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务车九座如何提升乘客的行车安全?,

华高莱斯:缺什么补什么的欲望都市——纽约“博物馆一英里”

华高出品 | 专题研究

技术要点·都市文博区

“博物馆一英里节”傍晚时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metmuseum.org

撰稿:张云星

在博物馆领域,美国看似百年老店,但与欧洲相比,也还是“小字辈”的新贵。然而,作为后起之秀,美国博物馆却代表和带动着世界博物馆界的动向。有资料表明,美国有大约 1.75万个各类博物馆,每年吸引超过 8.5 亿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这一数据相当于每年观看篮球、棒球、橄榄球等各大体育赛事人数之和的六倍 <1> 。可以说,美国的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声器。

纽约是美国博物馆最集中的地方,博物馆在美国当代文化中的地位,于纽约可窥见一斑。

谈到纽约博物馆,不得不提及第五大道上,从82街到105街的一条长1.2英里(约1.9公里)的博物馆大道,被形象地称为“博物馆一英里”(Museum Mile)。街道两侧坐落着九座著名的博物馆,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市立博物馆、犹太博物馆等等。这里可以说是纽约文化设施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纽约这座“欲望都市”的文化名片。然而,对于纽约这位年轻的“暴发户”来讲,能拿出这样一张重量级文化名片着实不易!

“博物馆一英里”上的九座博物馆 图片来源:onemuseummile.com

一、暴发户的“代偿心理”

“博物馆一英里”路标 图片来源:loving-newyork.com

纽约,从一个贸易据点起家,先成为国家首都 <2> ,后成为世界级大都会,如今也已经敢挺直腰板,号称“世界文化之都”。但是,你可知道如今光鲜照人的纽约,曾经也有过被人看作“文盲”的黑历史。

纽约是个移民城市,仅有300多年历史,刚开始被叫做“新阿姆斯特丹”。纽约通过天然港的独特地形优势发展贸易,而贸易为纽约迅速带来了人、货和财富,可以说是“一夜暴富”。不过,纽约作为美国国际性大都会的迅速崛起,经济的繁荣、财富的暴涨与纽约作为新兴移民城市的“历史文化短板”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傲慢的欧洲人眼中,纽约简直就是一个缺少历史文化熏陶的“土豪”、“暴发户”。

曾任纽约州长的卡德瓦拉德•科尔登(Cadwallader Colden)在1740年带着一丝苦涩地写到:“尽管纽约毫无疑问地拥有北部殖民地中无可匹敌的财富,我们在知识和教育的发展上投入的精力较少。在年轻人当中,唯一普及的生活原则就是挣钱”。

另外,尽管是在美国国内,纽约也时常被自家兄弟嘲讽。18世纪中期,与号称是“典雅之城”的波士顿或“博爱之城”的费城相比,纽约就是一座不注重培养精神乐趣的城市,而纽约人也被认为只对金钱感兴趣。由于纽约本地缺乏富有才华的艺术家,所以纽约的富人纷纷前往波士顿委托科普利 <3> (John Singleton Copley)绘制自己的肖像。当时,波士顿已经坐拥北美最为丰富的欧洲艺术品馆藏,恨不得出门就跟人炫耀自己那些“只能看不能摸但可以拼命往外说”的艺术品。相比之下,当时的纽约人对于自身短暂的历史和浅薄的文化,感到深深的自卑。然而,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对于纽约这样好面儿的国际化大都市,决不允许自己有如此大的缺陷。

生理学上的“代偿效应”自然而然地发生在了纽约文化区的建设当中。生理学上的“代偿效应”是指,当人体的某项功能受损后,其他的某项人体功能会增强,以弥补所受到的损失。比如失去视力的盲人,听力一般会比较好;人的一个肾切除了,另一个肾会变得更大,功能更强。也就是说,一个劣势,会逼出另一个优势。纽约之所以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倾尽全力搜寻世界文化宝藏,构建文化设施,也是对于“历史短暂、自身文化缺失”的一种代偿心理。

在代偿心理的驱动下,“博物馆一英里”上的第一座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立了。这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就是因为纽约人民再也受不了国内外对其历史文化的小觑,集结了二十七位富有文化修养和公益心的纽约“富豪”,在巴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为纽约市和人民建立一个博物馆,从文化艺术上拯救纽约大都会!自此之后,纽约可以说是不畏艰险,走上了为文化事业奋斗终生的康庄大道。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奋斗史,纽约是如何在没有历史遗存、缺少文化根基的情况下,塑造全新的文化气质,建立起别人无法企及的文化帝国的呢?

二、“博物馆一英里”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博物馆而言,毋庸置疑,藏品就是灵魂。“文化自信”的城市,一般都倾向于收集本土文物,围绕自己的历史文化大说特说,这种方式虽然也会名声大噪,但只是让世界看到了自身文化。如中国的北京、西安,仅从现存或地下挖出来的文物就够说几辈子了,但是在世界文化宝藏的收藏和展示方面就没有那么突出。可以说,这种以自身文化为中心的展陈逻辑也制约了我们对世界的充分解读,影响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但像纽约这样“文化自卑”的城市,反倒能够另辟蹊径,避开自身的历史文化短板,通过瞄准世界级文化艺术珍品,打造集世界高水平文化珍宝于一体的世界级博物馆区。走这样一条“收藏”之路虽然很艰难,但也很容易快速出效果,很容易产生巨大的世界影响力。

因此,在纽约“博物馆一英里”中,只有103街的纽约市立博物馆(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所展示的展品完全与纽约城市发展史相关,其他博物馆所展示的都是世界文化艺术,涵盖范围包括历史、民族、宗教、艺术等众多文化领域。这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朝圣地。

那么,纽约“博物馆一英里”是如何得到世界各地的这些文化艺术珍宝的呢?

1.买买买,如何做一个“捡漏儿”高手

对一个博物馆而言,丰富自身的藏品,是提升自己影响力的重要支撑。而要想丰富自身的藏品,无论是博物馆还是个人,“捡漏儿”(以便宜的价格买入高品质的藏品)应该算是所有人都希望遇见的幸运。应该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堪称收藏界的“捡漏儿”之王。而这就离不开大都会博物馆的“好时机”和“好眼光”。

“好时机”——在别人的“乱世”中,购得自己的“盛世藏品”

纽约虽然有钱,但是前期购买的文化艺术品质量很是一般。大都会博物馆建立初期,没什么好的展品,纽约市民也是一片不看好,就连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也嘲笑过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品位低下。但是,机灵的纽约人,充分发挥了过人的商业头脑,找准时机,从全世界获得了无数珍宝,从而站稳脚跟。

那么这些珍宝是美国抢来的吗?并不是!有人曾误解,纽约很多博物馆的藏品是抢来的,但其实与很多欧洲国家趁战乱抢掠珍宝不同,美国虽然抓住了战争的机会得到了许多艺术品,但是都是通过商业化的行为购买来的。如博物馆研究专家常青说:“在大都会博物馆,每一件中国艺术品都有它的来源。与俄国、德国、英国、法国直接抢夺中国文物不同,美国没有从中国手上抢夺过一件文物”。

不过,虽然博物馆的这些藏品不是抢来的,但也是纽约人趁着别国“战乱”或“积贫积弱”的时机,以远低于这些“宝贝”实际价值而获得的。

大都会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就是在法国和普鲁士打得难舍难分之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收购的。当时,一位叫布洛杰特的纽约商人,在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董事会的信中写到,“眼下是对艺术品砍价的绝好时机,法国政府最近对德国人下了驱逐令,许多长久居住在巴黎的德国财主被迫逃亡,这些德国人不得不以平日价格的1/5变卖自己的全副家当和传家宝,许多很好的画作,甚至包括之前从不交易的古典杰作”。最后,在这期间商人布洛杰特为大都会买下了174件绘画。除此之外,纽约人也在中国最贫穷的时候,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古物。如在中国刚改革开放、非常需要外汇的时候,纽约的古董商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多次来到中国,他的风格是“我全买”,一下子买走几十件、几百件,其中不乏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等人之作。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山西广胜寺元代彩绘壁画《药师经变》图片来源:goo.gl/images

“好眼光”——拉拢一批具有高鉴赏力的“买手”,收集高水准世界艺术品

在艺术品收购的过程中,有一批品位卓越、眼光独到的“买手”为纽约的博物馆建设提供着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其中包括银行家、金融巨头,同时也是收藏狂人的J•P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为犹太博物馆做出卓越贡献的Harry G. Friedman博士、纽约新艺廊创始人罗纳德•劳德(Ronald S. Lauder)等等。从早期的作家手稿、印刷的书籍,到中世纪的珠宝、油画、头盔、武器、瓷器、雕塑、装饰品等,一旦看到有价值的藏品,他们会都不假思索的掏出美元。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罗纳德·劳德 图片来源:lauderfoundation.com

除本国的豪门“买手”外,纽约博物馆之所以能在全球购买藏品,更是因为拉拢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买手”。 其中,卢芹斋 <5> 就是纽约博物馆区的亚洲藏品最重要的“买手”。虽然此人在中国颇受争议,但客观来讲,在纽约甚至美国和欧洲的亚洲文物领域,无人不被他的收藏与眼光所左右,大都会博物馆馆长也是他的常客。他让世界对中国艺术有了新的品位,甚至可以说从他开始,人们才对中国艺术品具备了鉴赏力。他就如同一块象征质量、艺术保证的金字招牌,贴有C.T.LOO标示的文物可比市场价贵二至三成。

卢芹斋(左一)在接待客户 图片来源:hgettyimages.com

“好时机”&“好眼光”,为纽约“博物馆一英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珍品,让纽约的文化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奠定了“博物馆一英里”世界文化殿堂的稳固根基。

2.捐捐捐,不为炫富,而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公民意识

在中国,虽然曾经以鼓励劝导民间捐赠的形式来丰富馆藏,但随着个人收藏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藏家认识到自己藏品的珍贵性,也就使得博物馆捐赠工作很难进行。目前,中国大多数博物馆的馆藏的来源都是“民间征购”。而纽约“博物馆一英里”中的收藏品,除了向全球征购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富裕阶层的捐赠。据统计,最富有的4.2%美国人承担了对艺术领域捐赠的93%份额,而“富中之富”的1.2%美国人捐款占了其中的60%。 <6> 回顾大都会博物馆140多年的演进历史,董事会从建馆之初21人发展到现在为41人,私人慈善家的捐赠一直在延续,迄今为止藏品的拥有者已经增至950人之多。

那么,为什么富裕阶层如此热衷于捐赠事业呢?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受美国良好的捐赠制度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自身形象树立和心灵上的满足。

首先,美国富裕阶层捐赠行为的盛行,主要归功于美国的捐赠制度。

正如邓小平说过的,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成好人,一个坏的制度使好人变成坏人。正是因为在美国不断改善的捐赠制度下,富豪或企业可以通过艺术品的捐赠获得更多的利益,才促使“老奸巨猾”的商人们主动投身于捐赠大军。其中,最主要的制度有以下两种:

1)减少个人所得税

根据美国《1969年税收改革法案》规定,收藏家捐赠艺术品,可以在联邦税款中享受扣除其全额市场价值的优惠待遇。如私人向公共慈善组织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可以享受税收扣除的额度不得超过其调整后毛利所得的50%,此外也规定了税额顺延政策(如捐赠的古董市场估价40万美元,第一年税费减免30万美元,剩余10万美元可在下一年的税费减免中兑现)。

2)抵消高额遗产税

在美国,死者的遗产越多,那么其征收的税率就越高。但如果一个收藏家生前对某文物享有所有权,在其死后该文物被捐赠给了公共慈善机构,那么则可以获得该文物捐赠时公平市场价值的100%的扣除。如果该文物被后代继承,文物最新市场估值为100万美元,则继承人要缴纳以100万美元为基础税额再乘以税率的税款。因此,很多人因不能承受高额的遗产税而决定将收藏品捐出。

其次,出于“富豪们”提升社会地位的考虑,投身慈善事业,减少仇富心理。

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出现了一批工业巨头,如钢铁大亨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银行家J•P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这时期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如何合理的花费和分配富余资金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富有的企业家和商人出于社会责任感或改变公司形象,又或者是提升社会地位等方面考虑,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向博物馆等文化组织捐赠了大量的收藏和资金。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富裕阶级的捐赠都是出于税收和经济的原因。如果大家读过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就会理解:当新教把任何职业都认为是可以荣耀上帝的时候,赚钱也是荣耀上帝的手段。那么在此逻辑下,赚到的财富就必须要捐出去,否则就成了别人唾弃的守财奴。来自“五月花”号的移民祖先奠定了美国的宗教倾向,因此在美国这种“荣耀上帝”的捐赠,为捐赠人带来了极大的荣誉感和心灵满足感。

约翰•洛克菲勒说过:“在研究富人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一种花费财富能够实现真正价值的方式,那就是培养一种赠予的爱好,投身公益,造福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长久的满足感。把钱捐赠给伟大事业带来的乐趣与满足远远超过赚钱带来的快乐。

3.建建建,像建商业街一样建博物馆

图片来源:onemuseummile.com/map


(1.The Museum for African Art; 2.El Museo del Barrio; 3.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4.The Jewish Museum;l 5.Smithsonian Cooper-Hewitt; 6.National Academy Museum; 7.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8.Neue Galerie; 9.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那么问题又来了,买来的或是接受捐赠的藏品越来越多,这些珍贵的东西放哪儿?怎么放呢?

仅有一座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足够了吗?当然不!纽约的文化眼界绝不仅是建一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这样狭隘,而是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区,从骨子里带动整座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纽约的博物馆建设,没有停止于一座大都市艺术博物馆,而是迅速扩张,在一英里左右的距离里,就建了9座博物馆。

从城市文化功能区的角度,纽约的这9座博物馆在建造方面也独树一帜,他没有像柏林把博物馆们都建在一座岛上,也没有像东京把博物馆区建在城市公园里,而是充分考虑到文化区与城市间的互动和有机碰撞,沿着商业最繁荣的第五大道,像建商业街一样把各大博物馆沿街放在两侧,形成了一英里博物馆版的“商业街”。这条博物馆版“商业街”的打造,从地段选取、展示形式、活动设定上,可以说都遵循了成功商业街的打造原则。

慎重选址:对于博物馆“商业街”的建设“地段决定论”尤为重要。

纽约把最贵的地皮给了博物馆。城市核心地段是稀缺资源,必须及时迅速地占领,因此把“博物馆一英里”放在曼哈顿岛最值钱的上东区则顺理成章。但是,我们知道上东区居住着纽约最富有的人群,物价和房价达到巅峰,可谓寸土寸金,是什么原因让纽约人愿意贡献出这块宝地呢?原因很简单,上东区常被人诟病“空气中弥漫着旧钱的味道”,而这条“博物馆一英里”可以为这些为金钱披上了“品位”外衣,成为上东区最引以为傲的奢侈品。对于不差钱的上东区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要面子!纽约把最牛的东西都集中到了一起。很少有大都市将手中所有的重量名片放在集中展示,而纽约却坚持要把“博物馆一英里”与第五大道、中央公园等重量级名片放在一起,强强联合,相互背书,足以显示出一个世界级大都会的自豪感。而这种世界级的文化区、商业区、生态区的组合也为纽约撑足了脸面。另外,这种选址落位,虽然是纽约的面子需要,同样也为人群的有机互动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独特景观:打造博物馆“商业街”,就是打造一个城市的“形象工程”。

展示面是商业街非常重要的“第一眼价值”,直接影响到商业街价值的高低。“博物馆一英里”的沿街两侧布局,与传统的博物馆聚集区相比,获得了更大的展示面,这为“博物馆一英里”创造了先天优势。接下来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商业街”的展示面优势,打造城市“形象工程”,成功吸引眼球。

包子有肉都在褶上,“博物馆一英里”邀请建筑大师坐镇,使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成为珍藏品。这里的博物馆建筑,可谓各具特色。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新哥特式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并不突出,但其粗犷的气魄,大台阶、大廊柱、大拱券、大玻璃幕墙充分体现了纽约人的富有与大气;由乔治亚风格豪宅改造的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虽然经常展示的是前沿设计与科技,但建筑却充满了古典主义色彩,这里也曾是《绯闻女孩(Gossip Girl)》等影视剧的取景地;犹太博物馆,附着文艺复兴的雕刻元素,也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经典代表。

而 “博物馆一英里”中,在建筑界最为有名的则是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所设计的──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赖特曾说,“这些所有都是一件东西,是一个整体,而非组件与组件堆砌而成。这是我一直以来努力实现的理念” 。而赖特所提到的“理念”,就是他在长达七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倡导的设计思想——有机建筑。赖特赋建筑予生命,使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世界建筑师膜拜的对象,同时也成为“博物馆一英里”,甚至是纽约的建筑地标和文化符号。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图片来源:interactive.wttw.com

人气引擎:对于博物馆“商业街”,“聚人”是发展的核心动力。

博物馆“商业街”不应该只是一个景点、景区,更应该是一个人气聚集的城市休闲空间。“博物馆一英里”身处于光怪陆离的曼哈顿核心区,也带有多面性格。因此,这里虽文化艺术聚集,但并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目前,“博物馆一英里”已成为纽约极具吸引力的“新的城市文化广场”。主题狂欢、慈善晚宴、时装秀等各类活动在各大博物馆轮番上演,“博物馆一英里”已经成为纽约这座“欲望都市”的一股永久血液。

首先,她是品位的象征,是时尚界盛会的举办地。每年5月初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会举办慈善舞会,被称作“时尚界的奥斯卡”。在这一天,身份高贵的名媛、好莱坞的超级巨星、体育界的佼佼者、时装界的巨头都聚集在此,拿出自己最隆重的装备加入到这场华丽的盛会。票价也是一年高过一年,曾一度达到25000美元一张入场券,目的只为了让晚宴的门槛更高。


2018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 图片来源:time.com

另外,她也是纽约文化艺术的启蒙,汇聚纽约市民和游客,让普通人也能轻易接触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纽约艺术财富。从1978年6月“博物馆一英里”举办了第一届音乐节获得了巨大成功开始,这里每年强强联合第五大道上的博物馆们,在延长的傍晚时段,为公众提供免费入场券,欣赏世界上最好的艺术藏品。这项活动将不同的纽约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为城市的文化而自豪。“博物馆一英里节”当天第五大道上东区指定路段禁止机动车通行,沿街有很多艺术表演和街头杂耍,小朋友们甚至可以以大街为画布,用彩色粉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成了孩子们接受艺术启萌和玩耍的天堂。

“博物馆一英里节”上的魔术表演 图片来源:goo.gl/images/sufQTk

纽约“博物馆一英里”遵循商业街逻辑,已经成为了集文化、经济、活力为一体的都市品牌。并逐渐与其他文化相融合,真正促进纽约成为引领世界文化的风向标。

三、它山之石,“年轻”大都市的榜样

“博物馆一英里”展现了纽约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引领”的逆袭之路,可见对于历史短暂,缺少文化根基的“年轻”大都市,也可以通过财富的积累、制度的完善、以及合理的文化设施组合,从头开始,构建文化帝国。

中国有北京、西安、南京、杭州这样自身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但也有年轻的“移民大都市”——上海,深圳都可以算是最典型的代表。对这些年轻的“移民大都市”而言,在打造都市文博区中,纽约“博物馆一英里”的发展非常有借鉴价值。

首先,这种不求本土,瞄准世界文化艺术的方式,不仅适合没有太长历史的年轻大都市,更是对中国博物馆类型的重要补充!这是一种“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也让中国看到世界”的大国文化胸怀。其次,像上海、深圳这样的移民大都市也是最具有商业精神的城市,因此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科技、物流等优势,打造一条博物馆式的“商业街”,以一种创新的形式丰富中国文博区的发展。

而最重要的学习,则是在这些中国年轻的大都市中用心地去寻找和培育一批高修养和高品位的世界文化艺术藏品“买手”,摸索出适合中国的文化捐赠制度。由此,让中国收藏品位更加与世界接轨,让中国的大都市文博区更加具有国际视野。

参考

<1> 数据来源:《美国的博物馆文化》——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2> 1785年,邦联会议将纽约定为美国首都。纽约是《邦联条例》下的最后一个美国首都,也是美国宪法下的第一个美国首都。1790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简称华盛顿,成为美国首都。<3> 约翰•辛格尔顿•科普利(1738-1815年),出生于波士顿,美国肖像画家和历史画家。<4> 纽约艺术品收藏家亚瑟•萨克勒Arthur M. Sackler在三四十年代用1600大洋,从中国山西广胜寺僧人买下的元代名画《药师经变》,目前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展出。<5> 卢芹斋(Ching Tsai Loo,1880年-1957年),中国浙江湖州人,国际古董商,先后旅居法国、美国等<6> 数据来源:《美国减税政策撬动文化捐赠》——中国文化报

华高莱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权必究。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2024-04-2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