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车司机的不归路视频是否对现实产生了影响?,

刑侦类网络剧,区别于传统刑侦剧,摒弃暧昧的态度,直击社会现实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晴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原则,它不同于现实题材,强调的是一种展现社会真实的创作手法。现实主义要求要扎根现实、直击矛盾、暴露真相。

刑侦类网络剧区别于传统刑侦剧和其他类型网剧,在故事内容和主题的选择上,摒弃暧昧的态度,直击社会现实,挖掘社会恶性事件产生背后更加深层次的矛盾与原因,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我们以为,通过这些社会矛盾的挖掘,或许能够让大众更加感知到社会中罪犯犯罪的根源所在,去思考促使他们实施犯罪的现实因素。

社会的不平等和小人物的悲

凉刑侦类网络剧中的许多案件涉及了跟弱势群体和底层群众相关的话题,深度聚焦于犯罪背后所存在的社会结构性不平等根源。

作为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在社会中常处于失语的状态,由于其年龄、心智差异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不足,更容易成为被侵害的主体。

在《暗黑者》中,“养老院案”里,院长纪霞和主管任广林狼狈为奸,利用职权谋私。他们给养老院设定等级差异,要成为VIP用户必须得买他们提供的保险。

这份VIP专享的保险合同是养老院与基金会的黑暗交易,其中存在“当事人去世后所有遗产无条件上缴给养老院”的阴险条款。

所有签订保险合同的老人被安排搬进新的宿舍,宿舍卧室的甲醛导致所有买过保险的老人都中毒死亡,而最终的遗产受益者便是养老院院长和基金会会长。

“儿童失踪案”里,儿科医生钱浩博是一名医学博士,他为了自己关于基因提取和转变的研究课题,让一个个儿童成为他的实验品,他勾结校车司机,将孩子们带到自己的医学研究住所,残忍地在他们身上做实验,最后杀害他们。

剧中的戏剧情节看似夸张、极端,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孙海洋的儿子孙卓2007年在深圳被人拐走,他苦寻14年终于找回。

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的儿子郭振在1997年被人贩拐卖,郭刚堂寻找儿子二十多年,骑行了40多万公里,幸运地在2021年成功找回儿子。

2019年12月,20位老年人团体旅游出行,在缴费后因疫情不能出行在退费期间发生多次纠葛……

不管是震惊四方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还是频繁出现的老人上当受骗,都显现出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因种种原因成为被侵害的主要对象,而刑侦类网络剧通过案件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现实。

不管是男女性别差异,还是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易受侵害,亦或是“关系网”下的官官相护、官商勾结,都深刻揭露出社会发展背后的各种不平等因素,描绘了一幅幅社会底层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悲哀图像。

这几部刑侦类网络剧刻画了一个个被社会抛弃或忽视的边缘人、失意人的形象,比如《暗黑者》中被诬陷后靠捡垃圾为生的一家人,被误认为富二代而被绑架的酒吧女的弟弟。

这些人处于社会的边缘,是被社会忽视的群体,然而残忍的现实却让他们有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他们迫于社会压力和重重困境选择了最极端的“自救”方式。

被诬陷的捡垃圾父亲为了儿子的学费去抢劫小商铺、酒吧女为了救弟弟同时绑架了富二代……总而言之,刑侦类网络剧深刻反映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

在中国,城乡矛盾由来已久,不同权力阶层的人也存在剧烈的冲突,由于各种差异导致的不平等使很多普通人走向了犯罪的不归之路,他们的无可奈何和走投无路让观众仿佛与人物共命运,在看剧过程中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达成和解和共鸣。

有位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到:“社会压力是很大的,很多时候因为经济问题或者自己没有权力所以只能遭受不公对待。这种时候很容易产生激情犯罪的想法。

感觉这种阶层之间的差异也是犯罪案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变态的原因,特别是现在出现很多夫妻之间的这种案件。”

由此看来,刑侦类网络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社会不平等和小人物的悲凉,引发了大众的思考。

人性的复杂和心理的变异

此外,我国刑侦类网络剧在叙事内容上呈现出心理刻画描写增多的特征,这与当今社会人们心理状态变化以及社会对人们心理健康关注变多密切相关。

近几年我国发展速度日益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流动性人口增多,贫富差距仍然存在。

在此背景下,人们心理亚健康及病态化趋势上升,特别是一些遭受过打击创伤、被忽视冷漠的人群,比如离异家庭子女、城市打工人等,他们更容易因为原生家庭、社会歧视等原因陷入极端的心理扭曲,进而实施犯罪。

在这种情况下,人性容易扭曲和异化,心理问题成为刑侦犯罪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在这几部刑侦类网络剧中,由外界因素产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犯罪案件比重很高。

比如《心理罪》“吸血鬼案”中的马凯因家族遗传病陷入恐慌,怀疑自己身患卟啉症,最后心理扭曲精神失常,为维持自己的生命不惜杀人取血。

《白夜追凶》碎尸案”中的外卖小哥高远身患严重肾病需要透析,他看到那些不珍惜自己身体、每天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人感到不平衡,憎恨他们然后杀人分尸。

这些人犯罪大多都是为了满足内心扭曲的心理愿望,在他们中间,有的因为长期自卑敏感而内心畸变,有的因为害怕死亡而变得偏执,有的因为不满自身境遇而报复社会,有的因为不幸的童年经历而走入极端。

他们犯罪是因为外界因素而导致的心理问题,犯罪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一种释放内心压力的心理补偿。

刑侦类网络剧通过犯罪人物的心理描写直面社会的矛盾,通过案件的设计揭露潜藏在光鲜亮丽背后扭曲复杂的人性变态,表达了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关注。

传统价值观的崩塌与正义守护的两难

在刑侦类网络剧中,导演们通过各类案件展现矛盾和冲突,受日韩、欧美刑侦剧的熏陶,越来越注重探讨社会深层的价值性问题。

在社会中,传统的价值观被现代新思想、新主义所冲击,产生了一些崩塌的倾向,现代和传统、家庭代际之间的价值理念发生分歧,对于正义和真相的守护也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困境。

《暗黑者》“每个人都是刽子手”一案中,樊远扬老人是一名老师,退休后蹬三轮拾破烂资助了近百位失学儿童重回校园,这样一位善良可敬的老人却意外身亡。

去世那天,他照例拾破烂,却被城管艾建国暴力执法收走三轮车,想坐公交车回家却被司机认为是捡破烂的流浪汉而赶下车。

在走回家路上与一女士发生口角被辱骂致心脏病复发,送往最近的医院后又因流浪汉的模样被陈医生拒绝接收,后又因某总裁秘书大闹另一医院而失去最佳治疗时间,最后导致了老人的死亡。

在这一连串事件中,但凡有一人帮助老人,结局都有可能改写。剧中有个镜头刻画得非常细节:在老人躺在街头时,来来往往的人并未想起要去帮助,一个小男孩走近老人想要询问却被妈妈拉开。

这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在现代发展的冲击下传统的“仁道”、“和谐待人”的价值观被侵蚀。

此外,这几部刑侦类网络剧刻画了许多以极端方式匡扶内心“正义”的“法外制裁者”,《暗黑者》中的Darker、《法医秦明》中的清道夫,他们内心也有多重矛盾和纠结。

同时,剧中还塑造了为了追求真相而牺牲自身的警察形象,比如《沉默的真相》里面的江阳一行人,《心理罪》里面因卧底任务而亲手击杀兄弟的刑警邰伟。

在这个正义守护的路上,有许多人内心纠结、挣扎。总的来说,刑侦类网络剧深刻描绘了一幅幅社会的道德图景,刻画了这个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复杂世界里的众生百态。

从传统刑侦剧简单描绘侦破过程,到刑侦类网络剧深层挖掘背后社会原因,现实中道德伦理问题对犯罪的影响逐渐引起了大众注意,而在这种影响下如何保持正确的道德立场和坚守真相和正义也成为刑侦类网络剧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

2024-05-06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