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k合什么样的人群?价位是多少?,

中泰民俗文化交流

"人类由不同民族组成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 和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正因为不尽相同,才有 民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在碰撞后发生的变异。所以,民俗文化的交 流与民俗文化是同时产生的。”

民俗文化交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广义上的交流,指人与人之间行为 举止的互相感染与模仿,互相学习与传播;另一种是狭义上的交流,主要 是指不同风格与气质的风习文化的互相渗透和影响,互相传播和学习,这 主要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进行。

世界上两国文化交流, 一般是文化水平高的、先进的国家较多地把文 化传向文化水平较低的、后进的国家。民俗文化也同样如此。

(一)中泰民俗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有官方的,又有民间的。一般民间的较活跃,多样。中泰文化交流除了相互来往,迁徙等方式进行交流外,在泰族立国后的中泰文化 交流还采取一种移民的方式,即中国因种种原因,在近代曾几次大规模地 向泰国移民,带去了很多中华文化、技术。下面着重介绍民间的民俗文化 交流。

1. 素可泰时期前的民俗文化交流

自古至今,泰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近邻,尤其是古代也没有明显的疆 域,你来我往,所以,民间的中泰文化交流的历史远比官方要早得多

(1)先于丝绸之路的稻米之路

“云南原产稻与现今世界各国栽培的稻谷有亲缘关系,并公认云南是 稻谷发源和演化变异中心。最早种稻谷的农民是居住在云南的百越民族。"

始于云南而达老挝、泰、缅、越的“稻米之路”是一条非常古老的传播 之路。中国南方的部分越人迁入中南半岛北部地区,也带去了他们所创 造的特有的稻作文化。申旭等学者认为从中国的南方青铜文化和稻作文 化的产生和传播来看,泰人应起源于中国的南部与中南半岛毗邻的地区 云南是中国的南部与中南半岛毗邻的中心地区,是泰人的主要发源地 之一。

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6800年前的 炭化稻谷来看,这条路线应是距今7000年前就早已形成

2. 泰国班告文化与中国百越文化

"泰国班告文化"是上世纪60年代泰国 丹麦联合考古队在泰国 西南北碧府的班告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后被丹麦考古学家索 伦森总括泰国南部一批同类遗址而命名的

这里简要地引述中国学者刘稚于1990年写的第4届泰学研究国际 会议论文《泰国考古材料所见百越文化考》 一文来作介绍,文章使我们了 解到泰国新石器时代的班告文化与中华百越文化的共同点。至于中国的 百越族群与泰国史前的考古出土的人类遗骸是否属同根同源民族,不是 本书探讨的内容。但中国南方的百越文化与泰国的班告文化有10个共 同的文化特征,其中还涉及两国很多的民俗,这正是本书需要介绍的 内容。

刘稚的文章认为班告文化与百越文化有10种共同的文化特征:肩石斧、几何形纹陶、种植水稻、喜食异物、凿齿之俗、精于冶铜、铜鼓文化、船 棺葬、蛇图腾崇拜、居住干栏。其中有的特征仍是百越民族的主要或独特 的特征,如肩石斧是百越新石器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班高文化遗址中 出土了不少肩石斧。文中在谈到几何印纹陶时,引述了中国学者梁钊韬 概括百越陶器文化主要特点的论说:夹砂或夹炭粗陶、拍印绳纹。后期进 青铜器时代则有几何印纹软陶及硬陶;

陶器组合有鼎、豆、壶共存。泰国 班高文化的多处遗址中有拍印绳纹陶器,陶器也以夹沙陶为主。器形有 壶、罐、盘等,多三足器和圈足器。其中三足器颇类“鼎”,这与百越鼎、壶、 与共存的陶器基本相符。拔牙、凿齿是越人的一个突出文化特征。在班 告文化附近的大小桂河两岸发掘出来37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发现 这些遗骸有2个特点:一是到青年时期要拔掉门牙;二是要锉磨,修饰牙 齿。其他地方出土的遗骸也有此特征。百越民族人死后有各种葬式,其 中最具民族特征的是船棺葬。泰国翁巴洞发现的公元前3世纪的大量船 棺,数量竟达90多个。主要随葬品有铜器、铁器和陶器,其葬具与百越族 却几乎完全一样。

另外,“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有段石铸和有肩石斧是扬子江以 南的百越民族创造的,它比越南和东南亚发现的同一类型器物在年代上 要早。据民族学家研究,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属南蒙古利 亚人种的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的族群不断迁徙入东南亚,正是古代移民 将此类器物传入东南亚的。学者们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印纹陶做了比 较研究,指出在制作、造型和纹饰上都很相似,说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 中国南方兴盛发达的几何印纹陶就已经传播到了东南亚, ……。”

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表明:泰国的班告文化虽没有说清属何种民族, 但这是生活在当今泰国国土上的民族。这种共同特征或共同点的出现, 为两国或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影响、甚至民族渊源的研究提供了物证、 素材。也正如童恩正教授指出:(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古民族及其文化, 应置于一个大整体来考察,两地的古人类交往可谓源远流长。

(3)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

西南丝绸之路始于何时?据说战国末期楚国庄踽率部入滇,为丝绸 之路揭开了序幕,而秦汉时期对云南“五尺道”、“南夷道”的建筑为西南丝 绸之路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后来的“茶马古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中国学者申旭认为,中国西南与泰国等地的贸易始于公元前3世纪,随西南 丝绸之路的产生而出现。

公元前2世纪出现的“茶马古道”,从中国云南起始,究竟有多少条线 路,谁也说不清。其南向可通东南亚各国,其西向可通中国西藏、尼泊尔 印度,其东向可通中国四川、中原地带。在这条古道上活跃着一大群马 帮,他们把云南大理、普洱盛产的茶叶压成易于保存和运输的茶饼,组成 骡马商队,去各地交换马、布以及所需的一切物品。可见当时的中国茶已 通过古道与东南亚各国等进行文化交流。

(4)使用“干支”纪年①和十二生肖

根据泰国出土的1292—1518年间的20块素可泰碑铭中,使用干支 纪年纪日的有7块碑。

有人考证,中国殷代就有了干支纪日,西汉时期还曾以“母”、“子”称 干支。泰国泰族也曾以“母”称天干,以“子”称地支。到了东汉顺帝(公元 126—144年)时才采用干支纪年。

19世纪末,经老挝迁移到泰国黎府的越南北部的黑泰人至今仍用干 支纪日纪年。但他们很重视12地支所起的生肖纪年作用,以致后来单纯 使用地支纪年,即以12地支为代称的生肖纪年。泰国泰族早先也使用过 12生肖纪年,后来,泰族吸收印度文化,又与巴利文1—10的序数循环相 配,合成以60年为一个周期的生肖纪年法。

十二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即子 为鼠,丑为牛,寅为虎…… 。后以为人生在某年就肖某动物、如子年生的 肖鼠,辰年生的肖龙……,亦称"十二相属"。至今泰人仍使用与中国一样 的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 ……。泰国“龙”年,也有人称"大蛇"年,而 “蛇”年称“小蛇”年。12个动物名的泰语发音中,仍有几个很近似汉语的 发音,如鼠、龙、兔、蛇。

生肖纪年法实际上是中国六十甲子周派生的,是干支纪年的一种变 种。使用干支纪年纪日的现象还发生在从印度的阿萨姆、缅甸的掸族、泰 北、老挝、越北等地的壮侗语族的人群中。而且还发现素可泰人、兰那泰 人、缅甸掸邦、老挝寮人、越南黑泰人对干支的称呼都借用古汉语。同时 在上述石碑以及兰那泰的石碑都清楚地表明干支纪年法是本民族的 历法。

(5)泰语中的古汉语

泰语把正月、二月中的“正”、“二”读为“将”、“义”。有人考证②“将” 是古汉语“正”的谐音,“义”是古汉语“二”的谐音。今日广东话读“正、二” 为“将、义”。更有人指出:“在《汉字古音手册》里‘二'的上古音为 ‘niei',中古音为‘ti³’。”“汉语中送气韵尾入声的消失,发生的时代在唐 至宋元之间。而泰等民族借用于汉语的数词‘一’、‘六’、‘八’、‘十'等的 读音中仍然保留着这种韵尾。说明这些语言都是在汉语的这种韵尾消失 之前借用的,借用的时间在唐朝以前。”

泰国北部的城镇清莱、清迈、昌盛、昌孔、昌佬等地名中的“清、昌”都 是汉语“城”的音译。泰国北部的泰人称“伞”为“总(zong)”。“总”实为中 国古代帝王或贵族的仪仗中的一种“幢”。

泰语“坤(khun)" 在古代意为“国王”。“坤”是古汉语“君”的音译, “君”在古汉语中也读“gun"。当今中国客家话读“君”为“guen”。“鞋”在 泰国古代发音为“gek”,实为古汉语“履”的译音。至今中国广东话读 “kiek",客家话读"kiak”。泰语读“魂”为“宽(kwan)”,实为古汉语“魂”的 谐音。泰语称“巫医”为“冒(mao)”,实为古汉语“巫”的谐音。“巫”古汉 语发音为“mu”。泰语称“酒"为“劳(lao)”,实为古汉语的“醪”,即为酒。此外,泰语中的金(kham)、 银(ngen)、马(ma)、 鸡(gai)、郡(kwuen)、 社 (she)等也都来自古汉语,也保留着古汉语的读音特征。

2. 素可泰时期后的民俗文化交流

素可泰时期素可泰西春寺佛殿隧道内,约有60多块素可泰时期的石 壁刻画,其中5块石壁上刻有中国牡丹花卉图案。泰国学者认为,该图案 是模仿中国元明以来进入泰国陶瓷上的牡丹花卉图案画的。

大城创立之初,三简一带的市区已有华侨出售药材、药品。说明当时 已有中医行医,行医的对象除了华人外,还有泰人。两国医师互相取长补 短,中医也采用泰医的草药。泰医所用的药物中,中药占30%。诊治方 法也用中医的望、闻、问、切。

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暹代表报告称,1679年时,暹罗的航运船只几乎 全是华侨建造和经营的。从18世纪开始,木材价格和造价仅为闽、粤两 省半数的暹罗成为华侨的海外造船中心。中国商人帮助泰国王家进行商 船贸易,中国人便成了泰国国内贸易和海上贸易的主要力量,

19世纪最初10年,以潮州籍为主的中国移民和当地人民共同为培 植胡椒和甘蔗提供持久的劳动基地,增加了出口品种,促进了中暹贸易

曼谷时期初,米粉从中国传入泰国。其制作方法、烹调方法及用料不 断改进,成为适合泰人风味的泰国米粉。“米粉”一词也进入泰国日常食 品名词之中。在泰国食品名词中不乏中国食品的名词,如饺子、包子、面 条、豆腐、茶、酱油、芹菜、韭菜、香肠、桃子、荔枝等。此外,还有桌子、椅子 等词汇。这正说明这些食品或家具泰国原先是没有的,都来自中国或受 中国的影响。

泰国的橡胶、玉米、茶叶、烟草、棉花、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和水果也 是由华侨传入泰国的

应该指出:自吞武里时期至曼谷时期,泰国官方采取对待华人的政策 与其他外侨不同,使华人在泰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民俗传统,如保留 自己的姓氏及留辫习俗等。泰人也从不把华人当成外国人,华人能与泰 人结婚,这就有了向泰国上层活动的渠道。华人的这种特权还体现在不 必同泰国平民一样为宫廷服劳役。华人能在泰国自由移动,从事私人业 务。这些都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二)与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

泰国地处中、印交通要道;又处在古代各民族迁徙、移动路线的“民族 走廊”上。因此,古代泰国文化艺术受邻近国家或民族的影响。泰族立国 前,在今天泰国国土上生息着其他民族如高棉族、孟族、马来族等。泰族 立国前后,他们创造着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受到邻近古国文化的影响,如 上述高棉文化、孟族文化、爪哇文化、尤其是印度文化。这些民族创造的 文化对当时被统治下地,而后来强大起来成为统治民族的泰族文化发展 有深刻影响。其中,这些民族因受印度宗教影响而创造的佛教艺术十分 突出。因为出土的大多是佛教造型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品等, 泰国学术界统统把它归入“泰国艺术史”而成为泰国艺术史的组成部分, 而泰国《民俗学》则把佛寺、佛殿、佛塔以及宗教性石宫分属于民俗中的民 间建筑。下面再作具体的介绍:

高棉族人是一个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民族,其祖先曾创建了高棉王国、真腊王国。早期高棉人使用的文字主要是印度的梵文,真腊中期后的 碑铭中,除了梵文以外,出现了本民族的高棉文。他们创造的高棉文化、 吴哥文化对泰国的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如泰国素可泰时期创立的 在高棉文基础上改良而成的泰文,但当时在中部或南部并未使用,使用的 还是高棉文。在视觉艺术(美术)方面,如今日泰国东北部、东部、中部发 现一批7— 13世纪由高棉人建筑的遗迹 石宫多处。石宫建筑的主体 部分的屋顶都仿柬埔寨吴哥寺主塔尖顶莲花蓓蕾型尖顶。这种佛塔的尖 顶造型对泰国素可泰时期的佛塔建筑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石宫建筑有印 有婆罗门教的,又有佛教的。其中心在华富里,华富里曾是高棉族中的拉 佤族(Lawa) 人的国家,称“罗斛国”。故该时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又被称为 "罗斛艺术",在泰国艺术史上被称为“华富里艺术”或“泰国的高棉艺术”, 它构成泰国艺术史的一部分。此外,大城时期开国君主乌通王十分重视 和接纳高棉王国的统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吴哥王国对湿婆神崇拜与对 国王崇拜结合一起的提高王权的统治方式“神王合一 ”等。这种统治方式 亦可称“政治文化”。泰国与百姓有关的宫廷礼仪中的禁止百姓观瞻国 王、顶礼跪拜等习俗即出自于这种政治文化。再如泰国的宫廷舞蹈是在 吴哥的宫廷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泰国的宫廷舞蹈又影响泰国的 民间舞剧。

Loy Krathong传统节日,泰国妇女举行Kratong,泰语Loy Krathong

孟人在公元初期至6世纪,在泰国湾北岸以及泰国马来半岛上最狭 窄的克拉地峡都曾建立过孟人的国家,如中国史籍记载的林阳国、堕罗钵 底国、盘盘国、赤土国等。因这些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古代海上 丝绸之路的南海航路的一个中转站。因此,孟人在促进中、印两国民俗文 化、贸易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印度佛教文化进入泰国,甚至在传 播小乘佛教方面起到了奠基作用。

孟人建立的堕罗钵底国家,泰文称“他瓦吻瓦蒂”,泰国称该时期这一 带发现的文物、古迹为“他瓦吻瓦蒂时期艺术”。他瓦吻瓦蒂早期信奉小 乘佛教,8— 12世纪信奉从西维猜(泰南)和吴哥传来的大乘佛教。他们 创造了辉煌的堕罗钵底佛教美术,成为古代东南亚佛教美术的优秀代表, 也对其周围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这种美术受到印度笈多和波罗时代佛 像美术的影响,业具有柬埔寨高棉时期或华富里前期佛像美术的特征 其部分佛像具有孟族美术的民族特征。现已成为构成现代泰国民族艺术 的一块基石,在泰国艺术史上称“他瓦拉哇底时期艺术”。

8—13世纪,从泰国的马来半岛北部的洛坤,到半岛南部,再跨马六 甲海峡到苏门答腊岛这一带崛起一个东南亚强大的马来族人统治的西维猜国。中国古籍称该国为“室利佛逝”等。该国信仰大乘佛教,也接受了 印度波罗王朝的密宗。西维猜佛教美术受印度笈多和后笈多和帕拉佛教 美术影响,融有本民族的美术传统,如中爪哇夏连特拉王朝美术。所以泰 国有人把西维猜美术称作“中爪哇夏连特拉王朝艺术”。大乘密宗对该时 期的佛教美术也产生影响,在今日泰南和泰东北部的佛教美术造型体现 了密宗的教义。室利佛逝佛教美术是继吴哥文化后东南亚佛教美术史上 又一个高峰,对周围各国佛教美术的影响极大。它所创造的佛教美术,在 泰国艺术史上称“室利佛逝时期艺术”。

泰国接受印度的佛教美术是通过第三国或民族进行的。佛教美术, 说到底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对 泰国民俗影响之深、广(上面已谈到),以至于上世纪很多西方学者把泰国 视为印度化国家。可以说泰族在今日泰国国土上立国、强盛,主要是吸 收、接受了印度文化。

综上所述,泰族自古至今,受到中华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 到了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当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通过泰 民族的吸收、融化、变异,于是使泰国民俗文化形成了不同时期各具特点 的民俗文化。所以,民俗文化的交流也是民俗形成的原因之一。

(想了解更多泰国小知识欢迎关注!)

2024-05-02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