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手有多少个?哪个F手是最有名的?,

伞降火力先锋——德国FG42伞兵步枪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5年01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和整理,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知识。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1943年9月12日2点30分,意大利大萨索山下的因培拉特莱旅馆。突然,几架滑翔机出现在天边,然后慢慢降落下来,直至机腹部贴在地面上滑行到距旅馆约40米才停下。守卫旅馆的意大利士兵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滑翔机的舱门就打开了。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德国突击队员挥舞着一种意大利士兵从未见的步枪从机舱中跳出,迅速解除了警卫的武装。然后,他们飞速冲进旅馆,找到了此次行动的目标,并立即把他带进飞机,向着德军控制的地区飞去……

这支德国突击队的目标就是刚刚被意大利反法西斯组织囚禁的墨索里尼。这次营救行动至今仍被许多国家的特种部队教材奉为经典。而这些德国突击队员手中的新式步枪就是当时纳粹德国的新锐步枪——FG42伞兵步枪。

1943年9月12日意大利墨索里尼顺利地被德国突击队解救,其中FG42伞兵步枪初出茅庐,显示出强大威力。

研制

德国与苏联是世界上最早重视空降作战的两个国家。早在1916年10月14日就有两名德国伞兵在俄国后方80千米处着陆,专程去破坏俄国人的铁路(与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情节何其相似)。1933年2月时任普鲁士州内政部长的戈林看上了伞兵的高机动性,下令组织一支特别警察伞兵队。1935年戈林担任德空军司令后,立即将伞兵队划到空军名下。1938年7月德第7空降师成立。原伞兵队的成员此时已都成了军官。

在随后的攻占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的战役中德伞兵部队连战连捷,屡建奇功。一时间,戴着显眼的无护耳钢盔的德国伞兵几乎成了“撒旦”的化身,就连希特勒都与他们中的功臣合影。但在克里特岛战役中德空降部队却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损失。尽管最后德军夺取了该岛,但在12天的战斗中空降部队死伤1.4万余人。空降部队中的元老部队——第7空降师伤亡率更超过70%,师长阵亡。克里特岛被德军称为“伞兵的坟墓”。

在反思克里特岛战役的教训后,德国空军认为空降部队的火力过于薄弱(至今这仍是困扰各国空降部队的大问题)。当时,德伞兵随身只携带手枪与冲锋枪(在战争初期,德伞兵携带的MP38冲锋枪在落地时容易自动震开保险,以致发生了误伤战友事件),而其他武器,如手榴弹、MG34机枪甚至毛瑟98K步枪,都要装进专用包装箱中,空投到地面后再由伞兵打开取用。这使得伞兵们往往来不及取出火力猛烈的武器就投入了战斗,更别说由于各种原因包装盒无法找到或无法打开、甚至误投到敌军阵地的情况了。

毛瑟98K步枪是二战德军各军种的通用武器,虽然性能优良,但却不适应空降兵的作战特点。

德国伞兵空降地面后从专用包装箱中取用武器和装备

德国伞兵武器罐,可以看到内部有固定毛瑟98k步枪的装置,以及弹药箱。

在克里特岛战役中起关键作用的107高地争夺战中,德国伞兵手中的发射9毫米×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的瓦尔特P38手枪和MP38/40冲锋枪根本不是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队手中的发射7.7×56毫米大威力弹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和布伦式机枪的对手。于是,德国空军开始考虑为伞兵部队装备一种能够取代冲锋枪和步枪、同时具有轻机枪火力的步枪。

在FG42装备部队之前,德国伞兵手里的轻型自动式器只有MP38冲锋枪。

图示:装备齐整后发起冲锋的德国伞兵。他们手中的武器要么是需要几个人肩扛手抬的MG34机枪,要么是火力持续性不强的毛瑟98K步枪。他们的确需要一种像FG42这样的武器。

空军曾试图与陆军合作,但陆军装备局反对空军的装备计划,因为此时陆军正在研制一种全新的武器――发射7.92毫米×33毫米短弹的全自动步枪,即后来的StG44突击步枪。尽管重复建设必然影响新型兵器的装备进度,但帝国航空部仍然批准了研制计划。

该项工作由空军机载武器研制处负责。该处的秘书奥森布吕克少校和工程师舒尔茨共同提出了伞兵步枪的技术指标:长度不大于1米,体积与质量不超过毛瑟K98;能够单发或连发射击;弹匣容弹量10~30发;能发射枪榴弹;带两脚架、刺刀、1.5倍瞄准镜;有足够的强度作为近战格斗兵器。由于该枪在设想时就要求具备轻机枪的火力性能,能够在远距离上压制住敌人,因此要求该枪发射7.92毫米×57毫米大威力弹。

德国FG42伞兵步枪

这些要求上报空军后,空军又提出了造价低廉、性能绝对可靠、枪托能吸收后坐力、连发射击时稳定、外观线条流畅、抗污垢、跌落和撞击时不会损坏等要求。

客观地说,满足这些要求对当时已经人才短缺和原材料匮乏的德国是相当困难的,就是对于工业基础雄厚的美国、英国来说也十分不易,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比如,既要求步枪的强度达到如此高的要求,还能携带至少10发7.92毫米×57毫米大威力弹,又要求枪的质量不大于毛瑟98,这显然超过了当时材料科学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后来的伞兵步枪是设计师在这些技术指标中间求得平衡的产物。

然而在利润面前总会有人会知难而上的。1942年夏有三家厂商迅速作出了回应:毛瑟兵工厂、海因里希·克里格霍夫兵工厂、莱茵麦塔·博希西公司(又译莱茵金属·博希西公司或莱茵钢铁·博希西公司)开始竞标。毛瑟的方案是经过改良的MG81机枪,但由于采用弹链供弹且质量超过5.4千克而被首轮淘汰。这样,竞争就在克里格霍夫兵工厂与博希西公司之间展开。克里格霍夫兵工厂先推出了一款采用冲压工艺制造出的样枪。

1942年4月,博希西公司也正式推出了样枪。博希西公司的方案一经公布,就引起了这项计划负责人之一奥托·舒尔茨的注意。他将该公司的方案视为项目的最大希望。1942年初夏在吕贝克的塔尔奈维茨空军实验场,由陆军部组织对样枪进行了实验。果不其然,博希西公司因给负责人留下的好印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一举中标。该枪正式命名为FG42伞兵步枪。“FG”是德文FALLSCHIRMJAEGERGEWEHR(伞兵步枪)的缩写。

FG42伞兵步枪(上)和STG44突击步枪(下)

可以当之无愧地说FG42确实出于大师之手。它的设计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路易斯·施坦格。施坦格(1888~1971年)出生于泽默达,曾经作为德莱塞兵工厂设计师在路易斯·斯麦塞身边当学生。两人一起制定了著名的德莱塞式机枪方案,但也许因为斯麦塞是老师,人们更多地将这一功劳记于他的名下。1917年施坦格为德军设计了MG13式轻机枪。1935年MG13在德军中退役。后来他在MG13机枪和MG30苏洛通机枪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MG34。这一划时代的作品使得他名扬天下。

FG42设计师——路易斯·施坦格

尽管FG42的定型过程如此顺利、FG42的设计师也是如此显赫,但它却面临着下马的危险。原因是还在FG42筹划时陆军与空军产生的矛盾并未解决。不过莱茵麦塔·博希西公司自有一套办法。他们将一枝样枪送给了戈林。一向善于溜须拍马的戈林把样枪又送给了希特勒。希特勒对这种枪大为赞赏,命令马上生产1万枝。希特勒甚至认为,该枪应作为德国战后的制式步枪。同纳粹德国的很多武器装备一样,长官意志决定了FG42的命运。

结构与改进

客观地说,FG42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设计,只是把前人不曾想到或不敢使用的诸原则结合在一起。但正是这种作法使FG42成了一种出色的发射大威力弹的单连发自动武器。

FG42带有两个闭锁突笋的回转枪机,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可以看出,就枪机结构而言,实际上这是路易斯式机枪的一种变型枪。FG42的快慢机设两挡,即“连发”(自动)、“单发”(半自动)。快慢机的设计极为巧妙,阻铁可以左右移动,以此来实现单连发射击。FG42单发射击时采用的是闭膛待击,以提高射击精确性;连发射击时采用开膛待击,以便快速冷却枪管,防止弹药自燃。

FG42 I型伞兵步枪

FG42 II型伞兵步枪

弹容10发或20发的弹匣从枪身左侧插入枪身。拉机柄设在枪身右侧,呈圆柱型。尽管这一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登”冲锋枪,但实际上这一设计是MG30苏洛通机枪和施坦格的另外作品MG13机枪、MG34机枪的继承。膛口制退减震器是带有若干小孔的圆柱体。制退器是用螺纹拧在枪口上的,可快速装卸。卸下膛口制退器后的枪管可安装枪榴弹发射器,用来发射枪榴弹。由钢板冲压而成的两脚架绞接在托木前部,不用时向前折叠。护木中有一段根据手形设计的持握区,其上刻有防滑纹(这倒让笔者想起了国产95式步枪)。

枪托的设计是FG42另一值得称道的地方。首先,就外形而言它与MG34机枪一样采用了直枪托,在枪托上有防滑槽。而自动步枪上采用直枪托,在枪械史上还是第一次。直枪托与侧式弹匣的设计,使全枪重心基本位于枪膛中心线上。加上膛口制退器,使得FG42在连发射击时容易控制,因此无疑提高了射击精确性。后来问世的很多自动步枪——从M16到95式都继承了直枪托设计。

FG42 I型伞兵步枪。

其次,由于伞兵步枪枪身较短,因此FG42枪托的内部结构与材料也与众不同,是由钢板冷锻成形,中空,正好将机匣尾部插入其中。同时,枪托内部还安装有滑动枪托复进簧系统,借以减小后坐力。采用折叠式表尺与准星,表尺向前折叠,准星向后折叠。还可以安装瞄准镜。锥型刺刀安装在枪口下方,向后折叠。握把的倾角很大,并刻有防滑纹。这种FG42现在称为FG42 I型伞兵步枪。

FG42 I型伞兵步枪枪长(不计刺刀)940毫米,枪管长502毫米,膛线4条,枪重5.4千克,初速761米/秒,射速750~800发/分,使用交错排列20发弹匣供弹,导气式自动方式。

由于博希西公司的FG42生产速度明显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克里格霍夫兵工厂开始承担FG42的生产任务,第一批5000支FG42就是由该厂生产的,并由此产生了由不同工厂生产产品所带来的改进问题。改进首先在材料上进行。博希西公司最初设计时机匣由铬镍钢铣切而成,发射2万发毫无问题,但当该枪于1943年初夏投产时,德国的铬镍钢已经严重匮乏。于是,克里格霍夫兵工厂就用铬锰钢代替,但很快铬锰钢又短缺了,工厂只好又将机匣换成了冲压钢板。

从1943年2~4月,在塔尔奈维茨空军试验场再次对FG42进行了测试,当时使用10万发重型弹、硬芯弹和曳光弹进行了连续试验。结果表明,在试射了6000~7000发枪弹后,射速由原来的900发/分提高到1000~1100发/分。同时,如将两脚架前置则点射精度比将两脚架设在全枪中间要好一些。

1943年11月FG421随同年组建的第2空降师参加了东线的日托米尔作战。实战表明,FG42的重量太轻,影响了提供远程自动火力的作用,而且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也不易于保养。克里格霍夫兵工厂很快根据部队的使用情况、塔尔奈维茨的试验结果和自身为简化生产而作的设想对FG42作出了改进。1943年末与FG42 I外观上存在着明显不同的FG42问世。现在称这款FG42为FG42 II。

日本Shoei公司生产的I型(上)和II型(下)FG42复刻品。

FG42 II的主要改进之处包括:质量增加到4.82千克,主要是枪机质量增加了;为了提高新部件的耐冲力,一些原先为减轻重量而设计的部件都被实心机件所替代;射速降低到600~650发/分;表尺与刺刀座被加粗;准星改为圆环状;安装的瞄准镜也不仅限于1.5倍的放大倍率,很多照片都显示FG42 II可以安装ZF4型4倍瞄准镜。

根据塔尔奈维茨的试验结果,两脚架改为安装在枪管前端下不用时向后折叠,并对其加粗;握把由原来的大倾角握把变成了类似转轮手枪的手枪型握把(德国人似乎对在步枪上的手枪型握把情有独钟,60年后德国AMP公司的DSR NO1狙击步枪上采用的就是手枪型握把),握把上的防滑纹改成了网状;护木防滑纹长度延伸,变成了环绕整个持握区;根据冬季作战的经验,枪托改为木质枪托,并取消了防滑槽。

进弹口上增设了两个防尘盖:快慢机上增设保险挡;加装了一个弹壳分流装置;全枪长度增加到975毫米,枪机后坐行程也有所延长;拉机柄由原来的圆柱型变成了适应手指的弧形;膛口制退器的形状也与I型不同,由圆柱形改成了带横槽的宝塔状。

1944年夏季,由于产品方面的其他变更和材料供应的短缺,克里格霍夫兵工厂又在FG42 Ⅱ的基础上研制了FG42 Ⅲ。FG42 Ⅲ的空枪质量增加到4.98千克,全枪质量(带20发弹匣、不带瞄准镜)则增加到5.86千克;枪机质量更增加到595克,而当初设计时的枪机质量仅为430克。必须说明的是,由于空军的要求变化不断,所以FG42原来的设计方案也不断修改。如果算上修改型号的话,那FG42就不止3个型号了。不过,德国军方从未对不同型号的FG42加以区分,只是都对其笼统地称为FG42。I、II、III型是后人对FG42的区分。

结局和启示

FG42装备部队后尽管存在一些小问题,但就总体而言,还是基本达到了当初预想的性能指标,得到了部队的肯定,只是在它服役后德国伞兵也像它的纳粹主人一样日暮西山了。在西线(包括西南线的意大利)和东线的战斗中,手持FG42的德国伞兵更多地是扮演“消防队”和陆军的辅助战斗力量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FG42作为一种专门设计的伞兵步枪存在的意义自然就没有了。因此,FG42的量产只持续到1944年的后期。在这不到两年的量产期内,FG42的生产数量不可能太多,不足7000枝,其中约5000枝由克里格霍夫兵工厂生产,部分FG42 Ⅲ由奥地利的阿尔特堡迪特里希生产。

即便如此,FG42仍然给它的对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美军就对FG42进行过相当细致的研究。美国M60通用机枪的枪机机构就是模仿了FG42(M60的供弹机构则是模仿了MG43)。今天美国的枪械收藏家们为了得到一枝FG42,情愿付出上万美元。

国外一些专家认为FG42与美制M1908勃郎宁自动步枪一样,是一种介于自动步枪与轻机枪之间的兵器,有的专家干脆将其当作轻机枪。笔者却并不赞同这种看法。武器装备的种类划分不应仅仅看其技术性能指标,还要看其研制设想与实际战术应用。FG42无论是设想还是应用,都是一种自动步枪,而M1908勃郎宁自动步枪在战斗中无疑是作为轻机枪应用的,其中二战前夕列装的M1908A2索性将单发功能都取消了。其中区别显而易见。

目前,对于FG42的所有批评基本上都集中于其使用的7.92毫米×57毫米大威力弹上。尽管FG42采用一系列巧妙的设计,但在连发时的可操纵性仍不是特别理想。其实不仅是德国20世纪40年代研制的FG42,就连比利时60年代研制的FNFAL自动步枪都有这个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在FG42的设计原则——发展一种可以取代步枪、机枪和冲锋枪的自动步枪这一点上出了问题。

在德国空军使用FG42的同时,陆军也对它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在400米距离内FG42并不比发射7.92毫米×33毫米短弹的StG44突击步枪占有多大优势,而且在400米以外的距离上,FG42的威力也明显不如MG42通用机枪。也就是说,FG42无法取代MG42机枪。FG42使用7.92毫米×57毫米大威力弹后,伞兵的携弹量不可能像MP38/40冲锋枪那样充裕。而如果让使用FG42的伞兵像携带像毛瑟98K一样少的弹药基数,则自动武器最大的优点(即在短时间内产生出极大的火力效能)就无法发挥了。

这样,FG42也无法取代MP38/40冲锋枪。此外,FG42甚至也不能替代毛瑟98K的所有功能。从FG42可以安装4倍瞄准镜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德国军方有意让它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就像毛瑟98K和G43一样。但现实并不理想。FG42射击时声音很大,枪口焰也十分耀眼,夜晚时尤其如此。这使得它的“通用”程度又打了折扣。

实际上,在德国空降兵部队中,一直存在着FG42与MG42通用机枪、MP38/40冲锋枪及G43半自动步枪并存的现象。这也证明,力图研制出一种“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武器装备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当然对于携带装备要尽可能少的伞兵部队而言,拥有一枝“三合一”步枪是非常需要的,况且在FG42筹划研制时,7.92毫米×33毫米短弹还没有完全研制成功。即便是到了20世纪70~80年代,仍然有一些战术技术专家提出研制一种“步轻合一枪”(即步枪和轻机枪合一的枪)。那时研制成功的很多自动步枪上都带可折叠的两脚架,其中用意不言自明。当然,在大多数装备这些自动步枪的国家和地区中,并未将轻机枪撤装。

尽管如此,FG42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优秀的武器。在FG42的短枪管中7.92毫米×57毫米大威力弹能够达到725~740米/秒的初速,尽管这一数字比毛瑟98K还低40~50米/秒,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相当杰出的了。在携带20发7.92毫米大威力弹和复杂的自动装置的情况下其枪重还控制在4.5千克,而采用半自动射击方式、携带8发大威力弹的M1伽兰德步枪却重达4.37千克。

图示:FG42 I型(上)和Ⅱ型(下)伞兵步枪虽然在二战中没有发出耀眼的光芒,但战后研制的许多枪械上或多或少都有它的影子。

尤其在二战最后的几年中,在德国资源匮乏、形势混乱的情况下,这确实反映了设计师的水平。在FG42身上,还处处可以见到对后世影响深刻的设计:直枪托、枪机结构、滑动枪托复进簧系统、根据单连发射击选择闭开膛、冲压和塑料部件……虽然这些设计有的并不是首创,但FG42却是第一个把它们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武器。当StG44突击步枪被奉为自动步枪鼻祖的时候,FG42却只能在一个不受注目的角落里,迎接着自动步枪时代的黎明……

2024-04-28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