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手很野如何在赛事中保持专注?,

《洞察型领导》:洞察型领导是怎么炼成的?看看这些问题吧

讲个冷笑话。

汤姆和迈克是一对好伙伴,经常在节假日结伴出游。

这天,他们在森林里探险,遇到了一只大黑熊。看到黑熊向他们跑过来,汤姆赶紧从背囊里取出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

迈克一看,骂道:“你干嘛呢?换了鞋也跑不过黑熊啊!”

汤姆说:“我不需要比熊跑得快,我只要跑得过你就好了。”

先不说友谊和友情的价值。单单就求生的本能来说,汤姆想得没错。

可是,黑熊是这么想的吗?如果,在附近的熊二、熊三也追过来怎么办?

虽说只是个笑话,但是有人就从这些“微弱的”信息中,感受到了明显的危机:

成功者如果只是仅仅比对手略微跑得快一些,只能为自己赢来短暂的求生机会。假以时日,独角兽、灰犀牛、黑天鹅很可能都出现在自己前行的路上……

过去,人们会说这是“杞人忧天”;今天,人们把这叫做“洞察思维”。

洞察力(网图)

而正是这种洞察思维,造就了许多“洞察型领导”——他们或者创业一举成功,或者转型顺风顺水,或者终于东山再起,或者不负危难受命……

一句话,他们把这种思维,变成了新的能力:洞察力!

这样的“洞察型领导”是怎么做到的呢?在“分新秒异”的数字化浪潮冲击之下,这个“洞察力”学得来吗?

《洞察型领导:企业如何穿越数字噪声》(下文简称《洞察型领导》)应运而生了!作者是两位在商业战略、决策科学、市场营销领域的超级“大V”:美国人乔治·S.戴博士和保罗·J. H.休梅克博士。

他们强强联手,借助从全球118家知名公司收集的丰富数据,对335个组织进行了验证,写成了这本具有非凡创意的著作。

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罕见的洞察思维案例。

不过,先看看对于以下陈述的感受,测试一下现在的你(或者是未来的你),有没有“洞察型”领导的潜质。

01 “我们的业务很稳固。”是喜,还是忧?

想必,绝大多数领导者在听到这个报告时,会志得意满,甚至有些飘飘然。

可是,以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而知名的奥多比(adobe)公司新任CEO却感到惴惴不安。因为,他凭借职业洞察力,马上感觉到了这句话后的潜台词。

“我们的业务很稳固。但是没了增长。

果不其然,2008年,在经济衰退和数字化大潮的双重袭击下,奥多比公司遭受重创。公司股票价格在6个月内狂跌60%,甚至连公司的生存都命悬一线。

所幸,富有洞察力的公司领导团队及早启动了两项数字化转型计划:进入数字营销新领域和开启“基于云的订阅”。

熬过了艰难的阵痛期和转型期,“基于云的订阅”销售额连续翻番。到了2019年,奥多比公司的股价上涨了两倍,市值超过了1000亿美元大关。

书中插页(1)

一般来说,飙车手会本能地专注于车子前面的道路,但是最优秀的一级方程式赛车手会将目光抬高一点,专注于更前方的道路。这样,他们做好了规避潜在风险的准备,赢得了获取比赛胜利的更大可能性。

在这一点上,奥多比公司的领导者就是优秀的赛车手。

居安思危,让领导者保持一种警觉意识;洞察思维,让领导者抓住了行动的时机、场合与方式,形成了洞察力。

从“思危”,到“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从被迫应对到主动出击的天性养成。

华为公司的“备胎计划”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洞察力产生的巨大影响。在致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他们说:

“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

在云淡风轻的季节,华为做出的决策,不仅让公司走过了“华为的冬天”,还见证了奋斗的春天,经历了流火的夏天,又收获了一个开始好转的秋天。

华为和任正非(网图)

任正非说:“最好的防御是进攻,要敢于打破自己的优势,形成新的优势。”

《洞察型领导》中说:洞察是一种卓越的能力。它能预测严重威胁,识别重大机遇,然后在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比其他人更迅速地采取行动。

02 “我们已经进入行业前三。”是好,还是坏?

今天,人们在享用着微信、支付宝等无接触支付手段的方便与快捷时,可能不会想到、甚至从未听说过一个叫作“万事达”的国际信用卡组织。

但是,正是这个当初的信用卡公司,开启了无接触支付的先河,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2009年,在花旗银行工作了13年的阿贾伊·班加出任万事达信用卡公司的CEO。他很快发现了三个值得深思的事实:


一是万事达公司当时的业绩发展很好,正在努力追赶行业最主要对手维萨卡(Visa)。


二是所有的信用卡公司竞逐的市场份额很小,仅占全球零售业交易的15%。而另外高达85%的交易行为是通过支票或现金完成的。


三是人们在匆忙中赶火车或是吃饭时,最需要的是一种快捷支付手段,而不是急急忙忙翻找现金,排着长队等候支付。

为什么只盯着15%的市场,争做前三,而不去开拓85%的市场,成为老大呢?

万事达卡(网图)

万事达领导者高度的洞察力,开启了全新的市场。他们与伦敦交通局合作,推出了一种非接触式解决方案,解决了乘客排队购票的困扰。这就是今天在城市生活中还在使用的交通月卡、年卡,以及市民卡的前身。

芝麻,固然芳香馥郁,奈何体量太小;西瓜,当然可口美味,吃着着实过瘾。

转型,未必成功。但是成功的转型都离不开三个核心因素:

市场需求,用户体验,时代所迫。

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动迎合“由外向内”的压力,积极激发“由内向外”的动力。

柯达胶卷和富士胶片曾经是影像业双雄,垄断着这一市场的绝几乎全部份额。但是在数码技术的冲击之下,它们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柯达和富士(拼图)

柯达向左,富士向右。

有着巨人般体量的柯达公司在经历了百年辉煌之后,却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难逃“恐龙的命运”,在2012年1月19日,宣告破产,完成了它“生于胶片,死于数码”的一生。

而几乎在同一时段,富士胶片却成功地实现了转型,活跃于医疗设备、护肤美容、高性能材料等新兴行业,完成了它的“二次发育”。2014年,富士胶片跻身财富榜世界500强。

当石油价格的一次次上涨,敲击着广大消费者脆弱的玻璃心时,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壳牌石油是不是在“明目张胆”地偷着笑呢?

《洞察型领导》一书中披露了如下事实:近年来,壳牌公司一直在加大对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投资,把赌注压在了氢燃料等清洁能源的研发上,目标是导航新的能源系统价值链。

“该公司充分认识到,一个史诗级的转折点即将到来,从那时候开始,世界将从石油转向清洁能源。”

这个转折点在什么时候呢?据分析,应该是在20多年之后,也就是21世纪40年代晚期。

更早预见,更快行动。这就是洞察的核心意义和价值所在。

03 “我们必定成功。”是信,还是不信?

世人追求成功,常常把追求成功作为毕生的事业。

洞察型领导、洞察型组织更是如此,因为他们肩上担着更重的责任。往小里说,为了他们自己的身家荣誉;往大了说,为了一个机构、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为了国家和整个社会。

所以,生活中,有一句话就常常萦绕在我们耳边:“我们必定成功。”

不过,在洞察型领导眼里和洞察型组织的活动规则中,多了一个补充项:

“我们必定成功。我们也容忍失败。”

洞察思维(网图)

这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也是练就洞察力的机会。在历练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付出“试错”的成本,也可能会经历很大的风险。

不过,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从未失败过,你就从未尝试过任何新事物。”

像万事达公司CEO班加这样的洞察型领导更是立下宏愿,旨在让整个公司都明白:长远的眼光和积极的行动在公司中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提高洞察力呢?

《洞察型领导》的第七章给出了一份“行动方案”,特别将提高洞察力的四个变革步骤整合成了一个路线图,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书中插图(2)

其中,对于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显示领导层对提高洞察力的决心”,又提出了六个“领先的”问题:

◎我们要花多少时间来探索未来

◎我们是否鼓励多样化的建议

◎我们的关系网络有多广和多好

◎我们在这里讲述的关于洞察力的故事是什么

◎我们是否充分调动了董事会的积极性

◎我们的洞察系数有多大,以及我们是洞察型的还是脆弱型的

任正非说:“天上掉下一块东西,人们觉得只要是馅饼就已经喜出望外了,实际上天上掉下的是一块金子。”

洞察力,就是上天赋予人类的一份独特礼物,有人会先得到,有人会晚得到,有人可能永远也得不到。

在《洞察型领导》的附录部分,有一套“评估洞察力的诊断工具”。不妨试试。

写在最后

过去,“吃着碗里的,还瞅着锅里的”,常常被用来讥讽某人贪心不足。如今换个角度来看,过去的说法是不是有些偏颇?

锅里的食物总是有限。或多或少,人人有份。

或许,他想的是怎样才能分到更大的份额,或者是如何在锅里做出新的美食。

或许,他想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这口锅被天外飞石打破了呢?

匪夷所思,还是奇思妙想?

伏尔泰说:“判断一个人,要看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看他给出的答案。”

对于《洞察型领导》这本书,读者诸君会有什么问题呢?

2024-03-21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