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外形尺寸合理吗?,萨特强弓外形

看不懂《信条》的时间,但可以看懂空间

撰文 施越

在《信条》中,人类面对的危机是全球性的,导演诺兰希望观众们能够作为一个世界共同体去感受这场危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信条》的取景遍布了全球。

《信条》主要讲述了间谍利用时间逆转技术和一个邪恶的俄罗斯军火贩斗智斗勇,拯救世界的故事。在电影上映前,“诺兰坚持实景拍摄,炸了一架真飞机”曾经是这部影片的宣传卖点之一,电影上映后,观众评价褒贬不一,“炸一架真的飞机”也让观众开始质疑诺兰坚持实景拍摄的必要性。

“实景拍摄”是他想让观众沉浸于电影画面的手段之一,“为了使电影更有趣,我们热切地期望能够将观众包裹在影片中,然后带着他们去旅行。”

如果深究这些电影取景,就会发现每一处拥有场景特写的建筑,都对电影角色和情节的塑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果你看过不同导演版本的《蝙蝠侠》,一定会对诺兰《黑暗骑士》版本的蝙蝠洞有着深刻的印象:头顶上方是布满方形顶灯的天花板,下半部分是未经修缮、露着水渍的混凝土墙和地板,与蝙蝠洞里停着的豪华跑车显得格格不入;蝙蝠洞尺度不高,纵深却在亮得刺眼的天花板之下,形成了一团深不见底的黑暗。蝙蝠洞象征着蝙蝠侠的内心世界:一半恪守且光明,另外一半浑浊并迷惘。

同样的手法,诺兰在《信条》里也用在了反派俄罗斯人萨特的身上。和蝙蝠侠不同,萨特在电影里没有光明的一面,是一个有着乌托邦式理想的、无情、残暴的反派角色。因此,对于萨特,诺兰剥去了蝙蝠洞里代表光明的那一面——剩下了冷酷的混凝土,作为建筑语言来帮助观众解读萨特。

《黑暗骑士》中的蝙蝠洞

《信条》 中的第一个生混凝土建筑,既为电影开场,主角执行任务时闯入的基辅歌剧院。剧院里的观众被歹徒劫持,剧院被炸毁,在后来的情节里证明了爆炸事件正是萨特的阴谋。这个剧院取景于爱沙尼亚的Linnahall,这是一座在1980年为了莫斯科奥运会而建造的场馆,内置音乐厅,可以进行体育和娱乐活动。

歌剧院爆炸的场景

Linnahall是一座大型的对称混凝土结构组成的粗野主义建筑,设计在入口两侧的宏伟阶梯通向建筑顶层,远看就像是无休无止地朝天空延伸,让整个建筑也融合了一些玛雅神庙的风格。

Linnahall的楼梯

粗野主义建筑,也被称为“野兽派”建筑,以未加工的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成为表面没有任何装饰与色彩的“裸露”混凝土建筑。粗野主义建筑往往体型巨大、设计呈夸张的几何或者对称型,人们光从外观就能看出建筑结构和建筑内部的构造,表面的混凝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风吹雨打以后会受到磨损,也会留下水渍、钢筋上的锈迹、长出苔藓。

在玛雅语言里,“神庙”被称为“神之屋”

粗野主义建筑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压抑的、冰冷且沉默不语的,而一座经历时间磨砺的粗野主义建筑,风霜会给它留下破败的痕迹。这些建筑语言恰恰与电影中萨特的形象相契合:他冷酷无情,每次一出场都带来一种低气压的氛围。他残暴、杀人无情,自己却也患上了癌症,命不久矣。

法国圣玛丽昂学校的混凝土外立面受损严重,远看有种阴森气息

萨特在电影里扮演了一头不讲人情的野兽,“野兽派”也成为了表达萨特的一种视觉语言。影片中被萨特用来逆转时间的“传送门”,和其他科幻电影里那些看起来充满科技感的传送门不一样,萨特的传送门使用了厚重的混凝土材质,和粗野主义建筑一样,仅仅起到了功能性的作用,不用考究的装饰和设计,承接了“野兽派”的主题。

粗野主义建筑在西伯利亚地区很常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电影里也对应了Sator的俄罗斯人身份

片中的另一处粗野主义建筑群出现在电影末尾的战役之中。导演取景于加州鹰山中的一处的废弃铁矿山,小镇自80年代以来矿井关闭以后,人口逐渐减少,遗留下的建筑形成了被人废弃的“鬼城”,破败的混凝土建筑孤独地在荒漠中屹立。

鹰山的建筑群

在原有建筑群的基础上,诺兰和他的团队又在现场另外建造了许多全尺寸的粗野主义建筑,才最终打造了这种视觉上令人难忘的,有着戏剧性效果的衰败建筑群。在这段情节里,萨特与妻子凯特的冲突,和主角小队在荒漠里的战斗在同一时间进行,主角小队一边在击破建筑,凯特一边在事实枪杀萨特的计划。荒漠建筑群既是萨特毁灭世界的基地,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视为是萨特的一个分身,肉体之身和信念寄托在同时瓦解,最终又在同一时刻走向了灭亡。

粗野主义建筑在世界各地并不受欢迎,除了它风格呆板、破坏城市景观、建筑外立面在潮湿地区容易老化以外,粗野主义的批评者也认为它代表了一种冷血的极权主义形象,因为它颜色单一,风格统一,在极权国家被视为压制性作用的隐喻。

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粗野主义建筑营造出的压抑感

在电影里,萨特的极权主义特征也表现为对妻儿的极度掌控。粗野主义建筑通常由重复的模块化构件组成,成本低廉,节省材料,主要着重于建筑的功能作用。60年代到80年代时期,在包括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苏联等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当中粗野主义建筑相当受欢迎。

Linnahall音乐厅

爱沙尼亚建设Linnahall时,还是前苏联的一部分,因此Linnahall在1980年一经建成就受到了高度的赞扬。

可惜,正如鹰山的粗野主义群建筑,以及其他历史上知名的粗野主义建筑一样,从那以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建筑都遭到了被遗弃、被拆除的命运,Linnahall也被废弃了十年之久。

为了拍摄歌剧院的场景,诺兰和剧组人员在Linnahall音乐厅进行了彻底的打扫,修复了座椅、地毯、抛光了混凝土表面,让音乐厅重获新生。

俯瞰Linnahall,可以看到墙上有许多涂鸦的痕迹,整个场馆年久失修

爱沙尼亚是整部电影取景最多的地方,除了音乐厅,影片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建筑——主角接触“倒转子弹”的实验室,是爱沙尼亚塔林市的一座法院。

这座建筑现在也不对外开放了

萨特在奥斯陆自由港的公司la rotas,实际上也是取景于塔林,是塔林的KUMU美术馆。KUMU美术馆的建筑也被称为“Circulos”,在拉丁语里是“圆形、圆盘”的意思,这是一栋圆形的建筑,建筑外立面的弧形永恒连结,建筑内墙与外墙永远处于完美的平行状态。萨特的公司la rotas,在拉丁语里是“旋转、滚动”的意思。在这里,主角第一次见到了传送门,传送门的形状也被设计为了圆柱形。可以发现,诺兰有意将萨特的公司取景在此,正是想表达萨特不仅是运作la rotas公司之人,也是在此“旋转轮盘”之人。

KUMU美术馆内部

塔林市文化部长在去年6月6日召开了政府新闻发布会,呼吁塔林市政府放宽对于诺兰在塔林拍片的限制。他认为,诺兰的电影可以帮助塔林振兴当地的文化和旅游经济。“如果诺兰的电影成功了,那么其他好莱坞的电影制片人也会来这里,长远来看,这对爱沙尼亚的电影和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说“野兽派”建筑代表了冷血的萨特,那么电影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和代表建筑就和死灰般的混凝土产生了强烈的差距。电影中最豪华的场景,出现于主角与走了一个过场的迈克尔凯恩在一家私人俱乐部里会面。主角走过俱乐部大厅——诺兰给富丽堂皇的大厅从头到尾地来了一个特写。

《007-量子危机》中的Reform club

这家私人俱乐部名为Reform club,位于伦敦,在1836年成立之时仅对国会议员开放。它由英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巴里设计,他也是设计英国国会大厦的建筑师。俱乐部建筑外形呈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内部装饰参考了罗马的法尔内塞宫,米开朗基罗曾受委托修建法尔内塞宫,这座宫殿后来被称为“罗马的四大奇迹”。Reform club外部庄重,内部豪华,在这里,迈克尔凯恩给主角递了个袋子,主角惊叹道:“你怎么把戈雅的画放在harrods商场的袋子里?”

Reform club曾经出现在多部电影中。它在《007-量子危机》里是政府办公室,在史蒂芬·金的《幻影凶间1408 》里是纽约海豚酒店的大厅,在《四根羽毛》和《帕丁顿熊》里也都出现过。

Reform club中央模仿了意大利的庭院设计

在影片的最后,凯特一如既往地在学校门口等待儿子放学。这次,她终于可以顺利接儿子回家了——这座设计古典的建筑事实上是一座住宅,凯特等待的从来就不单是能够在放学时和儿子见一面,而是能够拥有一个和儿子在一起的家。

对于“野兽派”建筑的争议或许就像对于《信条》的争议一样,或许这也是诺兰电影的魅力所在。

像一本书,有着永远也解不完的谜题。

编辑 调反唱唱

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4-03-17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