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汽车续航里程能满足远途旅行吗?,

四个印象重新认识古凉州!汉唐气象的巨大“文化风眼”,顶起来

李林山史学作品,请关注:

一片孤城万仞山

汉唐时期,长安以西最大的城市是哪个?肯定是凉州了——

汉唐时期的凉州,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早在东汉时期,凉州就是商贸经济发达的城市,“市日四合”,“贤于内郡”。到了唐代,更是出现了“凉州七里十万家”“人烟扑地桑柘稠”的盛况。而在军事上,“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是长安以西最重要的屏障,寄寓了汉唐戍客征士无尽的边塞情怀。凉州,就是一幅汉唐边塞史诗的绚烂长卷。著名文学家李敬泽称叹:“凉州,是中国人恒久的精神边疆”;在历史的长镜头里,简牍上恒久弥新的墨迹、有着22门宏阔气象的姑臧大都、“白马翩翩”“仗剑浪游”的侠客、驰如电光的凉州大马、霓裳羽衣、《凉州词》等等,是凉州耀眼的人文印象。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瑰奇生态,带给了外部世界无尽的人文向往,著名地理文化学家单之蔷称叹:“凉州是东亚季风最西端上的名城。

唐代凉州所领河西道(东部)

唐代凉州所领河西道西部

印象一: 简牍上恒久弥新的墨迹

东汉的凉州人,被史书形容为“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清代史学家惠士奇说“古者为市,一日三合,而河西姑臧,市日四合。”在东汉中国的城市群中,凉州以发达的商贸经济独步一时。在东汉“建武”“永平”这个年号的时段里,凉州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风向标。

至今,东汉凉州“文化之眼”,还在东起黑松驿、西达莲花山二百多里的文物遗址上睁着。东汉的某一天,一群身着中原缟服的凉州人,打着条形的旌铭,右侧书“平陵敬事里张”,左侧书“伯升之柩,过所勿哭”,穿过城市的里弄,走向磨嘴子山,为一个张姓居民理葬。这个旌铭,现在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最古老鸟虫篆转向隶草的墨书“国宝”,至今墨泽尚新。东汉的某一夜,凉州城“西夜里”灯火辉煌,人们在尽情游赏,而这地名也在墨书中保存。

东汉建武年间,凉州牧窦融、武威太守梁统“保据河西”,为政宽和,令民休养生息,积极发展经济。“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甚得其欢心,河西翕然归之。”“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西域胡商和祁连山两麓羌胡部落“日夜塞野”,来到姑臧城中要求入市交易者动辄上万。《后汉书》中的《孔奋传》记载,这一时期的武威郡经济很繁荣,“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作为当时西北最繁华的商贸城市,武威郡姑臧城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大批商人在姑臧迅速盈富,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

当时,在姑臧城外聚居的羌胡商人毡帐相望,牛马遍野,所携革制品堆积如山。城中“廛”仓高耸入云,大市居中,市内又有巷道、肆所,大市东面开设朝市,西面开设夕市。羌胡的牛马等畜产,在朝市集中交易,使用官府所发的长契券。后来,又在增开的“午市”进行批量畜产交易。“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姑臧市令、市长等主管市场的官员,还根据季节供需,平抑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或紧缩。规定“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鬻于市”,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商贸信用,市场制度、管理达到了东汉前期的先进水平。

凉州人的日常书写,一古脑儿封存在了简牍中,在上个世纪纷纷出土露脸。1972年11月,从旱滩坡出土的92枚珍稀医药简牍中,有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除了临床医学的巨大价值,凉州汉代医筒更是古代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稀有国宝,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全球书法艺术界的推崇与热摹。二类简中有26枚简为书体流畅的隶草,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古代书体出土作品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隶草经典;木牍83号甲乙牍点线飞舞、势贯遒畅,神采夺目、气韵生动,神质情性同臻妙造,在两汉草书遗迹中是“孤绝之作”。

1959年,在磨嘴子出土的《仪礼》简,共469简,27298字。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仪礼》的手写本经书,在版本校勘上有极高的价值,为研究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仪礼》简简文系东汉凉州人用毛笔所书,大多墨迹如新。每一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挥毫自由、天真稚拙的隶韵。多数字以藏锋起收,中锋行笔十分明显,波磔规范而又美观,线条劲健而富弹性,笔法迅急而又奔放。结字重心左移,通过右伸的横波取势,在欹斜中取得平衡。它的章法也处理得别具匠心,在狭长的简中压扁字形,拉大字距。简上的垂直木纹与扁平的字形形成了强烈的纵与横的对比,大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空灵清新的意境,这种布局方式也成了后世正书章法布局的一种典型模式,堪为中国书法艺术章法学的“鼻祖”。

透过帛布、简牍上墨迹,仿佛能嗅到东汉凉州人展牍挥毫的书香味,仿佛嗅到了他们书案外熙攘街市上飘荡的五谷香。是他们,用草隶的墨笔,抒写了汉代凉州人昂扬向上崇文尚德的精神风范。

大云寺

敦煌石窟凉州佛教

1910年凉州

印象二:驰如电光的凉州大马

公元37年,《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为人们描绘了洛阳百姓眼中的凉州气象:当凉州牧窦融带领五郡官员出现在洛阳西门外时,整个洛阳城都轰动了。只见两千多辆马车,排着队形,列着仪仗,木辐轮碾过秋草,相延数里。数万匹凉州大马,奔腾在洛阳郊野的雾岚里,恍如天河马市。“天子引见,就诸侯位,赏赐恩宠,倾动京师。”驰如电光的凉州大马,是国家安边御外的精神象征。

公元308年4月,洛阳街道上奔跑的儿童,传唱着一首歌谣:“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发兵解救京师之危的凉州铁骑,长枪如林,怒马如龙。自汉武开河西,直到盛唐,近800年时光,凉州骑旅始终是丝绸之路上一堵流动着的长城。

凉州大马在历代辞赋家笔下带上了神性的色彩。东汉名家刘琬写道:“龙头鸟目,麟腹虎胸。尾如雪彗,耳如插筒。”晋人黄章描述:“资玄螭之表像,似灵虬之注则。夺腰裹之体势,逸飞兔之高踪。兼骥騄之美质,岂骅骝之足双。耳如刻筒,目象明星。双璧似月,兰筋参情。”唐代牛上士的笔下,凉州边关将士出征时,雄壮的战马“超腾绝壑,走及奔箭。疑隔汉之流星,似披云而出电”。长期在河西生活的东汉名将马援,根据凉州骏马的形态铸造“马式”,被光武帝置于宣德殿前。而1969年“马踏飞燕”的出土,将天马行空的青铜艺术形象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马踏飞燕”是一件东汉艺术匠师用高度的智慧、丰富的艺术语言、深刻的生活体验简练而有力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艺术传统中“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形妙而有壮气”的杰作,使我们不禁联想到汉书《天马歌》中“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和日行千里的神话传说的现实意义。

开元十三年(725)十二月十六日,唐玄宗率领群臣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长约数里的仪仗队,挤满了泰山的峡谷。仪仗队的最前面,是从凉州调取的万匹良马,识作“天马”。这万匹良马按照毛色的不同,分别编为每千匹为组的方阵,有白马编队、黄马编队、花马编队等等。各色马队排成队形,依序而进,步伐整齐,远远望去,就如云霞出海,长虹列岫,百姓叹为观止,惊奇称叹:凉州之牧为天下饶。

唐代的凉州畜牧业领先全国。贞观之后的40年里,陇右一带马政大兴,设有8坊、48监,新开牧场草地1230顷,养马706000匹。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凉州马匹存栏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冠于全国。

唐初,李渊平河右,武威郡落实“均田制”,采取薄徭安民措施,恢复农业经济。名臣娄师德、郭元振在河西推行营田、屯田,设属吏督促军民发展屯垦,以解决河西庞大军需远途运输的困难。景云二年(710),唐朝在凉州设河西节度部,凉州姑臧城的经济社会开发跃上新台阶。当时,全国十大节度部及诸军州开屯992屯,河西走廊就占326屯。天宝八(749),全国屯田收入191万石,其中河陇达到70万石,约占全国总数的37%。全国和籴总数114万石,凉州就达52石,占了全国的一半。唐初凉州姑臧一斛小麦可值二千钱,到了开元年间,每匹4丈布就能兑换好多斛小麦,凉州官仓小麦、谷子可支付几十年的军需。唐玄宗感叹凉州之富,说:“从长安安远门以西,一千二百多里路,树木茂盛,村庄相望,凉州最为富裕。”

武威雷台马踏飞燕

印象三 :“白马翩翩”“仗剑浪游”的英雄情怀

在京洛百姓的眼里,汉唐的凉州是“西当太白“”的重要边城。自汉武开辟河西,驱逐匈奴,扬其武功,布其威德,千百年来,凉州就是迁客征士们建功立业的诗意边关。长河落日,瀚海阑干,金山烟尘,昴头射石,这些雄奇、苍凉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汉唐文人的诗歌里。“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这是建安时期渴望建功塞上的年轻征士的潇洒形象。驱逐月支出河西,大破匈奴于关外,都是汉唐将士高昂的人生憧憬,不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情怀。

凉州的山川环境,是汉唐文学作品中情景化的边关代名词。大漠草肥,边地萋萋,游侠们驰马如鸟,“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而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凉州冬日,汉唐征士仍然保持着豪迈、激昂的英雄情怀,在岑参的眼里,大雪弥天的战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归军辕门时,“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等唐代著名诗人笔下的《凉州词》,千百年来被人们诵咏不衰,成为华人世界恒久的边塞精神记忆。《凉州词》里豪迈激扬、昂然向上的人文精神,在中国艺术创作史上薪火相传。汉代游侠、翩翩白马、河西幕府、雪里誓师……这些浓缩在《凉州词》里,以凉州为意象单元的汉唐边塞诗歌,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精神食粮。

印象四: 霓虹羽衣花门酒旗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在唐代诗人的笔端,凉州是丝绸之路上的大都会,是音乐之都,更是梦幻酒城。那时,波斯、粟特、昭武九姓商旅囤居凉州,凉州七城,胡商就居五城。多民族融汇共同发展凉州经济、文化的特质鲜明,凉州带有异域元素的文学、音乐、杂技等诸多艺术品,风靡全国。

在唐代凉州“葡萄酒熟”街肆,衣着红艳的华人胡商都在“恣行乐”,沿街的“朱粉楼”上遍插“青旗”。节度大使哥舒翰“开府设高宴”,桌上“八珍九酝当前头”。“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王棨《元宗幸西凉府观灯赋》里描述凉州城的壮观,上元灯节,凉州城里仿佛有千万条银色烛龙在翻腾,长街十里风光甚殊。大街上,红楼逦迤,亮如白昼,夜空荧煌美妙犹如春天,简直是人间仙境。岑参有诗道:“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新五代史》中记载,凉州城池周长有五十里。

唐代诗人元稹形容一种新的舞蹈式样“西凉伎”:“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旧唐书 音乐志》说,《西凉伎》者,“盖凉人所传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也”。在白居易的笔下,凉州舞狮“刻木为头丝作尾”,眼睛镀金,牙齿贴银,舞动起来“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史料载,后凉吕光破龟兹,把西域乐工、乐器带至凉州,加快了对本地音乐艺术的改良,“杂以胡声”。后来,凉州人创作的《秦汉乐》传入北魏后改名为《西凉乐》,被尊为“最为闲雅”的国乐。隋朝确定9种乐为国乐,有7部是凉州输入的。唐代,凉州多民族乐舞交融发展达到极盛时期,其艺术成就的顶峰《霓裳羽衣曲》,由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凉州天竺乐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

《开天传信记》详细记述了“凉州大曲”进长安时的情景。当“凉州大曲”进长安时,唐玄宗李隆基将凉州献乐人召进皇宫又宣在京的亲王、大臣、贵族们进宫一同观赏。凉州歌舞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和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在场的众亲王和大臣们都情不自禁地击节叫好,一同向玄宗拜贺,幸获如此佳贡。此后“凉州大曲”屡经加工提高,特别是得到了深通音律的玄宗李隆基亲自加工整理并将其改编为蓍名的“霓裳羽衣曲”,由贵妃杨玉环伴舞成为唐代乐舞艺术成就的顶峰“霓裳羽衣舞”。从此,被改编后的“凉州大曲”成为大唐歌舞大曲的“领衔”之作而盛极一时。有关“凉州大曲”在当时宫廷的演出盛况,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殿前曲》中描绘:“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干秋乐未休。”

著名作家阿来认为:“凉州,面向整个西域打开一道国际性的大门”,汉唐时期的凉州艺术形态,“代表一种特别威风的英雄气象”,“凉州气象”随着时空的转移,最终成为“大唐气象”。

2024-02-24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