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可以租到性价比较高的运水车?”,

生活过的感觉:老工业品牌设计中的金钥匙

如果将近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看作一部技术发展史,那么中国工业设计无疑受到西方设计的影响,在对西方设计的正视和认识中,回顾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之路,珍贵之处值得一路追随采撷。

生活过的感觉:老工业品牌设计中的金钥匙

撰文丨俞海波 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策划总监 供图丨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

∧“美加净牌”龙凤香水。1843年上海开埠后,化妆品传入我国,促使上海日用化学工业的兴起,“美加净”是1949年以来首次以“品牌规划”的思想指导具体的“美术设计”而形成的优秀品牌。

从古至今,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

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今天对设计商品的迷恋,设计与人类需求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事实上,作为满足人类需求、解决人类面临的困难的一种技术,设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类活动和生活各方面。我国古代曾以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等发明为基础创造了多种器物和工具。

古代,匠人的设计加工成就了王侯将相的衣服及配饰,这类“产品”在强化等级与荣耀的同时,也成为身份的象征,辗转传到西方后,令人惊艳,有的器物如瓷器就成为当时西方贵族喜欢的私家收藏品。随着“东方审美”的传播,中土制作技艺也不断延伸开去。工业革命发生后,简单解决物质功能需求的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渐深入的需求,设计开始关注产品品质与情感方面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完善,西方具有优良品质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这些产品背后所蕴含的那种对生活品质的向往,从技术角度讲,带来的也是技术、理念以及工业设计的创造精神。像个人电脑、移动终端这些舶来品现在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用具,而国内的许多公司通过这些产品的技术转移,形成产业化规模,更有赶超国际领先水平的趋势。

那么工业设计是如何转移的呢?最普遍的要属“实物型”的工业设计转移:经由实物的流转而引起工业设计浪潮。以生产手段和劳动产品形态出现的实物,是特定技术的物化和对象化并能从中反观到某种技术的存在。因此,当凝结了工业设计的物件发生空间上的流动时,工业设计就随之发生了转移。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发端

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博览会——水晶宫博览会突破了先前的手工艺题材,展出了引人注目的蒸汽机、火车头、水利印刷机、纺织机等,带给世界以多样性的产品与先进的技术,成为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发轫,促使更多技术交流与交易的达成,刺激了现代工业设计思想的出现。而用钢材和玻璃建成的水晶宫本身,也是一个凝结工业设计思想的特殊产品,因为其材料特殊,造型奇特,采光良好,使各国来宾为英国的工业化成就而折服——水晶宫,这座原本是为世博会展品提供展馆的建筑,却成了第一届世博会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并最终成为建筑史上指向未来的一个标志。之后,世界上一座又一座以金属和玻璃为原料的大型建筑拔地而起,重复生产的标准预制单元构件成为建筑行业的新标准。

∧ 1851年,英国,水晶宫国际博览会现场。

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工业设计的概念,艺术与技术仍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因缺乏艺术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但这种批评引起的理性思考为工业设计的产生创造了理论源泉。水晶宫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包括各种吸引人的钻石和其他宝石、假牙、假肢、马车、强大的蒸汽机、皮革商品、玻璃艺术品、连续发射手枪和刀具、自动化的棉纺机械、咀嚼烟草。展览中大多是粗糙的工业产品,这次展览集中暴露了技术与艺术分离产生的问题,但寻求问题的解决成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直接导因。

两种类型工业设计的转移

“人力型”转移是人类社会较为古老的一种技术转移模式,它是由人的流动而引起的技术转移。如随着人员的迁徙、调动、招聘、交流往来、异地培养等各种流动形式,皆可引发。因为技术无论呈现何种具体形态,都是以人为核心而存在并被人理解、掌握和应用的,所以人的流动必然伴随着技术转移。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力型转移发生在“二战”期间,为躲避战乱及法西斯迫害,欧洲特别是德国大批科学家、设计师、学者逃往美国,使这些国家许多领先技术与理念转移到美国并在那里开花结果。20世纪30年代,当包豪斯在欧洲关闭时,却在之后的80年里,在美国落地、发芽、开花,丰富了北美大陆的景观。

包豪斯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本人在回顾包豪斯的这段美国经历时也说:“回顾过去,你很难相信,尽管困难重重,包豪斯已经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当你住在德国的时候,你很难想象包豪斯在国际上已经有多有名,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学校的艺术和建筑专业课程设置已经遵循着包豪斯的方法,州级的官方建筑师考试有‘什么是包豪斯’这样的必答题。因此,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尽管你和我都未曾预料到我们将会遇到的巨大的和几乎不能克服的困难。”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今天,美国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中仍然不费力就可找到包豪斯影响的踪迹;同时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推动美国建筑、设计和艺术发展的学生,影响深远;美国的建筑证书测试仍然要求考生回答关于包豪斯的细节性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末,格罗皮乌斯、勒·柯比西耶、密斯·凡德罗这三位移民而来的设计先驱,因其改变了三分之二城市天际线这一在建筑领域的贡献以及对设计、社会的杰出影响,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

“智能型”工业设计技术转移模式是指由一定的专门科学理论、技能、经验和方法等精神范畴的知识传播和流动所引发的技术转移,它不依赖实物的转移而进行。西方工业设计史中,在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设计等思潮与设计风格的传播与交流的共同作用下,诞生了丰富的当代工业设计形态。这些工业设计运动及思潮无一不是设计理论、经验和方法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大转移。

∧建筑设计大师、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解放牌汽车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短短3年时间内,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第一代建设者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基地。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在一汽试制成功,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工业设计虽没有被明确提起,但是无可否认其中包含着设计人员的汗水。当时的一汽副厂长孟少农,曾先后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锤上兰森机器公司、司蒂贝克汽车公司、林登城中国发动机厂任技术员和工程师,学习考察汽车、发动机的产品、工艺、工具、机械加工和汽车工厂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以他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在与苏联技术人员的共同合作下终于顺利完成汽车制造设计。

∧1956年7月14日,吉林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开出12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职工热烈庆祝工厂建成投产。

解放CA10型载重汽车,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二战”中,苏联人在使用美国提供的万国卡车的过程中,深深被美国卡车的优良性能与优越的操作性触动。1943年苏联接受美国技术转让,斯大林汽车厂以美国万国KR11为原型推出了替代“吉斯-5”型军用卡车的新车型,即“吉斯150”型军用卡车。而之所以将“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作为解放牌载重汽车的生产原型,正是因为该车型结构比较简单,坚固耐用,使用维修方便,对燃料、原材料、零部件配套要求相对较低,比较适合中国道路状况不佳、使用条件较差、维修技术水平不高等客观条件,且在中国已有较好的使用经验。

∧美国万国载重汽车。“二战”中,苏联人在使用美国提供的万国卡车的过程中,深深被其优良的性能与操作性触动,于1943年接受美国技术转让,推出了“吉斯150”型军用卡车。我国解放CA10型载重汽车就是以“吉斯150”为蓝本制造的。

从造型风格来看,“解放CA10”型车头整体造型明显带有“美国流线型”风格特征,这样的设计能保持较低的风阻系数。这种风格在美国曾一度被广泛地应用到轿车、载重汽车、机车等产品上,成为当时象征“速度与未来”的大众风格。整车在造型设计上没有任何装饰及多余部件,完全服从功能的需要。在卡车制造技术的转移过程中,以功能需求为首要目的的卡车设计制造在外形设计上并没有作太大的更改,而是将发动机罩设计为只能在单侧打开,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即使发动机损坏仍可在车体的掩护下进行紧急维修。

因此,解放牌汽车不仅适合当时中国的道路和桥梁的负荷条件,而且还能根据需要改装成适合各种特殊用途的变型汽车,如公共汽车、加油汽车、运水汽车、倾卸汽车、起重汽车、工程汽车、冷藏汽车和洒水车等。

轿车梦

在解放牌卡车研制生产的同时,一汽人也不忘中国人的轿车梦。开发国产轿车,当时的条件堪称“四无”,即“无资料,无经验,无工装,无设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1956年6月,一汽派当时的设计处处长史汝楫和另一位工程师去北京,搜集开发国产轿车的相关资料和图纸。史汝楫后来也成为国产轿车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们到北京后,只能是多看一些外国车,基本上找不到图纸、文件资料。最终设计师与工人们以法国的西姆卡·维迪娣轿车为原型,研制第一辆轿车。

当时的一汽基本上是一整套生产卡车的建制,做轿车是从零开始。不同于解放牌卡车的设计制造,轿车不仅具有功能需求,其外观也代表着国民审美与民族设计风格。因此,在样车的基础上,设计师们对国产轿车的车身做了大胆的设想和构思,融进了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色。虽然这款轿车的发动机仍是以德国“本茨-190”型轿车发动机为样机制造的,底盘则在法国“西姆卡·维迪娣”的基本结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改进,但就外观而言,工业设计已在硬性技术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表现机会。

∧法国西姆卡·维迪娣轿车。“东风牌”小轿车的底盘是在该款车的基本结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进的。

这款被定名为“东风”的小轿车,车头标志为一条金色的龙,象征中华民族。这个标志邀请了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帮助设计;车身侧面镶嵌毛泽东同志书写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字样;车身后大灯为中国古代宫廷中使用的红纱灯,俗称“宫灯”。这样的设计,不但体现了民族特色,与外国轿车有明显区别,中国人自己看了,更是感到亲切和自豪。

在“东风”牌轿车的基础上,1958年8月,经过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的共同努力,第一台红旗CA72高级轿车试制成功。为了这辆车的试制,周总理特意把法国雷诺公司送给他的轿车赠给一汽做样车,朱德委员长也把他的捷克产“斯柯达”轿车送给一汽,陈毅副总理将自己坐的“奔驰”600型轿车也赠给了一汽。经过5次系统的试验后,红旗轿车定型样车被正式编号为CA72,这才是我国有编号的第一辆真正的红旗牌高级轿车。

∧“东风牌”轿车车头标志。

在设计语言的应用上,设计师用“中国折扇”的造型来构思轿车前脸,在车身侧面则用“矛”的造型来装饰,前者是中国文人的必备道具,体现造型的优雅仪态;后者是中国武将的武器,干练有效。二者呼应,“文武双全”,使车体外形有了十足的“气场”。

6年后,红旗车代替了苏联的吉斯·吉姆轿车,成为国家礼宾车,从此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第一辆”、“东方第一车”;伴随工业设计理念的更新,中国轿车经过从实物仿制、外观改型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转移之路,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几大轿车生产基地,多个不同档次不同品牌自主品牌……

∧“东风牌”轿车尾灯的宫灯造型。

海鸥牌相机

轻工业领域,工业设计技术转移的案例同样举不胜举。但是,在基础的外形及功能仿制完成后,中国本土的工业设计依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中国相机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从“拿来主义”到“中国制造”的蜕变。从完全依赖进口器材,到1948年第一台箱式照相机——仙乐(SELO)的诞生,又到第一批批量生产的“上海58-I型”、“上海58-II型”相机的诞生,相机的设计制造一直都是完全模仿国外品牌相机。虽说1958年新中国相机生产正式走向工业化生产,其质量并不比莱卡等国际品牌相机差,但基本上仍属于基于“实物”的技术转移,亦即工业设计虽能仿制设计出完整的相机,但却仍无法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

∧“红灯牌”收音机。在一些年代里,和亲人、朋友簇拥在一起,聆听收音机中传来的声音,那种记忆是今天的电脑和手机永远都无法比拟的。

1966年,真正的一款批量生产型单反机海鸥DF诞生了,确立了中国制造单反相机的基础。“海鸥DF型”相机是模仿美能达相机而设计的,是中国批量单反机设计的起点。到1968年,上海照相厂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台“全民相机”——海鸥4B型双反相机。它最初仿制于德国禄来双反相机生产了上海牌双反相机,后经设计优化制造海鸥4A相机,再到后来的4B型。由于简化了卷片机构及部分功能,4B型相机因造型结构简单,故障率低,性价比高,达到了改革开放后国产相机中产量之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海鸥4系列双反相机在设计过程中,特意将相机的前脸上两个不同功能的镜头通过一个葫芦造型连在一起,使其上小下大,形成一个漂亮的“8”字,欧洲人无法想象这种形式与逻辑无法对应的方式,而这对于中国人,却成为文化认同的一个经典“符号”。相对于照搬照抄国外设计的产品,海鸥相机销量遥遥领先,并出口多个国家与地区。实践再次验证了从实物到实物的工业设计技术转移的初级路径。这个过程中,从小的设计智慧到大的理念更替,中国的工业设计正在紧紧追着世界的脚步。

∧ “海鸥牌”照相机。当年,“海鸥牌”是我国照相机生产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但为我国照相机制造业树立了一个典范,也以有限的工艺水平获得了最大的技术效益。

开启设计振兴大门的金钥匙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了设计方面的人才交流,陈之佛、庞薰等大师留学日、法等国,学的主要是图案和工艺美术教育。1980年代,中国派出的留学人员回国后,比较系统地引进了国外现代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为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1991年举办的“91多国工业设计”多国研讨会引进的多为国外工业设计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及工业设计教育的更新。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工业设计发达国家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阶段形成的工业设计理念,从不同领域迅速涌入。这些大同小异的理念在我国叠加、碰撞、交融,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背景,与引进的人才、设备及进口的产品相映衬,在我国高校、设计师和企业中形成集中的、强烈的反应。人才与技术手段相结合,国际化市场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当今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无疑成为了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主旋律,帮助培养了大批工业设计人才。

∧“蝴蝶牌”缝纫机。由协昌缝纫机厂生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在上世纪90年代与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一并成为当时青年男女结婚的“三大件”。

现代设计往往给人以冷漠单调的感觉,而传统设计则从人类灵魂深处得到文化上的认同感,给人以充满人性、温暖的感觉。在不断向工业设计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一批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发扬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正如原上海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朱孝岳老先生所言:“中国设计过去的成功源于没有参考,而现在的没落则源于迷失自我。我们应该加大对传统设计的振兴力度,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会掉队。”对于上海设计来说,以前老上海的海派家具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从中体现出的兼容并蓄、东西交汇的精神是开启设计振兴大门的金钥匙。

∧“向阳牌”保温瓶。酒红色瓶身上盛开的那朵牡丹,取自一幅国画,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向阳牌”保温瓶都是姑娘出嫁时必备的嫁妆。

当年这些因素对于工业设计传播及传承的影响,对于研究当今的设计趋势仍然极具参考意义。从水晶宫到包豪斯,从对于火红国货的呼唤到当下百家争鸣的国际化市场,高品质仍然是产品能否主导市场的关键。随着大众心理需求向更高层次的跃进,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必然会导致工业设计技术的蜕变。在历史的工业设计脉络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方向,从而指引我们创造出今天、明天的优秀产品。

∧“三五牌”台钟。

∧“三五牌”时钟。“三五牌”时钟一问世即深受社会欢迎,产品曾远销至南洋群岛,海外华侨购买十分踊跃。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5年02期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84754005@qq.com 电话:/67112221。

2024-05-14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