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汽车制造厂在哪?如何前往?,

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长春一汽建厂初期的金属热加工

为了更好地为行业和读者服务,《机械工人》自1957年分刊为《机械工人(热加工)》和《机械工人(冷加工)》。当时新中国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分刊后的热加工编辑部全力宣传推广各种金属热加工技术及应用,刚建成投产不久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中的金属热加工技术和实践经验自然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汽热加工生产现场和实践经验


一方面,《机械工人》以丰富的图像记录下了一汽热加工实践一线的生产场景,包括车间的现场照片、艺术家创作的木刻画、插页画刊等多种画面形式。1957年,本刊连续用4期封面(见图1)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一汽的铸造、锻造和冲压等车间,从一汽铸造车间的冲天炉正在出铁液(见图1c)、工人在机械化浇注平台上浇注铸件(见图1a),到锻造车间用10t汽锤锻打汽车曲轴毛坯(见图1d),再到冲压车间的热火朝天(见图1b),这些生动的照片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一汽建厂初期的热加工工艺实践现场。1957年新中国成立8周年时,编辑部又特意选择了一幅著名木刻家汪刃锋创造的木刻画作为《机械工人(热加工)》1957年第10期杂志的封面,题为“记一汽制造厂锻工——为了建设祖国”(见图2),表达了对一汽生产者的敬意,以及杂志为祖国工业发展贡献力量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画面有力地鼓舞了广大读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学习技术,为建设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a)一汽铸造车间全部加工过程都是机械化的(热加工1957年第4期封面)


b)一汽冲压车间一角(热加工1957年第5期封面)


c)一汽铸造车间冲天炉(热加工1957年第6期封面)


d)一汽锻压车间用10t汽锤锻打曲轴毛坯(热加工1957年第8期封面)

图1 《机械工人》封面纪录的一汽在20世纪50年代的金属热加工实践场景


图2 记一汽制造厂锻工——为了建设祖国(热加工1957年第10期封面)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机械工人》自一汽建厂开始就对一汽生产中先进的金属热加工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给予报道和推广,如法兰锻件的胎模锻造(热加工1957年第9期),空气锤锤杆的热处理(热加工1957年第12期),解放牌气缸体的热焊补(热加工1958年第9期),用钢板灌水泥制造冲模(热加工1958年第9期),一汽工具车间对高速钢刀具使用马弗炉内气体氰化试验成功(热加工1959年第6期),用球墨铸铁制造轮辐滚模(热加工1959年第7期),热处理分厂制造的用于一汽越野车和轿车后桥齿轮的脉动淬火压床(热加工1974年第5期),以综合多渠道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锻模寿命(热加工1987年第10期),锻件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科学制定法(热加工1989 年第5期),轻型汽车前轴的锤上整体模锻(热加工1992年第2期),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一厂群众性改进创新纪实(热加工2001年第11期),“名家聚焦锻压业系列报道”对一汽锻造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的采访(热加工2002年第3期),激光焊接技术在一汽大众迈腾车身制造中的应用(热加工2008年第6期)、中频点焊技术在一汽大众焊装车身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热加工2008年第14期)……一汽生产现场的铸造、锻压、焊接、冲压和热处理等各种热加工技术和实践经验,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


下面我们以一汽建厂早期堆焊制造锻模和冲压生产自动化经验的推广为例,加以介绍。在此之前,我们先讲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一汽制造的第一台轿车,不是“红旗”,而是“东风”


从“东风牌”轿车到“红旗牌”轿车


在上篇中,我们已经回顾了《机械工人》对1956年一汽第一台“解放牌”货车出厂的报道。1958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一汽,赞扬一汽成功制造“解放牌”货车,同时期望一汽早日制造出中国自己的轿车。一汽选用一款国外制造的轿车为原型,在一汽工具车间制造出第一辆国产轿车,并取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东风牌”轿车。1958年5月,“东风牌”轿车驶入中南海,毛泽东主席亲自观看了这台轿车。热加工1958年第7期作了简要的报道,该期封面就是这款“东风牌”轿车(见图3a)。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东风牌”轿车没有批量生产。


a) “东风牌”轿车出厂(热加工1958年第7期)


1958年8月,一汽在此基础上又制造出“红旗牌”轿车,经过多次试验才定型。1959年10月1日,“中国第一车”——“红旗牌”轿车在新中国国庆庆典上亮相。《机械工人》冷加工、热加工1959年第10期都以插页画刊报道了机械工业建国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其中就有红旗轿车的身影。该期的国庆专题(见图3b)中还报道说:“红旗牌高级轿车提前三年在第一汽车制造厂成批地试生产出来。首批30辆正在陆续运往北京,向伟大的建国10周年献礼。红旗牌高级轿车的成批试生产,标志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已经实现了由生产货车到制造高级轿车、由生产单品种到制造多种汽车的飞跃。”(《“红旗”牌高级轿车开始成批生产》,热加工1959年第10期)。


b) “红旗牌”轿车批量生产(热加工1959年第10期)

图3 从“东风”到“红旗”


宣传一汽用堆焊法制造大型锻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堆焊法制造大型锻模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实践经验,在我国工业建设中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国许多企业从1954年开始学习苏联堆焊法修复锻模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用铸钢堆焊方法制造锻模。据介绍,这种铸钢堆焊方法可以节约大量高级合金钢,生产工艺容易掌握,但是,一般只能制造4t以下的锻模锤,因此尚未被普遍采用。


一汽与清华大学(潘际銮院士是当时清华方面的技术主持人)等有关单位密切协作,1957年底开始用铸钢堆焊法先后制造成功2t、3t和5t锤锻模。随后,1959年一汽与清华大学又乘胜前进,用同样方法制造成功10t锤锻模。当时用这种锻模制造的5万kW汽轮机叶片在焊缝质量、使用寿命和成本节约等方面都令人非常满意。


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刘鼎同志对该项技术非常重视。《机械工人(热加工)》1959年第8期摘要刊发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通知《在铸模制造中大力推广堆焊先进工艺》,该通知要求全国各有关单位立即学习这个经验。在同期上还作了报道:“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清华大学密切合作,用自动堆焊方法,试制成功一套10t锻锤上用的大型铸钢堆焊锻模,并且已经用这套锻模在我国首次锻打出5万kW汽轮机的叶片,使用良好。这是我国金属堆焊在应用范围和工艺方法上的一个新发展”(《铸钢堆焊取得崭新成就 大型堆焊锻模试制成功》,热加工1959年第8期)。


1959年11月17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一汽召开全国锻模制造会议。会议就推广铸钢堆焊法的钢种选择、堆焊工艺等作出指导性意见,刘鼎同志到会讲话。《机械工人(热加工)》记者参会并作了报道(《用铸钢堆焊法制造10吨锤大型锻模 第一机械工业部召开现场会议推广汽车厂经验》,热加工1960年第1期,见图4)。报道中指出:“模锻化是现代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模锻化的不断发展,锻模的需求量必将大量增加,及时提供大量锻模是保证模锻化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铸钢堆焊法就是能够大量供应锻模的制造方法。”


图4 一机部在一汽召开全国锻模制造会议报道(热加工1960年第1期)


编辑部还特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同志撰写技术文章在《机械工人》发表,如一汽工具分厂撰写了《铸钢堆焊锻模手工电弧堆焊经验》和《怎样防止铸钢堆焊锻模手工电弧堆焊时产生的缺陷》两篇文章。前者介绍了焊前机械加工、堆焊工艺、焊后处理等经验,后者介绍了一汽对气孔等常见缺陷的应对处理方法。


《机械工人(热加工)》的连续报道和刊发的技术文章结合起来,对推广堆焊制造锻模经验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汽冲压生产自动化实践经验推广


此外,热加工编辑部还与一汽冲压车间的通讯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将该厂冲压自动化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以“长春汽车厂大搞冲压生产自动化成果累累”为题(见图5)在热加工1960年第3、4期分两期连载。编辑部的同志写道: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用头等现代设备和技术装备起来的企业。可能有人认为,在这样现代化企业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没有什么油水。但是,汽车厂职工却不为现有条件所束缚,在党的领导下,立雄心大志,经过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成倍地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变一厂为数厂。


图5 一汽冲压生产自动化实践经验推广(热加工1960年第3期)


上期和本期史话分别介绍了一汽生产现场的自动退料装置、自动送料装置、自动化冲模等,共计16种,每种都先介绍其特点,然后结合图样介绍其工作原理。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装置已经颇显简陋,但是,这种现代化的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内容来源:金属加工

声明:资料由本媒体号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资料版权归原公司、机构所有。资料仅供学习参考,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2024-04-12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