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词:怎么办理,疑问词怎么对状语进行提问

2021怎么考?看2020高考作文透露的命题思路,转给新高三学生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爱小卷(公众号:axjcom)


2020高考作文透露什么命题思路

小满宝宝第一时间整理了

一线名师对全国各卷的权威解读

为2021备考指引方向


1.全国Ⅰ卷

适用地区: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北 湖南 广东 安徽 福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读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从材料特点看,可以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回归——回归传统文化,具体指向为“读史使人明智”。这则叙述性材料,主要参与元素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3人的作为及特点可表述为:桓公遇险“装死逃脱”,足见其机智,为君“任人不避敌”,足见其襟怀宏阔,这些品质与他终成“五霸之首”密切相关;管仲前有“阻击射杀”,尽其人臣之责,无可厚非,后得桓公“重用”,倾心尽力,成就齐国霸业,可谓得其所、尽其才;鲍叔不仅“知人荐能”,且愿“甘居其下”,其家国至上、谦逊淡泊的特点显而易见。众人一台戏,各有角色,各有戏份,也各有特点。材料内涵丰富,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足够多的立意角度与个性选择。

贯彻“树德立人”的育人宗旨,是作文命题的前提与基础。回眸历史,观照历史,烛照现实,吸收养料,实为命题之初衷,也是近年各类作文命题之亮色。材料中主要人物身上,不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凸显生存智慧、治国才具,无一不能为今所用,为我所用。

从写作要求看,一则颇有“情境感”:“班级座谈”“展开讨论”,要求考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思维。二则颇有“应用感”:“对哪个感触最深”“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强调框架内区间内的实际应用。这一点与2019年类似,切实贯彻了高考语文评价体系的具体要求。


2.全国Ⅱ卷

适用地区:甘肃 青海 内蒙古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宁夏 新疆 陕西 重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读

“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宏阔的视角,不能单纯写成抗疫英雄事迹的罗列,而要在宏观上写出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在微观上写出自己作为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今年的作文也给新高三备考指明了方向。社会生活、国家大事本就是生命的归依,语文学习就要以社会生活为外延,以语言为载体为时代发声。


3.全国III卷

适用地区:云南 广西 贵州 四川 西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读

本作文题有两个关键概念,一是“镜子”,一是“自画像”,表达得非常感性、形象,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化实为虚”,理解其具体内涵。“镜子”可以是自己真实的经历,也可以是听闻的事件;可以是认识的亲人师友,也可以是文艺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可以是自己取得的成绩,也可以是自己遭遇的挫折……总而言之,只要它能引导考生审视自我,任何人事物都可以入诸笔端。“自画像”本意是指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那么此处,指的是考生对自己的总体认识和自我评价。

明晰了两者,更重要的是读懂题目要求,给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也就是作为学长与其分享自己高中生活经历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目的,即以自身感悟引导和激励新生。紧扣“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这个要求,引导新生树立规划人生的意识,确定理想目标并明晰为之努力奋斗的路径,行文中不可泛泛空谈,要具体谈及方法和策略,既要体现眺望星空的胸怀气魄,还要阐述脚踏实地的奋斗历程。


4.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读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了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向考生提出写作任务,引导考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与此同时,还体现了“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对写作思维的高要求。“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拉开距离”与“密切联系”表面上看,是颇具相反意义的两个短语,却在作文命题中和谐地统一在“抗击疫情”这个全国性的社会大事件中,二者对立又统一,这种相反相成,充分体现了分析论证中的辩证思维;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人民先国家之急,迅速响应国家号召,各行各业紧急行动,为国分忧解难,为国担当奉献。

这种国与民的联系,相辅又相成,是分析论证中的又一思辨思维。对于考生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很好地把这些理性思维和国家认同、责任担当的内容相结合,也非易事。


5.全国新高考Ⅱ卷(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读

本次作文题目遵循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要求,从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的精神主线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巧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提升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能力,实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

试题比较灵活,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考生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审题难度较低,考生可从家乡生活入手,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地方,例如旅游胜地、文化古城等。通过调动记忆中存储的相关素材储备,对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进行筛查,对能唤起记忆与情感,或许是难忘的故事,又或有特殊的意义的角度进行排序,选择较好入手的角度进行切入,由浅入深,挖掘该地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

写作时可以从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角度准备谋篇布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人事物进行介绍,为避免千文一面雷同现象,选择材料时注意体现选材的精神内涵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引领。


6.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专家解读

大作文题二选一;以小切口,大主题的命题思路,引发考生认识个人如何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认识“每一个人”在抗击疫情以及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责任与使命;认识各部分在“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1题侧重考查论述能力、理性思考水平。试题以最新的材料,即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的报道为素材,选取“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一句作为写作考查的切口,引发考生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第2题侧重考查记叙能力、形象思维水平。试题以“一条信息”为题,引导考生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从“一条信息”中获得的感悟,受到的影响,学到的东西等内容,从而深入思考信息时代如何面对、处理每天从手机、音视频和纸面、口头等方面,纷至沓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汲取好营养,提高辨别力,传播正能量,营造健康软环境。


7.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解读

今年天津高考作文材料寓宏大于微细,包含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守望相助的个人担当等丰富内涵。材料以2020年春天作为思考“中国面孔”的出发点,引导考生聚焦中国抗疫精神,探究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进一步关注个人责任、文化认知、国家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激励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现实,启迪考生拓展思维,体悟民族精神,省察自我发展。

题目立足时代精神,命题现实代入感强,可由现象挖掘本质,展现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作文可议可叙,角度开放,为考生的延伸思考、个性化写作预留了充分空间。整体看,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也是助推考生思想成熟的成年礼。


8.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读

从命题趋势上看,近年来,全国各道作文题都在贴近生活,体察这个时代的变化,唯独上海卷依然专注于哲理思考,“两耳不闻窗外事”,显得有些“高冷”,似乎跟不上时代了。但本题我们却看到了上海卷的作文命题在全国作文命题关注时代的洪流之下,也迎来了自己的“转折”,体现出了时代性。

从命题形式上看,本题依然秉承了不在审题上设置难度的理念,材料的讲述非常简单,用选择疑问词“是否”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体现出了上海卷一贯的思辩特点。

这篇作文可以从两个角度选择主题:1.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2.人可以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虽然这篇作文没有指定出固定的选题,但很明显出卷人是希望学生结合今年的新冠病毒去讨论这一主题。总之,本题兼具了生活性、时代性、思辩性,同时具备了以往的上海卷命题中所没有的多个特点,也体现了创新性。


9.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专家解读

2020年江苏高考卷语文作文题依然延续了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题目体现了高考命题紧扣时代脉络,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体现了江苏高考站在时代的立场,占据人文道德的高地,俯瞰高考学子心灵塑造的命题追求。

考生应当要致力于对材料语句、材料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材料的内容关联进行深入理解,进而归纳和整理信息,找寻写作角度。

比较2019年和2020年两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材料。我们认为2020年作文命题的材料,延续了2019年命题材料的特征: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写作的角度需要从对材料整体分析和综合把握中得出。整体综合把握材料,需要对材料语句、材料语句间的句意、逻辑关系,以及材料的内容关联进行深入理解,进而归纳和整理信息。

写作要实现理论思辨与现实生活的辩证统一。考生们可以结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内涵的理解和写作立意提出的多对关系展开议论;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从材料第四句给出的大致的价值判断提示“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寻找可以记叙的故事进行记叙文写作等。


10.浙江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专家解读

这篇题目表达的比较明白,就是让考生思考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与实际社会生活中可能会产生的误差或不同,我们究竟应该是追求自我做独特的自己,还是应该按照社会与家庭的预期,扮演好我们应该扮演的角色?也可以讨论我们的价值到底是自己所赋予的,还是社会与家庭所赋予的?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区别等等。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让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里要讨论的其实是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问题。“关系问题”一直是高考作文题目里的关键词,它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很多高考作文都有这种“关系”的影子。这篇作文里,如何既坚持个体特点,又兼顾其他社会关系,这样兼容、和谐的关系,是考生可以发挥的。

2024-03-08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