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制造厂有多少年的发展历史?为何备受瞩目?,

中国的重卡发展史是一部技术引进史与合资合作史

中国的重卡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引进史、合资合作史,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30年以上

相对乘用车,重型卡车才是汽车行业的皇冠,乘用车上的技术相对于重型卡车来说还是有滞后性的,比如空气悬架、空气悬浮驾驶室、液力缓速器等技术都在国外高端重卡上普及了。




而且国外高端重卡普遍价格在百万以上,这也是乘用车没法比的高价格和高毛利,也让国外重卡公司发展出了很多新技术。

国内厂家由于技术积累的原因和低毛利的因素,只能做出适用于中国市场的低端车,在技术水平上基本就是被碾压的份儿,但是如果在价格上比较就是反碾压的了,但是同样的技术水平我们做不出来相应的产品。




毋庸讳言,中国重卡的技术都是舶来品,中国现代重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引进史、合资合作史,回顾我国重卡行业30多年的合资合作历程,先后经历了技术引进、合资、入股等三种以市场换技术或技术换市场的经营模式。

特别是在1978-1989年的十二年期间是技术引进的高峰期,与此同时也是我国卡车行业第一个黄金十年,这期间罗马尼亚罗曼、德国奔驰、奥地利斯太尔、捷克太脱拉和日产柴等车型与技术先后在中国落地生根,彻底地让老掉牙的前苏联嘎斯卡车进了历史博物馆,让国人首次看到日系和欧系卡车而耳目一新,从此中国市场呈现出“八国联军”群雄称霸的竞争态势。




进入新千年以后的,我国重卡行业出现了多种模式共存的竞争局面:首先中国重汽与沃尔沃、东风公司与日产柴、重庆红岩与上汽依维柯、陕汽与德国曼、华菱与日本三菱的技术引进模式。

其次是北汽福田与戴姆勒等成立合资公司的模式;再次是德国曼入股中国重汽和江淮公司与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纳威司达公司(Navistar)以股权或现金加技术形式入股的模式。




尽管中国重卡合资合作和技术引进的项目两个手都数不过来,但是真正对中国重卡发展起到广泛影响和重大引领作用的,分别是三个时代的三个平台的产品:1970年代的斯太尔技术、1980年代的奔驰技术和1990年代的曼技术,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奥地利斯太尔重卡制造技术

1983年,中国与奥地利斯太尔普赫公司达成协议,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整车技术,随同斯太尔进入中国的还有WD615发动机、采埃孚变速箱和斯太尔车桥。

而斯太尔91系列卡车,是1978年开发成功的,迄今整整40年。



发动机使用的是著名的斯太尔直列6缸直喷水冷WD615发动机,排量9.726升,马力覆盖范围从220马力到375马力,扭矩覆盖从635N·m到1400N·m,WD615动力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运输需要,也使得斯太尔成为当红明星。




但是斯太尔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独立注册的商标,而是作为一种车型在多家公司生产制造。

1984年,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成立,下属的汽车制造厂有:济南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重庆汽车制造厂,这三个制造厂均被授权生产制造斯太尔卡车和相关零部件。

从中国重型汽车制造厂分离出来的济南汽车制造厂依旧叫中国重汽,陕西汽车制造厂成为了之后的陕汽重卡,重庆汽车制造厂也成为了上汽红岩,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斯太尔成为了这些公司的旗舰产品。



★德国奔驰NG80系列重卡制造技术

奔驰NG80系列卡车是奔驰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的一款重型卡车,在德国本土生产的时间段为1973-1988年。NG是德语“Neuen Generation”取其两个单词的头字母组成的车名,意为“新一代”。



与中国重汽引进的奥地利斯太尔技术相比,奔驰NG系列重卡更加成熟。70年代进口的奔驰NG73系列在我国的军用和民用卡车用户的口碑都相当不错。奔驰NG系列在全世界使用都非常广泛。

NG80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制造工艺等方面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以其整车底盘车架为例,其不等宽、变截面、边梁式鱼肚型结构车架,是奔驰独有的车架技术,采用有限元优化结构设计手段,在减轻重量、缩小体积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车架的抗弯强度、扭转弹性和承受非对称循环交变冲击载荷的能力。使奔驰卡车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和生存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在战时条件下的后勤运输保障方面更加显得得心应手。



经过与奔驰公司四年的艰难谈判,1988年9月,在国家领导人李鹏的见证下,戴姆勒-奔驰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计划引进奔驰NG80重型卡车制造工艺和技术,并且双方还签订了技术支援合同,合约期为十年。该项目的制造任务下派给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下辖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



当时斯太尔技术已经进入中国,采埃孚变速箱和WD615系列发动机成为国内比较成熟的技术。这些技术完全满足了国产化奔驰的需求,无需再重新引进奔驰卡车的OM402动力系统和采埃孚的变速箱系统,也给投资减少了大量的成本。




1996年,由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下属的汽车制造厂(12分厂)正式命名北方奔驰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而戴姆勒-奔驰与北方奔驰十年的合约期很快到期,2002年双方终止了合作。



★德国曼重卡制造技术

2009年7月16日,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与全球卡车巨头德国曼公司在香港签署了包括股东协议、技术许可协议、股份购买协议、可转换债券认购协议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德国MAN公司以5.6亿欧元(约合54亿人民币)的出资认购中国重汽香港公司25%的股份。




其合资合作的主要内容:

(1) MAN将其卡车和发动机技术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在中国境内授权给中国重汽及相关下属公司,并与中国重汽合作生产和销售基于该技术的卡车。

(2) 在保持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对中国重汽51%的控股条件下,MAN将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获得中国重汽(香港)25%加一股的小股权。




(3) 交易完成后,双方将在“技术提升型”卡车和欧Ⅲ、欧Ⅳ、欧Ⅴ发动机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

协议中最重要的是将曼的欧Ⅲ、欧Ⅳ和欧Ⅴ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纳入了合作范围,这下就彻底解决中国重汽未来三代环保卡车生产技术问题。

此外,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引入曼的整车技术,包括驾驶室、底盘、车桥及分动器等一系列相关技术,这意味着中国重汽将得到世界领先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整车平台,可以完全抛弃斯太尔即将淘汰的老平台,因为其无法解决排放升级的技术需要而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4) 本次引进的TGA卡车是MAN公司在2004 年推出的全新的长途运输重型卡车,脱胎于2001年推出的TG 平台,该系列主要涵盖18 吨以上车辆。

中国重汽过去在长途运输车市场由于产品自重大等一系列因素,一直以来竞争力相对不足,本次引入TGA 后,中国重汽在该市场、特别是在高端运输车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5) 引进的另一重点是MAN 的D08、D20、D26 发动机,这三款发动机技术指标均面向欧Ⅳ、欧Ⅴ的高压共轨发动机 ,这意味着重汽在国Ⅳ将转向高压共轨。MAN在欧Ⅳ阶段采用的EGR+DPF的方式,而欧Ⅴ阶段则采用的SCR技术,重汽也必将采取类似的途径。

德国曼收购中国重汽的事件,不仅改写了中国汽车企业与国外跨国巨头合资模式,曼收购重汽事件对各关联方以及中国重卡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改写中国重卡行业的发展方向。




合资合作事件对MAN的影响分析:

  1. 曼通过入股中国重汽,将以技术换取中国重卡市场。曼通过收购重汽25%+1股股份,将分享中国快速发展而形成的重卡市场巨大蛋糕。

  2. 当年斯太尔虽然没有输出品牌,但是通过斯太尔技术的输出,大大提高了斯太尔产品的美誉度,曼此举先输出技术,得到中国市场的认同,以后输出品牌也就水到渠成,这也为未来输出品牌做基础。




对中国重汽的影响:

  1. 中国重汽引进曼TGA、D08、D20、D26等产品及技术,解决了重汽的技术瓶颈。中国重汽付出总额不到9亿人民币,却得到了曼D08、D20和D26全系列发动机技术以及车桥、分动器和驾驶室等总成,可谓超值。

  2. 中国重汽以市场换技术,MAN抢占中国重卡技术制高点。中国重汽通过引进TGA,实现对斯太尔技术的突破与跨越,为未来的高端市场竞争做技术储备。

  3. 合资合作弥补了中国重汽牵引车市场的劣势。斯太尔平台主要是自重大、超载能力强,而相对于高速轻量化为主要需求的牵引车市场,这将是一个劣势,重汽通过引进TGA将会改善牵引车市场的劣势。

  4. 中国重汽通过与MAN合资,不但可以引进曼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实现海外市场的开拓。




总的来说,国内重卡现在是追着欧洲老牌重卡跑的状态。

以前国产车发动机大修里程二十万公里就算很好了,后来慢慢增加到五十万、八十万,前些年能出个一百万都是厂家大事件,玉柴给一个百万公里无大修的企业送了台发动机,东风用一台最新旗舰换回一台初代百万公里无大修天龙,各种炫耀。

声明: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2024-04-14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