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悦翔v架号如何验证真伪?,

《洛神赋》中神秘女子是何许人也?甄宓因何遭遇“豪门恩怨”?

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

在画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画中的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但最终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那么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就是他的嫂子甄氏呢?

由于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所以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氏,由于怜香惜玉,曹植将自己的白马送给了甄氏,帮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也将自己的玉佩赠给了曹植以示感谢。两人再次相见,都觉得命运注定。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于是能够与与甄氏朝夕相处,当父兄为天下大事奔忙时,曹植与甄氏的感情迅速发展,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

魏国建立后,曹丕对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所以甄氏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逐渐色衰而失宠,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但是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所谓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没有发生过恋情。

他们的理由是:第一,曹植不可能爱上他的嫂嫂,曹植与嫂嫂之间的感情只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曹植在年轻的时候与嫂嫂之间是一种亲人关系,长大后,曹丕与曹植兄弟之间存在着紧张的,曹植不会有很多的机会接近甄氏。假若《感甄赋》真是为甄氏而作,曹植这是色胆包天,曹丕不会让这样的文章到处流传。

第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很看重各种伦理。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洛神赋》不过是由于曹植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借《洛神赋》中“人神道殊”来表明自己壮志难筹、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第三,李善注引《记》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既然曹丕没有将玉枕赠给曹植,那么就不会有曹植睹物生情,而为甄氏作《感甄赋》了。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与“甄”通,因此应当是“感甄”。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感甄”之说确有。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

后人否定曹植与自己嫂嫂的爱恋关系不过是重复这些观点。如果说有所增加,只是说,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爱上一个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行为比较随意的曹植是很可能爱上不仅有美貌,又有与自己有较多的相同爱好的嫂嫂的。看来,《洛神赋》中,曹植所描述的“洛神”,很可能就是自己嫂嫂的化身。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自古至今,美女佳人从来都是风流才子、达官显贵争相追逐的目标。最终,或成就一段千古佳话,或留下一段凄凉传说,不一而论,较难把握。

很显然,《三国演义》中的甄夫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只不过,让甄夫人不曾想到的是,自己两度嫁入“豪门”,尽享荣华富贵,却难得善终,最终成了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要说这甄夫人,原本是上蔡令甄逸之女,不仅生得花容月貌,而且颇有才具,比同时期的貂蝉也毫不逊色。按说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对未来应是充满希望和幻想的。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甄夫人三岁的时候,父亲甄逸因病去世,这个苦命的孩子从此失去了依靠。尽管如此,甄氏还是出落得亭亭玉立,远近闻名。后来,袁绍听说此女漂亮,就将其娶回家中给儿子袁熙做了妻子。

嫁入豪门,令人艳羡,甄氏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官渡之战爆发,袁绍大军节节败退,再次把甄夫人推上了难以预料的命运结局。就在曹操大军围住袁府、甄氏生死未卜之际,所幸被曹操之子曹丕发现。当曹丕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城之色”时,就动了恻隐之心。也是曹操眼光毒辣,见甄夫人“有贵人之相”,就命曹丕纳为妻子。初期,曹丕待之甚厚,甄氏还为曹丕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

从来君心难测,自从曹丕做了皇帝,又纳郭永之女为贵妃之后,甄夫人的噩梦就开始了。要说这郭贵妃,也是生得极美,早年其父就曾说过:“吾女乃女中之王也”,故而世人皆以“女王”称之。郭贵妃虽然漂亮,却是蛇蝎心肠。自进入宫中,时时想着谋取正宫的位置,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后来,趁着曹丕有病,就与心腹之臣张韬商议要除掉甄夫人。办法倒也不高明,那就是历代宫廷斗争中管用的伎俩,先刻一个木偶人,上面写上曹丕的生辰八字,然后郭贵妃拿着木偶人,向曹丕进言:“适于甄氏位下掘得此物,系魇镇陛下也。”曹丕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将甄夫人打入了冷宫,不久就派人将其勒死,立郭贵妃为皇后。

按说,如此拙劣行径,搁到现在无论如何都是让人难以相信的,但巧就巧在,郭贵妃抓住了时机:一是正好曹丕有病。古人迷信,有了病不是及时治疗,修身养性,反倒归咎于鬼神和诅咒的力量;二是甄氏失宠。这一点很重要,甄夫人虽然美貌,终究时过境迁,平常人家还好,如今的曹丕已经做了皇帝,三宫六院,美女环绕,对甄夫人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平日里好说,眼不见心不烦,赶上有病这么个节骨眼,再加上郭贵妃的陷害挑拨,曹丕也就不辨真伪、不顾昔日恩情了。

如此看来,甄夫人与其说是死于宫廷斗争的郭贵妃之手,倒不如说是死于曹丕喜新厌旧和与日俱增的审美疲劳。

塘上行

【原文】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蒲草长满了水池,它们的叶子隐约相间。正如你的宽厚正直,不说我也自然知晓。大家都这么说混淆是非,使你不得不离去。每当想起我们相距这么远,我就像没有丈夫一样苦苦的思念。一想到你离去时的神情,我的心就像长了结一样。一想起你那悲伤的表情,我每天晚上都不能入睡。

不要以为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抛弃自己所爱的东西?不要以为鱼肉多了,就可以抛弃大葱和薤菜。不要以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了。出去了为什么又回来,回来了却又想着再出去。边疆的风声使人倍感凄凉,树被风吹的声音都是那么凄凉!从了君以后就要自己让自己快乐,要好好的活下去。

注释

①池:池塘。

②离离:繁荣而茂盛的样子。

③傍:依靠。

④豪贤:豪杰贤达之士。这里是委婉的说法,指的是曹丕身边的新宠。

⑤修修:树木在风中悲鸣的声音。

【作品鉴赏】

《塘上行》妙手偶得之“巧”、一种极精妙并且滥觞于后世的艺术手法

徐祯卿对《塘上行》的点评虽然有部分中肯之言,但亦存偏颇。“工拙之间,相去无几”即是失审之言。虽然此言原是作者比较了甄氏的《塘上行》和陈思王的《浮萍篇》之后产生的感叹,但是,《塘上行》中未经推敲的“拙”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拙”。相反,却是一种“巧”、一种妙手偶得之“巧”、一种极精妙并且滥觞于后世的艺术手法。虽然诗人当时是信笔提诗,无意识的首次运用了这一手法,但这也只能说明诗人禀赋高妙、资质过人。若非如此,何以从“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到“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仅仅两句,便令徐祯卿拍案长叹,顿生“绝殊”之感。

从现实感况继而自然景观,笔法空灵绝妙,两境交相互动、彼此辉映,使作品的情感冲击力陡然倍增。这一妙手偶得的神来之句所采用的笔法,在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中依稀可见。而到了“大历十才子”之首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句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因甄氏首创的这一笔法空灵逸动,佐以钱起的悉心演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遂成千古绝唱。它既写出了曲终人杳的惆怅,又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句之绝才惊艳,曾先后被柳永的《河传》、秦观的《临江仙》所沿用。

《塘上行》曹丕没有带给甄氏多少人间欢乐,反而却为甄氏带来无尽的“苦愁”

《塘上行》之妙,尽在结尾三句。前面之所以评此诗“于悲恸伤绝中另生沉致之姿,风采殊绝”,盖指诗之末句“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依“从君致独乐”判断,诗人心目中的主要受众是她丈夫曹丕。曹丕没有带给甄氏多少人间欢乐,反而却为甄氏带来无尽的“苦愁”,并且最终竟要因谗而杀妻。

可以说,两人之间的感情基本不复存在,形同陌路。在此境况下,曹丕赐死甄氏,甄氏对曹丕可能没有丝毫的怨恨之心吗?那么既然如此,甄氏为什么还要祝福曹丕“延年寿千秋”呢?想必甄氏十分清楚,皇命下达已经是覆水难收,自己即便再祝福他千次万次,也终究不可能改变被赐死的命运。既然将死,那为什么还要希望曹丕“延年寿千秋”?从诗人对曹丕长久以来的哀怨之情来看,从将死的被害者对凶手自然的人性态度来体察,结合即将枉死之人极为特殊的至悲心境,只有一种解释可以成立。那就是,对曹丕憎恶深久的甄氏著写该句的真实意图,是的,“延年寿千秋”看似是何等赏心悦目的祝福之言!但在这赏心悦目的背后,实则蕴藉着诗人无边的恨意。如此匠心独运,古今罕见,唯性情者识之、察之、深悯其情。

作者介绍

甄宓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1> ,又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妾室,魏明帝曹叡之生母。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

本 名

甄氏

别 称

甄姬、甄夫人、甄皇后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中山无极

出生时间

183年1月26日

去世时间

221年8月4日

主要作品

《塘上行》

谥 号

文昭皇后

陵 墓

朝阳陵

2024-04-08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