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羚羊车门锁卡住怎么办?,

德国瓦茨曼山脊线穿越

Watzmann山脊线经典段 团长摄

瓦茨曼山(德語:Watzmann)坐落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阿尔卑斯旅游重镇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以南,山东边的国王湖估计对大部分资深游客来说并不陌生。主峰海拔2713m的瓦茨曼山群有着一条贯穿南北的山脊线,它就是著名的徒步攀爬路线——瓦茨曼山脊线穿越路线。累计爬升2396m,穿越山脊线后再下降回起点,全长22.9km的它一般需要拆分成两天才能完成,由于风景奇美,又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故被作为德国徒步登山界的一顶皇冠。

Berchtesgaden小镇方向的Watzmann山脊线(冬季拍摄) Kimlin摄

愿望的实现 由于天气以及错判自己的能力,再加上尝试攀爬的人数较多,这里每年山难出险的次数也十分惊人。感觉没爬过瓦茨曼山脊线的都不是圈内人似的,有点不到长城就不是汉子的感觉。这条线的确一直就在我们的bucket list里放了好久,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契机,再加上Watzmannhaus(山屋)特别难订,就把这顶“皇冠”一直留到了今年。

Bergsteigen.com提供的topo

契机的到来 投入户外运动这些年,认识了许多欧洲的户外朋友,闲聊中发现大家都想把瓦茨曼山脊线拿下。周末山屋位置紧俏,无法订到,于是我们咬牙决定把整个行程压缩在一天内,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天亮前完成大概2000米的攀升,在穿越最高UIAA II的无保护攀爬山脊线后,以最快的速度从碎石头坡以及岩壁上返回到出发点。可行性是有的,但是能够自信安全地完成这条线的朋友不多,最终我们找到了7个团友,决定在7月中旬执行计划。然而,事与愿违,临行前一周,天气本就不稳定的瓦茨曼山区一直挂着雷雨警报,无奈之下只好取消了行程。

“狗”在山脊线上的团长 奥姐摄

其实现在想想,当时这个决定的确是很明智的,因为据报道,那个周末一组强行登顶的团队由于遭遇恶劣天气,最终导致全队无法正常行进,最后动用了附近几十人的救援队将尽19小时的努力,才把其中一名受伤的队员救出。然而,心里一直痒痒的我实在无法等到明年了,再次确定天气窗口后,经过反复讨论,只有其中4人决定7月底同意再次尝试,可老天爷再次跟我们开了一个小玩笑,原定周六登顶的天气,其实还不错,但是晚上16:00后多个信息源提供的预报都是大概率雷雨!于是我们不得不再次把凌晨3点出发的行程提前到了0点,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又有一名队友退出了,最终只剩下3位勇士成行。

夜里的Watzmann全景(冬季) Kimlin摄

半夜出发 多日的降雨,导致德国多地发生罕见的水灾(和河南同时发生),巴伐利亚州南部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洪灾,不少路段被封。本应2个小时的车程,从慕尼黑出发的我们实际花了两个半小时才到达山下的停车场,稍作休整,我们便把装备穿好,准备开始攀登,用了大概15分钟稍作休息便出发了。本来有上车睡觉下车爬山的习惯的奥姐(网名),被袁队(网名)一句车里可能有只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活蝎子吓得愣是睡不着了。比较狗血的是我的登山杖 Black diamond z pole又卡住了,怎么也打不开,只好用一根Leki登山杖“狗”上山了。

凌晨2:00左右的月光 团长摄

头灯下的攀爬 从山下停车场(629m)到达山脊线起始点Hocheck(2650m)的攀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段是较为简单的徒步路线,虽然难度不高但是爬升高度还是很可观的,因此带头的奥姐保持着好像在平地上徒步的的行进配速直接把队伍拉到了Watzmannhaus(1917m)山屋,中间我们还拍了几张明月衬托下的Watzmann山群的照片,撩了一下半夜出来梦游的高山蝾螈(天不怕地不怕的奥姐好像怕小动物)。看看表 2:30不到,比规定的4个小时标准时间短了一个半小时。到山屋里补充了点水吃了点东西后,就继续往山顶进发了。

图片右上方半山腰上亮红灯的那个小点就是Watzmannhaus山屋 kimlin摄

接近Hocheck 奥姐摄

Hocheck上的日出 比起之前一千多米的爬升,接下来的七百多米还是含金量相对高点的。虽然UIAA I可能都没有达到,但是因为光线有限,再加上需要通过gps找路线,因此还是比较刺激的,当然这对我们来说问题不是很大。4:40左右,我们已经看到山脊线的起点:Hocheck (2651m)山峰,大概也就是50来米的高差了。最后一段的暴露感还挺强,这时整个天际线都是橘黄色的,美极了!5:00多三人登顶,这时睡在Hocheck紧急避难所里的登山客们也都陆陆续续地起来了,目的只有一个:日出!


日出前凹造型的袁队 奥姐摄

为了让奥姐拍到日出(其实一来想休息一下,二来想日出之后山脊线穿越更加安全些),我们等了大概45分钟左右吧。期间还躲进避难所里拍了几张照片,和家里人报了平安。

久违的日出 奥姐摄

在和屋子里的哥们聊天的时候,被告知他开始犹豫今天是否穿越了,因为风特别大,下午又有雷雨...而且自己只剩下1升水了。搞得我心里也有点虚了:)然而“来都来了”这句该死的话荡漾在我们耳旁,看到有人开始出发了以后,重新整理好装备的我们便踏上了这段久违的山脊线征途。

避难所前的袁队 团长摄

穿越突击 除了风大,其实天气情况还是很适宜的,除了温度适中外,岩壁也很干燥,基本上没啥借口不爬:)收起登山杖,戴上手套,绑紧鞋带,三个人便从登山模式转为攀爬模式,全长大约4.5公里的山脊线穿越就此拉开了帷幕。

日出没多久 便启程了 奥姐摄

因为路书上有标记UIAA II的路段,因此一开始爬得还格外小心,但是渐渐地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难,因此我们的速度仍然保持得很好。虽然很多较为暴露的位置不一定有绳索保护,但是只要不过分恐高,并且有一定的攀岩经验,再加上平时有氧运动的加持的话,其实会发现这是一条相对较为轻松的攀爬路线。虽然很多路段都没有绳索保护,但是只要遵循标记的路线前进,基本上不可能迷路。

行进中 奥姐摄

挣扎中的团长 奥姐摄

有保护的路段 奥姐摄

到达中锋 Mittelspitze 感觉出发没多久6:30,就到达了一座山顶的十字架下,先到的几个德国人坚持这里不是山脊线的中间节点:中锋Mittelspitze (2713 m),我们只好打开GPS再三确认,结果没过5分钟,其中一哥们还专门折返回来纠正道:这就是中锋!

标准游客照 奥姐摄

没想到会如此轻松,竟然如此惬意地刷到了山脊线的一小半位置,感觉时间压力顿时小了很多。袁队为我们拍了十字架旁的标准游客照后,便继续督促大家加紧赶到山脊线的终点:南峰Südspitze (2712 m)

著名的南峰东墙Ostwand 可以多段攀岩 团长摄

南峰 团长摄

向南峰进发 团长摄

成功穿越山脊线 虽然和前半段山脊线的长度差不多,但是去南峰这段明显落差大些,暴露感以及难度都有所增加,不排除这是体力有所下降的感性认知。因为还背着登山包,许多需要在岩缝里钻来钻去的地方就显得略微尴尬了,经常卡住。

“卡住”的团长 奥姐摄

暴露感不算什么 奥姐摄

上下交替前进是山脊线的特点 奥姐摄

倒着下山是个必会技能 奥姐摄

南峰近在咫尺 奥姐摄

到达南峰最后一段爬升路段之前,还需要通过一条本次山脊线上最为暴露的山脊,腿软的可以尝试弯腰压中心“狗”过去,对自己有信心的当然也可以很从容地刷过去。我觉得我们是狗刷相结合地过的:)

山脊线上沉思的奥姐 团长摄

一路负责联系外界的通讯官袁队 奥姐摄

一路负责摄影的奥姐 团长摄

最后的山脊线袁队过的很轻松 团长摄

避难所过夜的人 团长摄

接着就是一段感觉很漫长的爬升,终于看到了巨大的十字架,南峰近在咫尺!看看表:8:00。坐在峰顶的平地上沐浴着早上温柔的阳光,享受着自己从山脚下背上来的红牛和运动饮料(我没在山屋补水),吃着准备好的便当,总有一种在吃午饭的错觉,然而看看表,这才是八点多啊!

好累 奥姐摄

抢先一步到达顶峰的奥姐 团长摄

游客照 路人甲摄

袁队还搞怪地问山底下的国王湖是哪个湖。这时看到之前在避难所碰到的“一升水”哥们也安全的抵达这里了,本着一回生二回熟的厚脸皮精神,把运动饮料递给他喝了,感觉他一开始还不敢相信,可能是渴坏了,二话没说就咕咚咕咚灌了半瓶。

国王湖 团长摄

因为苹果悄悄地更改了手机的后台设置,导致我莫名其妙地没了网络,因此全程只能靠袁队来和外界联系,发消息报了平安以后,还按例敲了一下十字架上的钟(显得略傻)。仔细观察了一下云况,觉得的确3点前不可能有雷雨,紧张的神经瞬间完全松弛下来,甚至有了些睡意。

继续报平安 奥姐摄

准备下撤 奥姐摄

真正的挑战 虽然早有准备(不少文章里都提到下山段非常长且不容易),但是看到下山的路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不容易”在哪。除了至少是UIAA I的难度外,许多下山段是基本上没有绳索的,然而部分路段仍然比较暴露,而且海拔仍然在两千米以上,三公里将近一千多米的落差的下山路不时要在碎石头路和简单下攀之间无缝切换,翻过一座草坪以后,本以为可以变成普通徒步路线的我们,却绝望地看到另一段下攀的路线,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三四次,好不容易看到了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山谷,总算有个奔头了。

手脚并用的下山 奥姐摄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其实碎石头坡下山是有技巧的,我和袁队基本上是“跑”下来的,感觉有点像在滑雪,十分舒服,而且不伤膝盖。路上还碰见野羚羊一家,忍不住又多拍了几张照片。到达第一个草坪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一块牌子上标注着水源的方向,脑补了一下“一升”哥可能看到它快哭的画面,差点没忍住笑出来。因为我们水很充足,于是决定继续下撤。

搞怪的袁队 奥姐摄

路上见到山羊一家 奥姐摄

因为碎石坡下的太快据说袁队的鞋子快着火了 团长摄

羊 团长摄

疲惫的酸爽 好不容易,真的是好不容易,我们终于走到了Wimbachgrieshütte(1329m)山屋,在看到其他端着啤酒杯畅饮的登山客们的那一刻,疲惫的感觉变得愈发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八公里基本上在山谷里,而且较为平缓,我们决定放肆一番,好好地补一补,给自己点了啤酒和猪排,于是一个健康上进的攀爬活动瞬间被蒙上了腐败的色彩。

下山途中的奥姐 团长摄

或许是因为酒的缘故,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几乎是简单的平路,速度也提不上来了,只是机械地跟着袁队沿着干枯的Mimbachtal山谷河床前进。不知走了多久,忽然听见了水声,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到达了Wimbach河的水库边,看着清澈的雪山融水,我们终于妥协了,脱下鞋子好好滴泡了一下可怜的脚,真心希望这会儿下游没人在打水喝。冰冷的河水让疲惫不堪的双脚感觉到无尽的酸爽,也激活了半睡半醒的我。“专坑队友”的袁队还非要我试吃一个根本不像能吃的红菇的红姑,结果被辣得半死,差评。不久,我们终于回到了出发点,没休息多久,精力过人的袁队就开车出发了,毕竟回慕尼黑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呢,路上我也没忍住打了几个盹,天知道袁队是怎么忍过来的,反正后座的奥姐已经和蝎子和平共处了,早就睡得呼呼了。就这样,我们愉快且安全地完成了此次山脊线穿越计划,晚上作为发起者,我以一顿不怎么地道的中餐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句号。饭局上我们不仅和家人朋友们分享了许多山上的细节以及趣闻,面对着外面电闪雷鸣的暴雨天气,我们暗自庆幸自己把行程做了合理的调整,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途中的奥姐 团长摄

总结 山脊线穿越本身难度其实不大,绝对不会超过UIAA II 个人觉得甚至就在I 和I+ 以内吧。但是整体长度上以及上下两千多米的高差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天完成整条线路是的确可行的,但是并不建议大家盲目尝试。比较科学可行的办法是避开周末,在周中分两天时间完成,如果住Watzmannhaus,行程就会轻松很多,当然下山那两千四百米也是免不了的,但至少相对不会那么惨。缺水可能是Watzmann穿越出现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因此建议大家务必保证自己在山脊线上至少还有1.5升左右的水,方可安全通过。好天气也是成行的必要条件,切勿有侥幸心理,因为在山脊线上如果变得湿滑或者打雷,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回望watzmann Kimlin摄

作者本尊La sportiva真的没出钱... 奥姐摄

后记 之 第二天的抱石探馆 本以为自己可能会“躺尸”一整个上午,没想到7点多就醒了,和王总奥姐吃了点早餐以后就去市中心刷了顿慕尼黑啤酒猪肉传统菜。想到下午还约了慕尼黑抱石攀岩一姐乔帮主在慕尼黑抱石东馆见面,还有些窃喜,因为本以为自己可能会走路都走不动,结果感觉身体恢复的还行,至少不至于完全去打酱油。

慕尼黑一姐乔帮主也来给我们接风了 团长摄

慕尼黑实力派选手kiesa 团长摄

本文校对王总(团长媳妇)团长摄

才开业不久的boulderwelt ost岩馆果然名不虚传,不仅有很多新奇的路线,整体设计感也很强,馆内的装潢也很open,让人有一种十分舒适的代入感,十分推荐。在这里我们还碰到了其他几位登山友人,以及乔帮主的男友Jonas 阳光boy,还有几位约好的团友。就这样,我们在馆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日。

献给永远在攀爬路上的人 团长摄

2024-03-27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