领导就会看出我们的能力,就会觉得我们值得重用。到那时候,我们还愁自己没有机会,没有好运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再重新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工作,就不会认为工作是一种负担了。即使我们现在所做的是最平凡的工作,那也会变得很有意义。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工作。

而那些在工作上处于被动的人,不但不会主动争取新的工作,甚至连老板交代的事情也要一再督促才能勉强做好。这种状况对自己的工作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会让我们的工作效率下降很多。长此以往,这类人也就失去了担当重任的机会,甚至会直接被老板炒鱿鱼。

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我们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说服他人之前,我们一定要先说服自己,让激情和才智把自己的人生推向高处。

第三节 辅佐曹丕,让主子离不开你

历史背景

东吴攻打曹魏,曹丕不听司马懿的劝告,下令让曹仁放弃樊城、襄阳二城。曹丕为了证明自己有军事能力,亲自率领军队回到家乡,大宴家乡父老,场面盛大。东吴听到消息后派使者前来讲和,曹丕答应了。曹丕这次在家乡摆宴,深得民心。回去之后,曹丕便得到众臣的支持而取代汉献帝,接过传国玉玺,登上魏王宝座。

职场上,要想和领导拉近距离,就一定要同领导进行全面的接触,多和领导打交道,多利用和创造一些机会。

要学会主动争取机会。不论在什么时候,那些不懂得主动争取机会的人是很难成功的。即使碰到机会,他也会因为没有准备而和机会擦肩而过。好运气其实不是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争取到的。如果一个人不去争取,永远也得不到机会,永远也不会进入领导的视野。

司马懿与曹丕

曹丕继承了父位之后没多久,东吴便发动战争攻打樊城、襄阳两地。守城的曹仁看粮草不济,对这场战役心里没底,于是他上奏魏王曹丕,请求撤到南阳。

曹丕得到消息后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司马懿说道:“当年虽然先王同东吴约定,只要东吴杀了关羽,我们就可以将樊城、襄阳两城交给他们。可是这只是一种外交策略而已,况且东吴在杀了关羽之后已经得到了荆州,他们应该知足。樊城和襄阳两地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是战略要地,是万万不可放弃的。据我分析,东吴现在的做法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粮草供给不足的情况,所以他们也不会贸然进犯。只要我们派援兵前去押运粮草即可。”

可是曹丕并不同意司马懿的观点,他想:“我刚即位就开始打仗,如果打败了还不让全天下人都耻笑我了?要想打胜仗,这么短的时间去准备并不容易啊!”

于是,他对司马懿的劝说根本就没有在意,下令曹仁丢弃二城,向南阳撤退。

没想到曹仁撤军之后,东吴的孙权并没有什么动静。正如司马懿所说,孙权的确只是做个试探,吓唬吓唬魏国而已。

曹丕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感到非常后悔。

司马懿劝说道:“现在已经这样了,大王就不要后悔了。只要大王乘天时顺民意,天下终究还是大王的。”

曹丕问道:“此话怎讲?”

司马懿答道:“当年,孙权曾经对先王说应该顺应天时称帝。当时先王觉得时机没到,说他做周文王就可以了。先王的这句话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就是说当时机成熟了让大王你来代汉称帝。”

曹丕听了司马懿的这些话之后心中暗喜,可是他嘴上却说:“这……肯定不好吧?”

“有什么不好呢?”司马懿回复道,“献帝懦弱无能,不会有什么作为,只是个摆设罢了。汉室的政权已经名存实亡。这可是大王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请大王想想吧。”

司马懿的说法让曹丕非常高兴。所以他决定选一个好日子,亲自率领30万大军南征,借此来显示自己拥有军权并且具备先王那样的军事才能。于是曹丕率大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礁县,并宴请军队官兵和家乡父老。这个场面十分盛大,家乡的父老个个都喜笑颜开。

曹丕在家乡大摆宴席的事情传到东吴之后,孙权打算同曹魏和好。自从他杀了关羽之后,便同刘备的矛盾变得十分尖锐,时时刻刻都在防备刘备,现在又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樊城、襄阳,他觉得双方应该和好。于是便派使者来礁县恭贺曹丕继任魏王,同时约定魏吴之间,此后不再相互侵犯。

曹丕接受了孙权的好意。曹丕这次回家乡实现了安定南方的目的,高高兴兴地回到了许昌。

刚刚回来,朝野上下就听说了各种吉祥的传闻。

太史丞许芝对文武众臣说:“大家都听说了外面的各种传言了吗?而且我近日得到了一本叫《易运期》的奇书,你们有人看过没有?”说着便从袖中拿出那本书在众人眼前晃了晃。

司马懿看到后说:“据说这是一本诫纬书,非常灵验,就是没有看过。”

“是的,”许芝眨了眨眼问道,“你们猜猜,这上面都写了些什么东西?”

众官都说:“那你给我们说说吧。”

接下来,许芝告诉大家,许昌是魏王的发祥地。他把这本书上的一段话念给了大家听,同时又给大家进行了一番分析。他说:“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魏王原本应该是君主,可是他却做了辅相,弄颠倒了。现在汉朝建都已经有四百余年,应该给新的真命天子让位了。”

众官非常惊讶:“这新的真命天子是……”

“当然是指魏王呀!按照书上的意思,‘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鬼’与‘禾女’相连,就组成了一个‘魏’字。这不就表明魏王就是天下之主吗?”

还是有人不太相信:“这书上虽是这么说,究竟准不准还不知道吧?”

司马懿回答了一句:“当年汉光武帝即位的时候,书上的话就得到了应验,这些话还是挺可信的。”

华歆也说:“当然准啊,近期各种祥瑞的传闻都告诉我们魏必然取代汉,我们不应该再犹豫了,而应该马上禀明汉献帝,请他让位于魏王。这是天意,也是民心所向啊!”

后来,在众臣的说服下,汉献帝看大势已去,不得不同意让位于曹丕。汉献帝写下诏书,曹丕跪拜,正准备接诏。

司马懿向曹丕进谏道:“大王稍等,为防止国人的闲言碎语,大王此时应该上表谦辞,如此这样两三次才行。”

曹丕按照司马懿的话,两三次上表谦辞之后,才接受了玉玺并登基。

现实启发

我们总是听到一些人这样说:“要是给我一个机会,我就……”或者说:“怎么我的机会就少得可怜?”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可悲。我们要明白,并不是机会太少,只是自己没有做好准备而已。只有勇于跨出第一步,才有可能闯进机会的世界之中,任凭机会把自己带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不要胆怯,也不要退缩,因为机会往往会在无畏的人面前出现。

俗话说:“命好不如运好,运好不如流年好。”可能一次机会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常言说“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遇到机会的人未必就能捕获这个机会。所以说,每个人都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留意形势的变化,争取做一个能及时捕获并且善于运用机遇的人。

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隐含着一些决定未来的玄机。对于我们来说,把握住了这种玄机,就可以把握未来;而当我们把握了未来,那当然也就获得了成功。成功的人眼光敏锐,不但能够及时发现机会,而且也能把握机会,他们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进退自如,取得辉煌的成绩。

机会只是提供给了成功的可能性,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必须要奋斗。能遇到机会当然是好事,但是我们却不能把机会等同于成功,也不能把机会当成特权。那些勇于选择机会也善于利用机会的人,从不畏惧艰难挫折的挑战,而是将磨难看成对生存智慧的一种检阅。他们通过机会展现出了自己的不凡身手,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把它看作是人生中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取得成功了,那么就继续搏击不止;要是失败了,也没关系,为何不将它看成是成功的铺垫呢?

所以,在机遇面前,不仅需要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的劲头,还要将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只有勇于战胜那些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才能将机会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有的人被艰难所吓退,在好的机遇面前缩手缩脚,这样的话怎么可能抓住机会呢?生活中这样的教训的确也不少。我们想获得梦寐以求的东西,就要记住:如果有值得追求的目标,我们只需找出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一个理由就可以了,而不要去找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几百个理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争取机遇,抓住机遇,勇敢地以自己的最佳优势去迎接挑战,选择出最佳方案后再付诸行动。我们必须主动寻求机会,要敏锐地“缠住机会”。机会只馈赠给那些积极寻求的进取者,而不会降临在那些消极等待者身上。只有那些懂得紧紧抓住机会的人,才有希望摘取成功之果。

第四节 一而再地劝进曹操,说上司爱听之话

历史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关羽攻打樊城,节节胜利。曹操情急之下提出迁都计划。司马懿觉得没有必要迁都,建议曹操让孙权秘密出兵攻打荆州,迫使关羽放弃攻打樊城。在此战中,关羽被杀。东吴将其首级送到魏国。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应该按照公侯之礼厚葬关羽,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曹操非常满意,便命人按照司马懿所说的去行事。

人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其实,人人都愿意听好听的话,赞美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在职场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说些领导爱听的话,就会给领导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当然,说领导爱听的话要注意度,一定要切合实际,倘若不切合实际,就可能会闹出笑话,弄巧成拙。

司马懿与曹老板

建安二十四年秋,刘氏集团董事长刘备在汉中称王,并确立其子刘禅为接班人。当天,关羽即率领军队攻打樊城。

当时恰逢秋雨连绵,江水上涨很快,关羽决江放水,大挫曹氏集团。曹董情急之下,不知如何应对,便提出了迁都计划,以躲避关羽的锐气。

此时,司马懿和蒋济二人均不同意曹董的意见。司马懿对曹董说:“董事长,没有这个必要。这次兵败的主要原因是关羽放水淹城,而不是我们的军队兵弱将微造成的,不要太担心。属下认为刘备和孙权看似结盟,其实他们的关系还是比较疏远的。现在关羽得志,孙权一定会不高兴。董事长如果派使者向孙权说明当前形势的利弊,请他暗中发兵袭击关羽的老巢荆州。事情成功后,我们曹氏集团便将江南的领土割让给孙权,他肯定不会推辞的。只要他出兵,关羽就会受到两面夹击,为了保护荆州,关羽一定会放弃攻打樊城。所以,董事长还有什么必要去迁都呢?”

“我赞成仲达的说法。董事长只要派使者去东吴即可,没有必要迁都。”蒋济说道。

曹董听了他二人的话后,点了点头。事实上,曹董也不愿意迁都,只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曹董觉得这个意见非常好,高兴地捋了捋胡须说:“好,就按照你们二位说得办。”于是便立刻派人去东吴送信,请求孙权出兵夺荆州,并命令驻守宛城的徐晃率军增援樊城。

几天之后,曹董收到了孙权的回信。信中说已经按照曹董的要求做好了各项准备,肯定能顺利夺下荆州,活捉关羽。

曹操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又将司马懿称赞了一番。

可司马懿却对曹董说道:“董事长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孙权虽然答应出兵,可是他究竟是怎么安排的,到底能不能成功我们并不清楚。因此应该派士兵前去随时打探消息,这样我们也能及时知道东吴那边的情况。”

曹董听后,很佩服司马懿考虑得周密。

几天之后,打探消息的士兵报告说,东吴大将吕蒙重病卧床,东吴已经让陆逊挂帅准备攻打荆州。

曹董听后有点着急了。

而司马懿却笑了,说了句:“这样也不错。”

“不错?陆逊这黄毛小儿哪里能抵抗得住关羽啊?”曹董焦急地说道。

司马懿很坦然地说道:“董事长,您有所不知,我认为,东吴这么做肯定是一个计谋,前些日子吕蒙还好好的呢,怎么会突患重病呢?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麻痹关羽。陆逊虽然年轻,但有勇有谋。他没有担当过如此重任,关羽知道之后就会掉以轻心,放松警惕。说不定关羽真会败在陆逊手下呢。”

只是曹董并不放心,总担心这个关口出问题。

结果几天之后,竟然传来捷报,而且战果丰硕,陆逊不但攻下了荆州,而且还俘虏了关羽。

后来,东吴的孙权派人送来了关羽的首级。

司马懿对曹董说:“董事长,关云长之死对刘氏集团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损失。不知您想过没有,东吴将关羽的首级送到我们这里不是疑惑之计吗?”

曹董听了很不明白:“当初这借吴刀杀关羽,不就是你的计谋吗?”

“是的,这主意是我们出的,但是这个责任我们一定不能担。因为当初刘氏集团中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了兄弟,而现在东吴杀了关羽,刘备怎么能放过孙权?而孙权非常担心刘、张复仇,于是将关羽的首级送到我们这里来,从而让刘备以为是我们杀的关羽,刘备就不会攻打东吴而来攻打我们。”

“仲达说得有道理,那我们就直接派人将关羽首级送到东吴那里吧。”曹董点头道。

“董事长,这万万不可,会弄巧成拙,影响东吴和我们的关系啊。”

“那你说该怎么办呢?”

“董事长应该派人刻一木香之躯同关羽的首级相配,再对其进行厚葬。我们这样做,刘备知道之后只会更加仇恨孙权,出兵伐吴。而我们曹氏集团便可观其胜负,左右逢源。”司马懿继续谋划道。

司马懿的建议简直太绝妙了,曹董听得眉开眼笑,大加赞赏,并且厚葬了关羽。

现实启发

恭维话是打开对方心扉的第一步,接下来他就会滔滔不绝地开始谈话,这时候你千万不要打断他,你要知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生活中你肯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同别人谈话时,如果他将头扭向一边,表现出一副爱理不理、漫不经心的样子,你谈话的兴致一定会大减,“看他这副样子,好像不大想跟我谈话,算了,不浪费时间了!”有的时候对方在你说话时也附和着说两句“是吗”、“噢”、“是这样”、“原来如此”等一类的话,但他的神色闪烁不定,好像在提醒你:“别浪费口舌,我根本没听你在谈什么。”于是,好好的兴致被破坏了,一场谈话也只有半途而废,你所有的准备都白费了。

相反,如果听众听你讲话聚精会神,侧耳聆听,并且不时提几个问题,你的心情一定会大不一样,你谈话的兴致也会大大增加,话题也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思路也变得清晰流畅,这场谈话一定能愉快地进行下去。

显然,这样良好的效果是由于善于倾听的人在无形中起到了鼓励对方的作用。如果你在交际场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专注认真地倾听别人谈话,向对方表示你的友善和兴趣,将会对你有极大的帮助。

和他人谈话的时候,你如果能耐心地倾听对方说话,就等于向对方表示了你的兴趣,等于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或“你很值得我结交”。你的这种行为,无形之中就会让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让他感到自己说话的价值,对你的敌意也就渐渐减少直至消失。即使在刚开始交往的时候,可能对方对你并不友好,可是,慢慢地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态度需要改变,对方也会想“他能理解我”,“他真是我的知己啊”,这样对方对你的感情也会产生飞跃。于是,二人心灵的距离缩短了,交流也就更加深入了,也会因此而成为好朋友。

2024-05-15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