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车床适合哪些加工材料?,高精度车床加工哪些零件

工业母机,承载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本文正文共2829字

阅读仅需8分钟


智能制造是一个覆盖更宽泛领域的方向型概念。作为当下的“风口”赛道,智能制造正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与核心。谈及智能制造,或许首先闯入脑海的是机器人、智能物流仓储、自动化生产车间等等高端的自动化设备与应用。而实现智能制造这个概念的关键设备,却并不是应用、服务于各场景的高端机器设备,而是通常被我们遗忘、长期被行业忽略、处于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工业母机”。


关键核心技术之首


8月19日,国资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上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这次国资委会议上点名提到工业母机,提及的先后次序甚至比“高端芯片”和“新能源”更靠前。政策上高度重视让“工业母机”概念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近期,工业母机板块掀起涨停潮,板块个股纷纷涨停。国策与资本的看好让工业母机板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拓斯达CNC · 五轴回转中心校正测量

工业母机是为我们“制造机器”的机器,可以狭义理解为机床。按照机床控制系统分类,可分为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其中的的高端数控精密机床,更是整个高端智能制造的核心所在。工业母机类制造业在国家层面的工业体系中,是举足轻重的基石与摇篮,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它的精度与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与综合竞争力,同时也是国家制造业工业与国防工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需求。


这边高端芯片的竞争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越是热闹,都像是在映衬那边工业母机的“落寞”。


国内外差距的形成


既然重要性媲美新能源与高端芯片,战略地位甚至超越后二者,为何前些年机床行业如此低调、不动声息?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在仅仅6年后,清华大学与北京第一机床厂便合作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至此可见,我们的机床产业起步时间并不算晚。


上世纪70年代,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范围的工业强国在数控机床技术上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并在后面的20年内不断交流、发展,逐渐实现了生产数控化机床的技术。但当时的国内受限于技术、投入、研发等因素,机床产业领域整体技术还长期停滞于技术研发阶段。此阶段是国内外技术拉开差距的主要阶段。

长城机床厂生产的数控机床

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数控机床技术在自主研发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研制出了当时具备国际水准的数控机床。在核心技术的发展中,积极采用对外开放政策下“引进来”的方式,以购买技术、海外并购等方式把国外的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国内。


但事实证明,这些足以上升到国家战略物资层面的工业母机核心技术,西方国家不会让其轻易流入中国。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层面一直对中国实行着严苛的封锁。


1996年,沈阳机床耗资上亿元,引入美国的数控技术,但美方只发来一个源代码数据包敷衍了事,中方拿不到核心技术,最终开发的数控机床成了废品。

1999年,大连光洋进口日本机床时,日方强加了一串“霸王条款”:装机地点、用途要限定;擅自挪动机床,会被自动锁死,机床直接成废铁。

2005年,沈阳机床买下德国希斯,原以为技术就此到手,德国法律却规定“本土知识不得外移”,五轴以上机床技术更对中国禁运。

2007年,沈机再次打算用6000万欧元买下一套西方的数控系统源代码,但专家论证发现,此源代码解读要5年,再加上产业化的5年,技术都早已过时了。


遏制不了中国技术的突破,便在市场端对中国自主机床进行影响。

拓斯达CNC · 齿轮传动转台技术

在长时间的“市场换取技术”无果后,中国也有尝试自主研发、走自己发展的道路。但自主研发的路上除了需要面对技术壁垒的封闭,还面临着外国企业的合力围剿:当中国在中低端市场推出自主突破的产品,国外企业便立即响应、低价倾销、争夺市场;高端机床方面,不断地对中国禁售或高价出售。


打压自主研发、倾销争端市场。这些手段让中国在付出更高成本购入进口机床的同时还对进口机床产生更高的依赖。据数据显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床进口国与最大的出口国之一,2019年我国机床进口额共72.9亿元,出口额44.2亿元,贸易逆差达28.7亿元。产业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态势。


中国机床的未来


在制造产业链前端,数控机床作为生产一切工业品的基础设备,高端机床研发技术的薄弱是差距所在。掌握高端数控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拿捏的是行业的命脉,更是国家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过渡的核心内容。


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领域,基础要素决定上层建筑。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掌握首要是解决数控机床领域人才的问题。其次,技术、资金与研发场景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撑要素。高端技术研发需要“有人去做”,同时也需要“有得去做”。

拓斯达CNC · 五轴联动加工中心-GMU400

国资委的重大利好消息无疑给中国机床行业注入了一支强心针。此次会议强调工业母机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自主机床产业的重视程度与数控机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意义。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就意味着后续会有更多配套政策对此行业进行扶持与发展,同时与“风口”上的智能制造相辅相成,带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更新与提速。

拓斯达CNC · 立式加工中心V系列

从行业内部存量分析,在2011年全球机床消费量和产值达到顶峰后,此后长达十年都在下行周期。根据机床一般更换周期约为10年计算,市场普遍认为,2021年或将是机床产量新一轮更新周期的起点。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目前国内机床存量约为800万台,役龄10年以上的传统机床超过60%,即有450万台以上机床处于待更换阶段,意味着目前国内存在巨大的机床更新换代需求,同时也向我们预示着这是机床产业技术应用迭代升级的良好契机。


从行业增量市场看,近年来3C、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需求向柔性化、精密化、轻质化的方面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带动数控机床产业技术的迭代与创新,将对中国机床市场的规模与市场份额产生深远影响

拓斯达科技 · 埃弗米CNC生产车间

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工业母机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论语》中,孔子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造业异于其他产业,它投资回报时间长,需要“细火慢炖”。要实现工业母机完全自主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需要走一段长路。这段路并非单打独斗,占山为王。而是战略研发,共享成果……


在这个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间节点,保持关注、保持耐心、保持信心,国产机床的高端化进程,未来可期。

2024-04-05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